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關(guān)于為政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國②,敬③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shí)④。”
注釋:①道:有的本子寫作“導(dǎo)”。治理的意思。②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指當(dāng)時(shí)的諸侯國。乘,讀shèng圣,古時(shí)一車四馬為一乘,這里指兵車。③敬:謹(jǐn)慎專一的意思。④使民以時(shí):時(shí)指農(nóng)時(shí)。役使百姓要按照農(nóng)時(shí),即在農(nóng)閑時(shí)役使。
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②而眾星共③之。”
注釋:①北辰:指北極星。②所:處所、位置。③共:同拱,環(huán)繞。
2·3 子曰:“道①之以政,齊②之以刑,民免③而無恥④;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⑤。”
注釋:①道:有兩種解釋,一,治理;二,引導(dǎo)。這一章兩句都是道和齊并提,解釋為引導(dǎo)更通順些。②齊:整齊,這里是統(tǒng)一人們的行動(dòng)的意思。③免:免于犯罪,免于受罰。④恥:羞恥之心。⑤格:有解釋為“至”的,有解釋為“正”的,意思相近,都是說百姓能按統(tǒng)治者的要求守規(guī)矩、走正道?!墩撜Z譯注》解釋格是歸服的意思。
2·19 哀公①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duì)曰:“舉直錯(cuò)諸枉②,則民服;舉枉錯(cuò)諸直,則民不服。”
注釋:①哀公:魯國國君。姓姬,名蔣,哀是謚號(hào)。②錯(cuò)諸枉:錯(cuò)有兩種解釋:一,廢置;二,旋轉(zhuǎn)。諸,相當(dāng)于“之乎”。錯(cuò)諸枉就是放在邪曲的人之上。如果錯(cuò)字作廢置講,不需諸字,錯(cuò)諸枉不能通。
2·20 季康子①問:“使民敬忠以②勸③,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④,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注釋:①季康子:魯國大夫,姓季孫,名肥??凳侵u號(hào)。②以:連詞,與而同。③勸:勉勵(lì)。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④孝慈:有兩種解釋。一說當(dāng)政者自己實(shí)行孝慈,一說當(dāng)政者引導(dǎo)百姓孝慈。
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①:‘孝乎惟孝,友于兄弟。’②施于有政③,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①書云:書指《尚書》。“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兩句,見偽古文《尚書·君陳篇》。②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孝呼惟孝,是對(duì)孝的贊美之詞。友,親愛,友好。③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講,一作延及講。施于有政,依前解就是施行到政事中,依后解就是影響到政治上去。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①?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②?”
注釋:①何有:何難之有,不難的意思。②如禮何:把禮怎么辦?意思是說縱然有禮的形式,不以禮讓治國,這禮也是沒有用的。
6·14 子游為武城①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②?”曰:“有澹臺(tái)滅明③者,行不由徑④;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注釋:①武城:魯國地名。②女得人焉爾乎:焉爾乎都是語助詞。③澹臺(tái)滅明:人名,姓澹臺(tái),名滅明,字子羽。后來也是孔子的學(xué)生。④徑:小路,捷徑。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1·24 季子然①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②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③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注釋:①季子然:魯國大夫季氏的子弟。當(dāng)時(shí)仲由、冉求都是季氏的家臣,季子然自以為得
人,所以這樣問。②曾:乃。③具臣:只是備位充數(shù)的臣子。
12·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2·9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duì)曰:“盍徹乎①?”曰:“二②,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duì)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注釋:①盍徹乎:盍,何不。徹,西周的田稅制度,從收獲中抽取十分之一為田稅。“什一而稅謂之徹”。②二,指抽取十分之二的賦稅。
12·11 齊景公①問政于孔子。孔子對(duì)曰:“君臣、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注釋:①齊景公:齊國國君,名杵臼。
12·13 子曰:“聽訟①,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②乎!”
