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學習體驗
有志向+靠自己+心沉靜+學以用=成功的人生
概念: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guī)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為“秘笈”,而弱勢文化由于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
強勢文化: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guī)律的文化,然而客觀規(guī)律的變化也同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客觀規(guī)律是由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由歷史的變遷而改變??陀^規(guī)律的變化,歸根到底也是一句話: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其精髓講的是創(chuàng)新!
弱勢文化:而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其本質講的是依靠和跟隨!弱勢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價值就是破格獲取,弱勢文化沒有自信與強者在同一個規(guī)則下公平競爭,所以,從本質上講弱勢文化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學!
兩者組成同一個社會系統(tǒng):然而于一個社會而言,沒有競爭的社會就沒有活力,而競爭必然會產(chǎn)生貧富、等級,這是必然的。競爭與分化,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代價。無弱,強焉在?無強,社會的進步何在?所以強勢文化是引領一個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而強勢文化的代表應該是具有強勢文化的特性,才能正確引導其所在社會環(huán)境的進步與發(fā)展!反之,如果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所產(chǎn)生的強勢文化的代表,例如領導人,官吏,教師,企業(yè)家商人等等一系列的人物的思想是弱勢文化的特性,那么由其所引導的國家民族的興衰,地方的社會和諧,人才的基本素質,以及經(jīng)濟的發(fā)展,必定也是處在弱勢的!
《天道》主要表達了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這兩種文化屬性的不同。這里的文化不是指學歷、證書、文化水平等方面的東西,而是人的知識、認知能力、價值觀、人生觀、思維能力尤其是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文化屬性就是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抽象的東西,卻又蘊藏著非常神奇的決定性的力量。
一、弱勢文化
什么是弱勢文化?自我麻木的文化就是弱勢文化,其特點為:服從、依賴、麻木。
弱勢文化的形成需經(jīng)歷四個階段,分別是:失望階段、對抗階段、妥協(xié)階段、麻木階段
1、失望階段
失望階段是在經(jīng)歷初次失敗以后,無視于規(guī)律,再次進取不成,最終失望,這個階段提供了弱勢文化孕育的土壤
失敗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對于剛剛進入社會的人尤為正常,那時的我們還不知道這個世界原來還有規(guī)律這種東西。因此這個階段還看不出來個體最終是走向弱勢文化還是走向強勢文化,一切都只是盡情的體驗而已。這個階段幾乎是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過程。
2、對抗階段
對抗階段是在經(jīng)歷多次失望以后,對抗于規(guī)律,多次對抗不成,最終絕望,這個階段推動了弱勢文化的最終形成
這個階段的對抗其實也是無奈的事情,對于我們個人而言,失敗得多了就會有些懊惱,這一懊惱就極有可能會產(chǎn)生消極情緒,我們在潛意識中會想著去對抗規(guī)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寧愿把這種行為叫做“上進心”,因為渴望成功是人的天性,此時的對抗不妨是一種積極的行為,這也是大多數(shù)人會經(jīng)歷的階段。
當然會有一部分人,我們姑且叫他“聰明人”吧,這部分人會跳過這個階段,直接進入下一個階段。這部分人里面又分為兩撥,一撥跳入了妥協(xié)階段,另一撥跳入了覺醒階段。后者我們可以理解為比較有先知先覺的人。
我特別想要強調的是,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會長期停留或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的人,尤其是后者可以說是特別不幸福的人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以及中國的“人定勝天”的曲解,總有不少的人以為自己可以戰(zhàn)勝大自然,可以征服高山、海浪、地震,可以控制別人、控制一個群體、一個社會,等等等等,無限的高估自己的能力,無限的看高自己的價值,這便是“妄”了。“虛妄之心”一起,便“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失去本真,便少了誠、少了信,“靈性”也漸漸消磨,最后如同機器一般,只有機械似的邏輯應變,而無靈性般的生生不息。
(你高估了我,你也低估了我,說你高估,是因為我還沒清高到不知道自己是誰;說你低估,是因為我還沒天真到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人定勝天”之本義是說人能認知自然的規(guī)律,最終能學會如何順應這些規(guī)律,運用這些規(guī)律來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反對宿命論)
今天的我們其實最缺的就是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何謂敬畏?敬是對自然造化的認知,進而內心升起尊敬之情,因為這般造化上達宇宙,下至一個星球、一個社會、甚至是一個人的命運,怎能不令人尊敬?畏是當認知了自然的造化之道,知“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知萬靈之生死無非一瞬間,知“滄海桑田”、知“??菔癄€”,怎能不令人畏懼?
