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
此一篇,相當于《為政》的引申注解,上有圣人做榜樣,下有學子為借鑒。
泰伯是誰?周文王祖父是大王,生子泰伯、虞仲、季歷,季歷生子文王。泰伯為了讓王位給季歷,逃走到了吳地。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無得而稱,沒有得到(合適的)來稱贊?!爸恋隆?,孔子很是崇敬泰伯。周朝享國八百載,史書說其“祖德”深厚,這不是迷信。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圣在上,是為榜樣。
44,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ǐ),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勞,勞苦;葸,慎;亂,出亂子;絞,過分?!肮А⑸?、勇、直”,固然是美德,但沒有禮的內涵加持,就會偏頗?!肮逝f”,有兩種說法:舊交;傳統(tǒng)。(君子)不棄故舊,百姓就不會偷巧。此一則為過渡,接下來大部分都是孔子門人弟子的記載了。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 :“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告誡弟子“慎德到死”?!埃ń议_衣被)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無愧平生!有個和尚的故事:大概就是八十年前吧,有個和尚修行一輩子,要圓寂時,他弟子在旁守候。和尚很安詳,閉著眼睛說:“我斷了塵緣,要去西方極樂了?!卑察o了半個鐘頭后,和尚突然睜開眼睛大聲說:“不好,我剛才想起了病死的母親!”弟子安慰和尚說:“師傅,現(xiàn)在忘掉吧!”和尚嘆口氣:“來不及了,下輩子再修吧?!闭f完就去了。講這個做什么?告訴你們:莫到最后一念差池,此生白費,來世重修!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e豆之事,則有司存。曾子做個比擬,告訴弟子自己將要死了,說的話很重要(很善):容貌就是神態(tài),顏色指神情,辭氣就是談吐。就這三點最重要,至于“籩豆之事”,自然有管這事兒的人。孔子死后嫡傳曾子,曾子再傳子思(孔子的孫子),子思傳孟子,孟子人稱“亞圣”。曾子顯然是很好地繼承了孔子的衣缽。再看: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jiao,四聲)。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這差不多是“人不知而不慍”及“不恥下問”的翻版。
曾子闡釋的君子:
45,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百里之命”,(像)百里那樣的大國責任。一個人,朋友可托孤,天下可寄命,臨大節(jié)不變,難!確實是真君子!這里邊一定有信、有義、有才、有德。知識分子啊,就應該: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死而后已”,延伸出多少歷史上可敬佩贊揚的人物。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范仲淹的“后天下之樂而樂”,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里為什么插一句“子曰”?因為這是孔門的教育內容:才情熏陶,禮用約束,樂之升華。說了教育,就該說學而用了。
46,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有一種斷句,差不多一樣道理: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百姓能做到,就按道理讓他們去做;做不到,就要想辦法讓他們明白,讓他們知道怎樣做。千萬不能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就成了愚弄百姓了。正因為斷句錯了,社會才亂起來(笑話):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疾貧,恨窮。民生窮則民風剽悍?!叭硕蝗省保瑏y上加亂。若如此,就算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美德,假如他“驕且吝”,其他方面不值得看了。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為學的目的是什么呢?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學習三年多,沒想著去做官拿俸祿,太難得了。另一種斷句: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這個斷句意思就變了:三年還學不到位,想去做官拿俸祿可不容易。兩種斷句,你選哪一種?第二種,為學的目的很明顯。選第一種,就要考慮了:為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現(xiàn)),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恥也”,沒明白說誰恥?“邦有道,貧且賤”,人就該羞恥嗎?所以我認為(僅供參考):“邦有道,貧且賤焉”,邦恥!“邦無道,富且貴焉”,君子恥!真當隱士要有客觀態(tài)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師摯之始:師摯,魯國樂師,名摯。始,樂曲的開始,一般由太師演奏。摯是太師,所以說師摯之始。亂:樂曲的結尾。據(jù)《史記》載,這是孔子在從衛(wèi)國返回魯國后發(fā)生的,這是他聽魯國樂師摯演奏完音樂后的評價。這估計是孔子聽音樂受到了感動,更加堅定了他推行禮樂決心。
孔子感嘆當時的人?。?strong>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狂狷而不(正)直,(外表)老實而(內心)不忠厚,(淺薄如)空而不信,我也不知道這是咋回事!看看上古三代,對比一下吧: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這里的故事是:舜禪位給禹;禹也先后推舉皋陶、伯益為繼承人,可惜皋陶死的比禹早,而伯益在禹死后被啟取代了。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下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堯之偉大,開禪位給有德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一個好漢三個幫,漢高祖有“三杰(張良、蕭何、韓信)”,光武有“云臺二十八將”,太宗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本篇最后又特別說了“禪位”的最后一位古帝大禹: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fǔ)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xù)。禹,吾無間然矣。菲,不豐厚。“吾無間然矣”,指大禹活著時的所作所為。
《泰伯》
此一篇,相當于《為政》的引申注解,上有圣人做榜樣,下有學子為借鑒。
