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代表一個人的氣質(zhì),名如其人的說法便是由此而來。
特別是在大唐那個牛人輩出的年代,比如,李白,字太白,這名字多么飄逸;杜甫,字子美,多么有內(nèi)涵;白居易,字樂天,多么恬淡自然;比如,劉叉……
納尼?
這是個什么貨色?
這就好像是我們上學時候所做的選擇題,讓你選出與其他不同的那一個。
劉叉,就是那個與眾不同的一個。
猛一看,還以為是敏感字罵人的呢。
但這個確確實實是大唐詩壇上的另類。
由于它的另類,所以,史料上有很多誤筆,如《新唐書》誤寫為“劉義”,《全唐詩續(xù)補遺》誤寫為“劉乂”;《苕溪漁隱叢話》誤寫為“劉義”;四部叢刊本《李義山文集》寫為“劉又”等等。
說完了他的名字,再說他的生平,更加另類。
劉叉,生卒年,不詳;字號,不知;籍貫,不確定。
他簡直就像是武俠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那種游俠,師承來歷都帶給人一種神秘感。
劉叉也是個地道的游俠。
他出身卑微,身高力大,日?!磅晾瓊€木屐,衣服打著補丁”,到處提著刀和酒壇子行俠仗義。
李商隱形容他的行為日常如下:
“不知其所來。在魏,與焦?jié)?、閭冰、田滂善?/span>任氣重義,大軀。右聲力。常出入井市,殺牛擊犬豕羅網(wǎng)鳥雀。亦或時因酒殺人,變姓名遁去。會赦得出。后流齊魯始讀書,能為詩歌。然恃其故時所為,輒不能俯仰貴人。穿屐破衣,從尋常家人乞丐酒食為活。”
由此可以看出,他大概出身或者長期生活中“魏”地,也就是今河北省大名縣一帶。
燕趙之地多豪雄嘛。
其人品是“一節(jié)士也”,可能是指他喜歡打抱不平,行俠仗義。
出身豪俠之地的劉叉,自小練得一身好武藝,常常手執(zhí)一把短劍,處處行俠仗義。
他對這柄短劍非常喜愛。
據(jù)說他在魯?shù)赜螝v時,結(jié)識了一個姓姚的秀才。
兩人相見恨晚。
那姚秀才十分喜愛劉叉的短劍。
臨行時,劉叉解劍相贈,提筆贈詩:“一條古時水, 向我手心流”。
劉叉以水比劍,劍如秋水,劍芒閃耀,化鋼為柔,給了劍以生命的靈動。
同時,他又殷殷叮囑姚秀才,“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
——不要為了私人的仇怨用這把劍,要建功立業(yè),要除奸袪惡,匡扶正義。
但是,他自己卻偏偏將兵刃用在了私仇上。
有一天,他正在酒樓里喝酒,正酣時,聽得旁邊兩個地痞和酒保吵了起來。
原來,這兩個地痞喝完了酒,吃完了菜,卻推說酒保伺候得不好,不給飯錢。
他們甚至還揪住酒保的衣領,要一頓痛打他一頓。
原來是兩個吃霸王餐的家伙。
劉叉心說,吃霸王餐的爺爺在此,居然敢在我的地盤上虎口奪食,真是豈有此理。
騰的以下,心中的怒火竄了起來。
他的人,也竄了起來。
因為有人在酒樓鬧事,喝酒的人都被嚇得跑掉了。
場子里很空,劉叉一步搶上去,沖著兩個地痞大聲呵斥道:“住手,你們兩個別太欺人太甚!小心吃俺黑爺爺一拳!”
誰知道,兩個地痞壓根兒沒把劉叉放在眼里。
他們甚至還沖著劉叉道:“哪來的毛頭小子,敢管老爺?shù)拈e事,真是不知死活。”
酒保是認識劉叉的,更知道他的為人。
見到劉叉出來行俠仗義,心中大喜。
現(xiàn)在看到兩個地痞居然不把劉叉看在眼里,看著他們就像是看著兩個不知死活的人去撩撥老虎一般。
其中一個地痞,揮拳向劉叉打來。
說時遲,那時快,劉叉閃身躲開。
另外一個地痞也圍了上來。
從后面偷襲,居然還偷襲得手。
這下更把劉叉的火氣給勾出來了!
