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極有爭議的人物,他早年本是明朝的遼東總兵,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帝自縊于煤山后,結(jié)果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最終導(dǎo)致滿清入主中原。
明末清初的詩人吳偉業(yè)(1609—1672年)在其《圓圓曲》一詩里有“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闭f的是吳三桂本來準備投降大順軍,結(jié)果因為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霸占后,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轉(zhuǎn)身投降自己以前拼死抵抗的滿清。
這一句詩遂成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的原因,那么,真的是因為一個美妾而導(dǎo)致吳三桂置民族大義而不顧,轉(zhuǎn)身投降關(guān)外的滿族嗎?
陳圓圓本來是蘇州的“秦淮八艷”之一,她容貌秀美,善歌舞,后被吳三桂納為妾。在野史里,當吳三桂答應(yīng)投降李自成時,聽說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劉宗敏霸占后,沖冠大怒:“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改投清軍而與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軍開戰(zhàn)。
但是,在幾個記載了明朝末年事件的書籍中,卻有不同的記載。
《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后,劉宗敏到吳三桂家索要陳圓圓,被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拒絕,于是,劉宗敏對吳襄進行了殘酷的拷打。吳三桂得知后,立即起兵反了李自成。按照這一說法,吳三桂并不是“沖冠一怒為紅顏”,而是因為自己的父親受到了嚴刑拷打。
《甲申紀事·附錄》里說,吳三桂派人進京城打探父親和崇禎帝的消息,密探看到有闖賊在北京城里捉拿文武大臣,拷打索要錢物,其父吳襄也被拷打要銀。吳三桂聽后大怒,揚言拼死也要為皇上和父親報仇。這里更沒有提到有關(guān)陳圓圓的事情。
小說家姚雪垠在《論圓圓曲》一文中,認定陳圓圓當時已不在北京,早就到了寧遠,不久病逝。如果是這樣的,那么就更不會存在陳圓圓被劉宗敏霸占的事了,所謂的“沖冠一怒”只不過是后人調(diào)侃吳三桂而已。
崇禎十七年(1644年),當李自成的大順軍占領(lǐng)北京城后,其部將劉宗敏等人大肆向明朝降臣索要大筆的贖金,一旦達不到攤派的金額,就嚴刑拷打,大量的明朝降臣因此受刑不過而致死。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在被索要的行列里,不過,李自成也注意到了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的吳三桂對鞏固自己政權(quán)的重要性,他派人讓吳襄寫信,勸吳三桂投降大順軍。然后,李自成派使者攜帶吳襄的手書和大批軍餉到山海關(guān)來勸降吳三桂。
吳三桂長期守衛(wèi)邊關(guān),和新生的大順政權(quán)沒什么接觸,既然明朝已滅亡,新生的政權(quán)要招降自己,給哪個皇帝效忠也是一樣,所以,吳三桂準備答應(yīng)投降李自成。
但是,吳三桂多了個心眼,他派密探進京城了解情況,當?shù)弥笈拿鞒党急豢酱蜃汾E,連自己的父親也被拷打,這說明投靠大順政權(quán)根本不可能保護自己,前往北京城無疑是自投羅網(wǎng)。
于是,吳三桂振臂一呼,反了大順軍,準備迎崇禎太子重建大明。
吳三桂此時所掌握的兵力雖然號稱15萬,而實際上只有5萬。他在全軍前誓師,將李自成的使者李甲斬首,陳乙割雙耳后放回。
同時,吳三桂還親自給父親吳襄寫了一封回信,表明與李自成決裂,信中說:“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決,請自今日?!?/p>