故而,有了敬畏之心,自然知道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也自然能在這個階段少些時間停留,因為停留在這個階段的時間長短決定著一個人所受痛苦的多少。至于為什么要停留那么久,大概是因為當事人覺得自己能夠控制一個人、控制一個團體、或征服一座高山、征服一個社會吧
3、妥協(xié)階段
妥協(xié)階段是在經(jīng)歷多次絕望以后,妥協(xié)于強者,多次妥協(xié)成性,最終服從,這個階段滋養(yǎng)了弱勢文化的生存生長
人世間,最容易做到的事情莫過于“妥協(xié)”二字,因為這不需要任何的付出、也無需承受心靈的恐懼,只需低下頭來便好,所以這是最為“省事”的做法。但這種做法“省事”卻不“省心”,因為這得需要你忍受著心靈的不愉快,承受著無邊無盡的痛苦。
妥協(xié)本質上講是“低估了自己的智慧”,以為自己沒有能力認知和運用規(guī)律。但實際上,人之為人,俱有靈性,只要有靈性,則不缺乏智慧及增長智慧的能力。這個社會在無形中教導了我們“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強者可改天換地,弱者則賤如螻蟻”,因此強者可“為所欲為”,弱者則“茍延殘喘”。我無意挑起“強者”與“弱者”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這樣于兩者都沒什么益處,但這種“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對抗與成見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地方:是誰界定了“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定義?是誰發(fā)揚了“強者”與“弱者”之間必須要對抗的文化?又是誰揭示了“強者”與“弱者”之間不能互為轉化、互為提攜、互為融合?仔細想想,好像是我們自己。因為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被貼上了“卑賤”或“高貴”的標簽。很多時候,一種身份的自我認同要比社會給他的定義更為殘酷、更為悲哀,我們老是喜歡給自己貼上各種標簽,卻忘了貼標簽的人,忘了我們也有撕標簽的能力,忘了那些標簽背后的那個“我”。
這個階段與強勢文化的“覺醒”階段看起來相似,但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妥協(xié)本質上是“放棄自己的信仰,接受強者的信仰”,而覺醒本質上是“堅守自己的信仰,增加新的信仰”。放棄信仰是為逃避內心的良知,接受強者是為了利用強者的力量繼續(xù)對抗;堅守信仰是為堅守自己的良知,增加信仰是為了根據(jù)天道改善自己的信仰。因為不是所有的信仰都是好的,便有了改善一說。良知:指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智慧。
所以這個階段本質上還是一種變相的對抗,找一個強者,討好他,利用他的力量為己所用。到達這個階段,弱勢文化基本上就形成了,因為只要妥協(xié)了就意味著“低估了自己的智慧”“放棄了自己的信仰”“逃避了內心的良知” ,給自己貼上了“弱者”的標簽。當這樣的人變得越來越多的時候,開始相互傳遞“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觀念,慢慢的便形成了一種文化,我們姑且將這種文化稱為“弱勢文化”
4、麻木階段
麻木階段是在經(jīng)歷多次服從以后,依賴于強者,多次依賴成性,最終麻木,這個階段將弱勢文化推向了新的頂峰
一旦經(jīng)歷過妥協(xié)階段,到達這個階段幾乎是毫無懸念的事情,因為妥協(xié)得久了,便麻木了。當然,也有人從妥協(xié)階段飛躍到覺醒階段,這部分人是幸運的。
麻木是什么意思呢?麻木是“對已知邏輯之外的事物反應不靈敏,對已知邏輯之內的事物反應靈敏”,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機械式的反應”,就是一切的反應都是有規(guī)律的、都是被提前設定好的,不管是五年還是十年,他的反應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真是“十年如一日”。這樣的生活很單調,單調到?jīng)]有任何的樂趣,單調到為了生存而生活,而忽視了生存之外的意義。(單調到為了金錢而工作,而忽略了人生原本的意義。)
“機械式的反應”有一個最大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當他碰到一個在邏輯習慣之外的事物時,即便這事物關系到自己的良知,關系到自己的榮辱,他也不會采取任何行動,甚至在心理上都不會有任何的起伏。例如:有人看到老人在馬路中摔倒,他第一意識是會想到如果我去扶他,萬一他訛我怎么辦。這個時候,邏輯機械式的利益權衡反應會戰(zhàn)勝內心的良知??墒牵隳苷f這個人沒有良知嗎?你能僅根據(jù)這個人就判定他是個壞人嗎?不一定。每個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十惡的人,只是人一旦麻木了良知就會被埋葬起來,顯現(xiàn)出來的只有利益的計較,只有內心的偏私,只有日漸的貪、癡、妄。
在如今盛產(chǎn)麻木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有必要找回原本屬于自己的良知,找回自己的靈性,根本之法就在于“戒貪弱念,消癡療心,去妄存慧”,走出認知障,脫離執(zhí)守礙,進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如實的了然萬事萬物的本真,如實的觀照自己的內心,概言之為“返璞歸真”。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了靈性,生活該有多么的無聊無趣啊,總不能讓一個機器去觀月賞花、看雪聽雨,還要傻傻的問它“你覺得美嗎?”,然后它很“聰明”的回了句“你說美就美”。
