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鐘氏論壇鐘氏源流研討(95)關(guān)于宗族姓氏起源及鍾氏肇姓源流推究論證

鐘氏族譜,鐘氏歷史文化,鐘氏宗親,鐘氏源流研討資料
關(guān)于宗族姓氏起源及鍾氏肇姓源流推究論證
作者:鍾亞山

樹有根,水有源,宗族有始祖。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樹有根是顯而易見的,一目了然。而一條穿插了許多支流的長河,要尋其源,就有一定困難,但只要決心查尋,終究可以做到。長江的源頭,自古以來有不同說法。近代在一些地理著作中有關(guān)長江河源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長江和黃河都發(fā)源于巴顏喀拉山,長江發(fā)源于南麓,黃河發(fā)源于北麓。另一種是長江發(fā)源于可可西里山。源流有兩支:南支木魯烏蘇河,北支楚瑪爾河。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先后兩次組織江源調(diào)查隊,深入江源地區(qū)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考察,查清了江源水系和源頭情況。長江上源位于昆侖山和唐古拉山之間,這里河流眾多,較大的有楚瑪爾河、沱沱河和當(dāng)曲3條。其中無論流域面積或水量都是當(dāng)曲最大,根據(jù)“河源唯遠”的原則,確定了長江的源頭不在巴顏喀拉山南麓沱沱河為正源。于1978年1月13日公布了這一江源考察的新成果:,而是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cè)的沱沱河;長江全長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比美國的密西西比河還要長,僅次于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和非洲的尼羅河,為世界第三大河。

但是,一支繁衍數(shù)千年的家族,尤其是對其姓氏來源不止一個的族群,由于我國的受姓方式和姓源獲取的復(fù)雜性和多樣性,加之歷代戰(zhàn)爭、災(zāi)荒、改朝換代、族群遷移等,造成家族歷史資料的毀損丟失,錯訛抄傳,要查清其姓源,可就不怎么容易了。

中國的姓氏的起源及其特性

古老的姓氏源自圖騰(以謀種動物或自然物為氏族的標(biāo)志)——母系社會(婦人稱姓,男子稱氏)。自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父系的“氏”就取代了母系的“姓” 姓可以呼為氏,氏不可以呼為姓,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同姓乃血緣之親,異姓為旁系之親,庶姓則無親也。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不可變。氏別貴賤,平民不能稱氏)到秦漢時期,就姓氏合一了,通稱姓氏,如秦始皇稱為“姓趙氏”,漢高祖則稱“姓劉氏” 等。(顧炎武《目知錄》)

而父系血統(tǒng)源流線索清晰的姓氏始自炎帝和黃帝,封姓于子孫,支分繁衍。如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女酉)、祁(祈)、已(妃)、騰(滕)、箴(咸)、任(妊)、荀(女荀)、僖(嬉、喜)、姞(吉、姞)、儇(嬛、環(huán))、依(女衣、衣)是也(十四人中有二人同為姬姓,二人同為已姓)。此乃姬姓的支姓。每一支姓之后的括號內(nèi)的姓,又是支姓的分支。夏禹本為姒姓,其后分封于杞、淳于、越、褒、鄫(曾)、扈、彤等。杞又分出婁、樓,越又分出歐陽、夏后、竇等姓。商為子姓,封其宗親到各地,成為多子族,有殷、契、沃、來、申、屠、箕、權(quán)、梅、鄧、鮮于等大宗,僅帝乙庶長子微子啟封于宋,就衍生了鍾、孔、鄒、戴、華、樂、皇甫、武、穆、莊、蕭、蕩、魚、向、桓、宋等200余姓氏。周朝國運長達876年,且分封親族諸侯達八十余國,各諸侯的分支又多達兩千余姓。氏族之多,分氏之眾,首推中國之冠。故氏族星羅棋布于九州,其子孫繁榮昌盛逾中國總?cè)丝谥霐?shù)《中華姓氏文化叢書·總序》。此外,姓氏的形成還有: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姓,如趙、西門、鄭、蘇,以兄弟行次順序者,如伯、仲、叔、季,以職官名稱命者,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因功名而賜姓,如唐朝大規(guī)模賜姓,據(jù)《路史》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于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等,皆以立功被賜國姓李氏。其中還有.因逃避仇殺禍患改姓等等。

以上種種,形成中國姓源豐富多樣性和形象性的歷史特點。其大部分是一姓一宗,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內(nèi)容豐富、出處具體。《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其子孫相連屬?!毙帐系男纬筛饔胁煌臍v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有五處起源,歷代帝王因功名賜姓等,自然就形成了姓的多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如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又如區(qū)、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后人《中國姓氏起源》。

唐太宗(627年)時,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dāng)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jù)。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時候?qū)懙?,里面一共收集了單?08個,復(fù)姓30個,一共438個。發(fā)展到后來,據(jù)說有4000 多個。近年由袁義達主持的研究課題調(diào)查人群數(shù)量將近3億,覆蓋幾十個縣市,基本上涵蓋全國。課題小組總共花了兩年時間,發(fā)現(xiàn)姓氏4100個 。

