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yī)
2012年研究生入學(xué)考試《中醫(yī)診斷學(xué)》考點精要
表1 - 中醫(yī)診斷學(xué)發(fā)展簡史
朝代
醫(yī)家與著作
特點
戰(zhàn)國
中醫(yī)學(xué)理論體系的經(jīng)典著作《黃帝內(nèi)經(jīng)》
一是在診斷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聞聲、問病、切脈等內(nèi)容;二是認(rèn)為診斷疾病必須結(jié)合病者的內(nèi)、外因素加以考慮;三是從理論上對辨證學(xué)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四是貫穿了診病與辯證相結(jié)合的診斷思路。
《難經(jīng)》
特別重視脈診,提出了獨取寸口診脈法
西漢
淳于意(倉公)創(chuàng)診籍
開始記錄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狀以及方藥等
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是辨證論治的創(chuàng)始人
西晉
王叔和《脈經(jīng)》
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脈象,集漢以前脈學(xué)之大成,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脈學(xué)專著
晉代
葛洪《肘后備急方》
對天行發(fā)斑瘡(天花)、麻風(fēng)等傳染病,基本上能從發(fā)病特點和臨床癥狀上作出診斷。是對黃疸病人作實驗觀察的早期記載
南齊
龔慶宣《劉涓子鬼遺方》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
是我國第一部論述病源與病候診斷的專著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備急千金翼方》
王超《水鏡圖訣》
食指絡(luò)脈診法(小兒指紋診法)的創(chuàng)始人,是由《靈樞·經(jīng)脈》“診魚際絡(luò)脈法”發(fā)展而來
陳無擇(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是病因辨證理論與方法比較完備的著作
南宋
崔紫虛《崔氏脈訣》
是以浮沉遲數(shù)為綱,分類論述24脈
施發(fā)《察病指南》
診法的專著,并繪脈圖33種,以圖來示意脈象
敖氏《點點金》《金鏡錄》
分12圖,為論舌的第一部專著,后經(jīng)清·杜清碧增補為36圖,即為現(xiàn)在所見的《敖氏傷寒金鏡錄》
金元之世
戴起宗《脈訣刊誤集解》
對脈學(xué)頗有貢獻
滑壽《診家樞要》
為脈診的專著,載脈29種
劉昉《幼幼新書》
論述指紋在兒科診斷中的重要意義
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
論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脈”
張介賓(張景岳)
《景岳全書》
其中的“脈神章”、“十問歌”、“二綱六變”之論等,對后世的影響甚大
李時珍(李瀕湖)
《瀕湖脈學(xué)》
詳述27種脈的脈體、主病和同類脈的鑒別
李中梓(李士材)
《診家正眼》
把脈象分為28種
申斗垣《傷寒觀舌心法》
清代
李延罡《脈訣匯辨》
周學(xué)霆《三指禪》
論脈診的著作
徐靈胎《洄溪脈學(xué)》
周學(xué)?!吨赜喸\家直訣》
張登《傷寒舌鑒》
載有120圖
梁玉瑜《舌鑒辨正》
載有149圖
吳謙《醫(y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
以四言歌訣簡要介紹四診的理論與方法,便于掌握要點
林之翰《四診抉微》
所論內(nèi)容全面,注意色脈并重、四診互參
周學(xué)?!缎紊庠\簡摩》
陳修園《醫(yī)學(xué)實在易·四診易知》
汪宏《望診遵經(jīng)》
收集歷代有關(guān)望診的資料,說明氣色與疾病的關(guān)系,從全身各部位的形態(tài)色澤和汗、血、便、溺等各種變化中進行辯證,并預(yù)測其順逆安危,為全面論述望診的專著
