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芳:淺談教育 |
作者:劉鐵芳 文章來源:http://www.shineblog.com/user4/wargon/index.shtml 點擊數(shù): 923 更新時間:2006-7-6 |
編者按:有網(wǎng)友說劉鐵芳先生是“一個思想者,一個富有人間情懷的學者!”他的教育隨筆揮灑出對生活、對教育的敏銳悟思和細膩的感受,優(yōu)美、流暢的話語風格、不拘一格的文體,讀來倍感親切,令人耳目清新。 劉鐵芳,1969年生,湖南桃江人,教育學碩士、哲學博士,現(xiàn)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兩課”重點學科研究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生活過程,教育不是生活的準備。教育應(yīng)該關(guān)懷人的生活。關(guān)懷人的生活首先就應(yīng)該關(guān)懷人的當下的生活,關(guān)懷此時此刻在此的人之“在”,教育應(yīng)當成為此時此刻的個體的可能生活價值完滿的一種特殊方式。教育還直接啟發(fā)、拓展個體全面的生活視野和價值視野,并引導(dǎo)、尊重個體獨特的生活價值取向和追求生活價值的方式,尊重并關(guān)懷個體日常生活的價值。教育應(yīng)突出個體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讓個體真正成為生活價值承載的主體,積極地去謀求自我價值選擇和價值創(chuàng)造。教育關(guān)懷并尊重了生活的價值,意味著教育關(guān)懷并尊重了人。 教育即生活,教育應(yīng)當關(guān)懷人的生活及其價值。教學是教育(學校教育)的一種重要而特殊的方式,教學應(yīng)當體現(xiàn)對可能生活及其價值的關(guān)懷。 一、什么是教學:對教學含義的傳統(tǒng)解釋與評價 什么是教學?教學常被解釋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構(gòu)成的一種雙邊性教育活動。教學包容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但教學本身并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教學的意義超越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由師生構(gòu)成的雙邊活動多種多樣,其間的差異甚大,優(yōu)劣俱存。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gòu)成的雙邊活動并不足以揭示教學的本質(zhì),不足以宣稱什么是教學,確切地說,什么是好的教學。 教學的過程通常被界定為一種“認識過程”或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教學過程“主要是引導(dǎo)學生掌握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注:王道俊,王漢瀾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8.),這種教學觀的基礎(chǔ)之一是近代以來科學知識的迅速發(fā)展,功利主義的漸次上升,人類為更多地謀求自身福利而通過教育謀求更多的知識積累使自身富于更多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以至于教育也由古典人文性漸次向功利性轉(zhuǎn)變,教學的過程不再是古典的陶冶教化為主導(dǎo)而轉(zhuǎn)向以認識為根本大任。基礎(chǔ)之二是近代以來一直高揚的主客體二元思維模式,人是自然的主人,是世界中的主體,世界是客體,教學就是為了“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去“認識世界”或者說“能動地認識世界”。(注:王道俊,王漢瀾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7.)從赫爾巴特的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到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法, 再到贊科夫教學與發(fā)展、巴巴斯基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歸根到底都是建基于這種教學觀之上。 這種教學觀突出了個體的認識能力,卻事實上弱化了人的其他方面,盡管后來提出了非智力因素(活動),但非智力因素(活動)的著眼點仍在于智力活動,非智力因素本身并沒有作為目的,或者說根本性目的。這意味著這種教學觀簡化了對人本身的認識。這種教學觀突出知識的接受和認識能力的提高,這弱化了教學的意義。把教學過程歸結(jié)為認識過程,實際上簡化了教學的復(fù)雜內(nèi)涵,它并不足以揭示教學的深層本質(zhì)。但這種教學觀適應(yīng)了近代以來的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與其說它是教學本質(zhì)的揭示,不如說是現(xiàn)代功利教育對教學的要求的表達。 把教學界定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并不足以揭示教學的本質(zhì),把教學過程定義為“特殊的認識過程”并不足以揭示教學的深層本質(zhì)。教學究竟有沒有確定不變、亙古不移的“本質(zhì)”?教學的形式、種類多種多樣,其間的差異也高下不齊,要從那包羅萬象的泥沙俱存的種種教學現(xiàn)象之中“抽象”出一個“本質(zhì)”來或許并沒有多大意義。“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所以,實際上,我們的目的,提問的關(guān)鍵乃在于,我們所期望的教學、理想的教學、好的教學究竟如何?也許,并沒有一種標準的、規(guī)范的且唯一的教學范型擺在那里,讓我們從中“找”出“本質(zhì)”來。教學,好的教學乃是生成性、給出性的活動,不是照章行事,不是依葫蘆畫瓢。 二、何謂“好的教學”——對教學的重新認識與期盼 既然我們設(shè)問的實質(zhì)乃在于“好的教學”,何以謂之“好”的教學?“好的教學”的“好”必然是對于師生雙方而言的“好”,對師生雙方“好”的教學即對師生雙方有意義的( meaningful)、 有價值(valuable)的教學、有價值即對作為人的師生雙方而言有價值,即整個教學過程對作為人或者說作為生活的人的師生內(nèi)在地富于價值。