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分析學派,又稱“心理動力學派”。創(chuàng)始人為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其主要觀點認為一切的心理活動的動力并不在于意識表面,而在于被壓抑的潛意識層。造成潛意識動力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弗洛伊德和他的后人們也眾說紛紜,但歸根到底離不開內在的動力基礎,故稱“心理動力學”。而心理問題和障礙原因,是由于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形成情結進入到潛意識內未被患者覺察,導致以破壞性的方式爆發(fā),由于形成心理沖突和障礙。同時,由于癥狀本身滿足了患者潛意識里的一些心理需要而得以持續(xù)存在。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挖掘這些被壓抑的潛意識,使其能夠被患者覺察認可,自然釋放了被壓抑的能量而得以治愈。由于潛意識分析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因此精神分析一個療程的持續(xù)時間較長(一般至少在一、兩年以上),故在現(xiàn)代追求快節(jié)奏生活的西方不太流行。
2、行為治療學派。其理論基礎是以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開創(chuàng)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該學派以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為基礎,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就是將外界刺激和個體原有的本能行為捆綁在一起的條件反射過程,比如將鈴聲的刺激和狗看到食物流口水捆綁在一起不斷強化,由此形成當狗聽到鈴聲以后也會流口水。早期的行為學派完全否定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也不愿意鉆研在行為產生過程中的認知變化。之后,華生由于個人原因離開心理學界,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在華生的基礎了建立了新行為主義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即個體在無意識觸發(fā)某個行為以后,給予相應的獎勵/懲罰,就能增加/減少該行為,由此形成強調個體主動性的新行為主義觀點;再往后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又通過實驗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即不需要通過針對個體的直接強化,通過社會觀察也能形成相應的條件反射,由此行為主義開始進入關注認知研究的時代。
基于這些理論基礎,行為治療認為一切的心理問題不過是不良的“刺激-反應”聯(lián)結在一起的過程。只要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條件反射就能減少并消除該行為。由此,以20年代開創(chuàng)的“生物反饋法”為開始,創(chuàng)立了行為治療的各種技術。包括放松治療、系統(tǒng)脫敏、洪水療法、厭惡療法、代幣法、去聯(lián)結法、行為示范法等多種技術。其主要特點就在于簡單、實用且效果顯著,但前提是必須找到一個需要改變的目標癥狀(靶行為)才能進行條件反射的操作。只是缺點在于過于強調外在行為而忽視內在認知的變化,往往導致治標不治本。
3、認知治療。在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爭論中自然產生,本身沒有明確的創(chuàng)始人。其主要原因是應用了以皮亞杰、維果斯基、凱利等人開創(chuàng)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在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踐中。該學派認為,個體一切的心理問題和障礙都源自于內在錯誤的認知系統(tǒng),使其在錯誤觀念的支配下產生了錯誤的行為和癥狀。因此,關鍵在于使患者能夠認識到自己觀念的錯誤,并且敢于和不良的觀念作斗爭、化解、消除它,這樣自然就能解決內在的心理問題。
認知治療的代表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年9月27日 – 2007年7月24日),在心理學家人稱“老妖”。其發(fā)明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技術(REBT)一直深受美國人的歡迎。簡單來說,也就是通過個體的心理問題癥狀反應(C)找到引發(fā)的事件(A),再推出事件背后的不合理觀念(B),同時使個體認識到這一點以后積極與不合理觀念展開辯論(D),并且能夠使個體領悟到正確的觀念(E),同時在行為上能夠加以實踐并帶來新的體驗(F),所以REBT的理論稱為“ABCDEF”理論。與艾利斯同時代的認知治療專家還有亞倫.貝克(Aaron. T. Back,1921-),其理論與艾利斯的療法大同小異,只是針對認知偏誤(不合理觀念)的干預技術有不同,貝克所使用的是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所創(chuàng)的“產婆術”對話方式。
由于認知治療到最后離不開行為上的更新,所以后期認知治療也與行為主義合作演變?yōu)椤罢J知-行為治療”。其特點在于關注患者內在的觀念更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直接針對病灶本源,方便快捷。但缺點在于過份主觀,因為“是與非”的評判標準都在認知咨詢師自己的手中,往往有時缺乏對患者的足夠理解。
4、人本主義學派。創(chuàng)始人為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和卡爾羅杰斯(C ·R· Rogers,1902-1987),其所開創(chuàng)的該學派被稱為心理學界的“第三勢力”。當時所有的心理治療學派都建立在治療者本身給患者擬定的理論模式中,而羅杰斯認為這是錯誤的做法,認為精神分析不過是“傷殘心理學”,而強調環(huán)境干預本能的行為治療是“幼稚心理學”。人本主義學派相信,每一個人都有積極向上的動力,能夠通過自我的力量走出心理疾病的陰影。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是現(xiàn)實環(huán)境對其太多干涉和影響,以至于其失去了自我,而心理干預所要做的就是通過非指導性的談話幫助他認識到自己本身的寶貴,建立自信從而達到自我治療的目的。故人本主義積極倡導給予人們鼓勵、關愛和理解,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信心,并由此演變?yōu)閷γ绹鐣囊粓鲎兏?,即“人本主義思潮”。包括現(xiàn)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概念也是由羅杰斯開創(chuàng)。
人本主義心理咨詢沒有太多復雜的技術,只是簡單地通過表達理解與體貼的“同理心”(empathy)來干預對方。雖然簡單,卻因為深得人心而后成為所有心理咨詢學派的基礎。但是人本主義過于追求理想主義,往往缺乏太多務實的精神,其所認為“擁有完美自信的人”在現(xiàn)實中真正實現(xiàn)的極少,故一般很難單獨使用該派技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