這個階段要飛躍到覺醒階段是有可能的,但要比上一個階段難得多,這取決于個人的決心,也取決于對的機緣。
麻木可是說是弱勢文化發(fā)展的頂峰,就是說已經(jīng)發(fā)展到極致了。如果再發(fā)展下去,可能就是滄海桑田了,這一點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意識到。
二、強勢文化
什么是強勢文化?自我覺醒的文化就是強勢文化,其特點為:覺醒、順應、應用。
強勢文化的形成需經(jīng)歷四個階段,分別是:失望階段、對抗階段、覺醒階段、應用階段
1、失望階段
失望階段是在經(jīng)歷初次失敗以后,無視于規(guī)律,再次進取不成,最終失望,這個階段提供了強勢文化孕育的土壤
和弱勢文化一樣,強勢文化也需經(jīng)歷這個階段,并且在這個階段看不出與弱勢文化有任何的區(qū)別。由此可見,就這一點而言,無論是強勢文化還是弱勢文化,他們的起點都是一樣的,不存在誰比誰條件更優(yōu)的情況。
有人反駁說: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比別人有錢,這些人豈不是擁有更好的條件來向強勢文化方向發(fā)展?恩,這個問題提得好,并且也是很多人的困惑,金錢與地位的高低、財富的多少基本成正比關系,并且也只是大概率的可能,不排除有變數(shù)的情況。但是金錢與文化卻構不成正比的關系,有關聯(lián),但是關聯(lián)性不大,更與強勢文化的形成關系更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如果你認真的讀完此文,便會明白為什么關聯(lián)性不大了。這里的文化不是指諸如學歷、證書、文化水平之類的東西,如果非要這樣理解下面的文章便沒有必要再看了。
2、對抗階段
對抗階段是在經(jīng)歷多次失望以后,對抗于規(guī)律,多次對抗不成,最終反省,這個階段推動了強勢文化的最終形成。
這一階段與弱勢文化的對抗階段也是一樣的,同樣看不出來個體在這一階段到底是屬于強勢文化還是弱勢文化。但是一般性而言,強勢文化在這個階段的對抗性反而更強一些,也就是說那些屬于強勢文化的人在這個階段更具有反抗性,這源于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無所畏懼的勇氣。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經(jīng)??匆娨恍┨貏e叛逆的孩子往往長大以后反而比較有成就。但這并非屬于普遍性的情況,不要被誤導。換句話講,這些品質在弱勢文化的這個階段里也是存在的。
值得一提的時,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不會經(jīng)歷這個階段就直接跳到下一個階段的,這部分人可能有條件的使然、也可能有悟性的使然,不一而足。
但在這一階段與弱勢文化有一點不同的是,強勢文化在對抗階段的中后期會有一個不斷反思、反省的過程,會總結自己為什么總是失敗,會改進對抗的方式,這種改進的過程便有可能會促使自己向覺醒階段發(fā)展,為什么這樣講?很顯然的即便是改進了對抗的方式,仍是不可能打破規(guī)律的,因為在這個階段他連規(guī)律是什么都不知道,如何打破?但是他在不斷改進、不斷對抗的過程中會磨礪自己的心性,磨平自己的棱角,會建立起基本的道德和信仰基礎,因為這種基本的道德和信仰基礎是在最艱苦的環(huán)境下建立的,所以穩(wěn)定性更好,更不容易被外界所影響,這些都為自己向覺醒階段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
但請注意此時也僅僅是可能,如果最終無法過渡到覺醒階段則極大可能會向弱勢文化方向退化。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有時候進退就在毫厘之間,但就是這毫厘之差便高下立判。
一般情況下,我建議不要在這個階段停留太長的時間,因為停留的時間越長越容易讓人耳聾目盲,無法本真的看待事物,迷失在困頓與痛苦中,最后產(chǎn)生的只能是憤怒,憤怒越強,退化到弱勢文化的可能性則越大。
3、覺醒階段
覺醒階段是在經(jīng)歷多次反省以后,覺察于規(guī)律,多次覺察體悟,最終覺醒,這個階段滋養(yǎng)了強勢文化的生存生長
上一階段的對抗對這一階段有著非常重要的鋪墊作用,往往對抗越是強烈覺醒的程度也就越高。這是因為在對抗階段,人的心態(tài)、性格都有了極大的轉變,少了幾分戾氣,多了幾分和氣,這都是為人處事必要的一些條件。有很多事為什么做不成,而別人卻做成了?基于相似的條件之下,旨在有些人一直在變通,而有些人只會窮極,還美其名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如果一定要說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有什么最明顯的區(qū)別,我覺得應該是在于“學習”這兩個字,前者專注于“學”變通于“習”,概括之: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后者專注于“苦”窮極于“靠”,概括之:上天為什么對我不公。當然,學習的方向也應與天道規(guī)律相近,否則也會退化到弱勢文化。
這一階段也有反省,只不過反省的程度更強,且此時的反省已經(jīng)脫離了對抗,進入了“靜思”,說是“靜思”其實就是個體意識到自身是無法與規(guī)律抗衡的,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也無論對抗的時間有多長,人性就是人性,規(guī)律就是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對抗沒有任何的意義,只能退下來,進入“靜”,而有了這個“靜”才能更好的“思”。
