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淵源
得姓始祖:伯益
伯益。一作伯翳、大費。顓頊玄孫,父親為皋陶,系夏朝東夷族首領(lǐng),長于畜牧、狩獵。舜時被任為虞(掌管山澤之官)。后又助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賜姓嬴。后被選為禹的繼位人,禹死后,在奪權(quán)斗爭中,被啟攻殺。西周時,其裔孫非子善于養(yǎng)馬,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肅省清水東北),因非子最先住的地方叫秦谷,所以他的子孫中,有一支就以地為氏,稱谷姓,并尊伯益為其得姓始祖。
谷姓淵源
源流一
源于嬴姓,出自西周時期古賢士伯益后裔之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伯益,亦稱伯翳、伯鹥、柏翳、柏益,又名大費,是顓頊玄孫,父親為皋陶氏,系夏王朝初期東夷族的首領(lǐng)。
伯益長于畜牧、狩獵,在舜帝執(zhí)政時期被任為山虞(掌管山澤之官),后又協(xié)助大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被賜姓嬴,后被大禹選為繼位人。
源流二
源于植物,出自古代農(nóng)耕氏族部落,屬于以農(nóng)作物名稱為氏。
古代有一些部落,農(nóng)業(yè)相對比較發(fā)達,他們以能種出優(yōu)質(zhì)的谷子為驕傲。上古時期,人們將諸如谷、粟、黍、稷一類的農(nóng)作物統(tǒng)稱為“谷”,其中的“谷”亦稱作“粱”。由于“谷”成熟后色呈金黃,因此也稱“黃粱”。
逐漸地,善于種植“粱”的氏族部落首領(lǐng)就用“谷”、“粱”命氏,其后裔子孫遂世代稱谷氏、粱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1955年文字簡化改革之后,谷氏皆簡筆為谷氏。
源流三
源于任姓,出自春秋時期薛國君主薛獻公任谷,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古薛國,是夏、商、周三個王朝時期位于黃河下游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小諸侯國,歷經(jīng)一千五百余年,為任姓國,是黃帝后代禺陽及其裔孫奚仲的封國。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郤氏家族,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據(jù)典籍《鼠璞》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郤氏,為晉國王族,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三郤”。
“三郤”家族為晉國馳騁沙場、操持政務(wù)、出使列國,堪稱晉國的中流砥柱,是晉厲公的左膀右臂。但由于三郤家族太強大了,以至于國君所不能容忍,因此三郤最終走向了覆滅。
周簡王十二年(晉厲公七年,公元前574年),“三郤”家族被晉厲公所滅,其子孫族人四散遷逃,有去掉“邑”偏旁改為谷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姬姓谷氏族人大多尊奉郤子姬叔虎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嬴姓谷氏、任姓谷氏、姜姓谷氏、媯姓谷氏合譜。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慶父之孫文伯谷,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
文伯谷,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魯國公族大夫慶父的孫子。
在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記載:“魯桓公四子,次曰慶父。慶父生穆伯公孫敖,敖生文伯谷、惠叔難?!?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文伯谷亦是魯國大夫,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伯谷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谷氏。
一部分姬姓谷氏族人尊奉文伯谷為得姓始祖。
源流六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桓公之子姜雍,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姜雍,是齊國著名君主齊桓公姜小白之子。
在姜雍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谷氏,世代相傳至今。
姜姓谷氏族人皆尊奉姜雍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嬴姓谷氏、任姓谷氏、姬姓谷氏、媯姓谷氏合譜。
源流七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燕國谷梁城,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出自古代谷梁城,居住地先民以地名為氏。上古時期燕國有個博陵邑(今河北安平、安國等縣),在郡中有個谷梁城(今河北衡水安平),其地住民很早即以地名命氏,稱谷梁氏。
春秋時期以后,谷梁氏逐漸省文簡改演變成單姓谷氏、梁氏,其中的谷氏字訛為谷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于媯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齊國公子尾孫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百家姓考略》中記載:“齊公子尾孫,封于夾谷,后姓谷氏。“公子尾孫,是田齊太公田和的后裔,以封地建“夾谷國”,實際上并非為“國”,只是田氏齊國的一個附庸大邑。
戰(zhàn)國時期的夾谷,地理位置在今山東省的萊蕪市,其后裔子孫多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夾谷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谷氏,世代相傳至今。
媯姓谷氏族人皆尊奉公子尾孫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嬴姓谷氏、姜姓谷氏、任姓谷氏、姬姓谷氏合譜。
源流九
源于祁姓,出自東漢靈帝劉宏之后空谷氏家族,屬于避難改姓為氏空谷氏,是東漢靈帝劉宏(公元168~189年在位)的后裔子孫。
在漢靈帝的昏庸和官吏的腐敗下,人民終于無法忍受,聚眾起義,最終爆發(fā)了以巨鹿人(今河北涿州)張角三兄弟為首的“蒼天已死、黃天當(dāng)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浩大聲勢起義,史稱“黃巾之亂”。這次起義所向披靡,給病入膏肓的東漢王朝以徹底打擊。雖然黃金起義最終被鎮(zhèn)壓,但是影響深淵,東漢王朝至此已名存實亡。
