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大商業(yè)組
作者|房煜 虎嗅主筆
商業(yè)歷史上,不斷有人挑戰(zhàn)商業(yè)常識而以顛覆者自居,最后碰得頭破血流,這一次,終于輪到瑞幸。
昨夜瑞幸造假事件曝光,股價大跌80%,今天連帶神州租車大跌。公允的說,這是一個令人嘆惋的結果。瑞幸造假,投資者憤怒是有理由的,不少人還在朋友圈喊,安永(審計師)出來走兩步。不過,我們必須承認,在造假案中少見的是,消費者沒有損失甚至還獲利的案例。也有很多人在曬自己的咖啡券,而今天的瑞幸咖啡門店要排隊了。
今天的瑞幸某家門店,外賣訂單猛增(虎嗅攝影)。
很多媒體都在挖掘瑞幸造假的內幕,問題是,瑞幸為什么要造假?這是否如瑞幸官方所言,是高管個別人誠信問題?在虎嗅筆者看來,這并非個別人背鍋可以解釋的,瑞幸的模式,決定了它今天的結果。這篇文章也并非痛打落水狗。早在半年前,筆者就撰文持續(xù)看空瑞幸,請參考(瑞幸咖啡更苦了)。
梳理清楚瑞幸的模式本質,才是認真對待瑞幸辛辛苦苦去美國為大家薅羊毛,以警示后人。一句話結論:瑞幸的擴張速度超過了他承諾的用戶增長速度,造假是不得已為之。
賣咖啡與賣包子
瑞幸的模式一出生,就驚呆了很多人。瑞幸高管也曾經高傲的說過,看不懂瑞幸的人,是因為思維的守舊。不得不說的是,這是個非?!皺C巧”的模型,這個模型機巧之處在于,瑞幸的團隊找到了一個能夠用資本驅動快速擴張的產品類型,就是咖啡。
咖啡這個產品至少有兩個優(yōu)點,第一是相對標準化??Х犬a業(yè)整個供應鏈和制作工藝已經趨于成熟,不需要太復雜的人工操作就可以上手,這個優(yōu)點,應該是只有麥當勞肯德基的漢堡可以媲美。第二點,就是咖啡天然有很強的社交屬性,容易形成社交傳播和話題分享。這是漢堡快餐不太具備的,麥當勞肯德基的擁躉們,或許會曬周邊,但是一般不會曬漢堡本身。
當然,開店、買設備、人工投入,這些都需要錢,好在瑞幸團隊創(chuàng)業(yè)之初就有金主爸爸財大氣粗,錢也不是問題。但是,由于快速擴張以及迅速上市的渴望,這個模式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兩點:第一,瑞幸是在把咖啡當飲料賣,走的是快消品的營銷路線。第二,咖啡門店也是按照快餐店來運營。
到這一步,瑞幸的模式好像還沒有太大的問題,這里我們不妨開一個腦洞,在中國餐飲豐富的品類里,有什么東西和咖啡比較像?筆者認為是中國人早餐常吃的包子。
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包子是中國人早餐選擇最多的品種,南北通吃,老少皆宜。你可以說它和咖啡一樣,受眾廣泛,有群眾基礎,也可以算是一定場景下的剛需產品。兩者的消費頻次也是類似的。但是,我們很少見到包子鋪能做到全國連鎖的,北京也就是慶豐包子鋪做的不錯,為什么(狗不理包子更像是一個古老的傳說了)?
細細分析,包子雖然很多人喜歡吃,也不能頓頓吃,比如晚飯如果吃包子,還是有點奇怪。也就是說,很多人或許喜歡吃包子,但是吃不了幾個。第二,賣包子從來不是能被某一個業(yè)態(tài)壟斷的事情,超市可以賣,便利店可以賣,路邊攤可以賣。包子鋪來賣包子,那么你就必須有特色,有品牌溢價。
同樣的道理,為什么星巴克做咖啡能成為世界第一,為什么星巴克有些時候好像有點“端著”,總是拿咖啡品牌和文化來說事?沒辦法啊,難道咖啡不是一個多個場景都可以售賣的產品嗎?麥咖啡、便利店咖啡,都是具備替代性的產品,人們去咖啡館坐下來喝咖啡的理由需要有多強!