所以,覺醒是有兩方面的意義的:
一是認識自己:分析自己以往的行為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總結自己的性格、能力所存在的優(yōu)勢和缺陷,就是反省自身
二是認識規(guī)律: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學識總結和發(fā)現(xiàn)來自人性的、社會的、自然的規(guī)律,需要說明的是這部分規(guī)律的總結因為是來源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所以印象最為深刻,很有可能就奠定了每個人獨特的個性。這就意味著一個人的經(jīng)歷越豐富,覺醒的程度則越高,對強勢文化的掌握也就越好,但這些都是建立在覺醒的基礎之上的,也有經(jīng)歷豐富卻發(fā)展為弱勢文化的人,那是因此缺乏了覺醒的過程或覺醒的程度還不夠。
以上內容是屬于“覺”的,分為自覺和覺他。那什么是“醒”呢?“醒”就是根據(jù)自己的“覺”去改善自我、提升自我,也分為兩部分:
一是自醒:就是改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發(fā)揮自己性格上的優(yōu)勢,培養(yǎng)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人際交往的能力、為人處事的能力等等,改造自己,是為“有德”(改善缺陷、發(fā)揮優(yōu)勢、培養(yǎng)能力、改造自己:是為“有德”)
二是醒他:就是更進一步的系統(tǒng)的學習人性的、社會的、自然的規(guī)律,這里的學習可以是從書本中、從能人中、從社會中去學習,去覺察這些規(guī)律,并深刻的體悟,這種學習體悟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將這些規(guī)律容納成自身內在的一部分(去容納),成為自己獨特的個性,是為“有道”
(覺察規(guī)律、學習規(guī)律、體悟規(guī)律、容納規(guī)律:有道)
知道,悟道,行道,守道。
所以這個覺醒的階段最終使自己變成了一個有“道德”的人,“道”為自然、社會、人性的規(guī)律,“德”為順應、運用這些規(guī)律的能力。
這個階段的意義非常之重大,最終的成果也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會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格局、命運。每個人在這個階段覺醒的內容、程度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才使得不同的人對強勢文化的運用有所不同,其成就也會不同。這與每個人不同的境遇和性格有關。
那是不是經(jīng)歷了這個階段就一定會過渡到下一階段呢?不一定的,這也是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地方,就是覺醒了不一定就能應用。這里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覺醒的程度或者方向還不夠,尚不能很好的應用,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自我感覺良好卻失敗的原因;另一種是覺醒了卻無法承受,什么意思呢?例如當有些人知道了“人性本惡”的人性特征以后,顛覆了之前他對“人性本善”的認知,他接受不了這樣殘酷的事實,對規(guī)律的應用便無從談起。
覺醒階段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功晉級,有走火入魔的,有偏激執(zhí)泥的,有自視甚高的、有自甘墮落的,有心靈脆弱的。。。等等等等,難以概全,所以有一段豐富但不極端的經(jīng)歷,有一個正常但不偏激的性格,對于覺醒階段的晉級就有比較大的幫助的,可以達到有效的避險。當然,這些條件并不絕對。
那么,什么時候標志著自己可以過渡到應用的階段呢?那就是自己成為了一個有道德的人,這里沒有一個標準去量化什么情況下算是成為了一個有道德的人。如果有,那這個標準只會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
4、應用階段
應用階段是在經(jīng)歷多次覺醒以后,順應于規(guī)律,多次順應學習,最終運用,這個階段將強勢文化推向了新的頂峰。
能走到這個階段的人來說是非常幸運的,也是非常難得的。世間之人,“知道易,行道難”,要做到“知言而易行”、“言行如一”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突破自己的知見障,需要突破自己的執(zhí)守礙,還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不同的人其道德、智慧的層次不同所能應用的程度也不同。
我們前面所經(jīng)歷的所有的階段,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這一階段的應用。應用不同于對抗、妥協(xié),也不同于覺醒,但依賴于覺醒階段的歷練,應用是在掌握了規(guī)律以后利用規(guī)律達成自己的目標。重在“應”和“用”,“應”是分析現(xiàn)狀制定相應的策略,并且策略應隨著規(guī)律的變動而調整;“用”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實現(xiàn)最初的目標。最難的是“策略”、“調整”、“資源”、“可利用”,有策略就有高低,有調整就有適與不適、宜與不宜,資源有多少、優(yōu)劣,利用有能利用和不能利用、有該利用與不該利用,這些條件的把握稍有不當則前功盡棄。
確定目標,實事求是調查研究,按照客觀規(guī)律用逆推思維主動思考,制定方案,流程設計,時間節(jié)點,責任到人,落實到事,執(zhí)行到細節(jié),歸納總結。
