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以后就是施姓。施姓是一個很古老的姓氏。
主要源流
源流一,源于姬姓,為春秋時期魯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魯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個姬尾生,字施父,史稱施父尾。在魯桓公姬軌(姬允)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711~前694年),姬尾生成為魯國的大夫。據(jù)說,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tài)之變化,斷言其父曹伯將不久于人世,后來果然應(yīng)驗(yàn)。魯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為春秋名臣。后傳到其五世孫姬孝叔之時,干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少施氏、亦稱施父氏,以示與別的家族不同,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施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施氏正宗。
源流二,源于媯姓,出自夏王朝時期諸侯國施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夏王朝時期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國,其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縣一帶。
商湯滅夏桀之后,施氏國亦隨之滅亡,其后,施氏國的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施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出自殷商時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屬于以氏族名稱為氏。據(jù)史籍《左傳》記載,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fā)之弟姬康叔受封為衛(wèi)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邽氏)、锜氏、饑氏、樊氏和終葵氏等。
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時期為專職制旌旗的工匠,古稱“旌、旗、幟”為“施”,其族人子弟后代即以職業(yè)為氏族稱謂,世代稱施氏至今。
源流四,源于方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姓氏詞典》記載:方氏系為改姓。明朝大儒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殺害后,其同姓族人紛紛外逃,以避株連,因而有改稱施氏者?!笆弊?,拆開為“方人也”,因而也有為方氏者。
還有一些,是兄弟民族的漢姓。比如以海螺為圖騰的云南白族,大概因?yàn)楹B菖砼とケ容^像篆體施字,所以就姓了施。再比如,世代居在沈陽的滿族有施姓,還有京族、苗族、蒙古族,羌族、怒族、納西族都有施姓,這些施姓的具體來源就說不清楚了,很有可能就是有個漢族人流落到當(dāng)?shù)?娶了當(dāng)?shù)氐墓媚?久而久之,他就變成了那個民族的人了,子孫沿用父姓,但可能連漢語都不會講。
得姓始祖
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為得姓始祖。
施父。春秋時魯國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稱施父尾。其在魯桓公時任大夫之職,據(jù)說他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tài)之變化,斷言曹伯(曹國國君)將不久于人世,果驗(yàn)?;腹罹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為春秋名臣。傳到施公之重孫孝叔時,以祖名為姓,以示與別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為施姓。他們尊施父為施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堂號
郡望: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
堂號
吳興堂:以望立堂。
先秦時,施姓主要在山東、安徽一帶活動,隨后西遷到河南北部,接著南下到湖北恩施地區(qū),從恩施又進(jìn)入湖南、貴州,其中有一支西遷到四川瀘州和云南的洱源地區(qū),就成為西南施姓的主要來源。今天中國西南地區(qū)姓施的很多,就是這么來的。
安徽古施國南下的一支,是施姓當(dāng)中最重要的一支,這一支在唐代已經(jīng)在浙江湖州形成了望族。到了唐宋,施姓遍布江南各地。這個原因我再三解釋過,道理很簡單,只要一家遷過去,繁衍幾十年以后再看,就蔚為大觀了。
宋元明600多年間,施姓人口主要是往東南地區(qū)遷移,蘇、浙、贛等地都是施姓比較多的地方,西南還有一些。北方姓施的不多,不是施姓的主要聚居地。
施姓人物多了,就隨便舉兩個,一文一武。
文的一一施耐庵(1296-1371),江蘇興化人,祖籍泰州海陵縣,住在蘇州,寫就了大家都知道的名著《水滸傳》。
武的一一施瑯(1621—1696),祖籍福建晉江,是個很厲害的人物。施瑯最早是鄭芝龍的部下,降清以后,平臺灣,滅鄭氏,封靖海侯,謚號襄壯。沒有施瑯,康熙收得回臺灣嗎?很難說。最起碼收回臺灣的歷史進(jìn)程就完全不一樣了。
施姓在今天排進(jìn)了中國姓氏前100位,第97位,人口210萬,占全國人口的0.17%,換句話說一千個人里就有一個姓施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