注釋:①聽訟:審理訴訟案件。②使無訟:通過道德教化來消滅訴訟案件。
12·14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12·17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duì)曰:“政者正也。子帥①以正,孰敢不正。”
注釋:①帥:同率,帶頭。
12·18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鬃訉?duì)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12·19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①有道,何如?”孔子對(duì)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②之風(fēng)必偃③。”
注釋:①就:成就,成全。②上:一作尚。加。草上之風(fēng)就是風(fēng)加之于草。③偃:仆,倒。
13·1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①。”請(qǐng)益。曰:“無倦②。”
注釋:①先之勞之:之,指百姓。先之,做在百姓之先,身先百姓。勞之,使百姓勤勞工作?!秶Z·魯語》:公父文伯之母敬姜說:“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②無倦:不要倦怠。指照上面所說的去做不要倦怠。
13·2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①,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注釋:①先有司:有司,負(fù)責(zé)管理各種具體事務(wù)的官吏。先有司,先讓有司各負(fù)其責(zé)的意思。
13·3 子路曰:“衛(wèi)君①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②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③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④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注釋:①衛(wèi)君:衛(wèi)出公輒,衛(wèi)靈公孫。其父蒯聵被衛(wèi)靈公驅(qū)逐出國。衛(wèi)靈公死后,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zhēng)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②正名:名,事物的稱號(hào)??鬃诱J(rèn)為衛(wèi)君與父親爭(zhēng)位,破壞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jí)名分,使君、臣、父、子的名與實(shí)不相符,所以提出首先要正名。③迂:迂闊,不切實(shí)情。④闕:同缺,存疑的意思。
13·6 子曰:“其身正①,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注釋:①其身正:12·17章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可見這里的其是指在上位的執(zhí)政者。
13·9 子適衛(wèi),冉有仆①。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②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釋:①仆:駕車。②庶:眾多。這里指衛(wèi)國人口多。
13·11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①去殺②矣。誠哉是言也。”
注釋:①勝殘:使殘暴的人不再作惡。②去殺:廢除刑罰殺戮。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①而后仁。”
注釋:①世:古代以三十年為一世。
13·13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3·15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duì)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①。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首?”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duì)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注釋:①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幾有兩種解釋:一,期望,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能期望言語必然有這樣的效果,即說話不能這樣絕對(duì)的意思。二,近。這句話斷作“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意思是:“說話不可能有這樣的作用,只是近似這樣吧。”
13·16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①,遠(yuǎn)者來。”
注釋:①說:同悅。
13·17 子夏為莒父①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注釋:①莒父:魯國邑名。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①矣。”
注釋:①即戎:參軍作戰(zhàn)。即,就,開始從事。戎,兵戎。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14·22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①之。”
注釋:①犯:冒犯,指犯顏諫爭(zhēng)。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14·41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15·5 子曰:“無為而治①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注釋:①無為而治:指國君不必親自有所作為而可以天下太平。
15·1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shí)①,乘殷之輅②,服周之冕③,樂則韶舞④。放鄭聲⑤,遠(yuǎn)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注釋:①夏之時(shí):時(shí),歷法,夏代的歷法即現(xiàn)在的農(nóng)歷。殷代是以農(nóng)歷十二月為正月,周代是以農(nóng)歷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日為元日。因夏歷便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當(dāng)時(shí)很多國家還是用夏歷。②殷之輅:輅,音lù路,天子所乘的車。殷代的輅是木制,比較質(zhì)樸。③周之冕:冕,禮帽。周代的冕比以前的要華美。④韶舞:韶樂,是舜時(shí)的舞樂,孔子說韶樂盡美盡善。另一說認(rèn)為舞即武字,古時(shí)舞武通用。武,周代的樂??鬃诱f武樂盡美而未盡善。參見3·25章。⑤放鄭聲:放,禁絕的意思。鄭聲,鄭國的樂曲??鬃诱J(rèn)為鄭國樂曲是淫聲,靡靡之音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①。”
注釋:①后其食:食指食祿。
16·1 季氏將伐顓臾①。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②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③,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④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⑤有言曰:‘陳力就列⑥,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⑦矣?且爾言過矣,虎兕⑧出于柙⑨,龜玉毀于櫝⑩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fèi)⑾。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dòng)袊屑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⑿。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 也,相夫子,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dòng)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⒀之內(nèi)也。”
注釋:①顓臾:音zhuānyú專魚,魯國的附庸國。②有事:指用兵。③東蒙主:東蒙,蒙山。主,主持祭禮的人。④夫子:此處是指季孫。⑤周任:人名,古史官。⑥陳力就列:陳,.擺出來。列,位。陳力就列,拿出自己的才氣,按才力擔(dān)任適當(dāng)?shù)穆毼弧"呦啵狠o助。⑧兕:音sì四,野牛。一說是雌的犀牛。⑨柙:音xiá俠。關(guān)野獸的木籠。⑩櫝:匣。⑾費(fèi):季氏的采邑。⑿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應(yīng)是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⒀蕭墻:古代國君宮室前用以分隔內(nèi)外的小墻,人臣來見國君,到這里就肅然起敬,所以叫蕭墻(蕭字從肅來)。蕭墻之內(nèi)指宮廷之內(nèi)。
20·2 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①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jiān)唬?#8220;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fèi),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jiān)唬?#8220;何謂惠而不費(fèi)?”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fèi)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jiān)唬?#8220;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②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③。”
注釋:①屏:同摒,除去。②猶之與人:猶之,同樣的意思。與,給與。猶之與人,同樣是給人。③有司:古代負(fù)責(zé)具體事務(wù)的小官吏。這里是說,這樣就不是在上位的人所應(yīng)做,而只是有司的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