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引人熱議的就是高考了。提起高考,許多人會把它與古代的科舉制類比。但墨醬以為,二者雖然都對一個人的一生有重大影響,但差別還是很明顯的,作為一種選官考核制度,通過科舉考試之后很多情況下是可以直接做官的。
作為一種選拔性考試,高考經(jīng)常被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同樣,古代科舉考試也是具有一定的難度,而唐朝科考相對來說更難一些。
科舉制度肇始于隋,形成于唐,是指朝廷經(jīng)考試的辦法,根據(jù)成績選取人才、分授官職的一種制度。
唐朝科舉考試主要的形式分為常舉和制舉。制舉一般是皇帝一時興起舉辦的,考試時間與科目均不確定,報考的人數(shù)不多。唐代學子投考的主要是每年定期舉行的常舉考試,考試的科目主要以進士科和明經(jīng)科為主。進士科考詩賦,要求考生在既定的題目寫一首詩,再寫一首賦,靈活性比較大;而明經(jīng)科主要考察對儒家經(jīng)典的記憶情況。
參加常舉考試的考生有兩類:一是“生徒”,來源于中央和地方的官方學館,經(jīng)過學業(yè)考試合格的考生;另一類是成績優(yōu)秀通過州縣保送名額推薦獲得參加考試資格,也稱為“鄉(xiāng)貢”。比如,杜甫就曾經(jīng)被地方舉薦。
(參考:《新唐書·選舉志》:“每歲仲冬,州、縣、館、監(jiān)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不由館、學者,謂之鄉(xiāng)貢,皆懷牒自列于州縣?!保?/p>
現(xiàn)在切入主題:之所以說唐朝科舉制難,難在哪里呢?
唐朝科舉制度下,要通過科舉中金榜題名,獲得官職,讀書人需要一路升級打怪。即:縣試、州府試、省試、吏部復試。
考試之前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就是學習。漫漫求學路,對寒門子弟來說尤其艱難。官宦人家的子弟,生來就有“特權(quán)”去中央官學或地方官學上學,當然也可以在家塾上學。而非官宦子弟或者寒門學子說一般來說是不能進入官學的,即便能進,往往也需要大量學費。因此寒門學子求學的地方多半是村學、坊巷學、儒生自辦的私塾等。
官學就是朝廷支持創(chuàng)辦的,我們該記得韓愈就曾在中央官學做過老師,官學的教學質(zhì)量毋庸置疑。民間村學、坊巷學的教學質(zhì)量與之沒有可比性,不少寒門學子為了尋求更好的教育資源,只能背井離鄉(xiāng),外出尋找能夠接納他們的官學或者比較好的私塾。如果實在沒條件求學,就只能靠自學了。
學有所成之后,就要面對重重考試了。首先面對的是一場“海選”——縣試??h試一般考雜文(或詩賦)創(chuàng)作。
通過縣試接下來是州府試,州府試要考貼經(jīng)、雜文(或詩賦)、時務策三場,考查對經(jīng)書的掌握程度、文章的創(chuàng)作水平以及時政的評論能力等。
州府試通關(guān)后,讀書人就可以向京城出發(fā),參加全國性的考試——省試,此“省”指的是尚書省,也叫“禮部試”。省試考試內(nèi)容、形式與州府試基本一樣。古時交通不便,走到這一步的學子需要背著書籍、衣物長途跋涉去“考點”,如果不想淪為炮灰,去趕考的路上還得抓緊時間復習,相當辛苦。
作為一種選拔性考試,難度是一定有的。
前文提到進士科比較靈活,因為主要的“詩賦”考察,普通的、日常的寫作也許是自由的,而這種答題寫作是“戴著鐐銬跳舞”。有固定的詩題,時政、景色、傳說、儒家名言等有可能成為詩題,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并且有許多形式方面的要求,比如說要用五言律詩,有用韻的限制。而既然是一種創(chuàng)作,還要考慮到審美因素。即便足夠博學,還要具備創(chuàng)作才華甚至還要加上一點運氣才能在考試中脫穎而出。
比如,“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錢起參加省試,面對“湘靈鼓瑟”這個很難寫出新意的“爛俗”題目,以“曲終人不散,江上數(shù)峰青”的神來之句贏得了狀元,并且由此聲名鵲起。
而另外的一些題型在不斷改革中,在提高考試難度的方式上卻往往陷入“為了難而難”的怪圈中。
比如,帖經(jīng)。帖經(jīng)是唐代常科考試中常用的題型,明經(jīng)科、進士科等都會采用此種考察方式。而且應明經(jīng)的考生只有通過帖經(jīng)才能進入下一輪,可見帖經(jīng)的重要性。
帖經(jīng)是“以所習經(jīng)掩其兩端,中間唯開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為通?!奔磳⒔?jīng)文中的某行帖住三個字,由考生作答??梢岳斫鉃樘羁疹},旨在考查考生對儒家經(jīng)典的記憶。
然而,為了增加考試的難度,主考官沒有想到巧妙靈活的考察方式,反而專挑那些生僻、容易混淆的經(jīng)文,出一些偏題、怪題。
又如,“墨義”。即默寫經(jīng)義,由于口試容易被主考官與考生用來共同作弊,因此有人提出采用筆試的方式代替,即“墨義”。唐朝科舉中墨義和口試的方式經(jīng)常交替使用。
【解釋一下“口試”。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改革,開元二十五年明經(jīng)科增加了新的考試方法——口試,即要求口頭答述經(jīng)義,故稱“口義”??谠噯柎罅x時應考人對題目進行口述,結(jié)束后立即宣布成績。類似于面試,既有利于觀察學生的反應能力,又考察了學子對儒家經(jīng)典深刻的理解度。而且剛開始這種形式是當眾的,具有一定的監(jiān)督效力,公平性也有保障。
但是,在執(zhí)行中,考官往往是單獨提問考生,而且不進行記錄,因此事后對成績進行復查也找不到依據(jù)。這種考核方法為考官與考生共同作弊提供了便利?!?/p>
“墨義”考試即學生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寫出經(jīng)文并寫出它的大概意思。類似于問答題。