調查研究什么?事情的全部歷史全部現(xiàn)狀,事情的真相、本質、規(guī)律、大道,他人的經(jīng)驗、智慧、教訓,事情的客觀環(huán)境與條件,自己的天性與特點,事情的目的、意義、價值等等,都要清清楚楚,算無遺策。
應用之道自古被視為高深、神秘的學說,其實沒有必要,小到一個家庭的維系,大到一個國家的治理,無不是對規(guī)律的應用,故而每個人成就有高低,能找到自己的應用之道,快樂的生活,就是最大的“道”了。但如今快樂反倒成了奢侈品,這多與“無道”相關,即違背了基本規(guī)律的生存方式。
人類痛苦的根源是:一、追求了錯誤的東西,欲望大于現(xiàn)實;二、采用了違背基本規(guī)律的生存與生活方式。
應用之道涉及到對規(guī)律的預測,對規(guī)律的應變,甚至是對規(guī)律的引導。但這些預測啊、應變啊、引導啊,這些方式方法又是通過了解規(guī)律本身學習到的。例如我們根據(jù) 24 節(jié)氣的規(guī)律就可以知道,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把根基打牢,多學習、多實踐、多積累,而不能過于追求出人頭地、少年得志,不宜太貪圖享受、太注重交際關系。這就像一棵樹如果在春天發(fā)芽過早,受寒氣的侵略則會影響樹的發(fā)育;太過于貪圖陽光,則會導致樹的根系不發(fā)達,不利于夏天的成長。
這個階段同時也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一開始可能對有些規(guī)律的認知出現(xiàn)誤差,在應用的過程中誤差必然會有所反饋,可能還會出現(xiàn)失敗,這就需要調整自己的應用策略,通過調整,對規(guī)律的應用也就變得越來越完善。
在應用過程中,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 根據(jù)客觀情況的變化對思想、理論、方案、計劃做出適當?shù)恼{整,甚至是全部的調整,才有可能成功。
可是即便是到了這個階段,就一定會走向強勢文化了么?同樣是未必然。這得看對規(guī)律的運用如何。也有人因為無法應用規(guī)律而走向了一個極端,這個極端似魔、似邪,是弱勢文化里的強者,但卻不屬于強勢文化。
強者雖然看到了規(guī)律和全局,但仍然沉迷于對人性的算計,對利益的爭奪,對權力的謀略,過分地追名逐利而無法成功。
以上,我們通過這四個階段徹底了解了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異同,及產(chǎn)生的根源,對個體的影響。
通過上面的分析和理解,我們可以知道:弱勢文化專注于人性、專注于利益,專注于人性與利益之間的關系,本質是站在自我(人心或人性)的角度理解世界,即唯心主義世界觀;強勢文化專注于自然、專注于社會、也專注于人性,專注于自然、社會、人性之間的關系,本質是站在世界的角度理解世界,即唯物主義世界觀。這點差異就已然是天壤之別了。
專注于人性和利益勢必就會忽略自然、社會對個體產(chǎn)生的影響,勢必就會夸大利益對人的作用,忽視人性的善,強化人性的貪、癡、妄,形成普遍性的偏私。由于這種偏私與社會、自然不相和諧,更與人性中的善相沖突,或早或晚,必然會產(chǎn)生崩塌,重建新的平衡。這種崩塌有時還表現(xiàn)為群體性的、區(qū)域性的、甚至是世界性的災難。
我們對人性的了解和運用不可謂不擅長,以至于現(xiàn)在市面上的任何一本書,社會中的任何一個故事,有大概率的都與利益和控制有關,這背后時刻在傳達著“優(yōu)勝劣汰”的法則,使得人與人之間大概只有利益是永恒的。而趨利的結果就是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越來越糟糕。
弱勢文化的強盛使得我們可以違背內心的良知,卻不會受到任何的譴責和承擔任何的后果,這更推動了弱勢文化的盛行,也在無形中助長了強者的產(chǎn)生,因為弱勢文化急需要一個有力的強者來替他們在社會中爭取利益,避開風險,而強者們也需要有一個群體能夠支持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而達成自己的目的,于是強者文化應運而生,強者文化信奉的是“優(yōu)勝劣汰”,標榜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強者文化不屬于強勢文化,它仍是弱勢文化,是弱勢文化里的強者,強者文化的盛行標志著弱勢文化走向了頂峰。
弱勢文化本質上是我們低估了自身的智慧和能力,高估了強者的力量和影響力,以為強者便代表了社會的意旨和力量,甚至代表了自然的規(guī)律和力量。我們細心的觀察會發(fā)現(xiàn)那些所謂的強者,身上隨時都帶著光環(huán)效應,不管走到哪里都受人矚目,令人仰望,但其實他們到底做了些什么特別了不起的事情嗎?是澤被蒼生,惠普天下?還是德高望重,啟人智慧?我無意挑起爭端,一沒精力,二沒興趣,只希望大家能夠中正的看待一些事情,或許這個世界能更和美一些。
人性中有善也有惡,甚至可以是同時出現(xiàn)的,而每個人最終的善或惡除了與自身的經(jīng)歷相關,更與這個社會的環(huán)境、與法律制度有關。既然如此,那善與惡不都是可以的嗎?為何一定要懲惡揚善?為何不是懲善揚惡?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是人,我們不是動物,我們有著自己的文化禮儀,有著自己的藝術審美,有著自己的精神信仰,我們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明,我們使世界變得更美好。(人類文明的價值是對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一種糾偏,即對立又統(tǒng)一)
是像動物一樣難看的吃相?還是像人一樣優(yōu)雅的烹飪?難道我們真希望看到有一天與豬同桌討論著美食?難道我們要退化到有一天在狼嘴里搶肉?
