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篇十四
(二一)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span lang="EN-US">
白話:
孔子說:“一個人說話大言不慚,那他做起來就難了?!?span lang="EN-US">
感悟:
人要言行一致,說出的話如果遠(yuǎn)超出自己的才能和德行,做起來必然是困難的。
(二二)
原文: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笨鬃釉唬骸耙晕釓拇蠓蛑?,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鬃釉唬骸耙晕釓拇蠓蛑?,不敢不告也?!?span lang="EN-US">
白話:
陳成子殺了自己的國君簡公,孔子在家齋戒沐浴后去了魯國的朝廷,告訴魯哀公說:“陳恒殺了他的國君,請發(fā)兵去討伐他。”哀公道:“你去告訴那三家。”
孔子退出朝廷后說:“由于我跟隨在大夫之后,這等大事不敢不告訴國君。國君卻說出'你去告訴那三家’這樣的話?!?span lang="EN-US">
孔子又到了那三家,一一告知了,三家都說不可以。孔子退出后說:“由于我跟隨在大夫之后,不敢不告訴他們。”
感悟:
臣弒君,在古代是嚴(yán)重破壞國家政治秩序的行為,諸侯們都有義務(wù)去討伐,所以孔子請求魯哀公去討伐弒君的陳恒,魯哀公聽完后讓孔子去找掌握實權(quán)的三家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孔子為此嘆息,覺得國君不像國君,大夫不像大夫,位置顛倒了。
盡管感到嘆息,也很無奈(因為現(xiàn)實就是如此),孔子還是去找了那三家大夫,希望他們?nèi)ビ懛s君的陳恒,但三家都說不可以,為什么呢?因為三家心里也有謀權(quán)篡位的心思,他們把持了魯國的朝政,這也是一種犯上作亂的行為,怎么可能去討伐弒君的同類呢。
有時候在想,孔子如果是個革命者,憑借他的品德和才能,很有可能推翻舊秩序,建立一種新的國家秩序,但他恰恰不是這樣的人,他一直在為維護(hù)周公旦的禮樂制度做最后的努力,最終失敗了,因此秦國這樣的虎狼之國崛起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因為孔子用一生的努力已經(jīng)證明舊秩序行不通了。
(二三)
原文: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span lang="EN-US">
白話:
子路問如何侍奉國君。
孔子說:“不欺騙他,能夠直言規(guī)勸他?!?span lang="EN-US">
感悟:
子路心直口快,有些事情沒有調(diào)查清楚就下結(jié)論,把這樣的結(jié)論直接告訴國君就如同欺騙,孔子告誡子路不要這樣做。另一方面,國君有喜歡聽的話,也有不喜歡聽的話,作為臣有義務(wù)幫助國君做出正確的決策,即使國君不喜歡聽,臣也必須說出來。
(二四)
原文:
子曰:“君子上達(dá),小人下達(dá)?!?span lang="EN-US">
白話:
孔子說:“君子日日長進(jìn)向上,小人日日沉淪向下?!?span lang="EN-US">
感悟:
有高級的快樂,如自律、利人利己、悟道覺醒;也有低級的快樂,如放縱、損人利己、紙醉金迷。君子追求高級的快樂,讓自己向上走進(jìn)至善的境界;小人追求低級的快樂,讓自己被外物的誘惑牽著走,墜入欲望的深淵。
(二五)
原文:
子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span lang="EN-US">
白話:
孔子說:“古代的學(xué)者是為自己而學(xué)的,今天的學(xué)者是為別人而學(xué)的?!?span lang="EN-US">
感悟:
這句話有不少解釋,我的理解是:學(xué)習(xí)的根本是完善自己的人格,追求至善的境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正向影響別人就更好了。如果學(xué)習(xí)的目的是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說一些看似有道理但自己不實踐的言論,就會成為一個夸夸其談的人,這大概就是當(dāng)今中國很多專家言論讓百姓討厭的原因。
(二六)
原文:
蘧(qu)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白話:
蘧伯玉派遣使者到孔子的住處,孔子和使者坐下,問道:“近來你們先生在做什么???”
使者回答說:“我們先生想少犯一些過失,但沒有做到?!?span lang="EN-US">
使者離開后,孔子說:“好使者??!好使者??!”
感悟:
蘧伯玉是衛(wèi)國的大夫,品德高尚,也有才能,他出于尊重而派遣使者去看孔子,孔子對蘧伯玉也很尊敬,想通過使者來了解他,孔子問蘧伯玉最近在做什么,使者的回答出乎意料,他沒有說蘧伯玉具體做什么事情,而是說蘧伯玉在想辦法減少自己的過失,可見蘧伯玉能夠自我反思,同時非常誠實,認(rèn)為自己有過失,并盡力去改正。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這個使者也非常了不起,他短短的一句話就彰顯出自己家先生蘧伯玉的優(yōu)點(diǎn),也彰顯了自己的高水平,所以孔子夸贊他。
(二七)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span lang="EN-US">
白話:
孔子說:“不在這個位置上,不去謀劃這個位置的政事?!?span lang="EN-US">
感悟: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F(xiàn)代人有兩種看法,一種認(rèn)為這是懶惰,不想當(dāng)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士兵應(yīng)該去思考將軍的事情。另一種認(rèn)為應(yīng)該如此,在什么崗位就干什么樣的事情,超出崗位的一律不做。
我是這樣看的,孔子所說的情況是政治上的,政治的目標(biāo)之一是建立穩(wěn)定的秩序,所以要“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樣就可以各司其職,不產(chǎn)生混亂。但在政治之外的領(lǐng)域,人應(yīng)該靈活變動,敢于思考超出自己崗位的事情,這樣才能創(chuàng)新,才能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二八)
原文: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span lang="EN-US">
白話:
曾子說:“君子思考的事情不要超出自己的職位?!?span lang="EN-US">
感悟:
在追求秩序的組織里可以這樣做,比如軍隊,將軍和士兵各司其職,效率最高。
(二九)
原文: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span lang="EN-US">
白話:
孔子說:“君子對于言過其實的行為感到羞恥?!?span lang="EN-US">
感悟:
言行一致是君子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如果言過其實,如同是欺騙,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在君子看來是恥辱。
但在商業(yè)交往中,很多人都在吹牛,言過其實,依然有很多人相信,為何呢?言論動動嘴就可以說出來,而行為需要時間去考察,商業(yè)社會合作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考察對方的行為,只能通過對方的言論去判斷,吹牛說出的話往往更能在短期內(nèi)讓人相信,因為對方有需求,而吹牛的人可以滿足一切需求,對方就容易相信他。
(三十)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白話:
孔子說:“君子的道有三個,我還沒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恐懼?!?span lang="EN-US">
子貢聽完說:“這是老師在說自己啊?!?span lang="EN-US">
感悟: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其中的不憂、不惑、不懼,大概是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狀態(tài),應(yīng)該如何做呢?孔子給出的答案是仁、知、勇,這三者的內(nèi)涵需要反復(fù)閱讀《論語》和實踐才能領(lǐng)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