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位朋友問我:詞典上有個字的讀音定得很奇怪,“蕁麻疹”和“蕁麻”,雖然一個是病名一個是植物名,但前者取義于后者,兩個“蕁”字的讀音應(yīng)當(dāng)相同,然而查一下新版的《辭?!罚?/span>1999)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2),“蕁麻疹”的“蕁”注音為xún,而“蕁麻”的“蕁”卻注音為qián。這種同義兩讀的規(guī)定,顯然給人們的記憶帶來了困難。今年7月21日,四川衛(wèi)視的主持人就在早間新聞中,把“蕁麻”念成了xún má。有人指出他念錯了,但也有人為他辯護,認為詞典的定音本身就不合理。這個問題應(yīng)當(dāng)怎么來看待?
其實在好多年以前,這兩個“蕁”字讀音的歧異就已經(jīng)引起了我的注意,并作過一番認真的查考?,F(xiàn)在趁此機會談一點個人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蕁”字見于《說文》:“蕁,?藩也。”?藩是一種藥草,又名知母。《玉篇》和《唐韻》都注“蕁”的讀音為徒含切(tán)。但這個“蕁”與“蕁麻”不是同一種植物,不能混為一談。
“蕁麻”作為一個合成詞用于植物的名稱,最早見于宋代的文猷。如唐慎微《政和證類本草·本草圖經(jīng)本經(jīng)外草類》:“蕁麻,生江寧府山野中,村民云:療蛇毒。”這個“蕁”字該怎么讀呢?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草部·蕁麻》作了如下說明:
蕁麻(蕁音尋) 宋《圖經(jīng)》
【釋名】毛?[時珍曰]“蕁”字本作“?”。杜子美有《除?草》詩是也……葉似花?!嫌忻⒖晌罚|人如蜂蠆螫蠚。
《本草綱目》的注釋指出,“蕁麻”的“蕁”讀“尋”(xún),但同時又說“‘蕁’字本作‘?’”,一個本字,一個后起字,實際上是音義相同的異體字。這種說法并非沒有根據(jù),例如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七云:“川、陜間有一種惡草,羅生于野,雖人家庭砌亦有之,如此間之蒿蓬也,土人呼為?麻,其枝葉拂人肌肉,即成瘡皰。”按照李時珍的說法,這里的“?麻”也就是《本草綱目》中的“蕁麻”?!?”和“蕁”是同字異體。然而問題也由此產(chǎn)生了。因為“蕁”字既然音xún”,“?”是“蕁”的本字,那么“?”理所當(dāng)然也應(yīng)當(dāng)讀xún。但查一下宋代權(quán)威的韻書《集韻》,它對“?”字的讀音注了兩個反切,即徐廉切(xián)和慈鹽切(qián),根本就沒有xún音。以后在各類字韻書中,“蕁”和“?”的讀音一直分道揚鑣:“蕁”讀xún,“?”讀xián或qián。到了民國年間的三大字詞典中,這種情況大體上沒有改變,如:
《辭源》(1915)蕁(xún)?(qián,亦讀如xún)
《中華大字典》(1915)蕁(xún)?(qián)
《辭海》(1937)蕁(xún)?(qián)
以上注音表明,“蕁”和“?”的讀音仍然分列兩類,略有變化的是,“?”字的xián音已被廢棄,只保留了qián一個讀音。此外,《辭源》還對“?”采取折中的辦法,在qián音以外,又加上了一句“亦讀如xún”。這種企圖在讀音上溝通“蕁”、“?”兩字的做法,顯然缺乏語用的依據(jù)。
在解放以后的最初年代里,《辭?!?、《辭源》的修訂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編纂還沒有提上日程,一般民眾使用的大多是《新華字典》或《四角號碼新詞典》。這類小型的語文工具書收字較少,單字和復(fù)詞中只有“蕁”和“蕁麻”,不會收錄“?”這樣的冷僻字。因此“蕁麻”便順理成章地讀成了xúnmá。這個讀音,現(xiàn)在還可以從1963年以前的《新華字典》和《四角號碼新詞典》中查到。我想如果沒有以后人為的折騰,“蕁”字今音兩讀的現(xiàn)象也許就不會發(fā)生了。
到了1963年,由國家普通話審音委員會擬訂的《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以下簡稱《初稿》)發(fā)布了。在這份《初稿》中,“蕁”字原來的讀音xún被取消了,規(guī)定改讀為qián。于是隨后的修訂版《新華字典》、《四角號碼新詞典》以至1973年新編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試用本),也都一律將“蕁麻”的“蕁”字改定為qián音。這種修改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不可能是當(dāng)時社會語用的實際(無論書面或口頭語)。因為除了專門研究植物的專家學(xué)者,一般的老百姓是極少接觸蕁麻的,至于家中偶爾有人患了蕁麻疹(俗稱風(fēng)疹塊),也只會根據(jù)口耳相傳的說法讀成xún má zhěn??梢哉f十有八九是不知道“蕁”字還有qián這個讀音的。因此我推測,“蕁”被改讀為qián,就是根據(jù)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那條注釋:“‘蕁’字本作‘?’。”搞傳統(tǒng)訓(xùn)詁學(xué)的人非常講究“考本字”,既然“蕁”的本字是“?”,而“?”又已經(jīng)統(tǒng)讀為qián,那么“蕁”字由xún改讀為qián也就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了。
然而,這樣的改讀規(guī)定是很難在實際的社會語用中貫徹的?!笆n”字讀xún,“?”字讀qián,這種語音上壁壘分明的差異,早已通過解放前的《中華大字典》、《辭源》、《辭?!返却笾行凸ぞ邥牧餍写_定了下來,無法混同和相互置換了。現(xiàn)在“蕁麻”的“蕁”字既沒有改寫成“?”,而讀音卻要舍“蕁”從“?”,把人們早已熟悉的xún改讀成生僻難記的qián,其困難是可以想見的。到了1985年,試行20多年的《初稿》,經(jīng)過修訂以后定名為《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以下簡稱《審音表》),由國家語委、國家教委、廣電部聯(lián)合公布。其中關(guān)于“蕁”字的讀音修改如下:
蕁(一)qián(文) 蕁麻(二)xún(語)蕁麻疹
上述修改表明,可能是考慮到人們在生活和就醫(yī)中經(jīng)常說到、聽到的“蕁麻疹”都念成xún má zhěn,因此這個“蕁”字便作為口語音恢復(fù)讀xún,而一般人很少涉及的純屬植物??泼~的“蕁麻”的“蕁”,則仍然作為書面用字讀作qián。
從《初稿》到《審音表》的變動中可以看出,有關(guān)職能部門對“蕁”字讀音的修訂是煞費苦心的,但這種半吊子式的同字異讀的改動,除了進一步增加人們記憶的困難外,又會收到什么好的效果呢!
我認為,“蕁”和“?”的異讀是歷史的原因造成的,不必也不可能強求統(tǒng)一。既然“?”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早已廢棄不用,其讀音也就不宜再恢復(fù)?!笆n麻”的“蕁”按其聲符讀作xún,是由《本草綱目》這部傳統(tǒng)藥物學(xué)名著確定的,不但易學(xué)易記,而且有理有據(jù),所以我建議,如果《審音表》再作修訂,就應(yīng)當(dāng)一勞永逸地把“蕁麻”的“蕁”字統(tǒng)讀為xún。
(原載《咬文嚼字》2006年第10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