我們一定是不愿意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局。
所以強勢文化的意義就在于規(guī)避人性中的惡,喚起人的良知,修正人的行為,培養(yǎng)人的道德,與自然和諧,與人和美,使人不至于淪落到要和豬討論哲學,要在狼口中爭食,人就該有人的自尊、人的優(yōu)雅、人的快樂。
強勢文化揭示了自然、社會、人性及其三者之間的深刻關系。了解易經(jīng)的朋友應該知道,易經(jīng)中有三才,分別為天、人、地,注意了,人是位于天和地之間的,天道管著地球、月球、太陽、宇宙的運行,管著四季、雨雪等自然現(xiàn)象;地道承載著萬物的孕育、生長、離滅,承載著山川的變化、社會的發(fā)展,順應著天道的規(guī)律;而人呢?人立于天地之間,上可仰觀天文,觀斗轉星移,知世事變化。下可俯察地理,察萬物崢嶸,知厚德載物。天地之間,生生不息,是有氣象萬千,是有這婆娑世界。而生于天地之間的人從來就不只是屬于自己,也屬于天地,自然就該有天地之能,天地之能不僅生育萬物,主宰萬物,更不與萬物相爭,不爭即可“和”而“美”, 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人立于天地之間已有 12000 多年,人與天地之間的關系早已是相感相知的關系,所以才有“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這種相感相知表現(xiàn)在地震、洪水、霧霾、瘟疫、癌癥,也表現(xiàn)在藍天、綠水、青山、繁茂、興盛。我們是希望前者還是后者,選擇權其實在我們自己手里。
已經(jīng)有太長太長的時間了,人與人之間、人與天地之間的關系處得并不好,長到人們都已經(jīng)忘記了那段人與天地、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歷史,如今這種并不太好的關系已經(jīng)惡化到了一個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將決定著未來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或許我們是時候重新拾起對自己核心文化的認知和信心,辨識我們的文化屬性中哪些是強勢文化,哪些是弱勢文化,加強對強勢文化的學習和運用。如此經(jīng)年之后,我們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個我們內心里長久以來希望看到的世界,那個世界不再屬于強者,而是屬于我們每一個人。
人性規(guī)律匯總:
人性既非本善,也非本惡,人性是自私性與群體性(倫理道德性、社會協(xié)作性)的綜合體。兩者誰多誰少的問題。自私性是基礎,群體性是衍生,即獨立又依存。
人類所謂的善,那就是一個個體是否有利他行為;而人類所謂的惡,就是指一個個體是否存在傷害損毀他者利益的行為;人類的所謂善惡,無非都是一套功利標準。
善或者惡本質上這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判斷,而不是人的屬性判斷。
趨利避害的生命本能,是善是惡全在于生命的兩個行為標的物:利和害。
其實在現(xiàn)實社會中,并沒有純粹意義上的惡人,也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人,反而是灰度的人占多數(shù)。無知的、狹隘的、偏激的認知和人格狀態(tài)往往導致危害他者的行為。文化的、宏闊的、中和的認知和人格狀態(tài)常常表現(xiàn)為利他行為。
人的基本屬性自私性,即趨利避害,利和害的判斷差異導致了善惡兩種行為的出現(xiàn)。
是無知、狹隘和偏激讓人類變得罪惡和渺小。
一、人的自然屬性有以下的特征(區(qū)別于其它生物):
1.人能思維,能感知世界和對感知進行加工。即意識。
2.人能夠勞動,能夠能動的改造自然和社會。即實踐。
二、人的自然屬性所演繹出來的人的社會屬性,包含三個方面:
(一)人的自私性
人類為以維持自身的存在需要為目標,吞噬和占有自然中的一切,個人占有的結果,使得人類社會形成個人所有制,一個社會的私有制的本質是個人所有制。
?。ǘ?span style="text-decoration:underline;">人的倫理道德性
人類有私有己出的認識和生養(yǎng)、撫育、保護新一代的基本屬性,這種屬性使得人類群體帶上了倫理與道德的色彩,為了保護這種倫理和道德,人類社會誕生了法律。
(三)人的群體協(xié)作性
人類自發(fā)地組織起來,來收集和獵取自然中的異類,夠成人類的群體性和互助性,特別是繁殖,使得人類的群體化牢固起來,社會財富的公有化是人的群體協(xié)作性的延伸。
盡管,人表現(xiàn)了千差萬別的不同,如氣質、性格、品質等等,但是人的本質主體基本的特征就是自私性和群體性。社會萬象都來自于這兩個特征。
人的自私性和群體性,具有獨立的性質又有依存的性質。
從上面可以看到人性的兩種特征在混雜的時候并不矛盾,公為私存在,私也為公打下基礎,用公主導社會和用私主導社會,并不違反天道,他們都包含了人類的自私和群體的天性。
認知的九個層級(從弱勢文化到強勢文化)
認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人若沒有高度,看到的全是問題
人若沒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雞毛蒜皮!
