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非遺項目門類豐富,具有多民族、多地域文化交流交融的特色,又兼容并包南北方文化特質(zhì)。希望通過這一欄目的開辟,使廣大讀者能夠感受到流傳在民眾中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精彩絕倫的傳統(tǒng)技藝、美輪美奐的傳統(tǒng)舞蹈、精雕細琢的手工藝品中那一份厚重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斂巧飯”,即北京市懷柔區(qū)疏璃廟鎮(zhèn)楊樹底下村一帶在元宵節(jié)的民俗活動。正月十六日前夕,村里十二三歲的少女到各家斂收食糧、菜蔬,將其聚集于一處,待正月十六日這天,由村中婦女將斂收而來的食糧、菜蔬做熟,全村人共食。食用前年長者要先揚飯喂雀兒,當?shù)厝藢ⅰ叭浮狈Q為“巧”,因此這一民俗活動又兼具“乞巧”之俗。節(jié)日當天,人們要在村邊小河的冰上行走,曰走百冰(?。⒁忪畛俨?。此外,村里還會請戲班演戲,村中的什不閑、秧歌會也要表演助興。
斂巧飯始于清代嘉慶、光緒年間,迄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2008年元宵節(jié)(斂巧飯習俗)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一習俗歷史悠久,傳承不絕,在發(fā)展過程中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已經(jīng)成為懷柔當?shù)卮汗?jié)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生動地呈現(xiàn)出北京地區(qū)獨特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
楊樹底下村地處山區(qū),在疏璃廟鎮(zhèn)以西22公里,再西去5公里為延慶界,距延慶四海鎮(zhèn)20公里,有公路貫通。村中兩邊的石墻上,鑲嵌了用青石板鑄刻的斂巧飯民間傳說。楊樹底下村的村名反映了當?shù)氐奶柍绨莺网B雀信仰。
村名緣于一株大青楊,與二郎神擔山趕日的神話有關。傳說當年二郎神擔山趕太陽,曾把九個太陽抓住壓在大山下,最后只剩一個太陽時因太累了,就在一棵大青楊樹下陰涼處歇息,想過一會兒太陽一轉(zhuǎn),曬到自己就起身,解了乏再追趕最后一個太陽。沒想到大青楊的陰涼一直陰著二郎神,醒來后太陽早逃遠了。二郎神擔山趕日神話是民眾對日月山川等自然世界認知的一種表達,太陽對人與萬物極其重要,但世界又怕干旱與炙烤。人們希望太陽既能滿足萬物對陽光雨露的需求,又不會“十日炙烤”。
楊樹底下村的斂巧飯習俗有著鮮明的乞巧情結(jié),這在北京民俗中是比較獨特的。這一民俗的承續(xù)與該村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有極密切的關系。楊樹底下村地處京北深山,白河的主要支流——琉璃河從村南淙淙流過,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歷史上,這里還是中原地區(qū)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唐以前屬漁陽郡,后晉時屬契丹。村里人自稱此地是南人之北,北人之南,南北文化得以在此傳承傳播,交流交融。
楊樹底下村的斂巧飯在時代變遷中保存得相對完整,尤其是“揚飯喂雀儀式”代代傳承?!扒伞弊质钱?shù)厝藢β槿浮⑸饺傅萨B兒的別稱。在人們吃斂巧飯之前,要先揚飯喂“巧”,即揚飯喂“雀兒”的諧音,同時口念吉祥之詞。這一儀式有乞福運和求豐收之意。
首先是乞求福運。據(jù)說,男人參與斂巧飯活動是晚近的事情,這一習俗原是女性特有的。在人類社會早期,婦女是人類繁衍生息的主體,對女性存在神秘、敬畏和崇拜感。婦女不僅是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主體力量,也是文化的主角。斂巧飯中要放入頂針兒、針線、銅錢等物。如果誰吃到了這些東西,就意味著此女心靈手巧、聰慧能干、藝巧財通,是有福之人。
其次是向雀兒謝恩,以求來年豐收。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對鳥雀的崇拜描寫俯拾皆是。相傳,炎帝幼時試種草木,見到枯樹枝將土地砸翻為新土。受此啟示,炎帝發(fā)明了翻土的耒耜。后來,他的精神感動了玉皇大帝,玉帝便派布谷鳥帶去谷種并種植在開墾過的土地上。春耕勞作便在百姓中流傳開來,民間也形成了祭鳥的習俗。祭鳥習俗折射的是百姓企盼豐收的心愿,這在北京地區(qū)的民俗活動中亦有體現(xiàn)。每年正月十六,延慶區(qū)珍珠泉鄉(xiāng)水泉子村會舉辦鳥節(jié),村民和游客歡聚一堂,喂鳥祈福,同吃福宴。門頭溝區(qū)的靈水村中秋節(jié)時斂米舉辦“秋粥節(jié)”,全村同食,以示秋收有成。而在楊樹底下村谷種來源的神話中,提到最早移民至此的靳、霍兩人丟失種子后,山雀將種子從石縫中叼出,二人便叩頭念道:“多謝雀神相助,待等莊稼收成后,即使我們自己不吃,也要先敬諸位雀神!”