喻嘉言《寓意草》
是當(dāng)時中醫(yī)學(xué)最完整的病歷書寫格式
近現(xiàn)代
曹炳章《彩圖辨舌指南》
陳澤霖《舌診研究》
趙金鐸《中醫(yī)證候鑒別診斷學(xué)》
朱文鋒《中醫(yī)診斷與鑒別診斷學(xué)》《常見癥狀中醫(yī)鑒別診療學(xué)》《中醫(yī)診斷學(xué)》
表2 - 中醫(yī)診斷學(xué)發(fā)展簡史(溫?zé)岵。?div style="height:15px;">
類別
朝代
醫(yī)家與著作
成書特點
溫?zé)犷?div style="height:15px;">
疾病
吳又可《瘟疫論》
對溫病學(xué)說的發(fā)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葉天士《外感溫?zé)崞?div style="height:15px;">
創(chuàng)立了衛(wèi)氣營血辨證
記載了豐富的溫?zé)犷惣膊〉脑\療經(jīng)驗,完善了溫病學(xué)的理論體系,突出了望舌、驗齒等在溫病診斷中的作用
薛生白《濕熱條辨》
余師愚《疫疹一得》
吳鞠通《溫病條辨》創(chuàng)三焦辨證
王孟英《溫?zé)峤?jīng)緯》
傳染病
診療
盧之頤《痎瘧論疏》
專論瘧疾之常癥與變癥的證治
《時疫白喉提要》
《白喉全生集》
《白喉條辨》
專論白喉的著作
《麻科活人全書》
《郁謝麻科合璧》
《麻證新書》
《麻癥集成》
論述麻疹的專著
王孟英《霍亂論》
羅芝園《鼠疫約編》
對于霍亂、鼠疫的診斷與辯證,均有較詳論述
表3 - 問診(問診的一般內(nèi)容)
考點
主要內(nèi)容
個人生活史
生活經(jīng)歷、精神情志、飲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兒出生前后情況
家族史
辨別遺傳性疾病與某些傳染性疾病
既往史
平素健康狀況,過去曾患過何病,是否有預(yù)防接種,藥物過敏史,做過何種手術(shù)治療
表4 - 問診(問現(xiàn)在癥狀)
考點
類型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惡寒發(fā)熱
惡寒重
發(fā)熱輕
感覺明顯怕冷,輕微發(fā)熱
風(fēng)寒表證
發(fā)熱輕
而惡風(fēng)
自覺輕微發(fā)熱,遇風(fēng)覺冷、避之可緩
傷風(fēng)表證
發(fā)熱重
惡寒輕
自覺發(fā)熱較重,輕微怕冷
風(fēng)熱表證
但熱不寒
壯熱
高熱(39℃以上)持續(xù)不退,不惡寒只惡熱
里實熱證—傷寒陽明經(jīng)證和溫病氣分階段
潮熱
下午3-5時(申時)熱勢較高者,稱為日哺潮熱
陽明潮熱—陽明腑實證
午后和夜間有低熱,骨蒸發(fā)熱(熱自骨內(nèi)向外透發(fā)的感覺)
午后或夜間潮熱—陰虛火旺,瘀血積久,郁而化熱
發(fā)熱以夜間為甚者,稱為身熱夜甚
溫病發(fā)熱—熱入營分,耗傷營陰
身熱不揚(即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熱甚,兼見頭身困重等癥
濕溫潮熱—濕溫病
微熱
38℃以下
長期微熱,勞累則甚,兼疲乏、少氣、自汗
氣虛發(fā)熱
時有低熱,兼面白、頭暈、舌淡、脈細等
血虛發(fā)熱
長期低熱,兼顴紅、五心煩熱等
陰虛發(fā)熱
每因情志不舒而時有微熱,兼胸悶、急躁易怒等
氣郁發(fā)熱,亦稱郁熱
小兒于夏季氣候炎熱時長期發(fā)熱,兼有煩渴、多尿、無汗等,至秋涼自愈者
氣陰兩虛發(fā)熱
寒熱往來
寒熱往來
無定時
自覺時冷時熱,一日多次發(fā)作而無時間規(guī)律
少陽病—半表半里證
寒熱往來
有定時
瘧疾:惡寒戰(zhàn)栗與高熱交替發(fā)作,每日或二三日發(fā)作一次,發(fā)有定時。兼劇烈頭痛、口渴、多汗等;
氣郁化火及婦女熱入血室:寒熱往來,似瘧非瘧。
有汗無汗
無汗
表證無汗:風(fēng)寒表證
里證無汗:津血虧虛,陽氣虛
有汗
表證有汗:風(fēng)邪(風(fēng)熱)表證
里證有汗:里熱證
里虛證:陽虛,陰虛內(nèi)熱
特殊汗出
自汗
醒時汗出,活動尤甚
氣虛證和陽虛證
盜汗
睡則汗出,醒則汗止
陰虛證
其他
自汗、盜汗并見
氣陰兩虛
絕汗
