每天坐下來想寫文時,一時總不知從哪里說起,須得發(fā)一陣呆才能開始寫下去,就特別消耗時間。其實在走路時、開車時,或在做其他事情時,常常會浮現(xiàn)出一些想寫的話題,也會稍稍醞釀一下思路,當時覺得特別清楚,感覺手一放上鍵盤就能一鼓作氣敲出一大篇文字。但這只是想象,等到坐下來打算正式開始的時候,大腦就會莫名地陷入空白、迷惘,這種狀況真讓人擔心會不會有一天變成老年癡呆,雖然寫文不易,為了避免陷入老年癡呆的境地,還得努力去寫。昨天實在沒有時間,新浪博客找出一篇2015年寫的讀書筆記發(fā)在這里,那篇文章寫了3000多字,自己也驚訝于當時如何寫出這樣長一篇讀書筆記,驚訝的不止是字數(shù),還有內(nèi)容,不論是字數(shù)還是內(nèi)容,放到現(xiàn)在,恐怕都寫不出來。看看文章后面一段,“坦然面對與接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專心致志、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當中,時時刻刻用心去體驗、去領會生活中的禪機,讓修行融入在日常的一切行為當中,或許,當真有一天能夠明心見性、徹悟本心吧?!?/span>聽起來,當時書讀完之后當真有很深的領悟,這確是事實,現(xiàn)在重讀這篇文章,再回想下書中內(nèi)容,亦能再次感受到當初的領悟。
問題是,領悟之后,有沒有依此行動、修心,有沒有真正的改變呢?今天的我和六年前的我有沒有不同?應該是有的,在某些方面??梢采钪琅f有著深深的執(zhí)迷。改變真的很難,所以,懂得了很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最近讀過一本張悅然的書《頓悟的時刻》,內(nèi)容是關于小說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寫道“契訶夫筆下的人物經(jīng)常有這種驚醒的時刻,忽然對眼前的生活有所省察。”“領悟歸領悟,但讓一個人離開先前的生活軌道是很困難的?!?/span>在讀《六祖慧能傳》的時候,我一定經(jīng)歷了這種頓悟的時刻,或許,這種頓悟的時刻在許多人的生活中都經(jīng)常會發(fā)生,比如遭遇一件事情、聽到一個故事、讀到一個句子、看過一部電影,都會讓人心生警醒,只是,警醒往往只發(fā)生在那一刻,也許能持續(xù)一段時間,但多數(shù)情況下,終會消失。我讀書有一個不好的習慣,讀第一遍時,常常心急,迫不及待想知道全部的內(nèi)容,往往就囫圇吞棗、不經(jīng)思索地快速往下看,只想趕緊看完,了解這本書大概在講什么。
心里想的是,快速讀一遍,再認真細讀第二遍,以前確實這樣做過,但這兩年囤書過多,心急,快速讀完第一遍,便沒有第二遍了,又去找另一本讀。現(xiàn)在想的是,趕緊把所有書都讀過一遍,再逐本讀第二遍。說不定,全部讀過一遍之后,有些書真的就不需要再有第二遍了。只是,對讀書,是有期望的,期望讀過之后能有收獲,知識更豐富 一點,智慧更增加一點,而如此匆匆將一本書讀完,或者說瀏覽完,心中難免有不安有惶惑,記住了什么?吸收了什么?收獲了什么?比如前面寫到張悅然《頓悟的時刻》,整本書中,我只對前面提到的部分有印象,其他的內(nèi)容全都記不起來。之所以對這部分有印象,完全是被“經(jīng)歷過頓悟之后,又重回到以往的生活”這一點觸動到,當時就產(chǎn)生一個念頭,打算就此寫篇文章,僅僅是念頭而已,什么時候?qū)?,怎么寫,應該有過一點點設想,然后就此打住,沒有繼續(xù)深思下去。
今天因《六祖慧能傳》想到《頓悟的時刻》,寫出這樣一篇文,算不算讀書時產(chǎn)生的念頭生根發(fā)芽了呢?若是算,內(nèi)容卻與當時設想的似乎完全不同。跟著感覺走,隨心而行的結果,大約就是這樣吧。說起來,六祖慧能亦是因聽人誦讀《金剛經(jīng)》,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qū)W佛。禪宗講究頓悟成佛,剎那間的覺悟即可成佛。“所謂禪宗法要,無非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就是說,人人都有佛性,而佛性本自清靜,明心見性,即得成佛。心外無法,心外無佛。一切萬法,盡在自身。成佛,只是在自悟本性?!?/span>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因此,一切眾生的本性都是光明、善良的清凈心。只因貪愛、嗔恚、愚癡等煩惱覆蓋,使這本心無法顯現(xiàn)其真善美的一面。若能直接見到本心,即可成佛!”
可以說,人人皆可成佛,人人本就是佛,只是在這人世間,迷失在七情六欲中,忘卻了佛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