大怒之下,他隨手抽出腰間配著的寶刀,閃身朝著背后偷襲那人當胸刺去。
小痞子頓時血流如注。
不一會兒,便倒在地上死了。
酒樓的老板沒想到會發(fā)生這樣的事,嚇得癱倒在地。
另一個地痞卻趁機溜走了,去告官。
劉叉知道殺人要償命,便將刀往地上一插,然后盤腿坐在桌子上,一邊喝酒,一遍等待官差的到來。
經(jīng)過官府審查,劉暢被判了死罪,進了死牢,等待秋后問斬。
誰知道,劉叉的命太好了。
還沒等到秋天到來,倒是先等來了天下大赦。
經(jīng)過酒樓老板和親朋好友的打點,劉叉正好在赦免之列。
出獄后,劉叉開始反省自己的行為,從這件事上吸取教訓。
他發(fā)誓,以后遇事冷靜,不再隨便管閑事了。
同時,要用更多的時間好好讀書。
他居然真的靜下心苦讀了好幾年。
幾年后,劉叉博覽全書,在做詩方面很有長進,詩名漸漸顯露。
他聽說“韓愈接天下士”,就去投奔他。
他給韓愈獻上兩首詩《冰柱》和《雪車》,并請其鑒評。
“始疑玉龍下界來人世,齊向茅檐布爪牙。
又疑漢高帝,西方來斬蛇。
人不識,誰為當風杖莫邪。
鏗鏘冰有韻,的皪玉無瑕。
不為四時雨,徒于道路成泥柤。
不為九江浪,徒為汩沒天之涯。
不為雙井水,滿甌泛泛烹春茶。
不為中山漿,清新馥鼻盈百車。
不為池與沼,養(yǎng)魚種芰成霪霪;不為醴泉與甘露,使名異瑞世俗夸……”
——《冰柱》
“吾聞躬耕南畝舜之圣,為民吞蝗唐之德。
未聞孽苦蒼生,相群相黨上下為蝥賊。
廟堂食祿不自慚,我為斯民嘆息還嘆息……”
——《雪車》
這兩首詩是劉叉詩作的最高藝術成就,后人評價《冰柱》的才氣不亞于李白的《蜀道難》、《雪車》的造詣堪比杜甫的《兵車行》,可見其詩歌水平之高。
這些詩因個性鮮明,詩情濃烈,通篇奇思聯(lián)綿、有聲有色、虛實相生、意象萬千或詠物言志、或針砭時弊都酣暢淋漓。
韓愈看到后,大贊,特意將他留在自己府中。
得到韓愈的認可,劉叉開始得意洋洋起來。
他認為自己終于有了展示才華的機會。
可是沒多久,劉暢暴躁的俠客性格又顯露出來。
他與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直來直去,喜歡當面揭露別人的短處,絲毫不給人留情面。
這讓別人很難堪。
他甚至還寫過“請君勿執(zhí)古,執(zhí)古徒自隳”之類的詩句送給韓愈,勸老師小心“復古”把自己給毀了。
——韓愈當時正在提倡恢復古人寫文的風格,得名“文起八代之衰”嘛。
難怪史載劉叉“能面道人短長”,真不是一般的“直”啊。
韓愈看到這兩句詩,據(jù)說還是保持了風度,不失老師的風范。
他能容忍,并不代表天下人都能容忍他。
有一次,劉叉因為一點小事和別人爭論起來。
兩人吵得越來越激烈,劉叉幾次都摸著腰間的寶刀要和人拼命。
其他人嚇壞了,急忙向韓愈報告。
韓愈很生氣,生氣地警告劉叉之后,這件事才這么過去。
但劉叉并不是真的服氣。
他越想越生氣,再加上他覺得這種低三下四地寄人籬下的生活,不符合自己的處事風格,“不能俯仰貴人”,于是,便決定離開了。
據(jù)說,劉叉臨走時“持愈金數(shù)斤而去”。
意思是說,這些金子也不是你的血汗錢,都是阿諛奉承墓中人所得,不如讓我拿去用用,也算是你做了件行俠仗義的好事。
當時,韓愈為了生活所迫,經(jīng)常接一些墓志銘之類的活來賺取生活費。
寫的內(nèi)容沒有多大營養(yǎng),基本上也就是給亡人寫他一生所干的什么好事,撿著一些好話,好聽的往上寫,把此人生來做過的壞事全都只字不提。
韓愈是當時有名的寫墓志銘的專家,請這樣的名人寫墓志銘,更是一種身份象征,豪門望族都重金禮聘韓愈來寫。
劉叉對于韓愈這個生財之道頗為不齒,竟理直氣壯地拿走了韓愈的錢。
第二天,韓愈看到字條,急忙派人去追趕,但沒追上。
無奈,只得自認倒霉。
自此,劉叉“歸齊魯,不知所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