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
在每期《非誠勿擾》節(jié)目上,面對一位位男嘉賓,24位單身女生要做出不止一次“艱難的決定”:到底要不要繼續(xù)亮燈?把燈滅掉意味著放棄了這一次機會,繼續(xù)亮燈則有可能結束節(jié)目之旅,放棄了未來更多的選擇。
問題2
我們買房,有30個樓盤,在看到第幾個開始決策是否購買成本最低,最有效?
兩千多年前,有三個學生問了蘇格拉底一個問題:我這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侶呢?
蘇格拉底帶著學生們來到一片麥田,說:你們走進麥田,一直往前不要回頭,途中摘下一支,只能摘一支,最大的麥穗。
第一個學生走進麥田,很快就看見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于是很高興的摘下了它??墒?,當他往前走時,發(fā)現(xiàn)有很多麥穗比他之前摘下的那只要大得多。他很后悔下手早了,只好遺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個學生吸取了教訓,每當他要摘時,總是提醒自己,后面還有更好的。不知不覺,他就走到了終點,卻一支麥穗都沒摘。他也很后悔,沒有把握住機會,總覺得有更大的在后面,于是他錯過了全世界。
第三個學生吸取了前兩者的教訓,他把麥田分為三段,走過第一段麥田時,只觀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麥穗分為大、中、小三類;走過第二段時,他還是只觀察不下手,驗證第一段的判斷是否正確;走到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三方之一的時候,他摘下了遇到的第一支,屬于大類中的麥穗。這可能不是最大的一支,但他心滿意足的走完了全程。
這個就是最著名的的“麥穗理論”。
而三個學生問蘇格拉底的問題,直到今天,依然困惑著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
這個理論發(fā)展到了至今,一個超級大牛人,擁有9個博士學位,獲得過心理學杰出貢獻獎,圖領獎,和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的著名管理大師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滿意決策”論。
一切決策都是折中,只是在當時情況下可選的最佳行動策略。為 了滿意,而不是最優(yōu),你的決策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定下最基本的滿意標準。
第二,考察現(xiàn)有的可選方案。
第三,如果有可選方案滿足最基本的滿意標準,就不再尋找最優(yōu)方案。
蘇格拉底的第三個學生,就是運用了“最基本的滿意標準”的策略。第一個三分之一,觀察并總結一個標準;第二個三分之一,驗證這個標準;第三個三分之一,采用西蒙的“滿意策略”論,摘下標準中那個最滿意的方案。
那么如何確定標準呢?畢竟在麥穗里面大中小聽起來簡單,但是生活中卻是各有各的不同標準。關于確定“最基本的滿意標準”,《指導生活的算法》的作者布萊恩·克里斯汀和湯姆·格里菲斯提供了另一個方法:分兩段就行,第一段的37%用于確定“最基本滿意標準”,第二段的63%用來選擇第一段里面標準下的最優(yōu)方案。
這個數(shù)學問題感興趣的同學也可以看作者的書,里面還有很多37%法則用在生活中的例子。
這個神奇的37%是怎么算出來的呢?
為了便于我們分析,讓我們把生活中各種復雜糾紛的戀愛故事抽象成一個簡單的數(shù)學過程。假設根據(jù)過去的經(jīng)驗,MM可以確定出今后將會遇到的男生個數(shù),比如說 15 個、30 個或者 50 個。不妨把男生的總?cè)藬?shù)設為 n。這 n個男生將會以一個隨機的順序排著隊依次前來表白。每次被表白后,MM都只有兩種選擇:接受這個男生,結束這場“征婚游戲”,和他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或者拒絕這個男生,繼續(xù)考慮下一個表白者。我們不考慮 MM腳踏兩只船的情況,也不考慮和被拒男生破鏡重圓的可能。最后,男人有好有壞,我們不妨假設 MM心里會給男生們的優(yōu)劣排出個名次來。
聰明的 MM會想到一個好辦法:先和前面幾個男生玩玩,試試水深;大致摸清了男生們的底細后,再開始認真考慮,和第一個比之前所有人都要好的男生發(fā)展關系。從數(shù)學模型上說,就是先拒掉前面k 個人,不管這些人有多好;然后從第 k+1 個人開始,一旦看到比之前所有人都要好的人,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他。不難看出,k的取值很講究,太小了達不到試的效果,太大了又會導致真正可選的余地不多了。這就變成了一個純數(shù)學問題:在男生總數(shù) n 已知的情況下,當 k等于何值時,按上述策略選中最佳男生的概率最大?
對于某個固定的 k,如果最適合的人出現(xiàn)在了第 i 個位置(k
用 x 來表示 k/n 的值,并且假設 n 充分大,則上述公式可以寫成:
對 -x · ln x 求導,并令這個導數(shù)為 0,可以解出 x 的最優(yōu)值,它就是歐拉研究的神秘常數(shù)的倒數(shù)—— 1/e !
也就是說,如果你預計求愛者有 n 個人,你應該先拒絕掉前 n/e 個人,靜候下一個比這些人都好的人。假設你一共會遇到大概 30個求愛者,就應該拒絕掉前 30/e ≈ 30/2.718 ≈ 11 個求愛者,然后從第 12 個求愛者開始,一旦發(fā)現(xiàn)比前面 11個求愛者都好的人,就果斷接受他。由于 1/e 大約等于 37%,因此這條愛情大法也叫做 37% 法則。
那么回到找對象這事兒上,怎么利用神奇的37%法則呢?
比如你打算在18-40歲之間找到人生的伴侶,那么按照37%理論來的話,前一段37%也就是18-26.1歲,用來交往不同的男士,只交往不結婚。
等你到了26.1歲的時候,坐下來確定你的“最基本的滿意標準”。然后嫁給一個從那一天開始你遇到的,第一個好于這個標準的男士,并且不再尋找最優(yōu)方案。
再比如你想在一個月內(nèi)買房子,那你可以用37%的時間看房子,確定“最基本滿意標準”,然后從第12天開始遇見一個好于這個標準的房子,就立即下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