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或許在勸說別人或安慰自己時,都說過那句“保持平常心”的話,但我們或許并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平常心,也沒有人用簡潔的語言對它進行過詮釋。
對平常心的定義,我比較認同這樣的解釋:對自己做任何事的成功和失敗的概率有準確的預測,既積極主動、盡力而為;又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從容淡定的自信心。
佛教和哲學家們關于平常心也有許多解釋,歸納起來,它只是普通人的平凡心態(tài)而已,說穿了即是吃飯好好吃,睡覺好好睡,做事當認真,為人不計較。其具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為善不執(zhí)是平常心。無論付出、行善,你有了執(zhí)著,就會有所罣礙;有了執(zhí)著,就會有所期待。當期待落空,不免失望,甚至反而惱怒不安,內心就無法平靜了。如果能夠行善施恩于人,無求回饋,不執(zhí)于心,體達「三輪體空」,無施者、受者以及無施物的清凈平等心,就是平常心。
老死不懼是平常心。生死輪回是宇宙運轉的常道,人總難免生病,面臨衰老,甚至死亡的來到,能夠心無懼怕、意不顛倒、無所罣礙、安然自在,所謂:死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準備;生也未嘗生,死也未嘗死。這就叫平常心。
吃虧不計是平常心。古人云,學習吃虧能養(yǎng)德。有時吃點虧,并不是壞事,從吃虧中,可以累積人生的經驗;從吃虧中,可以學會處世的退讓。尤其人與人相處,難免有所不公與虧欠。能夠在吃虧時不計較、不比較,這就是平常心。
逆境不煩是平常心。月無日日圓,人無日日順,當我們遇到忤逆的境界,要能看清憂慮,放下憂慮,不隨煩惱起舞,泰然處之。好比競賽的時候,總想戰(zhàn)勝對手,其實要戰(zhàn)勝對手,要先戰(zhàn)勝自己,戰(zhàn)勝自己就是不為環(huán)境所擾,不為雜念所困,不為順逆所動,忘掉對手,忘掉勝負,以自然的心態(tài)對待,這便是平常心。
之所以平常心難做到,是因為人們在生存競爭的巨大壓力下、在名與利的多重誘惑下,滋長了自私、貪欲、癡迷、浮躁、報復、好勝、狂妄等種種不良心態(tài),從而打破了一顆平常心,導致痛苦、煩惱和噩運紛至而來。人若無求,心自無事;心若無求,人自平安。其實平常心,就是日常用事中無取、無舍、無驕、無求、無執(zhí)著的心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