姓乃宗族之標(biāo)志,民族大家庭之脈絡(luò)。

鍾氏肇姓始祖及其源流

鍾姓是屬歷史悠久、富有華夏文化內(nèi)涵的姓氏。 “若我鍾氏,祥發(fā)殷土”的歷史淵源,幾乎鍾氏老譜都有傳載; “高山流水第 飛鶴舞鴻家”的族文化標(biāo)志,凡鍾氏人家,幾乎家喻戶曉。鍾姓在中國最新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4位,數(shù)為望族。

但是鍾氏之姓氏長河,代代相傳,流淌至今,近3000個年輪,卻在姓源上,產(chǎn)生了不同的認識。曾有人提出鍾氏五源或六源論,但經(jīng)過甄別,最具爭論的僅有堅持以儀公為肇姓始祖的“儀公派”和堅持以烈公和接公為肇姓始祖的“兩系論”,其它均稱不起肇姓或姓源始祖。近些年來,以烈公和接公為肇姓始祖的“兩系論”面世以來,許多鍾氏新譜,照抄照搬,愈演愈烈,給鐘氏族裔造成許多不解之難題。鍾氏姓源是一源還是多源?肇姓始祖究竟是誰?莫衷一是。要論證繁衍近三千年的鍾氏源流,如無真實(符合事物發(fā)展邏輯)的史跡和代代相傳的宗譜佐證,現(xiàn)在誰也不可能也沒有資格加以斷定。造成這些錯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鍾氏繁衍的歷史長河中,歷次戰(zhàn)亂、災(zāi)荒、遷移,使譜史丟失、損毀,以及后人不嚴(yán)謹(jǐn)?shù)腻e抄、錯傳、錯認,以致以訛傳訛所致。

但是,有繁衍數(shù)千年的千百萬裔孫的存在,這是事實;有老祖宗代代相傳下來的族符“鍾”的標(biāo)志,凡鍾氏族裔,無來蓋上此“烙印”,這也是事實。只要尊重姓氏歷史,尊重客觀歷史事實,其姓氏之源,也是不難定位的。因為,只要有事實存在,其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就能實事求是,只要實事求是,事物真相就必將大白于天下。古人云:“'姓’就是生命的開始,以此為祖,讓它百世相傳而不變;'族’是姓之屬,是'姓’流傳下來的子孫連屬?!眱删湓挵研帐显戳鹘忉尩迷偾宄贿^。其實,這段話也深含姓氏“源遠流長”之意,源以遠準(zhǔn),流以長繩。

一 要弄清鍾氏肇姓始祖,首先得找出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鍾姓人物

從老譜和相關(guān)史籍中可以查到的鍾姓先人至少有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zhàn)” 【牧野之戰(zhàn)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聯(lián)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wèi)河以北,新鄉(xiāng)市附近)進行的決戰(zhàn)。由于帝辛(商紂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后兵敗自焚,商朝滅亡?!恳陨硌陈毜募q王扉下總典兵馬鍾世能、鍾世虎,還有公元前619年的宋昭公時大夫公孫鍾離,前584年的鄖公鍾儀等。鍾世能和鍾世虎歷史未見后人延續(xù)記載,而鄖公鍾儀在許多老譜和史籍屢見不鮮: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鍾氏族譜》的<</SPAN>源流總序>云:“我鍾氏肇自微子啟之后,啟乃殷帝乙之長子,紂之庶兄也,食采于微,故曰微子。至周武王克殷,崇德象賢,封微子于宋,以備三恪而奉殷祀,其輿圖在今河南歸德府。自微子啟發(fā)祥享國至戴公,凡十君,越六世,桓公子目夷不即位,讓國與弟茲父即五霸時襄公也。其后賢流入于楚,居鍾吾之小國,因受氏也。傳鍾儀為開姓始祖,儀傳建,建傳子期、子纘,纘傳接,接傳烈、復(fù)葉、氣……”《元和姓纂》鍾氏:“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犁,仕楚,食采鍾離,因氏焉。子孫或姓鍾氏。楚有鍾儀、鍾建。又鍾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將鍾離昧,昧之子接,亦單姓鍾氏,始居潁川長社?!彼纬露ㄖ摹睹t氏族言行類稿》:“鍾姓,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犁,仕楚,食采鍾離,因氏焉。子孫或單姓鍾氏,或復(fù)姓鍾離:楚有鍾儀、鍾建、鍾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將鍾離昧,昧鍾子接,始居潁川長社。”唐福建汀州剌史全慕公耄耋之年(89歲)遺訓(xùn)首句是:“吾家鍾氏亙古以來無二宗也,春秋時儀公世典楚,樂居鍾離至漢,有接遷卜長社居住”(載《福建省長汀縣志》)