更重要的是,星巴克Costa們培育了多年的咖啡文化,到目前仍舊還算不上普及。昨天有位做投資的朋友說,她覺得瑞幸很可惜,因為她是咖啡的重度消費者,一年大約消費在100杯以上, 瑞幸和星巴克這樣的品牌都在其中。但是,這樣的用戶,其實并非瑞幸的核心目標用戶。
2019年底,瑞幸咖啡CEO錢治亞曾經公開表示,彼時瑞幸咖啡直營門店4507家,已經是中國門店數(shù)量最多的咖啡店。其中交易用戶數(shù)4000萬,2019年Q4新增用戶高達1000萬。新增用戶,一直是瑞幸最看重的指標。但是,即使面對投資人的詢問時,瑞幸也不太愿意談及留存率。
前面說過,瑞幸是快餐店 飲料的模式,也就是說,瑞幸必須讓喝咖啡這件事,能夠打破圈層和年齡的界限,讓大家喝咖啡像喝可樂一樣稀松平常,才有可能成立。而不是指望這些重度用戶的復購,或者說,重度用戶本身也不要不斷發(fā)券來促銷。從一開始的模式設計,瑞幸也確實是這樣想的。
可惜,中國用戶的增長速度,還是趕不上瑞幸開店的速度。瑞幸只能靠補貼來獲得增量市場。就像開包子鋪的,大家都是穩(wěn)扎穩(wěn)打,一個店一個腳印,沒有誰一夜暴富。
于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來了,瑞幸為什么要瘋狂的開店?
碰瓷是把雙刃劍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已經仔細分析過,開店這件事屬于零售業(yè)的范疇,易學難精,KNOW-HOW很多。一位餐飲業(yè)有20年從業(yè)經歷的老炮也指出過,瘋狂開店是瑞幸給自己埋下最大的坑。
那么瑞幸為什么不得不開店呢?按照前述分析,瑞幸的模式即使在無店鋪依托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實現(xiàn)一定的市場覆蓋。
我們要回到瑞幸最初的營銷定位來看,可以從那次著名的碰瓷事件說起。2018年5月,瑞幸發(fā)表公開信,指責星巴克涉嫌壟斷。從營銷角度看,這是非常高明的一次偷襲,弄得星巴克很難受,回應也不是,不回應也不是。
因為所有人都明白,包括瑞幸自己,星巴克和瑞幸的市場不是同一市場,瑞幸做的是平價咖啡。
這次定位上的碰瓷,也為瑞幸在美國資本市場說圓故事埋下了伏筆。簡單說,瑞幸模式就是一個和星巴克類似的模式,只是它面對的是一個更龐大而且有潛力的市場;兩者最大的不同是,瑞幸提出的所謂“第四空間”,也就是靠外賣咖啡來增加銷售,這更符合年輕人的習慣。
但是連瑞幸自己也沒有注意,這個碰瓷和定位,把自己也綁架了,那就是,瑞幸不能沒有咖啡店。哪怕這個店很小,不像星巴克那樣是個所謂文化的載體,還是要有。
這個道理現(xiàn)在看非常簡單,假設瑞幸對美國投資人說,你們都知道可口可樂和麥當勞吧,我們準備用可口可樂 麥當勞的方式賣咖啡,美國投資人會怎么說?他們也許會說,出去吧,不要來玷污我們的咖啡文化!
咖啡店是咖啡文化的土壤和象征,這個象征如果瑞幸丟棄了,整個故事就講不圓了。
于是,瑞幸只好不停的開店,但是開店的本意,應該是滿足潛在已知消費者的需求。消費力就像種子,是需要時間生長的,可是瑞幸跑的太快了,沒時間等。也許有一天咖啡會成為一個更加普及的消費品,但是中國不同的城市,消費力不同的市場,進程也會不同。
還請注意一點,瑞幸大力推行咖啡外賣,實際上也陷入了中國新零售遇到的一個悖論:過早的把線下流量導入線上流量池,并帶來了額外的配送成本,那你的門店意義何在,不是坐等著虧錢嗎?
其實,瑞幸后期不斷嘗試新的業(yè)務線,小鹿茶和輕食,應該是已經感覺到了光有流量卻無法盈利的困境。有人喝咖啡,但是銷售的總收入無法覆蓋巨大的營銷、配送、人力甚至門店裝修成本。說到底是,單一產品帶來的單一場景問題。因此瑞幸希望擴大產品線,來帶動銷售。
但是這又涉及一個心智認知,畢竟咖啡館是線下場景。在零售業(yè),主打引流產品可以帶動低頻但是高毛利的商品銷售,沒有聽說還能反向操作的。為了吃塊蛋糕,請你順便買杯咖啡吧!
至此,瑞幸終于用資本的鎖鏈,把自己套牢了。所以,瑞幸的造假行為,是這一“顛覆”性的商業(yè)模型一步一步推演至今的必然產物。所有參與者,難辭其咎。
End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