我們所言稱的“好”的教學即有價值的教學,好的教學,有價值的教學相統(tǒng)一。故我們的提問方式進一步成為,好的教學,有價值的教學,究竟如何? 教學活動是整體的人的活動。教學不是單純的認識過程,個體作為一個人并不是單純的認知機器,去履行單純地認識世界的職能。人原本就生活在世界中,這個世界并不只是作為人的認識對象,而且是人的生存之所,生活之家園。個體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人的知情意整體性地趨向這個世界,“評價地投入”(evaluative commitment )(麥金太爾)這個世界,人的“在”親近這個世界,人與這個世界相關(guān)涉。 人是一種“趨向的動姿”(舍勒),人在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dǎo)之下,不斷趨向那陌生于個體的世界,使陌生的世界熟悉化、明朗化,而漸次到場。個體于是在教學中得以親熟這個在場的世界,理解這個世界,體驗這個世界,進而體驗與理解人在這個世界中之“在”本身,人與這個世界的關(guān)系得以在教學中敞亮、疏明,人理解它,踐行之,持存之。正因為這種意義的牽涉,因為世界在教學中向個體的涌入,個體此時此刻在此之“在”得以充盈、完滿、活潑、豐富,此時此刻的教學對于此時此刻的個體的生存本身便是自由的,自主性的,便是價值性的,便是好的。 現(xiàn)實中,大量的教學活動對此時此刻在此之“在”漠不關(guān)心,缺乏足夠的魅惑力,反而成為了一種對個體的強迫性的牽制,個體受動于其中,感受不到內(nèi)在的充盈與完滿。所以,我們有必要從新的角度來探討教學的可能之境。 教學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的過程,即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學生自我的內(nèi)在交流過程。交流的過程是尋找和發(fā)現(xiàn)共同點的過程,是不斷尋求“共視”或“共識”的過程,是相互啟迪、相互激勵的過程,是情緒情感相互濡染的過程,是人格相遇的過程,是思想精神相互貫通的過程。教學就是對交流引導(dǎo)的過程,就是交流不斷深入、拓展的過程。 好的教學不僅使交流廣泛、深入、全面,而且使交流成為充滿愛的交流,成為“與人格平等的求知識獲智慧的人進行富于愛心的交流”。(注: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鄒進譯.三聯(lián)書店,1992.2.)人在教學中,人在交流中,人在對交流的豐富性、整體性的體驗中,人不斷被激發(fā)并體驗其中的愛、智慧、活潑、豐富、完整、超越、恢諧、幽默……經(jīng)由不斷交流而使孤立的個體走向“共在”,大家都“參與”于整體之中,個體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實現(xiàn)他此時此刻的“在”。 教學過程是師生展開對話、理解而達成“我——你”師生關(guān)系的過程。“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運用想象力來從事意義創(chuàng)造和分享的過程(注:金生鋐①.理解與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131.)”。師生之間不是簡單的知識授受,而是共同進行有關(guān)學習主題、意見、思想、情感的交換和分享。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并不是純主體對客體的關(guān)系,不是單純作為主體的教師對作為客體的學生的有效性支配、控制,而是師生雙方均作為真實的活生生的主體的人投入于教學中,投入于師生的積極對話中,各自敞開自我,接納對方,互相傾聽,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在場,共同參與,共同卷入此時此刻真實的教學活動之中。 在對話中,師生建立起平等、自由、同情、關(guān)心、寬容、鼓勵、幫助的關(guān)系,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互主體的關(guān)系。師生雙方互相理解,理解作為一個真實而完整的人的對方,尊重對方的人格,支持對方,激勵對方,接納對方,師生在教學中便產(chǎn)生了真實的人格與精神的相遇相融。“對話和理解使雙方面對面的相遇,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是與自己‘交談’的‘你’,這是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關(guān)系,雙方親臨在場,在精神的深處被卷入了,沉浸與被吸引到對話之中(注:金生鋐①. 理解與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138.)。 ”由此而踐行“我——你”新型的師生關(guān)系,在這種關(guān)系中,師生都作為完整的人在交談、相遇,自由地展現(xiàn)各自的情感與理性、直覺與感覺、思想與行動、經(jīng)驗與知識,都“真”、“誠”地投入到“我”與“你”的對話之中,雙方都在理解中獲得了溝通與共享,師生真正地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不僅是知識的增長,而是作為一個完整的真實的人格整體性的生成與超越,這樣就實現(xiàn)了真正的教育。“教師傳播知識的職能正在逐漸地改變。教師傾向于對學生進行精神的啟迪和培養(yǎng),對學生生活的指導(dǎo),這就是要求教師通過創(chuàng)造積極的師生關(guān)系,使學生獲得人際關(guān)系的積極體驗,引導(dǎo)學生的精神成長,這就意味著教師的職能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將更多地創(chuàng)造師生交往,使學生在師生關(guān)系中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寬宏,同時受到激勵、鼓舞、指導(dǎo)、忠告和建議,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與情感體驗,受到精神的教育(注:金生鋐①.理解與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130.)。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