從上述資料中,無論是宗族的源流、史證、譜據(jù)、人述都說明公元前584年的鄖公鍾儀是鍾氏當(dāng)之無愧的肇姓始祖。相比“兩系論”:“烈公為宋國君王偃三弟,公元前286年避禍許州,改子姓為鍾姓,升起第一面鍾姓大旗;公元前201年鍾離昧次子避禍去離單姓鍾,成為鍾接系肇姓始祖。”且不論烈、接兩系論來由之真?zhèn)?,究其改為鍾姓時間,比上述鄖公鍾儀晚300多年,前面已經(jīng)有了鍾姓的肇姓始祖,后來改姓鍾者,就不能夠稱為肇姓,更不應(yīng)該是始祖。就如全長6300公里的長江,有無數(shù)條支流融入,其中較大支流有漢江、嘉陵江等,匯成了滾滾東流的中國第一大河后,通稱長江,而長江的源頭則永遠是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cè)的沱沱河,不能是漢江的陜西省西南部秦嶺與米倉山之間的寧強縣玉帶河,更不是嘉陵江的陜西秦嶺黃牛鋪。這就好比姓氏的源流,“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其子孫相連屬。”源以遠準(zhǔn),流以長繩。

二 鍾姓究竟是一源還是多源

要弄清近3000年來的鍾姓歷史淵源,其答案也只能從鍾氏老譜,相關(guān)歷史人物、史籍中推究求證,別無他法。

“兩系論”的出現(xiàn),在族中引起了強力反響。其中,就目前個人所見有書面論著考證文章的就有廣東的懷慶、國寶,江西的揚山、日新,湖南的大元、廣賢等宗親。他們?yōu)榱藢で笳鎸嵉?、合符鍾氏歷史發(fā)展邏輯的姓氏源流,不辭辛勞,執(zhí)著精誠,力所能及地遍查有影響的鍾氏宗譜、相關(guān)史籍和相關(guān)歷史人物,再經(jīng)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寫出許多有價值的論證文章。他們言之有據(jù),據(jù)有所根。尤其是大元、廣賢合著《中華民族肇姓特點與鍾氏啟姓鼻祖及其裔孫考證》,對鍾姓源流論述有史為據(jù),有譜可依,邏輯清晰,論據(jù)充分。無容分說,他們的研究將對論證我族的姓氏源流起著重要作用。因為要研究論證流淌近3000年來的姓史源流,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靠少數(shù)人,難以把握,以臻完成。

從許多鍾姓老譜、史籍來看,鍾姓宗族,一脈相傳。唐僖宗五年昭公穆公撰 《鍾氏族譜》序云:“余族一姓,原是軒轅之源流,契之根蒂,微子一脈流傳之苗裔也,若天下之鍾氏,總屬河南穎川一脈所出,無他姓焉。”《元和姓纂》:“鍾氏,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犁,仕楚,食采鍾離,因氏焉。子孫或姓鍾氏。楚有鍾儀、鍾建。又鍾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將鍾離昧,昧中子接,亦單姓鍾氏?!薄舵R氏源流族譜》(乾隆三十七年壬辰欽賜翰林院檢討大學(xué)士丕謨纂)序:“鍾姓淵源,肇自黃帝,詳發(fā)殷土,派衍宋國,食采鍾離,受姓穎川,于茲百余世,并無他族參雜?!碧聘=ㄍ≈葚菔啡焦q笾辏?9歲)遺訓(xùn):“吾家鍾氏亙古以來無二宗也,春秋時儀公世典楚,樂居鍾離至漢,有接遷卜長社居住”以上各家之言,或為修續(xù)宗譜,源于上代譜序,或為姓氏編纂,考錄于各宗族之史冊,或為代代相傳之祖訓(xùn)。想必?zé)o緣由子虛烏有。

那么為什么又出來贊同多源的“兩系論”呢?而且近年來傳布如此之廣,他們能是子虛烏有嗎?當(dāng)然不能,他們也確是言之有據(jù)的。為樹起中原的第一面鍾姓大旗,首先得證實鍾儀不是來自子姓,是“同姓異宗”“一姓多源”:為此,舉出了“出自姬周族始祖棄的鍾儀,公元前584年以父輩“鍾師”之“鍾”為氏”,還列出“姬林——姬佗,宗伯——鍾儀”世系”等證據(jù)。 而“偃公之三弟烈、昧之次子接公避奔改姓”老譜中也確有記載,在此勿須列舉。