第一層級:只知好惡。 (本能層/情緒層)
餓了就吃,不分場合。撐了就拉,不分地點。
有許多這樣的人,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緒。
所謂維權,大多不過是孤注一擲的情緒宣泄。
第二層級,墨守成規(guī)。(麻木層)
第三層級,認識到規(guī)矩的局限性。(反省層)
——從這里,有條隱秘的貧富分界線。過于情緒化的人,默守陳規(guī)的人,滿心恐懼的人,都會感受到極大的生存壓力,必須繼續(xù)上行,才能突破。
第四層級,明是非,識大體。(覺醒低)
第五層級,認識到是非(善惡)的局限性。(覺醒層中)
第六層級,認識到現(xiàn)實資源的有限性。(覺醒層高)
——在這里,有條不可見的生存線。
處于這個層級的人士,他們是背負著沉重壓力的社會中堅,吃飯不愁,錢也不缺,就是心里充滿糾結和痛苦(貪、癡、妄),名權利碾壓著自己的肉體和靈魂,終日不得安寧。
第七層級,認識到人的發(fā)展性。(道德層低)
什么叫人的發(fā)展性?就是你的選擇和努力,可以改變你的環(huán)境與命運。
——所以這是一條經(jīng)濟自由線,明察趨勢,敢于行動的人,總會遇到他們特有的機會。(順應、應用規(guī)律)
第八層級,認識到萬古不變的人性與社會規(guī)律。(道德層高)
認識人性,說透了就是認識自己。就是認識到自己心中的糾結與殘缺(貪嗔癡);就是認識到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不完美(等靠要、貪癡妄);認識到人在社會上的表現(xiàn),充滿了無盡的矛盾與困惑(自私性、群體性);認識到人之幼年的缺憾,會構成他終生走不出的陷阱(際遇不同,造化弄人:如貧窮、家暴)。
這時候你對人再也不會有恨意,不會有怨言,因為你知道眾生皆苦,終不過是庸人自擾。觀無常、觀苦、觀無我。
第九層級,認識到人生的至高意義與價值。(天人合一層)
沖出人性迷障,問鼎智慧巔峰。
此時心境澄明,無苦無憂,洞穿了這個世界的本原,獲知了生命的至高價值與意義。
這是人類認知的又一個新起點,快樂無邊的靈魂自由,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人生天地之間,五谷雜糧,吞風飲露,如能致其良知(在實踐磨練中探尋符合天理的智慧),復見心之全體,盡己之性,則亦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知往察來,由此及彼,無所不悉。最終既無內外之分,也無人我之間,達到萬物一體的境界,能夠“參天地,贊化育”。是謂天人合一。
只有書本知識的人,卻多半和財富無緣,因為他們缺乏行動能力。讀千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與行路的目的,是讓你獲得明析的認知(事物規(guī)律),與果決的行動能力(應用規(guī)律)。
不要太功利,這個世界,人類競爭比拼的不是什么學分成績,不是名校名師,不是專業(yè)科目,而是你對自我與社會的終極認知(規(guī)律的運行模式:終極智慧、哲學、規(guī)律)。
說格局、說心胸、說視野,最終說的不過是認知。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世相人心?你看明白了,想清楚了,心就靜了,做事就沉穩(wěn)了。
認知不足的人,必困于自己的心,舉目所見,只有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拼命求索,卻無改于自己命運之分毫。
我執(zhí)是一條深深捆綁著自己,讓自己畫地為牢、坐井觀天的繩子,使自己淪陷在暗無天日、走不出去的苦之深井中,還誤著自己。
你的認知在哪個層級,你的人生就處在什么狀態(tài)。
人類8大層次(境界):常人只到第4層,到6層可成神!
不可否認,人是分層次的。人與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層次的不同。
未來不同層次的人,甚至將進化成不同的物種。不同物種的人,將生活在不同的維度里,即便大家身處一個世界下,也會熟視無睹的擦肩而過。
下一個維度的人,只能是上一個維度人意識的投射?!案呔暼恕睂Α暗途暼恕钡牟倏兀拖裆系鄄倏厝艘粯?。
可以預見,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泛泛之輩、蕓蕓眾生,甚至會淪落到一個多余又無用的階層。
而這篇文章,至少能讓你的思維提高一到兩個層次!因為它讓你短短十幾分鐘內就可以縱覽全局。
第一層境界:形成主見(獨立思考)
人人都有想法,人人都在發(fā)表看法,但并不代表人人都有“主見”。
絕大多數(shù)人遇到問題總是被別人輕而易舉的帶著鼻子走,人云亦云(烏合之眾)?;蛘咚麄兛偸潜蛔约旱那榫w、好惡、偏見所操控,活在自己的狹隘的世界里(本能層、情緒層,麻木層)。
主見,需要建立在強大的獨立思考能力上,它來自于在經(jīng)驗、學識基礎上形成的邏輯判斷能力。(通過學習體悟或主動思考覺察到了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最需要的就是主見,因為各方信息撲面而來,一個沒有主見的人,只會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隨波逐流。
有主見的人,做事果敢,當機立斷,執(zhí)行能力高,這是當下時代必備的基本素質。(此時的主見不一定正確)
第二層境界:發(fā)現(xiàn)不同
有主見的人,才能發(fā)現(xiàn)和自己主見不同的人。
善于發(fā)現(xiàn)和自己不同的人,這樣才容易糾正自己的偏見。發(fā)現(xiàn)不同才能發(fā)現(xiàn)矛盾,發(fā)現(xiàn)矛盾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君子和而不同,那些能夠接納和自己不同的人,就很值得稱道。彼此不一樣沒關系,只要能互相尊重。
但是很多人到了這一層就無法提升了,因為他們總是不肯尊重和自己主見不同的人,所以他們無法變的更包容,更強大。
第三層境界:取長補短
發(fā)現(xiàn)和自己主見不同的人,發(fā)現(xiàn)和自己不一樣的思想,接下來該怎么辦?