吳三桂的這封信,表面上是針對父親,實際上是針對大順政權(quán)而寫的。他信里斥責(zé)父親偷生投降,表示自寫信之日起即與父親斷絕關(guān)系。這封信不僅是與其父的訣別,亦是與李自成的大順軍徹底決裂。當然,這封信也有變相地保護吳襄的意思。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十一日,李自成得知他派出的使者被吳三桂處死的消息,同時又看到了吳三桂寫給吳襄的信后,感到了事情的嚴重,因為,他也知道,當時明朝舉全國之精兵,都放在了遼東防御滿清,若不是如此,自己哪里能輕易地攻進京城。
李自成非常震怒地責(zé)備了劉宗敏誤事誤國,他親自將吳襄釋放出獄,并設(shè)宴招待,以示籠絡(luò)。但這一切都晚了,李自成知道,只有自己領(lǐng)兵討伐吳三桂了。
十八日,李自成帶領(lǐng)劉宗敏、李班等大將,20萬大順軍,兵出正陽門,向山海關(guān)進發(fā)。
吳三桂自己也非常清楚,就憑自己手上的5萬人馬,絕對不是士氣正旺的大順軍的對手。但是,這個時候,吳三桂也不愿意背上千古罵名而去投降滿清,他本是一心做大明的忠臣,與滿清交戰(zhàn)了十多年,此時轉(zhuǎn)身去投降異族也是不情愿的。
《清世祖實錄》記載了吳三桂決定向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借兵的事情。在給多爾袞的信中,吳三桂清楚地表達了無意降清的意思,他稱滿清為“北朝”,與“我朝”相對應(yīng),可謂是涇渭分明,表示即使是崇禎帝已死,明朝亡國,但自己仍屬于明朝,與清朝沒有關(guān)系。
而且,吳三桂安排清軍的進兵路線,以自己為主,而把清兵置于“客兵”的地位。在談到酬金時,吳三桂聲明,將來“我朝”報答清兵,不僅給財物,還將割讓領(lǐng)土來酬謝。
此時的吳三桂,一心想的還是恢復(fù)大明江山,據(jù)此推斷,這個時候的吳三桂還只是想借清兵出手,擊敗大順軍,進而恢復(fù)大明王朝,此時的吳三桂還談不上投降滿清。
那么,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借兵信后,又是怎么打算的呢?
《清世祖實錄》里記載,五月十四日,多爾袞親自帶領(lǐng)多鐸、阿濟格等將領(lǐng),傾其舉國之力,從沈陽出發(fā)。五月十九日,多爾袞接到了吳三桂的借兵信。但是,他并沒有輕易相信吳三桂,而是先派人到山海關(guān)查探虛實,同時改變行軍路線,并調(diào)攻城用的紅衣大炮,急速趕向山海關(guān)。
多爾袞的回信撇開了吳三桂所提出的條件,而是向吳三桂昭示了大清出兵的本意,提出了“期必滅賊,出民水火”的旗號,從而與吳三桂提出的為“君父報仇”,與“流賊”不共戴天的口號取得了完全一致。
這封信的主題卻是在最后:勸吳三桂“來歸(投降)”,并以裂土封王的最高獎賞誘其動心。
吳三桂“借兵”的想法沒能完全實現(xiàn),此時的他該如何面對這瞬息萬變的局勢呢?
此時的吳三桂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局面:前面是李自成率領(lǐng)的大順政權(quán)的二十多萬軍隊,后面是與自己交戰(zhàn)多年的數(shù)十萬八旗精銳兵。
在戰(zhàn)略上,吳三桂已經(jīng)與李自成決裂,而多爾袞又沒有答應(yīng)他“借兵”的要求,反而是在兵臨城下后提出了招降的條件,這讓吳三桂一下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于是,吳三桂又給多爾袞寫了第二封信,在這封信中,吳三桂已經(jīng)有了投降的想法,但并不明確,可見此時的他也是左右為難。
五月二十六日,李自成率領(lǐng)的大軍抵達山海關(guān),與吳三桂的明軍展開了山海關(guān)大戰(zhàn),經(jīng)過一天的激戰(zhàn),吳三桂損失慘重,他見不到滿清出兵,于是,他親自去面見多爾袞。
見到多爾袞之后,吳三桂明確提出了請清朝出兵的條件:清兵入關(guān)之后,不要屠戮百姓,不要侵犯明歷朝皇帝的陵墓;一旦找到了崇禎帝的太子,就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權(quán),到時候雙方以黃河為界,北歸大清,南歸大明,兩國通好,互不侵犯。
多爾袞卻也趁機提出了自己的條件,他認為大順軍與吳三桂的軍隊裝束相似,無法辨認,恐誤傷友軍,清吳三桂與其將士剃發(fā)以相區(qū)別。吳三桂遂即剃發(fā)。
山海關(guān)大戰(zhàn)以李自成的大順軍完全潰敗而告終,吳三桂卻也落入了多爾袞的詭計之中,深陷其中,不得已只好繼續(xù)歸順清朝,并繼續(xù)率軍征討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的殘余勢力。那所謂的找到崇禎帝太子后劃江而治不過是黃粱一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