以上論據(jù),懷慶、揚山、大元等宗親,圍繞“鍾儀是源于姬周之族,鍾儀鍾建是血緣不同的兩個姓源,偃公三弟烈、昧次子接公避奔改姓為鍾氏肇姓始祖”三個關(guān)鍵點查找了若干鍾氏老譜和史籍,不是沒有此人此事,就是論據(jù)中的人物、時間與事無干或缺失。下面是大元宗親在其《中華民族肇姓特點與鍾氏啟姓鼻祖及其裔孫考證》文章中,對“姬周世系中有沒有周桓王姬林——莊王姬佗——宗伯——鍾儀世系?春官宗伯“鍾師”職責(zé)及誰系鍾儀之父?公元前584年是否是鍾儀姓鍾的時間?”的一段據(jù)史事評:【 1、《史記·五帝本紀(jì)·周本紀(jì)》所載:周始祖棄(后稷)系黃帝五世孫,為姬姓。自棄傳至“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幽王[姬宮涅被殺,太子宜臼立,是為平王。平王元年入春秋(前770年)。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前720年)崩。太子洩早死,立其子林,是為桓王。桓王,平王孫也?;竿醵辏ㄇ?97年)崩,子莊王佗立。莊王四年(前693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姬佗)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王殺周公。王子克奔燕。莊王十五年(前682年)崩,子僖王胡齊立。僖王五年(前677年)崩,子惠王閬立。惠王(姬閬(音郎)二年(前675年)邊伯等五人作亂,謀召燕、衛(wèi)師、伐惠王?;萃醣紲?。已居鄭之櫟,立僖王弟頹為王。四年,鄭與虢(音國)君伐殺王頹,復(fù)入惠王。2、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正義的《左傳注疏(魯)桓公十八年》(前693年)載:“周公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莊王,周桓王太子。王子克,莊王弟,字子儀。)”辛伯告王(辛伯,周大夫),遂與王殺周公黑肩。王子克(字子儀)奔燕?!俺酰觾x有寵于桓王,桓王屬諸周公。辛伯諫曰(辛伯諫周公)“并后,匹嫡、兩政、耦(音同偶)國,亂之本也”。(注:并后,妾如后。匹嫡:庶子同于嫡子。兩政,政謂正卿,朝廷之臣執(zhí)宰相之權(quán)者二人。耦國,大城市足與國都相抗衡,所謂“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周公弗從,故及。(古人及于禍難曰及,故及,即故及于難)。

綜觀以上史料,可以清楚的看出:姬周世系自始祖棄傳至桓王姬林,有嫡出姬佗和庶出王子克(字子儀)兩個兒子,佗為莊王,克篡位不成而逃奔燕國,并沒有“宗伯”這個兒子。姬林之孫有僖王姬胡齊;重孫有姬閬和姬頹,姬閬被立為惠王,姬頹作亂被伐殺。自姬林至姬頹四代之中,并沒有誰出任“宗伯”這個“春官”或“鍾師”職官而改“姬姓”為“鍾姓”名鍾儀?!陡攀觥匪小凹Я帧зⅲ诓R儀”世系不成立。姬林的嫡子姬佗于公元前697年立為莊王,庶子王子克(字子儀)曾受桓王之寵而“屬諸周公”,職掌相權(quán),并沒有誰擔(dān)任“春官宗伯”或“鍾師”官職。而春官宗伯是《周禮》所載“使帥其屬而掌邦禮,以佐王邦國”之官名,是六卿之一;“大宗伯”是后世“禮部尚書”的別稱;“司樂之官”有樂正、樂師、樂尹、伶(泠)人之稱,在春秋戰(zhàn)國史書和《辭海》中都找不出“鍾師”的辭條,只有“鍾官”官名,是漢武帝所設(shè)的“職掌鑄錢之官”。姬周朝廷是誰擔(dān)任《概述》所說的“春官大宗伯(專掌禮樂之大臣)?”是誰擔(dān)任專司宮廷擊鍾奏樂之責(zé)的“鍾師”系鍾儀的父輩,均不得而知。“公元前693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姬佗而立王子克(字子儀),辛伯告王,遂與王殺周公黑肩,王子克(字子儀)奔燕”之事與“公元前584年楚伐鄭,鄖公鍾儀被囚”之事相隔109年,王子克(字子儀)奔燕,而鍾儀是楚鄖公,可見姬林庶子王子克(字子儀)并非鍾儀。】

在時間、地點、人物上,歷史均排除鍾儀源于周姬之族,“姬林——姬佗,宗伯——鍾儀”世系不成立。若將鍾儀代子儀,豈不荒唐至極。

“桓公子目夷不即位,讓國與弟茲父即五霸時襄公也。其后賢流入于楚,居鍾離,因氏焉。楚有鍾儀、鍾建……”許多鍾氏老譜和史籍多有在記載。 但“其后賢”是誰?與鍾儀、鍾建是何關(guān)系?給后人造成許多猜測和推論。如寧岡《鍾氏宗譜》和《湖南鍾氏遵旨通譜》都載有:“桓公子目夷不即位,讓國與弟茲父即五霸時襄公也。其后賢流入于楚,居鍾吾之小國,因受氏也。傳鍾儀為開姓始祖,儀傳建,建傳子期、子纘,纘傳接,接傳烈……”而寧岡后裔在修續(xù)宗譜時卻對上述記載提出:【其“后賢流入于此”此“后賢”實指何人?語焉不詳。但說“傳鍾儀為開姓之祖”,雖是“傳”(相傳或傳聞)而無實證,按儀公是公元前584年前后出現(xiàn)經(jīng)史的人物與宋襄公即位相距很近,幾乎是同時期出生的人物,豈可談得上是“后”賢?!又據(jù)《東海堂家譜》載,上文所指宋襄公的“后賢”,應(yīng)是家譜中記述的“宋桓公(宋襄公之兄)】顯然是屬理解上的誤差。

