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孩子推孩子
昨天帶孩子上早教課,課間在海洋球池子里玩耍時,旁邊一個3歲左右小男孩推了一下正在撿球的小女孩。
這時候,我聽見一位媽媽大聲的斥責:“你推她干嘛?你再推下試試!”
小男孩估計被嚇到了,「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我心里還想著又碰見一個「虎媽」,訓(xùn)兒子毫不留情面。
卻發(fā)現(xiàn)又急匆匆跑來一位媽媽,站定后開始對著剛才訓(xùn)人的媽媽說:“小孩子在一起玩,推一下不是很正常嘛!你干嘛要訓(xùn)我兒子?”
女孩的媽媽說男孩一點不懂禮貌,推了別人還不讓說,沒教養(yǎng)。
男孩的媽媽卻說,小孩子之間的事情,沒本事才被欺負,大人摻和什么?自己的兒子,自己會管,不用別人瞎操心!
你一言我一語的,音調(diào)也提高的幾倍,眼看就要動手了,最后還是早教機構(gòu)的老師出面才解決問題。
期間兩個小孩愣愣的站在旁邊,看著平時溫柔的媽媽像個潑婦一樣在爭吵對罵。
孩子推一下別人,或者被推一下都沒有多大關(guān)系,但是兩位媽媽的錯誤處理方式卻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好的種子。
科學家將孩子的3-6歲稱為「潮濕的水泥期」,意思是說,孩子85%的性格,習慣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這一時期的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說話和處事方式,父母每一個不經(jīng)意的錯誤,都會成為孩子效仿的對象。
所以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就要先做出好的榜樣,說話粗暴,毫無教養(yǎng)的父母很難養(yǎng)出彬彬有禮的孩子。
一
盲目的「護犢子」行為
有害無益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上海松江一男子陪女兒在游樂場玩耍。
因為一個男孩搶走了女兒手里的積木玩具,這位爸爸便怒火中燒,在男孩從滑梯滑下來時,沖上去把男孩拽出來,一巴掌打在臉上,口中還喋喋不休地教育。
男孩稍有反抗,他更是大力的拉扯,把男孩推搡在地。事后,這位爸爸因毆打他人被警方帶走拘留。
視頻曝光后,網(wǎng)友在評論區(qū)也炸開了鍋,總體論調(diào)是:孩子起沖突時,家長介入,但不能傷害別人的孩子。
孩子在游樂場玩耍,由于缺乏物權(quán)意識和理性的溝通能力,一起爭搶玩具是很正常的事情。
家長要做的是正確的引導(dǎo)孩子去溝通解決問題,而不是粗暴的介入,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孩童之間的問題。
孩子終究會長大獨立,父母的過度保護和粗暴介入,只會助長孩子「恃強凌弱」的性格,不能學會正確的為人處世和社交能力。
你以為替孩子出頭是保護她,其實這樣才是害了她。
比起這個被拘留的爸爸,另一個爸爸的「護犢子」行為則毀了兩個家庭還丟了自己的命。
三年前的一個新聞,現(xiàn)在看來仍然十分痛心,因為孩子被同學打到眼角,家長持刀殺死了女兒9歲的男同學。
2018年9月19,林某女兒小藝在課堂上排隊交作業(yè),不知道說了一句什么,前面的男同學葉恒轉(zhuǎn)身一揮手,正好打在了小藝的眼睛上。
隨后,小藝流淚不止,閉目休息幾分鐘后,才停止流淚,當時眼睛沒紅腫,也無血絲。
課后,班主任詢問了事情經(jīng)過,在辦公室里葉恒向小藝道歉,兩人和解。
晚上林某立即在家長群里發(fā)出質(zhì)問,并要求葉恒第二天在全班同學面前再次向小藝道歉。
結(jié)果第二天,葉恒沒有當眾道歉。誰知兩天后,林某竟持刀進入學校,將葉恒捅死在衛(wèi)生間。
曾有網(wǎng)友說:女兒出生的那一刻,我就已經(jīng)做好坐牢的準備了。
孩子是父母的軟肋,我們當然希望她能平安喜樂一生順遂,可是在她獨立面對社會上的種種時,受到挫折,被人欺負都是成長的一部分。
我們應(yīng)該教會孩子如何化解矛盾,而不是自己出頭為孩子擺平一切,這種自私的「護犢子」不是愛,而是害。
三
家長介入孩子之間的矛盾
要用正確的方式
要善于觀察并預(yù)見可能發(fā)生的危險
昨天帶著孩子在樓下玩滑板車,2歲半的女兒剛學會滑,總是小心翼翼的前進。
隔壁家有個男孩也湊上來想一起玩,剛開始一起比賽,一圈之后,女兒覺得自己被甩的好遠,就不想玩了。
男孩也覺得沒意思,又玩起了撞車游戲,把自己的滑板車撞向女兒的車子,女兒嚇的哇哇大哭。
我趕緊跑過去制止,先安撫好女兒。然后告訴鄰居男孩,妹妹不喜歡這個游戲,而且這個游戲很危險,如果你想跟她玩,就要用她喜歡的方式。
不要怕孩子吃虧
保護孩子是每個父母與生俱來的天性,但是要意識到,你所有的保護都是為了更好的放手。
常聽老人說:吃虧是福,因為我們在逆境中更能學會如何面對和處理挫折。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一定要經(jīng)歷一些挫折,有些苦一定要受,有些虧也一定要吃。
父母事事替他們強勢解決,孩子就會越來越依賴,不懂得如何去處理人際關(guān)系,如何與他人相處。
只有小時候在父母的可控范圍內(nèi)吃過虧的孩子,長大了才能更好的適應(yīng)社會。
要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心理學博士張怡筠曾說:“只有惡意傷害別人才能稱作欺負,而6歲以下的孩子發(fā)生沖突,很少是欺負兩個字,小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并非大人常理解的是非對錯的問題?!?/span>
小孩子之前的玩鬧,可能并無惡意,但是下手不知輕重,做事不計后果,也會給別的孩子帶來傷害。
為了防止孩子受到傷害,我們平時還可以在生活中教孩子一切躲避傷害的方式。
比如如何快速躲避別人扔的東西;以哪種姿勢保護自己身體的重要部位;如何用語言制止對方的錯誤行為并尋求別人的幫助等。
四
不欺負別人不等于
自己要被欺負
爸爸告訴她:“對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如果你的和平方式得不到回應(yīng)的話,那就要讓她知道,你不是好欺負的,這樣你才不會永遠都是弱者。”
女孩聽了爸爸的話,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在一次舞蹈排演時,當胖女孩想再次從后面準備把她推倒,讓她出丑的時候,她一把抓住了胖女孩的手,把她反摔到地上。
爸爸興奮地站在臺下大聲的喊:“干得漂亮,爹為你驕傲?!?/span>
我們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那就有必要教會她自保的能力,擁有不欺負別人的教養(yǎng),但也要有不被欺負的氣場。
孩童之間的矛盾,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解決,遠比家長的粗暴介入要來的更有效果。
如果家長去以暴制暴,那就是欺凌兒童,但是如果孩子去做,那就是自我保護。
《接納孩子》一書中所提到的:沖突是孩子學習社會規(guī)則的寶貴機會。
父母可以利用這些機會,以示范和引導(dǎo)的手段,讓孩子鍛煉表達自己、解決問題、友好相處等方面的能力。
只有這樣,在孩子長大離開父母的保護傘后,才能更好的適應(yīng)社會。
作者:半夏,熱愛生活的90后二胎寶媽,用文字記錄成長,治愈自己,溫暖他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