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付出了全部的愛,為這個家'做牛做馬’,怎么還讓孩子反目成仇,老公置之不理了?”
一位媽媽的哭訴,讓萬千媽媽感同身受。
為何會出現如此令媽媽們想破腦袋都想不通的事情呢?
因為太在意,關心則亂。
這種心態(tài),像極了心理學上的“瓦倫達心態(tài)”。
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心理學家把這種為了達到一種目的總是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命名為“瓦倫達心態(tài)”。
也就是說,媽媽對家庭太投入,對孩子和丈夫太關心,而忽視了自己。這樣的做法適得其反,非但沒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理解,反而好心當成了驢肝肺。
如此,媽媽對家庭的付出就不是愛,而是害了!
這里,為大家總結了3種讓孩子和丈夫“窒息”的媽媽
01愛比較的媽媽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家庭教育的失敗,無數孩子的自卑感、內向感、以及抑郁感都來源于“比較”,有比較就會帶來打壓,帶來傷害。
湖南衛(wèi)視有一檔節(jié)目,叫《少年說》,這檔節(jié)目邀請孩子上臺,鼓勵他們說出學習生活上的煩惱,而他們的父母就在下面傾聽。
節(jié)目首播第一期的主題是: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就是比我好?
一名女孩在上場前顯得十分不安,她說:“等會在臺下,我媽會懟死我?!?/font>
到了臺上,小女孩大聲地說出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委屈和難受: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么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對此,媽媽的回答是: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面對這位媽媽“言之鑿鑿”的回懟,這位小女孩哭著跑下臺來。
這時節(jié)目主持人說道: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她上臺前會這么手足無措了。
其實孩子就是在這樣無數次的“比較”與“打擊”中,慢慢失去信心,變得越來越自卑內向。
而連續(xù)的被“比較”,更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02愛皺眉的媽媽
樂樂小小年紀便總愛皺眉,家里人很是不解。
有天,樂樂又皺著眉頭,叫姥姥看:“姥姥,你快看,我是不是超級像媽媽,她就這樣皺眉的?!?/font>
姥姥愣了一下,連忙問:“樂樂,你為什么要模仿媽媽這樣的表情?”
“因為媽媽對著我的時候,就總是這樣呀,她都不笑,就是皺眉,是不是我太差勁了呀?”樂樂回答道,又順勢眉頭緊鎖。
皺眉一般表示反感、排斥,尤其是在說話時皺眉,表達一種不滿的情緒。
孩子雖然還小,卻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捕捉媽媽的表情,猜測媽媽的心情。
很多媽媽,為了能“鎮(zhèn)得住”孩子,都會先在表情上就“強勢”起來。
然而,當孩子看到媽媽眉頭緊鎖,只會感覺到害怕和不認同。
他們會覺得是因為自己沒做好,才讓媽媽一直皺眉,會在心里不斷的懷疑自己。
久而久之,孩子便會不敢表達自己,生怕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
03愛抱怨的媽媽
“媽媽,你這么嫌棄爸爸,當初為什么要嫁給他呀?” 小婉看著氣鼓鼓的媽媽抬頭問道。
看著眼前的孩子,小婉媽媽只覺羞愧,自己一頓抱怨,孩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老公沉默不語。
在抱怨聲里長大的孩子,以后可怎么積極面對生活呢?更別提走進婚姻了。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
任何問題都是需要雙方共同解決的。
就像網友在知乎的提問,可以看出,作為丈夫,他希望能一起解決問題。但是卻很困擾妻子的抱怨,也不知道要如何去做,才能讓家里變得溫馨和諧,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其實,愛抱怨的媽媽,一方面是把抱怨當成排解憂愁的一種方式,一方面是沒有學會換位思考。
家,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家,而是媽媽、爸爸、孩子聚在一起的家。
沒有媽媽是不愛孩子,不愛家,只是愛孩子的方式不同,愛家的方法各異。
做對了,孩子快樂,丈夫高興;做錯了,孩子受傷,丈夫受難。
媽媽們,您犯過這3種錯嗎?( 金言金語說家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