泰伯是誰?周文王祖父是大王,生子泰伯、虞仲、季歷,季歷生子文王。泰伯為了讓王位給季歷,逃走到了吳地。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無得而稱,沒有得到(合適的)來稱贊?!爸恋隆保鬃雍苁浅缇刺┎?。周朝享國八百載,史書說其“祖德”深厚,這不是迷信。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圣在上,是為榜樣。
44,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ǐ),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勞,勞苦;葸,慎;亂,出亂子;絞,過分?!肮А⑸?、勇、直”,固然是美德,但沒有禮的內涵加持,就會偏頗?!肮逝f”,有兩種說法:舊交;傳統(tǒng)。(君子)不棄故舊,百姓就不會偷巧。此一則為過渡,接下來大部分都是孔子門人弟子的記載了。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 :“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告誡弟子“慎德到死”。“(揭開衣被)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無愧平生!有個和尚的故事:大概就是八十年前吧,有個和尚修行一輩子,要圓寂時,他弟子在旁守候。和尚很安詳,閉著眼睛說:“我斷了塵緣,要去西方極樂了?!卑察o了半個鐘頭后,和尚突然睜開眼睛大聲說:“不好,我剛才想起了病死的母親!”弟子安慰和尚說:“師傅,現(xiàn)在忘掉吧!”和尚嘆口氣:“來不及了,下輩子再修吧?!闭f完就去了。講這個做什么?告訴你們:莫到最后一念差池,此生白費,來世重修!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e豆之事,則有司存。曾子做個比擬,告訴弟子自己將要死了,說的話很重要(很善):容貌就是神態(tài),顏色指神情,辭氣就是談吐。就這三點最重要,至于“籩豆之事”,自然有管這事兒的人??鬃铀篮蟮諅髟?,曾子再傳子思(孔子的孫子),子思傳孟子,孟子人稱“亞圣”。曾子顯然是很好地繼承了孔子的衣缽。再看: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jiao,四聲)。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這差不多是“人不知而不慍”及“不恥下問”的翻版。
曾子闡釋的君子:
45,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百里之命”,(像)百里那樣的大國責任。一個人,朋友可托孤,天下可寄命,臨大節(jié)不變,難!確實是真君子!這里邊一定有信、有義、有才、有德。知識分子啊,就應該: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死而后已”,延伸出多少歷史上可敬佩贊揚的人物。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范仲淹的“后天下之樂而樂”,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里為什么插一句“子曰”?因為這是孔門的教育內容:才情熏陶,禮用約束,樂之升華。說了教育,就該說學而用了。
46,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有一種斷句,差不多一樣道理: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百姓能做到,就按道理讓他們去做;做不到,就要想辦法讓他們明白,讓他們知道怎樣做。千萬不能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就成了愚弄百姓了。正因為斷句錯了,社會才亂起來(笑話):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疾貧,恨窮。民生窮則民風剽悍。“人而不仁”,亂上加亂。若如此,就算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美德,假如他“驕且吝”,其他方面不值得看了。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為學的目的是什么呢?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學習三年多,沒想著去做官拿俸祿,太難得了。另一種斷句: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這個斷句意思就變了:三年還學不到位,想去做官拿俸祿可不容易。兩種斷句,你選哪一種?第二種,為學的目的很明顯。選第一種,就要考慮了:為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現(xiàn)),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恥也”,沒明白說誰恥?“邦有道,貧且賤”,人就該羞恥嗎?所以我認為(僅供參考):“邦有道,貧且賤焉”,邦恥!“邦無道,富且貴焉”,君子恥!真當隱士要有客觀態(tài)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師摯之始:師摯,魯國樂師,名摯。始,樂曲的開始,一般由太師演奏。摯是太師,所以說師摯之始。亂:樂曲的結尾。據(jù)《史記》載,這是孔子在從衛(wèi)國返回魯國后發(fā)生的,這是他聽魯國樂師摯演奏完音樂后的評價。這估計是孔子聽音樂受到了感動,更加堅定了他推行禮樂決心。
孔子感嘆當時的人啊: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狂狷而不(正)直,(外表)老實而(內心)不忠厚,(淺薄如)空而不信,我也不知道這是咋回事!看看上古三代,對比一下吧: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這里的故事是:舜禪位給禹;禹也先后推舉皋陶、伯益為繼承人,可惜皋陶死的比禹早,而伯益在禹死后被啟取代了。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下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堯之偉大,開禪位給有德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鬃釉唬翰烹y,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一個好漢三個幫,漢高祖有“三杰(張良、蕭何、韓信)”,光武有“云臺二十八將”,太宗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本篇最后又特別說了“禪位”的最后一位古帝大禹: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fǔ)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xù)。禹,吾無間然矣。菲,不豐厚?!拔釤o間然矣”,指大禹活著時的所作所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