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宜山人王寵(1494—1533,字履吉),生長在一個貧困喧囂的酒肆家庭,再加上幼時喪母,養(yǎng)成了他生性淡泊的性格。王寵也曾參加過科舉考試,卻8次落第。最終在遺憾之中離世,壽數(shù)僅僅39年。
但是,王寵卻在書法史上留下光彩奪目的一筆。他以其巧拙互用、古雅遒逸的小楷書法,與祝允明、文徵明共同撐起彪炳書史的“吳門書派”,使明代小楷成為繼魏晉之后中國小楷書法的又一座高峰。
生活在復(fù)古風尚強烈之明代中葉的王寵難免不受時風陶染,更兼性雅格高,所以心儀魏晉古韻,手追晉唐古法,其書法的字里行間一派高古氣息。
他的書法不僅格調(diào)迥異于“臺閣體”時俗,即與同時代年長于他又極負盛名的祝允明、文徵明相比也大異其趣,具有古質(zhì)之美、古雅之韻。
據(jù)記載,王寵書法啟蒙于文徵明好友沈明之,正學老師是明代文學家、書法家蔡羽,王寵從其學書三年,而后近學祝枝山,上接隋唐,遠紹魏晉,為學甚廣。
雖然王寵更鐘情于鍾繇委婉含蓄、樸茂古質(zhì)一路的風格,但也對二王風神瀟灑、俊朗遒逸一路(王寵臨終前一月余,仍在精臨王羲之《孝女曹娥碑》)傾心較多,形成其書筆意簡古、點畫厚拙、結(jié)構(gòu)疏朗、風韻遒逸的風格特征。
綜合分析,王寵小楷于前人首學虞世南、智永,并接席王獻之,后拓展至魏晉唐諸賢,包括鍾、羲、褚、顏、柳,唯獨沒有宋元間筆墨,可謂慧眼擇師,取法乎上。
正是這種取法乎上又取舍適宜的學習方法,使得雅宜山人既根植傳統(tǒng)又有所創(chuàng)新,形成超拔時流、格調(diào)高古的獨特面貌。
細加觀察,王寵小楷筆畫長短不一、肥瘦各態(tài),用筆提按不驚、圓厚含蓄,結(jié)字疏朗寬博,體式縱長欹側(cè),章法參差錯落,古態(tài)燦然,古韻盎然,蓋取鍾之神采、顏之筋骨、羲虞之清韻、大令之結(jié)體镕而鑄之所致。
在用筆上,王寵的小楷往往筆墨簡省、筆勢外拓而至簡古疏闊,字的筆畫之間多有隔斷,間架之間多相脫離,筆短意長,筆斷意連,此種處理似取鍾、顏古法,唯筆畫對比更為強烈。
王寵這種古韻書風與時俗之“臺閣體”露鋒直入、尖鋒輕收、布白均勻、工穩(wěn)平正的秀媚書風拉大了距離,格調(diào)顯然高迥其上,即使對比祝允明、文徵明亦能以韻勝之。
王寵小楷筆畫少露或不露鋒芒,雖起筆大多露鋒直入(或有空中藏鋒動作),但并不尖刻,然后順勢中鋒微按行筆,藏鋒重按回筆,線質(zhì)渾厚圓轉(zhuǎn),含蓄凝重,盡顯拙趣。
王寵小楷章法疏朗自然,極少有界格,至多是有豎向烏絲欄,絕大多數(shù)作品是有列無行狀態(tài),且列列之間拉開距離,因而字外空白較多,整體蕭散簡淡,加之結(jié)體疏闊寬博,呈現(xiàn)出一種空靈虛靜之美,彌散著平淡沖和的逸氣。這種逸氣自然流露,不假雕飾。
品讀王寵小楷書法“三味”,我們可以悟出,學書從臨古到入古再到化古,是一個漫長積累、綜合成就的復(fù)雜過程。高古的取法、高超的技巧,乃至時代環(huán)境的熏染,固然重要,而個人心性、品格、學養(yǎng)、審美對書風的形成似乎更為重要。
王寵小楷書法不隨時流、尋源魏晉、學古化古的成功實踐,沉靜、孤高、優(yōu)雅的人生況味,高古、樸拙、靜逸的書風取向,成就其在中國書法史尤其是楷書發(fā)展史上不可忽視的地位,也給后人以無盡的啟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