為了感謝山雀的恩德,楊樹底下人不惜重金,在村里建造了神雀臺。神雀臺柱的表面,是村民以剪紙手法雕刻的神雀銜種及山民耕種勞作的寫意場面。每年春節(jié)村里人都會掛上大紅燈籠,每只紅燈籠上都畫有山雀,即使是貼在門楣上的“掛錢”,也有巧手的村民精心剪出了山雀銜種的圖案。由此可見楊樹底下村人對雀兒的尊崇和虔誠。
斂巧飯因其內(nèi)涵的凝聚力和融合力又被稱作“和諧宴”。正月十六這一日,天剛破曉,村中一位老者高喊“斂飯嘍”!隨著喊聲響徹整個村莊,三十多個十幾歲的女孩挎著籃,拿著盆,齊聲高喊著“斂飯嘍”!分頭跑進村里各條胡同。按照習俗,各家的小孩要挨家挨戶地去給村里的老人家拜年,同時向各家各戶的大伯、嬸子斂收一些各家過節(jié)剩余下來的小米、玉米、肉、凍豆腐、蘿卜干等,再由村里的中年婦女用這些斂收的糧食、肉菜做成百家飯和百家菜。
據(jù)說,過去村里過完春節(jié)或過完“破五”(正月初五)后大部分人都要離村外出工作,但一定得是吃完正月十六日的斂巧飯后才離家,目的在于和全村的鄉(xiāng)親們相聚。一些在外工作的人即使沒趕上大年三十回家,也要在吃斂巧飯這天趕回村里,與村民一起吃上一頓斂巧飯。吃過斂巧飯,左鄰右舍曾有的摩擦、隔閡與矛盾也都在這天化解了。全村吃完斂巧飯,還要表演花會。這時,村里請的戲班與花會隊伍互道辛苦后便開始唱戲。楊樹底下村的秧歌會有很多自編的唱詞,由 12 個角色各自演唱,如老坐子(文扇)有《十瞧》唱詞:“西北玄天字兩行,張良留下勸人方。養(yǎng)兒就往南學送,養(yǎng)女嬌嬈多賢良。一瞧人情大道理,二瞧走道莫張狂,三瞧廚房多干凈,四瞧淘米打澄漿,五瞧登科知郎秀,六瞧裁剪作衣裳,七瞧寒窯王三姐,八瞧磨房李三娘,九瞧斷機來教子,十瞧哭倒長城女兒孟姜?!狈从沉水?shù)匾幻}相承的倫理道德,及其背后勸善教化、凝聚人心的社會功能。
近些年,懷柔區(qū)不少村也都陸續(xù)自發(fā)地辦起了斂巧飯,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如今的斂巧飯不同往昔之處,是在傳統(tǒng)儀式中融入了更多的時代內(nèi)涵,其中最大的變化,便是邀請外來村民共食。這一習俗在進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以后,招來大量游客前來吃斂巧飯,有利于其繼續(xù)發(fā)揮弘揚尊賢敬老、禮樂教化、和諧鄉(xiāng)里的文化功能。
楊樹底下村的斂巧飯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本地春節(jié)民俗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豐富的民俗文化是地方民眾思想智慧的集中反映,傳遞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當下和諧社會可資借鑒的文化資源。
END
終審?張頤雯 審核?馬捷 編輯?劉穎
逛書攤的樂趣,是無意間邂逅一本好書
百年曲藝兩馬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