要明白鄖公鍾儀,首先得弄清公孫鍾離?!吨芏Y·王制》規(guī)定:承繼王位者,則承繼帝王本姓。宋王公的本姓為子姓。宗法規(guī)定:諸侯公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故襄公之孫稱公孫鍾離乃是襄公嫡系子姓氏族之孫?!逗湘R氏遵旨通譜》、澧州、桃源、平江、臨澧等地《鍾氏族譜》均稱:宋桓公曾孫、襄公之孫鍾離,原名公孫黎【戰(zhàn)國左丘明著《左傳》(原本)記載:“宋昭公元年(前619年),宋襄(公)夫人(周)襄公之姊也,昭公不禮(祖母襄夫人)焉,夫人因戴氏之族以殺(宋)襄公之孫防叔、公孫黎及大司馬公子卬(音昂),皆昭公黨也。防叔奔魯,公孫黎奔楚,司馬握節(jié)(即拿著上朝的板子)以死(表示無罪而死),故書以官?!薄肮珜O黎奔楚避亂,楚穆王(前625-前614年在位)見之,命為大夫,因食鍾離之地(今安徽鳳陽府),遂以鍾為氏,以離(因黎、離同音)為名楚莊王時(前613-前591年在位)命審南音,遂改任樂尹?!洞呵镒髠鳌の墓四辍泛汀蹲髠髯⑹琛肪苯虞d為“襄公之孫公孫鍾離”,其子孫或單姓鍾氏(有子鍾儀、重孫鍾建、玄孫鍾子期)或復(fù)姓鍾離(來孫鍾信,改復(fù)姓鍾離信,為鍾離春、鍾離磬之父,其后有鍾離接單姓鍾)】

就上面一段,不僅揭示了公孫鍾離的來歷、奔楚避亂、改任樂尹的歷史 ,也把鄖公鍾儀的出生也說得清清楚楚了。

楚共王鄖尹,史稱鄖公鍾儀(鄖,音云,古國名,春秋時被楚所滅后,為楚之邑名,今為湖北鄖縣。楊伯俊《春秋左傳注·莊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即宋桓公十八年)載:“秋,申公斗班殺子元(申,楚縣。楚子自稱王,邑縣主官不稱大夫,而稱其縣尹為公)。先見于戰(zhàn)國左丘明著《春秋左傳·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即楚共七年,宋共五年),秋,楚子重伐鄭,師于汜(音凡,系南汜,在今河南襄城縣)。諸侯救鄭。鄭共仲、侯羽軍(即圍)楚師,囚鄖公鍾儀,獻諸晉?!皶x人以鍾儀歸,囚之軍府(杜預(yù)注:即軍用儲備庫,亦用以囚禁戰(zhàn)俘)《春秋左傳注·成公七年(楊伯俊著)》(公元前582年,即楚共九年、晉景十八年)載:【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南冠,指楚人冠服,縶;音植,指拘禁)?’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之('稅’,解除其縶縛拘禁)。召而弔之(弔,音吊,意慰問)。再拜稽首(鍾儀向晉景再拜稽首,謝其弔也)。問其族(從下文答語觀之,此“族”字不作姓氏解,應(yīng)作先考職官之義)。對曰:'泠人也[泠人,亦作伶人,《呂氏春秋·仲夏紀(jì)第五·古樂》載:“昔黃帝令伶?zhèn)悾ㄗⅲ狐S帝的樂宮,后以伶人稱樂官)《周語下》'鍾成,伶人和’可證]。公曰:'能樂乎?’對曰:'先人之職官也,敢有二事’(樂乃先父所掌管之職務(wù),自己豈敢不鉆古樂而學(xué)其他)?使與之琴,操南音(南方各地樂調(diào)謂南音,《呂氏春秋·音初篇》謂南音作于夏禹時塗山之女)。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蹋础霸佟保﹩栔?。對曰:'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楚共王為太子時,其父莊王曾為之選擇師傅,考慮教學(xué)內(nèi)容,見于《楚語上》),以朝于嬰齊而夕于側(cè)也(早晨向令尹子重請教,晚間又訪問司馬子反)。不知其他?!Z范子文。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fēng)(土風(fēng),本鄉(xiāng)本土樂調(diào),即南音),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晉景公問楚君,答以楚君為太子時之事,明楚君自幼而賢,以此表示其稱贊楚君非出阿諛之私);名其二卿,尊君也[禮,在君主前,他臣縱是己父,皆直呼其名。鍾儀直呼子重(名嬰齊)、子反(名側(cè))之名,乃尊重晉君之表示]。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信之(此三之字皆指事)。事雖大,必濟。君盍(音和,意何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公從之,重為之禮,使歸求成”,“十二月,楚子使公子履如晉,報鍾儀之使,請修好、結(jié)成?!?/span>