要知道很多人內心深處都有一種“自我認可”機制,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在大腦里搜尋證據(jù)去證明別人是荒謬的,自己的才是正確的,這是一種天性。(本質上是好名)
而格局大一點的人,都懂得把自己姿態(tài)放低,用謙卑的心態(tài)去學習,都善于取長補短,或者有意識的強化自己某方面認知或能力。
智慧中帶著謙卑,謙卑中飽含智慧。
人到了這一層,已經(jīng)算是人才。
第四層境界:創(chuàng)造運用(勇于創(chuàng)新)
懂得了取長補短和洋為中用的道理,接下來就是創(chuàng)造性運用了。
創(chuàng)新的本質是更符合條件,更符合因果邏輯定律的事物。
那些凡是能夠尊重不同事物,并且根據(jù)客觀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條件,實事求是,見路不走,審時度勢,主動大膽的去改變思想、理論、計劃、方案以應對事物度化的人,一定會出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
第五層境界:化繁為簡(發(fā)現(xiàn)、運用規(guī)律)
當你已經(jīng)熟悉的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時候,你逐漸的從萬變中照到不變(事物的規(guī)律是變化的,規(guī)律的規(guī)律不變)。
大道至簡,人的成長總是先從簡單到復雜,再從復雜到簡單。
這時你再面對其他復雜事物的時候,往往能短時間內看到它的本質、規(guī)律與趨勢,洞若觀火。
將復雜的事簡單化;將簡單化的事邏輯化,你就能鍛煉出強大的推理能力,從各種表象里預見各種規(guī)律與必然。
第六層境界:方法論(大道、規(guī)律的規(guī)律、唯物辯證法)
到了這一層,你已經(jīng)不關注理論了。所有拿到你面前的問題,你都能拿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這就叫“方法論”。
一切道理到最后都是對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能不能做到這一步跨越,就是檢驗一個人是實干型人才還是理論型人才的關鍵。
從關注“理論”升級到關注“方法”,是一個人層次的大升級,這是一個人鍛煉和修行的結果。
理論(規(guī)律)的運行模式就是大道,即唯物辯證法的量變質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前六層都是在如何成己成物的層面展開。)
第七層境界:一覽眾山?。ǖ疵?、清高脫俗)
到了這一層,你雖然身處俗世,卻超越了俗世。
你可以有世俗的成就,卻沒有了世俗的煩惱。理論也好,實干也好,那都是世人給自己設的限。
這時你看世人,就好像你現(xiàn)在看一群亂飛的蒼蠅一樣,蠅營狗茍(比喻為了追逐名利,不擇手段,像蒼蠅一樣飛來飛去,像狗一樣的不知羞恥)。
即便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心境已截然不同。
超然物外,俯瞰眾生,世相人心,了然于胸。
第八層境界:晶瑩通透(自在豐盈、淡定從容)
到了這一層,你已經(jīng)不想再說一句多余的話,別人的高談論闊在你眼里基本都是裝腔作勢,因為你可以一眼看穿他們,你無暇裝逼,也沒閑心聽人吹牛。
與此同時,你的每句話都晶亮透徹,因為所有事在你心中都非常透徹,你對事物的感知越來越精準,正是因為看透了規(guī)律和大勢,所有你心如止水,知道該來的都會來,該走的都會走。
你看透了得失相生、福禍相依,各種俗事在你眼里不過開懷一笑。
我們都如此渴望人生的精彩,到了這一層你終于發(fā)現(xiàn):最完美的人生結局,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淡定:處驚不變,處變不驚;從容:有所為有所不為。
那時世界的浮華已經(jīng)和你無關,你成了一個晶瑩通透的人。
(第七、八層:淡泊名利、通透從容)
善良的四種境界:
一、一味善良(無限度、低智商),好心沒好報。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用別人的善良,給自己汲取最大的利益,滿足自己的私欲,但對施善者不僅不感恩,反而理直氣壯地將施善者置于困境。過分的善良只會傷人害己,會讓一些沒有底線,沒有良知的人得寸進尺。升米恩,斗米仇。
二、有鋒芒的善良。善良要有底線,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善良是要分對象的。
三、懲惡揚善。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不顯金剛之怒,不見菩薩慈悲。保護良善,懲戒暴徒,在危機的時刻可以挺身而出,這是義士的善良。
四、大善最無情。
大仁不仁,大愛不愛,大善不惠,看似嚴酷無情,其實有著仁者之心。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這才是慈悲的最高境界。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善良需要原則,勇氣,智慧。
人們既要洞悉世相人心,也要明白自然天地法則,只有這樣,他的善行才能合乎天道,不違背自然而又能幫助別人擺脫困境,這樣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
誠、儉、仁、孝、善都遵循同樣的法則,有見識、有智慧、不愚、不蠢、不過度。
21種負面情緒(地道中的惡):
愚昧、無知、偏見;
比較、計較、煩惱;
嫉妒、見不得人好、恨人有;
傲慢、笑人無;
貪心、不滿足;
憤怒、不滿、抱怨;
仇恨、算計、報復;
沮喪、失望、哀傷。
人類七宗罪:性欲、暴食、貪婪、懶惰、憤怒、傲慢、嫉妒。
弱勢文化:
習俗:信條、規(guī)條、傳說
迷信:求神、拜佛、權威
靠關系:走后門、托人送禮
道德水平:庸俗、媚俗、低俗、惡俗
特點:簡單、容易、沒有門檻 易流行
強勢文化:
方法:按規(guī)律、規(guī)則、原則、進化趨勢辦事
依靠:思想、心智、思維方法(道);理論模式(法);技藝、技術、科學(術);制度、程序、流程、工具(器)
道德水平:道德,仁、義、禮、智、信
特點:不易、求變、與時偕行、唯變所適、難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