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悠久的歷史給現(xiàn)代人留下了豐厚的遺產(chǎn),古詩就是其中之一。從童稚時代重復(fù)大人們一字一句傳授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三十而立夜深人靜時一遍遍體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詩寫盡天下事,訴盡人間情。中國人因為詩有了獨步世界的鑒賞能力,“長亭”知惜別,“鴻雁”知思鄉(xiāng),“猿啼”知悲傷……
相信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成長的讀者們都有強大的鑒賞能力,請欣賞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fā)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如果只看詩的內(nèi)容,你能否猜出這是哪一朝代的詩?唐詩,宋詩,又或者是元詩?
借助網(wǎng)絡(luò)的力量,我們知道首詩名為《題龍陽縣青草湖》,作者唐珙,字溫如,元末明初詩人,因此這是一首元詩。而整個搜索過程只需要短短幾秒。古時候沒有數(shù)據(jù)庫,也沒有搜索引擎,那人們?nèi)绾沃雷约阂髡b的詩歌出自誰之手,來自哪個朝代呢?
方法很笨拙,一方面是人們的口口相傳,代代傳承;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文字記述的方式,傳承詩歌。比如前人編纂的詩集,如《全唐詩》、《全宋詩》、《唐詩三百首》、等等,各種碑文石刻上的文字有時也會記述詩詞的來歷。
不過既然是人們的記述,在流傳過程中難免會產(chǎn)生偏差,比如上文這首《題龍陽縣青草湖》,如果我們查找它的出處,會發(fā)現(xiàn)它被《全唐詩》收錄。
全唐詩,顧名思義,收錄的古詩范圍限定在唐朝時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人們認為這首詩名為《過洞庭》,是晚唐詩人唐溫如唯一的傳世作品。直到1987年,陳永正教授考證這首詩其實是被《全唐詩》誤收,原名《題龍陽縣青草湖》,并且也不是唐溫如唯一的作品,才還其本來面目,為其找到了真正的主人。
或許有的讀者會疑惑,查明一首詩的朝代真的有必要嗎?當然有必要。從藝術(shù)欣賞的角度來說,這首詩即使與那些被奉為經(jīng)典的唐詩比較也毫不遜色,但是從研究歷史、尊重歷史的角度來說,這樣一顆明珠對元代的詩歌研究是極為重要的。辨析一首古詩的來源與鑒賞一首古詩都是具有價值的。
《全唐詩》誤收元詩,這是孤例嗎?唐詩承魏晉風骨,又開創(chuàng)宏大氣象,與我們相隔一千年的時間互相遙望,這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給唐詩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我們對唐詩又有哪些誤解?本期文章開始,小編將帶領(lǐng)讀者們踏上尋找唐詩之路。
如果要學(xué)習唐詩、了解唐詩,繞不開的一部詩集是《全唐詩》。
《全唐詩》如何成書?
唐朝至清朝以來,歷朝歷代都有人匯編唐朝詩集,這些詩集雖然有的冠以“總集”的名號,但是作者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無論如何收集還是有大量詩歌被遺漏,這是一種遺憾。等到清朝時,有一位皇帝想要借助皇權(quán)的力量完成這項千年未有人能做成的事業(yè),他就是“千古第一帝”——康熙帝。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便開始考慮編纂一部真正的唐詩合集??滴跛氖哪辏?705年)三月,他第五次南巡,來至蘇州時,將主持修書的任務(wù)交給了江寧織造曹寅——這位曹寅就是曹雪芹的祖父。同年五月,曹寅延請十位在籍翰林在揚州開館,進行編纂工作。所謂在籍翰林,就是他們在翰林院的工作已經(jīng)結(jié)束,回到南方的故里,養(yǎng)老或者賦閑,這些已經(jīng)退出工作第一線的知識分子又開始了他們忙碌的生活。
《全唐詩》的輯錄是一項浩繁富博的大工程,它以明朝胡震亨的《唐音統(tǒng)簽》、清朝季振宜的《唐詩》為底本,又參考清以前流傳的各種別集、總集、類書,此外還“旁采殘碑斷碣、碑史雜書之所載”,廣泛收羅了一般作家及各類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詩繁榮的景象?!度圃姟匪赵娖?、網(wǎng)羅之廣、文體之豐令人嘆為觀止。此書一成,立刻成為有史以來最大、收錄一代詩歌最全的詩歌總集,是唐詩研究者所必備必讀之書。
但是《全唐詩》的編修工作是什么時候完成的呢?第二年十月,也就是,這部收錄四萬多首詩、共計900卷的巨著,只花費十位編者一年半的時間。相比之下,明朝《永樂大典》耗時六年,編寫人員共計2163人,同為清朝時期完成的《四庫全書》,耗時十四年,參與各項工作的工作人員有4200人。
《全唐詩》怎么會這么快完成?
