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稻為魂,行禮如儀
米食中的糯食具有口感好、香味獨特的品性,人們認為這樣的品性與神的賜予有關系,而好東西應該與神共享,于是糯也有了某種“神性”。西南少數(shù)民族關于稻谷的起源有很多神話,無論是哪種神話,都認為稻谷具有某種神秘的力量,人們舉行各種儀式進行膜拜,希望借助稻谷的神秘力量獲得豐收。
祭龍樹:元陽縣阿樹村祭樹神
祭谷魂、叫谷魂就是傣族民間期望可以借助稻谷神力的一種農(nóng)耕儀式。開秧門也是中國南方許多稻作農(nóng)耕民族的一項祭祀活動。此外,還有祭獻田神、關秧門、敬秧節(jié)、祭水神、驅(qū)趕蟲害、祭谷倉、祭牛神、吃新米等儀式,貫穿于整個稻生長周期。人們用這些方式祈求神靈護佑五谷豐登、人畜平安,稻的社會生命因之而得到顯現(xiàn)。有意思的是,現(xiàn)在隨著雜交水稻的廣泛種植,有的地方人們不再進行農(nóng)耕祭祀活動,還有的僅在傳統(tǒng)品種或者糯禾稻田進行,反映出了人們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認知。(節(jié)選自楊筑慧《糯:一個研究中國南方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視角》)
須知白粲流匙滑,費勁農(nóng)夫百種心
故事要從旅行講起。按照每次出外旅行的慣例,無論是西班牙的藏紅花、荷蘭的奶酪,還是泰國的香茅草,我一定要在當?shù)厥袌鲑I回做紀念品。但是當我聽到春節(jié)期間有不少中國游客從日本“背米”回國的時候,還是震驚了。作為稻米的發(fā)源地的中國難道沒有好米嗎?
大米是很多人每一餐都離不開的食物。家中有米,對很多人來說心里才會踏實??墒怯∠笾形液镁枚紱]注意過米飯本身的味道了。直到有一次,在朋友家的聚會上,她神秘地拿出牛皮紙裝著的一小袋米,低調(diào)卻能看出米的腰身。煮出的米飯,透著久違的香氣。這是一碗真正的五常大米。
七月的五常稻田
真正的五常米之所以有此等品質(zhì),自然的饋贈首要是水,其次還有土壤和氣候。磨盤山的水流到村子里,已經(jīng)變得溫熱,有利于促進水稻根系對土壤中營養(yǎng)元素的吸收。五常位于世界上三大黑土帶之一,田里有被洪澇漚爛的各種植被,慢慢積淀成腐殖層,加之得天獨厚的積溫和無霜期,這里成了稻米成長的最佳地域。手工的種植插秧減少了機器對秧苗的二次傷害,人工拔草、鴨蟹入田、土法施肥,杜絕了除草劑和農(nóng)藥化肥給水稻帶來的有害殘留。就這樣在種植者的費盡心思下才種出了純凈優(yōu)質(zhì)的真正的五常大米。
圖中左為用過壯秧劑的稻苗,右為未經(jīng)化學處理的小稻苗
我們常常抱怨這個時代令人不安:施用農(nóng)藥的大米、蔬菜,加入了各種化學添加劑的食品,充斥著有毒物質(zhì)的霧霾,不干凈的飲用水。少有人反思我們浪費的糧食、貪圖的便宜、制造的垃圾、耗費的能源。特別是在尋找好的食物上,我們常常不愿多花時間來了解食物的來源,體驗一次種植的辛勞,卻指望純凈優(yōu)質(zhì)的食物可以自動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正是這種不聞不問,讓生產(chǎn)和種植的一端不斷遭到擠壓,只能用更省力的化肥、農(nóng)藥來回應對方的冷漠。好在,我們還有越來越多的仍用心種著大米的人。(節(jié)選自王婧《尋米:尋找最用心的大米》)
>>>>物有了感情才是文化
關于米食,我們有很多風俗。冬至時要給牛吃湯圓,以安慰它一年的辛勞。九月九日是重陽,人們登高遠眺,要取下糕上的彩旗插山上,再闔家分糕食之,這是唐朝開始就有的風俗。載滿親情的食物,如“撐腰糕”,耕作很辛苦,撐不起腰,女人做好送過去。還有“米苔目冰”和“糯米麻薯”,都是親人送到田間給辛苦耕作的人吃的。(節(jié)選自翟明磊《稻谷成熟,將頭垂向大地——黃永松談<中國米食>背后的故事》)
依傳統(tǒng)方法自然晾曬的手工米粉
元宵節(jié)的元宵,端午節(jié)的粽子,南方少數(shù)民族用來祭祀牛神的黑米粑粑、五色糯米飯,承載著南洋商客對祖國思念的米粉,這些都讓物有了感情,讓米食有了文化。
一碗米飯背后承載著萬千故事,有“以稻為魂,行禮如儀”的對稻的尊重,有“須知白粲流匙滑,費勁農(nóng)夫百種心”的對米的善待,還有因為承載了感情而擁有了文化的各種米食傳奇。
米之于中國文化傳承的意味,正需要我們每個米之后人,低首虔心,重新體認。我們善待米,懂得米,米才會滋養(yǎng)人。
本文圖文來自左靖老師主編的以尋找重返中國人的傳統(tǒng)家園之路為宗旨的《碧山》雜志書第九輯《碧山09: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