以上說明公元前584年,是楚伐鄭,鄖公鍾儀被鄭俘,獻之于晉的史實,非兩系論所指“公元前584年鍾儀以父輩“鍾師”之“鍾”為氏”。而晉侯探囚鍾儀,與鍾儀精辟的歷史對話,不僅進一步佐證了公孫鍾離奔楚避亂、改任樂尹的史實,還翔實了離、儀父子的樂理情節(jié),尤其是賦于“仁信 忠 敏”的賢德對話,更是揭示了“其后賢”用詞之良苦用心,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將“其后賢”用于宋襄公之孫、鍾儀之父是何等深邃傳神,看了這篇對話,該不會有人再提“其后賢流入于楚”,這“后賢”指誰了吧?

關(guān)于“昧次子接、偃公三弟烈避奔改姓為鍾氏肇姓始祖”。據(jù)查宋桓公沒有三子遨?!版R離復(fù)姓改單姓鍾接的先祖出于'伯氏’” 的世系也不成立。漢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十一月丁卯……越王滅吳,誅太宰嚭?!庇帧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酚涊d:“漢六年(前201年)……昧在公所(即韓信住所)卒自剄(音井)。”這里可以看出誅嚭至昧亡相隔272年,《史話》所列“簠、髦、秩千、垣(音原)、鬷(音宗)、昧”六世,平均45年多一代,明顯不合常理。

烈公為偃公三弟也查無實際。 再有兩系論稱“烈公生于公元前334年”

而君偃之父辟公卒亡時間為前372年,如果烈公真為王偃之弟,則烈公是

父死38年后才出生,這不成了“天方夜譚”了嗎?

結(jié)論

綜上所述,根據(jù)諸多譜證、史籍、先人著述和歷史事跡,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

一 “烈接避奔改姓為鍾氏”的時間分別為公元前286年和公元前201年,比“傳(父傳子)鍾儀為受姓始祖”的時間公元前584年,晚300多年,同為鍾姓,按“源以遠準(zhǔn),流以長繩”尺度,“烈接”二公根本談不上肇姓,更不能為始祖;

二 “烈接避奔改姓為鍾氏肇姓始祖”的原由、時間、論據(jù)尚欠翔實,邏輯也欠合理,十分勉強服人;

三 鄖公鍾儀不是源于姬周之族,而是宋襄公之孫公孫鍾離之子,是公孫鍾離食采鍾離而受姓,傳子鍾儀而為鍾氏肇姓的始祖;

四 鍾氏一脈相承,“亙古以來無二宗”。

至此,一支“若我鍾氏,祥發(fā)殷土”“食采鍾離,因氏焉” “高山流水第,飛鶴舞鴻家”一脈相承、流淌近3000年的鍾氏家族源流基本確立,其宏觀源流順序為:

“儀— 瑁、—建—楚—子期--信**——離磬、—離簠***—離髦—離秩

珩* 離春(女)

離垣—離鬷—接****—烈—復(fù)—葉—氣……”

晏……

* 懷慶書證:中央音樂學(xué)院教授何昌林1990年在貴州思州古城磨寨鍾家調(diào)查祖?zhèn)骷易V,了解至鮮為人知的鍾氏先祖身世:“鄖公鍾儀妣徐氏,生瑁、珩二子”

** 大元:西漢劉向著、清王照圓注《列女傳》已明確記載“齊宣王王后鍾離春,其父信(鍾離之后)念先祖(鍾離)改鍾離信”的過程,按啟姓鼻祖標(biāo)準(zhǔn)甄別,鍾離信是史書所載第一位鍾離復(fù)姓的人物[按春“四十而不嫁”,甲午(前447年)闖宮諫策·被齊宣王立為王后推算,鍾離春出生于公元前487年,鍾離信改復(fù)姓時間應(yīng)在其女出身前后];改姓原因簡單明了“念先祖(鍾離)”;改姓前本姓鍾,系鍾姓鼻祖鍾離的裔孫,均屬殷商之后;史載系世清楚,改復(fù)姓后的系世有子鍾離磬、女鍾離春

*** 《鐘氏史話》所列:“鍾離簠--鍾離髦—鍾離秩千—鍾離垣—鍾離鬷”僅供參考

**** 兩系論中的“烈、接”二公,是否爲(wèi)宋偃之弟、昧公之子,史書無考 ,其事無據(jù)所依。此“烈、接”二公非一脈相承之鍾氏源流中之接、烈二公【見《鍾姓源流若干是非問題辯證》鍾懷慶 著與《鍾氏姓源多視角思考(初稿) 鍾揚山】

后記

本文旨在尋宗問祖,正本清源,在鍾氏裔孫義不容辭的責(zé)任所迫及眾多宗親提供譜證史籍的幫助支持下,把老祖宗的本來譜序、遺囑重新翻證一遍。在此過程中,感懷頗多,教訓(xùn)不少。選就兩點,吐出來,以作交待。

