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
武宏鈞
讀,是學生搜索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一種內潛性的觀念活動,一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韓軍先生說的好:“文字本是肉做的”,“有體溫,有生命,有動感。傳達文字生命動感,須誦讀?!薄俺堕_嗓子,忘我吟唱,搖頭晃腦,或婉轉,或鏗鏘,美讀吟誦?!薄扒О倌陮W語文從未離開過此,包括背誦”?!斑@是學語文的根本之法!” 我以為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要堅守讀的陣地,通過讀的指導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但很長時間以來“人聲鼎沸”的讀書場面在學生中很難看到,“密詠恬吟”的讀書方式更不多見。
語文教學的讀,是飽含“情意”的讀。情感是文章的靈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人情?!眲?chuàng)新的閱讀課堂遠離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在創(chuàng)新的閱讀課上,一個好的教師應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使師生的情感與文章蘊涵的情感相吻合,當喜則喜,該怒則怒,師生一道激動、平靜、愉快、悲哀、得意、緊張、悠閑,讓閱讀“情意”濃濃,充滿著和諧、合作的氛圍。飽含“情意”的讀,體現的是“智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讀中變、讀中悟、讀中創(chuàng),讀寫結合。教師的指導體現不出“情意”的“創(chuàng)意”,教學就不可能新穎、與眾不同,閱讀就不可能彰見出“教者的個性”,更不可能成為“藝術”。在語文課上,教師應給學生的思維留有足夠空間,讓他們自己去讀、去悟,去以大觀小、由小窺大,進而掌握“文章”精髓,領略“文章”的美妙。
讀,要“傳情達意”?!皞髑檫_意”的讀要求學生流入作品,馳騁想像,與作者產生共鳴。通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凈化。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倍@種“即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只有通過深入的傳情達意的閱讀體驗才能獲得。即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中優(yōu)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蘊、豐富的情感以及用詞造句的色彩、語言節(jié)奏的強弱、情調和風格特色等進行欣賞。因此,我在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傳情達意的深讀課文,沉浸其中,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時抓住典型語言信息(如內容精彩之處,語言運用經典之處),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并積累語言?;虻吐曌x,細吟慢讀,領會所讀作品的內容,在低誦中細細揣摩作者傳情達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現方法;或高聲讀,通過高聲誦讀傳達出作品的內在情感和蘊意;或模仿角色讀,即在閱讀人物對話的課文時,引導學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種人物的語氣、語調、心態(tài)和神情,使自己進入角色,高聲、反復朗誦臺詞,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語文課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伴隨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利用課文中的感情因素,通過傳情達意的讀來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從而領悟文章中心,深刻體會到作者的心靈深處,并且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他們的語感得以培養(yǎng),心靈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傳情達意的讀,要指導學生做到字字不含糊,停頓、重讀和語調的把握有分寸,這樣傳情達意的讀,讀起來才會抑揚頓挫分明,就能“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語文教學應該以情感激發(fā)情感,以情趣激發(fā)情趣,引導學生用真實的生命去擁抱課文,讓心靈與課文親密無間!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應該形式多樣,方法靈活。我們應該積極倡導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突出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應用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使兒童在學習語文時口、耳、手、腦并用,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一是指根據課文的特點精心設計系列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活動中學習課文,即實現現代文閱讀教學活動化。如探究活動、評點、活動、改編活動等。二是指在教學中,教師為全體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騽涌?、或動手、或動腦;或實踐、或模仿;或個體活動、或小組活動、或師生共同活動;或觀察、或辯論、或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情趣,習得知識,訓練能力,開發(fā)潛能。通過教學過程中空間的拓展,使學生的頭腦不再是儲存知識的容器,而是被點燃的火把,閃出智慧的光芒和個性的亮點。
閱讀需要理解,理解是閱讀的基礎,通過理解性閱讀使學生汲取讀物中的知識營養(yǎng),“積學以儲寶”。閱讀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學生的閱讀主要以積累與理解為主。理解是閱讀的核心,也是復雜的智力活動,必須在一定階段的積累性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歐陽修詩云:“學既積于心,猶木之敷榮。根本既堅好,蓊郁其干莖。”(《贈學者》)“敷榮”就是開花。這首詩以樹木的開花結實為喻,道出了讀書做學問要靠長期積累的道理。理解的閱讀就像根所吸收的水分養(yǎng)料,通過“主莖”或“樹干”,才能送到分枝、杈丫,使之長葉、開花、結果。理解性閱讀指“以弄懂作品詞語、句子、篇章、寫作方法、思想內容、社會價值為目的的閱讀”(《閱讀辭典》)。一篇文章,要讀通、讀順、讀懂、理解字詞句的意思,理解語言表達的技巧,理解布局謀篇的妙處,這是閱讀的第一步。
理解的閱讀首先要整體把握文本,在通讀的基礎上感知文章寫了什么,思路怎樣,初步了解文本的內容和表達。然后體味和推敲重要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深入領會作者表達的觀點和情感。還要把各部分的理解進行綜合分析,結合作者的思想、時代,聯系自己的體驗、經歷,達到與作者心靈的溝通。理解性閱讀教學,既要尊重學生“讀”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又要堅持教師的“導”,避免“獨白篡位”,糾正“讀誤”,補充“讀漏”。理解是一個過程。清代的法式善詩云:“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植諸空山中,日來而月往”(《讀書四首》)。是說讀書像培植樹木,不可揠苗助長,急于求成;只有置于“空山”的廣闊環(huán)境中,經過“日來月往”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讀書需要體驗。有體驗的讀,就是指導學生在閱讀時能感受體驗到閱讀過程帶來的愉悅和樂趣,通過觀察語言現象,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體驗語言文字的情感。語文教學的學習活動不僅著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注重使學習者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體驗,積累有益的經驗,實現經驗的再創(chuàng)造。有體驗的讀,就是引向自“悟”,發(fā)展個性;就是擯棄繁瑣的分析,注重整體感悟。如教學《火燒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我引導學生注意閱讀的體驗,指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哪一個字用的好?為什么?有的認為“紅”字用得特別好,有的認為是“火”字,有的認為是“燒”字。學生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議,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句話,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是“燒”字。接著學生大膽發(fā)表了各自的意見:“燒”字讓我們感覺顏色特別美;“燒”字讓我們看出火燒云在變化;“燒”字讓我們有天空的云從西到東移動的感覺;……這種自悟自得的閱讀體驗,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閱讀時依托語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經驗認識和想像,喚起活生生的形象,體驗到文章蘊涵的人類文化的精華、人文價值以獲取美好的感受。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應該堅守住讀。只有通過讀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在語文課上,一個好的教師應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使師生的情感與文章蘊涵的情感相吻合,當喜則喜,該怒則怒,師生一道激動、平靜、愉快、悲哀、得意、緊張、悠閑,讓學生把課文讀得“情意”濃濃,充滿著和諧的氛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