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宋、元以來繁盛的海上交通傳統(tǒng),明代的海上交通事業(yè),有很充實的基礎(chǔ)。上期文章我們了解了后來廢除不用的海上漕運,本期文章小編來介紹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明代的海上交通事件——鄭和下西洋。
明朝軍事力量強大,在海外諸國中具有政治威望。有一次安南侵略占城,占城請求明朝主持公道。明太祖先是嘉許兩國對大明朝態(tài)度恭順,他很滿意,之后又說兩國疆域自古至今已定,不可強求合二為一。此外兩國與明朝越山隔海,他一時難以斷定孰是孰非,但是他作為天下共主卻要為蒼生考慮,于是詔諭兩國:“互執(zhí)兵端,連年不解,荼毒生民,上帝好生,必非所悅。”要求兩國國君安分守己,不要挑起爭端。兩國均聽從太祖詔書。明太祖平息兩國爭端的底氣就在于明朝發(fā)達的經(jīng)濟水平、繁榮的造船業(yè)和先進的航海技術(shù)。
明成祖把中國與海外各國、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推進到一個繁盛的新階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xiàn)了舉世矚目的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
鄭和,回族,云南昆陽縣人,其祖先原居西域。原名馬和,小名三保(寶),因隨明成祖起兵“靖難”有功,被擢任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賜名鄭和。他在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間,以“宣德化、柔遠人”為目的,率領(lǐng)百余艘大小艦船組成的龐大船隊,七次遠航西洋,共訪問過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在鄭和出發(fā)之前,我們要了解一下明朝當時的海上政策與形勢。
明朝初年開始,國家沿海地區(qū)逐漸受到倭寇的騷擾。首先是日本浪人武士垂涎明朝財富,越洋來犯,屠戮平民,掠奪財物。其次流亡海外的反明勢力與東南亞一些地方勢力串通,頻繁騷擾海疆。除了“倭患”嚴重外,明朝有部分百姓竟然與其內(nèi)外勾結(jié),伺機破壞國家安寧。洪武年間,都指揮同知花茂報告:“廣東南臨大海,有許多犯法作亂之徒出沒,東莞、筍岡等縣流亡的罪犯居住在海島上,他們遇上官軍就謊稱出海捕魚,遇強盜就加入他們,行蹤飄忽不定,非常影響社會安定。”從此可見當時海防艱難。
為了防止內(nèi)陸海商出海勾結(jié)倭寇為患,洪武四年時明太祖詔令“瀕海民不得私自出?!?,這是中國實施海禁國策之濫觴。洪武七年太祖取締明州、泉州、廣州市舶司,洪武二十七年又嚴令“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以重法”,朱元璋希望通過嚴厲的海禁措施打擊倭寇。
相比之下,明成祖朱棣是一位有進取精神的封建皇帝,他認識到海禁并不是應(yīng)對倭寇的正確方法。通過鄭和下西洋的行動,成祖解除了明初以來實行的海禁,推動了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
在15世紀初葉,鄭和以大型寶船為帥船,統(tǒng)帥著由百余艘船舶組成的混合艦隊,“維綃掛席,際天而行”,那宏偉的場面,確實是渺渺滄滄,浩浩蕩蕩。相信即使是集其百年后全部歐洲航海家的船隊,與鄭和的寶船隊相比也要黯然失色。
鄭和七下西洋,船隊中船只數(shù)量不必說,船只建造所用的技術(shù)也是頂級的,這些航海技術(shù)成就反映在《鄭和航海圖》中。
《鄭和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guān)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載于明代茅元儀所輯的《武備志》第240卷。繪制海圖在我國是有傳統(tǒng)的,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即有海道圖在內(nèi),然而相比之下《鄭和航海圖》有了極明顯的提高,不但范圍廣大,地名豐富,而且詳細地注出了針位和航路,并且還附有四幅利用天體測定船位的《過洋牽星圖》。在我國古代航海圖的發(fā)展史上,《鄭和航海圖》在繼承中又有了重大發(fā)展,堪稱水平最高,系統(tǒng)最完備。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德化、柔遠人”,厚往薄來,不計經(jīng)濟得失。不過小編認為鄭和還有其他目的,有人認為鄭和身懷尋找建文帝的秘密任務(wù),但是在小編看來這種猜想非常符合“猜想”的性質(zhì)。
鄭和確實另有任務(wù),首先是單純進行海上貿(mào)易。
鄭和每次出使都會帶走大量錢幣,除了賞賜番國君王之外,主要進行大規(guī)模貿(mào)易。比如,到達暹羅國,購買黃速香、沉香、降真香等物品。到了溜山國,購買龍涎香和椰子。到了祖法兒,用絲綢瓷器換取了乳香、血竭、蘆薈等物品。此外,動物比如長頸鹿、獅子、斑馬也都在鄭和購買之列。鄭和出使西洋貿(mào)易,填補了禁海以來民間貿(mào)易的空白,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在經(jīng)濟上互惠,在政治上聯(lián)絡(luò)民心。
其次則是武力示威。鄭和的船隊不是單純的文明使團,幾萬將士,幾十艘武裝船隊,這是強大的戰(zhàn)斗力。
一方面,要向海域諸國展示肌肉。永樂年初,海上交通阻絕多年,各國對明朝的國力不了解,一時難以接受這種宗藩友好關(guān)系。鄭和需要讓他們明白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另一方面,鄭和捉拿???,廓清海道,為出使東西洋和過往貢使清除障礙。東西洋海上長期盜賊猖獗,“貢使往來者苦之”。
據(jù)記載,永樂五年,鄭和下西洋時回航經(jīng)過舊港時,遇長期盤踞在此地的海盜寇賊陳祖義,陳祖義假意合作,暗地里卻搞陰謀破壞,鄭和預(yù)料陳祖義沒有歸順意圖,整兵以待,與賊卒大戰(zhàn)并破賊,把陳祖義逮捕并押送回國進京誅殺。各國聽聞后,無不震懾,說這是“真天威也”。
此外,鄭和還用武力調(diào)解各國糾紛,對故意尋釁和“?;还д摺奔右越藴纾S護國際安寧。當時暹羅強大,經(jīng)常霸凌小國,如占城貢使回國,被其勒索回賜;劫奪蘇門答剌、滿剌加的明朝所賜印誥。成祖降敕責備暹羅也無濟于事。永樂六年,鄭和船隊至其國顯示強大的武力,暹羅不得不改正錯誤。
但鄭和用兵海外并沒有殖民其他國家的意思,他在任何軍事行動后都未居功或奴役其國。正是因為鄭和船隊的存在,“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y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