一 引用史據(jù)務(wù)必查證

鍾氏源流錯亂之關(guān)鍵在于對鄖公鍾儀的出生認同。眾多祖譜和史籍均明確記載,鍾氏:“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犁,仕楚,食采鍾離,因氏焉。子孫或姓鍾氏。楚有鍾儀、鍾建?!庇械膭t記載得更為具體,如寧岡《鍾氏族譜》的<</SPAN>源流總序>云:“我鍾氏肇自微子啟之后,啟乃殷帝乙之長子,紂之庶兄也,食采于微,故曰微子。至周武王克殷,崇德象賢,封微子于宋,以備三恪而奉殷祀,其輿圖在今河南歸德府。自微子啟發(fā)祥享國至戴公,凡十君,越六世,桓公子目夷不即位,讓國與弟茲父即五霸時襄公也。其后賢流入于楚,居鍾吾之小國,因受氏也。傳鍾儀為開姓始祖,儀傳建,建傳子期、子纘,纘傳接,接傳烈、復(fù)葉、氣……”

但就因為載錄中的“食采鍾離,因氏焉。子孫或姓鍾氏。楚有鍾儀、鍾建?!薄捌浜筚t流入于楚,居鍾吾小國,因氏焉”等,其后世認為此“語焉不詳”,“ 傳鍾儀為開姓始祖”沒有實證(把'傳’理解為'相傳、傳說’)。于是就有人認為鍾儀或不出于子姓,或同姓不宗。久而久之,鍾儀就與“族人”疏遠。鍾姓之二源說、三源說、五源說、六源說相繼出現(xiàn)。連兩系論的首倡者在其小冊子《鍾氏淵源校正本》開篇就說“鍾氏之初,原有二系,楚之鍾儀鍾建為一系,秦漢之后,湮沒無聞。他譜云'鍾儀、鍾建,均在烈公數(shù)百年前,又無歷傳世系可考,其非嫡系可知?!?/span>

迄至目前,經(jīng)學(xué)習(xí)討論,其他的鍾姓多源論已漸收斂至無聲息,唯“兩系論”,頗有“燎原之勢”。這是為什么呢?我反復(fù)研磨,其原因大概有二:

一是兩系論者首先引用了 “鍾儀出于姬周”之錯誤論述,然后又認定了“烈接避奔改姓為鍾氏”的錯誤歷史述載,這就無意地把鍾儀排除于子姓,又用錯誤的歷史載述中的“烈、接”二公把原鍾儀世序中的烈、接父子轉(zhuǎn)換出來(其實和原來儀公系列中烈晏二支系列一點未變),一下子形成了“煥然一新”的“烈、接”二公為肇姓始祖的“鍾姓源流”,無疑起到轟動效應(yīng),導(dǎo)致好多新譜照抄照傳。

二是對一些對自己的姓氏始祖一無所知的后裔們,看到了肇姓始祖,這當(dāng)然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了。記得上世紀(jì)90年代,我們老家也在修譜,作了一個不嚴(yán)謹(jǐn)?shù)碾S機訪查,90%以上的成年人(包括城市農(nóng)村),不知道自己曾祖以上的祖父母的名姓、生歿年月、埋葬地點。對于他們來說,知道了肇姓始祖和自己的歸屬系列,一傳十,十傳百,奔走相告,也就很自然。

這大概就是“兩姓論”傳播如此之快速,影響如此之廣大的原因!同時也不得不說這也是“兩系論”者不加考察引用錯誤的史證造成的最大的“不該”??!記得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對“避秦時亂,遂與外人間隔”的人們問“今是何世”時,有“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答復(fù),照此下去,今天我們的子孫將要“不知離儀,只曉'烈接’”了。

二 撰修族譜務(wù)必嚴(yán)謹(jǐn)

由于在鍾氏繁衍的歷史長河中,歷次戰(zhàn)亂、災(zāi)荒、遷移,使譜史丟失、損毀,以及后人不嚴(yán)謹(jǐn)?shù)腻e撰、錯抄、錯傳、錯認,以致以訛傳訛,造成今天鍾氏姓氏源流之混亂,其后果不堪設(shè)想,其代價也無法計量。

但是,翻閱參考資料時,見一些老譜、新譜中仍錯誤頻頻。如《穎川堂聯(lián)總譜》第二冊的上半部記有千一郎-五三郎-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在下半部又出現(xiàn) ?三九郎-伯七郎-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且在同一頁又出現(xiàn)廿郎-三八郎-五三郎……這就不可避免給后人造成迷途,五三郎究竟為誰所生,是千一郎還是三八郎。郎?念一郎等,究竟為誰之后,是五三郎還是伯七郎? 《贛南鍾氏族譜》(以下簡稱'贛南譜’)》記昇千六郎生九子:伯一、伯二、伯三、伯四、伯五、伯六、伯七、伯八、伯九郎;又:三九郎(道立)生五子:伯八、伯九、伯十、伯十一、伯十二郎;又記鈺生二子:伯九,伯十郎;又:伯八郎生廿郎-三八郎……伯九郎生念二郎-文通……記錄實顯混亂。而昇千六郎乃毅之第三代孫,鈺乃毅之第四代孫,三九郎乃毅之第八代孫,一個伯九郎竟成為一房系中不同輩份的三個人的子孫,勢必引起記述的混亂。