這種考察方式本來與口試一樣有利于促進學生研究儒家經(jīng)典并且有獨到的見解。同樣為了增加難度,主考官往往會找一些生僻的句子要求學生作答。
這些“為了難而難”、簡單粗暴地增加考試難度的方式明顯是不科學的,甚至違背了科舉考試的初衷、不利于選拔人才,讓考生不再深究經(jīng)文大義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押題上。
唐朝政府出于“一試定終身”的顧慮,也為了更多途徑地搜羅人才,科舉考試并不是完全拼學識與才華的,因為還有“行卷”“公薦”等靈活的形式。
但在實際中,這些政策卻容易導致賄賂、請托之風的形成,甚至嚴重影響到科舉制的公平。
所謂“行卷”,是指考生在考試前,從自己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中挑選出一些加以整理、編定成卷,呈送給達官顯貴或文壇上的大家名流,希望獲得他們的賞識,從而為自己背書,在同屆考生中營造聲譽或者推薦給主考官,進而提高及第的幾率。
在一次作品投獻之后沒有動靜,考生會過幾天再投獻一次,即所謂的“溫卷”。
“行卷”的確幫助了一批有才學的文士,比如,白居易起初籍籍無名,后來將作品呈獻給當時文壇大V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調(diào)侃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而當他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妙句,不禁拍案叫絕,感到非?!按蚰槨?,說:“能寫出如此的詩句,白居也易!”被才氣打動的顧況愿意為白居易“推廣”,白居易在文壇的聲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為后來及第打下了基礎。
但是一些達官貴人和主考官未能嚴格執(zhí)行而帶來一些不公平。如杜牧雖然因《阿房宮賦》聲名鵲起,但當時科考第一的名額已經(jīng)提前確定了,才華橫溢的杜牧最終只能屈居第五。
類似地,“公薦”的制定本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選賢舉能,起初一些公正的臺閣近臣也確實薦舉了許多真正有學識的人才,如韓愈就是因為得到兄長故交的推薦而最終及第的。
但這種制度后來卻逐漸變味。主持科舉考試的官員或以手中權(quán)力來討好上司,或懼怕權(quán)貴勢力,容易對他們所舉薦的學子“開綠燈”。
“公薦”在執(zhí)行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權(quán)勢的干擾而難以保持其公平性,甚至為后來的朋黨之禍埋下了隱患。
隨著“行卷”“溫卷”以及“公薦”等的推行,一些考生難免要周旋于權(quán)貴府前,甚至要出錢賄賂。這對于普通學子尤其是寒門子弟來說難度更大,由于沒有大佬幫忙引薦,他們經(jīng)常碰了一鼻子灰,奔走往來結(jié)果卻是一場空,身心俱疲。
唐代科舉錄取比例之低是后代科舉所少有的,尤其是當時被看重的進士科。大約明經(jīng)科十中一二,進士科百中一二?!捌溥M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jīng)倍之?!保ㄌ啤ざ庞印锻ǖ洹罚┙Y(jié)合前文提到的進士科的靈活性較大,當時就有“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這個錄取數(shù)據(jù)相比于宋朝就顯得很“虐”。宋朝科舉考試錄取人數(shù)從太平興國年間進士錄取人數(shù)開始達到每舉一二百左右,其他諸科的錄取人數(shù)則更多。
披荊斬棘通過科舉考試就萬事大吉了嗎?還記得開頭第一段墨醬說“通過科舉考試之后很多情況下是可以直接做官的?!碧瞥筒辉凇昂芏嗲闆r”之中,沒錯,唐朝舉子中明經(jīng)、進士之后,僅算作及第,有了所謂“出身”,還不能授官。須再通過吏部選官一關(guān)才能授官。
實事求是地說,一朝及第就已經(jīng)相當優(yōu)秀了,那些“天選之子”春風得意,一般會聚會于曲江亭、在雁塔題名。而因為尚未入仕,因此也有人發(fā)出“猶著褐衣何足羨?!倍虝旱娘L光之后,士子們又要奔走于權(quán)貴門前,或是度過一段平靜的生活。
為了解決科舉出身后等待入仕的問題,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較重要的就是設置了科目選,沒錯,又要考試了??颇窟x的科目有博學鴻詞科、書判、拔萃、三禮、三吏、三傳、五經(jīng)、九經(jīng)、開元禮、明習律令等。凡是考試成績優(yōu)等的,不論出身年數(shù)均可獲得相應等級的官職。
這其中博學鴻詞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考的。比如“學霸”柳宗元,21歲進士及第(還記得“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嗎?),五六年后才通過博學鴻詞科的考核。
從求學到最后授官,這期間的重重考核,想要通過科舉考試進而做官,真心難,真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當然,實事求是地說,唐朝做官的途徑不止這一條,卻是寒門學子不得不選擇的方式。emmm你懂得~
中國的選官制度經(jīng)歷了世卿世祿、兩漢的征召察舉、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等,及至隋煬帝時期創(chuàng)立科舉,從此開啟了中國官吏文官考試制度,到唐朝不可能在短暫的時期內(nèi)有非常大變革。
唐朝的科舉制,對于加強中央集權(quán)、夯實統(tǒng)治基礎,形成奮發(fā)向上的社會風氣、促進唐代文學的繁榮等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應看到其在執(zhí)行過程中存在許多漏洞與不完善的地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