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呢?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此前一直稱為“饅頭”,別稱“籠餅”。傳說,諸葛亮征孟獲時發(fā)明的。當(dāng)時包子的形狀為人頭型,爾后隨著歷史的變革,逐漸改為禽肉餡。一直持續(xù)到清代,“包子”和“饅頭”的稱謂才漸漸分化。而在吳語地區(qū)依然保留著古稱,如“生煎饅頭”,“蟹粉饅頭”等等。
提起包子,就不得不提小籠包!那你知道,小籠包是怎么來的嗎?據(jù)說,最早的小籠包起源于北宋時期,是北宋都城汴梁的第一美食。經(jīng)過千年的演變之后,在清代道光年間的常州府,也就是現(xiàn)在的常州,出現(xiàn)了各式各樣的小籠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小籠包逐漸在全國各地落葉歸根。那么問題來了,中國哪里的“小籠包”最好吃呢?網(wǎng)友評選出這5個地方上榜,沒吃過得太可惜了。
1:常州小籠包,講真,在常州,就算是每天吃一樣早餐,十天半月都吃不完,饞哭全國人民的大麻糕,裹挾著鄉(xiāng)愁的豆腐湯、傳承百年的銀絲面、清爽的白粥蘿卜干......不過,對于當(dāng)?shù)厝藖碚f最愛的早餐永遠(yuǎn)都是那一籠“常州小籠”。
常州加蟹小籠包皮薄餡大鹵多,夾起熱氣騰騰的小籠包,在香醋碟子里浸一下,包子朝外面?zhèn)纫稽c,咬開底部一邊的皮,先小心的吸一口鮮美的湯汁,再把它浸到醋里,讓醋進(jìn)入到里邊,然后整個放入嘴中,真叫一個人間美味。
2:上海南翔小籠,提到城隍廟你首先會想到什么?是飛檐翹角的古典建筑圈,還是清雅脫俗的江南園林,還是人們?yōu)榛嫉木徘鷺??但對于大部分吃貨來說,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那一籠熱氣騰騰的南翔小籠饅頭吧。
南翔小籠原名“南翔大饅頭”,也稱“南翔小籠包”,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而著稱。其口味高達(dá)十余種,鮮肉、蟹粉、蟹黃、蟹膏、蝦仁、野菜、松茸、鮑魚、刺參……南翔小籠好吃,功夫全在餡上。如果去上海記得去體驗一下正宗的南翔小籠。
3:嵊州小籠包,跟大家分享一個知識點,遍布全國的杭州小籠包,其實都是嵊州的。當(dāng)時是嵊州人外出做小籠包生意,擔(dān)心家鄉(xiāng)的名氣不夠響亮,而且“嵊”這個字比較生僻,所以就借用了杭州的名頭,久而久之就流傳開了。
正宗的嵊州小籠包還是非常棒的。皮薄餡多,蔥香肉鮮,飽滿且有嚼勁。輕輕一咬,肉餡鮮味明顯,還有汁!搭配軟而有彈性的面皮,恰到好處!關(guān)鍵是價格還不貴,稱其為“國民早餐”,當(dāng)之無愧。
4:無錫小籠包,據(jù)說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品嘗了小籠包,之后小籠包名氣很旺,一直流傳至今。在當(dāng)?shù)?,無錫小籠被稱為小籠饅頭。追溯其源頭,無錫小籠是從北宋灌湯包演變而來的,它最大的特點是咸中帶甜、皮薄汁多。
正宗的無錫小籠,區(qū)別于其它地方的小籠,無錫小籠口味偏甜,這與當(dāng)?shù)厝耸忍鸬闹乜谖队嘘P(guān)。除此之外,無錫小籠不光重湯汁,而且重餡料。上好的鮮肉做餡,還要做出鮮美的湯汁,這是無錫小籠的特色。
5:開封小籠包,又稱灌湯小籠包,是河南開封的著名小吃,早在北宋時期,就有售賣。當(dāng)時稱之為“灌漿包”或“灌湯包子”。自北宋之后,灌湯包便在開封流傳下來,開封灌湯包與南方小籠包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形狀上更大一些,更扁一些。
在開封吃灌湯包還有個口訣,那便是“先開窗,后喝湯,一口吞,滿口香?!闭嬲拈_封灌湯包,最大的特點就是皮薄,餡大,湯汁濃郁,而且每個包子是18~24個褶,這樣提起來像燈籠放下去像菊花,造型非常的好看。
以上就是很多網(wǎng)友評出的最好吃的5大小籠包,你贊同嗎?這幾種包子您吃過哪幾種?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留言!深秋已至,感冒高發(fā)期,寶寶們記得添衣保暖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