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風和日麗、疑惑不解、衣衫襤褸、鏗鏘有力”等詞語的意思并且能夠在實踐中運用。
2、有感情得朗讀課文,找出周恩來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閱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難點:了解當時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課文簡介】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欲望: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句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板書)齊讀,個別讀。問為什么這樣讀?(你們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
2、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的生平事跡。
3、介紹周恩來。
1910年春天,周恩來進校讀書,班里的富家子弟經常欺負他,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讀書。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后來,他為了尋找救國的真理,1917年留學日本。在去日本之前,他曾留下的臨別贈言是:“志在四方”,“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再一次表達了他獻身祖國的宏偉志愿。1919年回國。建國后,他擔任了新中國的總理。
同學們, 周恩來一生都在實踐著少年時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志愿。為建設新中國,無私地獻出了畢生的精力。他是多么值得我們崇敬與愛戴?。?/p>
二、初步讀文,掃清文字障礙:
1、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出不認識的字,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
2、指名讀全文,正音。解決“華、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確讀音。
3、同桌互讀。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自讀思考:課文章寫了哪幾件事?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別寫了這些事情?
(課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第一件事講12歲的周恩來剛到沈陽,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講周恩來在租界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話的含義;第三件事講周恩來在修身課上,表明自己的心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課文的哪些內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課時
一、引入揭題。
1、板書課題。
2、12歲的周恩來竟把為中華之崛起確立為自己的讀書的目標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怎樣?
二、精讀課文,品讀詞句,感受“中華不振”,體會人物情感。
(從第一、第二個故事中找出“中華不振”的詞語或句子來,在讀中理解、感悟。)
1、默讀1-8自然段,想一想周恩來經歷了哪些事讓他感受到了“中華不振”。
2、輕聲讀周恩來和伯父的對話部分,從兩個人的對話中能體會到什么?
3、指導朗讀周恩來和伯父的對話部分。
4、12歲的周恩來聽了伯父說的“中華不振”后內心產生了很多疑惑,終于來到了租界地親眼見到了洋人欺負中國人的情景,才真正感受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默讀8自然段,想一想課文中介紹了哪些人,把描寫這些人的詞句畫一畫,把你從這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寫在句子旁邊。
5、學生交流,教師點撥,體會人物情感。
a. 衣衫襤褸的中國婦女失去了親人卻無人主持公道是因為什么?
b. 外國洋人肇事害人不知羞愧仍然得意洋洋是因為什么?
c. 中國的巡警不顧同胞的苦痛,不顧民族尊嚴甘愿做洋人走狗這又是因為什么?
d. 圍觀的中國人眼看同胞被欺侮只能握緊拳頭敢怒不敢言這還是因為“中華不振”。
6、談感受,指導朗讀第8自然段。
7、從租界回來的周恩來有什么表現?默讀9-最后的自然段,畫出有關的語句。
8、周恩來在沉思什么?
9、這就是少年周恩來立下的讀書目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0、這是周恩來一生信守的諾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1、這也是周恩來為之奮斗一生的目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三、拓展延伸。
1、周恩來生平介紹,感受他不平凡的一生。
2、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你們是否也有自己的讀書志向呢?
板書設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疑惑——感受——立志
【反思】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楚。教學中,緊緊抓住“中華不振”深入解讀,層層推進。我設計讓學生尋找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讓學生深入思考,深刻感悟,以讀、思、悟、說為主,讓學生體會文中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明白周恩來立志讀書的原因,感受周恩來的博大胸懷。使學生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在行動中去努力落實,真正達到教學目的。在教學中,我還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朗讀,入境入情地讀文,這樣有助于學生體會文中感情,然后讓學生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并通過暢談讀書的目的,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讀書是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認識,升華情感,激發(fā)學生報國之情,使他們在幼小的心靈中根植民族情感。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