雖然用《全唐詩》與《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作比較不是十分恰當,但是《全唐詩》的完成速度確實令人驚異。小編認為,這可能歸結(jié)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全唐詩》的兩部底本本身內(nèi)容豐富,質(zhì)量上乘。
《唐音統(tǒng)簽》全書共一千零三十三卷,共十大類,以天干為名。除了囊括各種唐人作品外,胡震亨還對唐詩的源流與變革、體制的形成、不同風格流派的異同等都作了比較系統(tǒng)的論述;一些常用詞匯,他也做了注釋和考訂;書中引用的雜史、筆記、地志、詩話及各家別集的材料,都進行了考訂,其中一些引用的材料,原書都已散佚,是很有研究價值的。此外,他在小注中記述了許多詩人的遺聞逸事……作者在唐詩收集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因為他財力有限,只刻印了其中的“癸簽”和“戊簽”發(fā)行。此書原稿后來被皇家收藏,如今故宮博物院藏有范希仁抄補本。
季振宜是江蘇泰興的鹽商后代,他年輕時喜愛讀書,利用家里的財富收集了大量書籍。為了編纂《唐詩》,他披肝瀝膽十余年,全書共717卷160冊,收錄了1859位作者的42931首詩。這本書現(xiàn)存三個文本,一個文本是手稿粘貼本,也就是編者在初期工作中利用原始材料拼貼完成的作品,通過初稿上的涂畫,可以理解當年季振宜的工作思路,原始材料來自何處,如何對原材料進行刪改等等。
第二,《全唐詩》基本是兩部底本的復(fù)制粘貼
如果我們對比兩部底本與《全唐詩》,觀察他們的異同之處,可以清楚的發(fā)現(xiàn),《全唐詩》是在這兩部書的基礎(chǔ)上拼湊而成的。全書主體部分,初、盛唐時期以《唐詩》作為底本,略作增刪校補,中、晚唐時期,增補大量《唐音統(tǒng)簽》的內(nèi)容;《唐詩》不錄殘句,于是根據(jù)《唐音統(tǒng)簽》查漏補缺,小傳則刪繁就簡,編次做了適當調(diào)整。在充分利用季、胡二書的基礎(chǔ)上,編修諸臣還作了校訂補遺工作?!度圃姟肪戆税硕韵卵a遺七卷,是據(jù)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詩選》、《分門纂類唐歌詩》殘本、《古今歲時雜詠》等書及石刻資料編成。正是因為這兩部書豐富的積累,編者們也就不必鉤沉索隱,從零開始梳理浩如煙海的唐朝詩歌。
但是,這樣的拼湊其實有些過于簡單粗暴,比如《全唐詩》里沒有收錄王梵志的詩,因為他的詩在《唐音統(tǒng)簽》里被編入了章咒偈頌部分,而編者認為《唐音統(tǒng)簽》中章咒偈頌二十四卷的內(nèi)容不屬于詩歌,于是在融合時將其全部刪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卻沒能在體例安排和內(nèi)容上有所創(chuàng)新,令許多后來人感到惋惜。
第三,雖然《全唐詩》由皇帝領(lǐng)銜,借助皇權(quán)力量完成編著與刊行,翰林院畢竟不是專門研究唐詩的機構(gòu),編者們在文本的鑒別、史料的排編等方面做的十分倉促,明明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yè),卻被當做一次命題作文、一次例行公事。
比如,唐詩在流傳過程中難免產(chǎn)生字句的差異,在作為底本的兩部書中,在這些有差異的地方作者都附有說明以及引用的文獻,用于確定究竟何者為真,《全唐詩》的編者將兩本書中的校對一律改為“一作某”,也沒有做周密的考訂。《全唐詩》耗時一年半便宣告完成,其實也正說明編者們的敷衍之心。
如果給《全唐詩》做一個總結(jié),從積極角度來講,它實現(xiàn)了皇帝和很多文人騷客的心愿,完成了總匯唐詩于一體的工作,此后的唐詩愛好者和研究者收益多多;而從消極的一面來講,《全唐詩》是一個“大坑”,它的編纂經(jīng)歷值得后世所有匯編工作者警惕。歷史上對《全唐詩》的評價如何?《全唐詩》具體存在什么問題?不要錯過下期文章小編的分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