在《贛南譜》和《贛縣譜》第92頁記載“盛奇生于明崇禎十二年壬卯(公元1639年)”同頁并記“金一生于元至正四年甲申(公元1344年)”。盛奇和金一同為友文公系下潤公之第11代孫,11代人,其生日竟相差285年,相當(dāng)于11個多代距,是否有誤,值得推敲。孔氏家族,繁衍2500多年,至今延續(xù)80余代,300多萬族裔,相差不過11代,最大輩族人為第69代,“繼”字輩,最小者80代,“佑”字輩。就現(xiàn)實氏族輩份推算也相差甚遠,如入黔始祖元善公一支600多年,延20代人,相差6代,最大輩為第14代“光”字輩,最小輩為第20代 “明”字輩。

發(fā)現(xiàn)上述情況之余,我又把入黔始祖元善公和入重慶江津始祖日餘公作一對照,結(jié)果也出現(xiàn)相當(dāng)差距。根據(jù)元善公溯源,元善公與日餘公均為山公系下友文公和友勇公的直系裔孫,元善公為友文公第17代孫,日餘公為友勇公第14代孫。而元善公于明洪武年間(1377)入黔,日餘公卻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入重慶江津在14、5代人的期間中,兩者竟相距350多年,這或許是不可能的,但從出生和從事年代上看,或可發(fā)現(xiàn)一些思考。按記載,友勇公于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與長兄友文同榜進士,約出生于1043年,友文公生于1038年,相差6歲而友勇公之第14代孫日餘公于1734年入渝,與友勇公中進士的時間1067年,相距693年,按14代人算,平均代距為49歲多,這似乎也是不可能,其中是否有遺漏人代?

以上這些譜書的載錄,傳下去、或后代續(xù)撰譜籍時也必然造成混亂,那確是遺患無窮。因此,撰修族譜務(wù)必嚴(yán)謹(jǐn):

(一)出版前嚴(yán)格三審三校。三審即編寫者初審,編輯組復(fù)審,編輯委員會主聘人員終審;三校即稿出樣時,先由照排人員毛校,然后出初樣,送編輯組和有關(guān)支族組織人員校對。校對人員對初樣一般是一校、二校連校(由不同人)。初樣經(jīng)兩校后,稱為“一校樣”。一校樣經(jīng)照排人員改樣后出樣,交編輯組進行第三次校對,然后責(zé)任校對負責(zé)校樣的文字技術(shù)整理工作,成了終校樣。

(二) 一校樣必須交涉譜各支族組織三查五對。三查:查本支系家族歷史變遷,查五服即縱查曾、祖、父,已、子輩序橫查其兄弟姊妹排列是否真實,查以上之婚姻配偶;五對:對以上五代人之名姓、生(歿)年月、居?。裨幔┑攸c、職業(yè)、事跡。問題不搞清,絕不出版。

修撰宗譜,務(wù)必嚴(yán)謹(jǐn),一絲不茍,力臻真確。否則將貽害子孫,千古罪人。

2014/4/2 于青島

【參考資料】

1 春秋左傳(桓公1-18年穆公1-31年 網(wǎng)上圖書)

2 史記(周本記第四 宋微子世家第八)

3 鍾氏族譜(唐僖宗五年春昭、穆二公撰)

4 鍾氏族譜(清乾隆庚辰年春鍾沛霖撰)

5鍾氏族譜(清嘉慶元年鍾丕謨撰)

6 鍾氏族譜(清光緒三年丁丑桂月鍾炳南撰)

7 寧岡鍾氏族譜(老譜)---------------------------------------------- 鍾日新網(wǎng)上藏書

8 鍾姓源流若干是非問題辯證----------------------------------------------------鍾懷慶

9 幾個版本的舊譜源流淺析------------------------------------------------------------- 鍾揚山

10 宋桓公曾孫鍾離或能夠統(tǒng)串鍾、鍾離二氏--------------------------------------------- 鍾揚山

11 中華民族肇姓特點與鍾氏啟姓鼻祖及其裔孫考證-------------------------- 鍾大元 鍾廣賢

12 鍾氏淵源校正本------------------------------------------------------------- 鍾澤民

14 鍾姓源流史---------------------------------------------------------------- 鍾春林

15 鐘姓史話------------------------------------------------------------------ 鍾蔚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為什么會質(zhì)疑謝肇華宗長謝源論述
《百家姓》之——施姓的來歷
姓氏文化:谷姓
中國十大姓氏:劉姓第四,陳姓第五,第一是誰!
嬴姓源流與上古八大姓
歷代名家字庫 | 戚(qī) 621A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