東漢光熹昭寧元年(公元189年),昏庸的漢靈帝在舉國上下一片怨聲下結(jié)束了他的一生,終年三十四歲。
隨后東漢各方豪強勢力的割據(jù),歷史進入三國鼎立局面,戰(zhàn)亂頻發(fā),漢靈帝的后裔子孫無法在中原生存,遂向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遷移,其中有避居于青島嶗山地區(qū)一帶者,取《詩經(jīng)·小雅》中“在彼空谷”之義改姓氏為空谷氏。
源流十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拓拔部中有吐谷渾氏、谷渾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八~二十年(公元494~496年)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今河南洛陽)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促進民族大融合,期間吐谷渾氏、谷渾氏部落中人有改為漢字單姓谷氏者,后皆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東夷族,出自唐朝時期東夷族谷那氏,屬于省文簡改為氏。
唐朝時期,有一位具有“九經(jīng)書庫”之稱的大學(xué)者谷那律,復(fù)姓谷那氏,史稱漢朝時期的東夷族谷那氏族人。
在谷那律的后裔子孫以及族人當(dāng)中,多省文簡改復(fù)姓谷那氏為單姓谷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二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沈谷氏,亦稱徹穆袞氏、沈佳氏、申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族,以姓為氏。
在明、清之際的明神宗朱翊鈞萬歷四十四年(后金大汗佟·努爾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佟·努爾哈赤建立“金”政權(quán),蒙古山只昆部主動脫離蒙古喀喇沁部,歸附于天命汗佟·努爾哈赤,天命汗大喜,命其“回歸”仍為女真,并改其部酋姓氏為沈谷氏,滿語為CemgunHala,其后即多冠漢姓為谷氏、沈氏、申氏、穆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三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喀爾庫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夾谷氏部族,滿語為Karku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所冠漢姓多為谷氏。
源流十四
源于鄂溫克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八旗通志》記載:鄂溫克族吳扎氏,以地為姓,世居吳扎拉(今黑龍江左岸俄羅斯烏扎拉山下)。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jaHala、或WuzaHala,漢義“谷物”。
鄂溫克族、滿族吳扎氏,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谷氏、吳氏等。
源流十五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土家族、回族、朝鮮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谷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谷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后,再予以補充刊載。
遷徙分布
谷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四十四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百七十四位,人口約九十二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58%左右,多以上谷、馮翊、昌黎、遼東為郡望。
唐太宗時,東夷族人谷那律改為單姓谷,并定居于今河南南樂,孫谷倚相,曾孫谷崇義,玄孫谷從政俱為名宦,由于此支新鮮血液的注入,極大地壯大了谷氏家族。后此支谷氏因居地比鄰河北、山東之故,逐漸播遷于上述諸省。
北宋末期“靖康之恥”后,谷氏南遷者漸多。南宋末期,由于蒙古鐵騎南下,繁衍于江浙之谷氏因避難之故,在南方諸省逐漸散居開來。
明朝初期,山西谷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陜西、甘肅、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明朝中葉以后,江蘇谷氏繁衍得較為興盛,名家甚多。
清朝康、乾年間及以后的一段時間里,冀、魯、豫之地的谷氏伴隨闖關(guān)東的風(fēng)潮入遷東三省。
谷氏族人目前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河北、山東、河南為多,這四省之谷氏約占全國谷氏人口的65%以上。
姓氏名人
谷永:字子云,長安人(今陜西西安),著名西漢大臣。少為長安小史。博學(xué)經(jīng)書,工筆札。漢建昭中(公元前36年)為太常丞,屢上疏言事。成帝時,王氏方盛,五候兄弟爭名,永與樓護俱為五候上客。長安諺云:“谷子卿筆札,樓君卿唇舌?!庇烙谔旃佟毒┦弦住纷罹?,故善言災(zāi)異。累遷光祿大夫。前后所上四十余事,專攻擊帝及后宮。帝知永黨于王氏,不甚親信。后由北地太守征為大司農(nóng),歲余,以病免。還家數(shù)月卒。
谷利:著名三國時期東吳大臣。原為孫權(quán)左右給事,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茍且而受孫權(quán)寵信。公元214年,孫權(quán)被張遼圍困,谷利拼死保護孫權(quán)突圍而出,而必經(jīng)之橋已被毀壞,谷利使孫權(quán)持鞍緩控,并從后力鞭其坐騎,馬受驚而一躍過橋。谷利因救主有功,被拜為都亭侯。
谷郎:桂陽耒陽人(今湖南耒陽),著名西漢大臣。幼失母,事繼母如親母。官太中大夫,后因安撫南州叛亂立下大功,升九真太守。
谷渾:昌黎人(今河北昌黎),著名北魏大臣。少任俠好氣,后專研經(jīng)史。北魏道武帝時,因善寫隸書為內(nèi)侍左右。北魏太武帝時官至侍中、安南將軍、領(lǐng)儀曹尚書,賜爵濮陽公。居官以廉直聞名。
谷子敬:應(yīng)天府人(今江蘇南京),著名元末明初學(xué)者。本為元朝舊官吏,元亡后被明遣戍。其明《易經(jīng)》,通醫(yī)道,口才健利。尤工樂府,有《呂洞賓三度城南柳》。
想要了解具體姓氏文化,可以參考北京家譜傳記機構(gòu)編輯《百家姓尋根手冊》
書籍主要內(nèi)容:
1.姓氏文化概論
2.姓氏淵源
3.遷徙分布
4.郡望堂號
5.家譜收藏
6.字輩排行
7.家訓(xùn)選輯
8.姓氏楹聯(lián)
9.趣事典故
10.姓氏名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