病勢危重,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蒼白,肢冷脈微
亡陽
病勢危重,汗熱而黏如油,躁擾煩渴,脈細數(shù)疾
亡陰
冷汗
汗有冷感
陽氣虛或驚嚇
熱汗
汗有熱感
里熱蒸迫
黃汗
汗出沾衣色如黃柏汁
風(fēng)濕熱邪交蒸
戰(zhàn)汗
全身寒戰(zhàn)抖動,而后汗出
提示疾病發(fā)展的轉(zhuǎn)折點
局部汗出
頭汗
但頭汗出
上焦熱盛;中焦?jié)駸?;虛陽上越;進食辛辣
半身汗
特征:汗出常見于健側(cè),無汗半身常是病變部位。
多見于:痿病、中風(fēng)及截癱病人
手足心汗
陽氣內(nèi)郁,陰虛陽亢;中焦?jié)駸幔魂柮髟餆醿?nèi)結(jié);脾虛運化失常
心胸汗
心悸、失眠、腹脹、便溏等
心脾兩虛
心悸、心煩、失眠、腰膝酸軟等
心腎不交
陰汗
外生殖器及其周圍汗出
下焦?jié)駸?div style="height:15px;">
疼痛性質(zhì)
脹痛
氣滯作痛:胸、脅、脘、腹脹痛,多是氣滯;
但頭目脹痛,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
刺痛
瘀血
冷痛
寒邪阻滯(實證);陽氣虧虛(虛證);常見于:腰脊、脘腹、四肢關(guān)節(jié)等處;寒凝肝脈可見:睪丸墜脹冷痛、少腹冷痛
灼痛
火邪竄絡(luò)(實證);陰虛火旺(虛證)
重痛
濕邪困阻氣機;但頭重痛,可因肝陽上亢,氣血上壅所致
酸痛
濕邪侵襲,氣血運行不暢;腎虛骨髓失養(yǎng)
絞痛
有形實邪阻閉氣機:心脈痹阻引起“真心痛”;結(jié)石阻滯膽管引起上腹痛;寒滯胃腸引起脘腹痛
空痛
氣血虧虛,陰精不足
隱痛
陽氣精血虧虛
走竄痛
胸脅脘腹疼痛而走竄不定
氣滯
四肢關(guān)節(jié)疼痛游走不定,痹證
風(fēng)邪偏勝
固定痛
胸脅脘腹等處固定作痛
瘀血
四肢關(guān)節(jié)固定作痛
寒濕、濕熱阻滯,或熱壅血瘀
掣痛也稱
引痛、徹痛
筋脈失養(yǎng)
疼痛部位
頭痛
前額連眉棱骨痛
陽明經(jīng)頭痛
后頭連項痛
太陽經(jīng)頭痛
頭兩側(cè)痛
少陽經(jīng)頭痛
巔頂痛
厥陰經(jīng)頭痛
頭痛連齒
少陰經(jīng)頭痛
胸痛
左胸心前區(qū)憋悶作痛,時痛時止
胸痹:痰瘀阻滯心脈
胸背掣痛劇烈,面色青灰,手足清冷
厥心痛(真心痛):心脈急驟閉塞
胸痛,顴赤盜汗,午后潮熱
肺癆:肺陰虧虛
胸痛,咳喘氣粗,壯熱面赤
肺熱:熱邪壅肺
胸痛,壯熱,咳吐膿血腥臭痰
肺癰:痰熱阻肺
胸肋軟骨疼痛而局部高起,皮色不變,或沿肋骨相引掣痛
脅肋痛:氣結(jié)痰凝血瘀
胸部疼痛
肺癌、胸部外傷等
脅痛
肝氣郁結(jié)、氣滯血瘀、肝膽濕熱、肝膽火盛、少陽證
肝陰虛
寒凝肝脈、懸飲
胃脘痛
實證:進食后疼痛加?。惶撟C:進食后疼痛緩解
胃脘穿孔:胃脘劇痛暴作,出現(xiàn)壓痛及反跳痛
胃癌:胃脘疼痛失去規(guī)律,痛無休止而明顯消瘦
腹痛
腹部持續(xù)性疼痛,陣發(fā)性加劇,伴腹脹、嘔吐、便閉
腸痹或腸結(jié)
全腹痛,有壓痛及反跳痛
腹部臟器穿孔或熱毒彌漫
臍外側(cè)及下腹部突然劇烈絞痛,向大腿內(nèi)側(cè)及陰部放射,尿血
結(jié)石
疼痛部位多是所在部位
臟器破裂或癌瘤
婦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
痛經(jīng)、異位妊娠破裂
注意:某些心肺病變可引起上腹部疼痛
上腹部疼痛
可由腸癆、脂膜癆等病所致
全腹、臍周或右少腹疼痛
背痛
脊痛不可俯仰
寒濕阻滯或督脈損傷
背痛連項
風(fēng)寒客于太陽經(jīng)腧
肩背痛
寒濕阻滯
腰痛
腰部經(jīng)常酸軟而痛
腎虛
腰部冷痛沉重,陰雨天加重
寒濕
腰部刺痛,或痛連下肢
瘀血阻絡(luò)或腰椎病變
腰部突然劇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
結(jié)石阻滯
腰痛連腹,繞如帶狀
帶脈損傷
骨癆、外傷亦可導(dǎo)致腰痛
四肢痛
風(fēng)、寒、濕邪侵襲,或風(fēng)濕郁而化熱,或痰瘀、瘀熱阻滯氣血運行
脾胃虛損,水谷精微不能不達于四肢
若獨見足跟痛或脛膝酸痛者,多因腎虛所致,常見于老年人或體弱者
周身痛(有虛實之分):新病多實,久病多虛
頭暈
肝火肝陽
頭暈脹痛,口苦,易怒,脈弦數(shù)
氣血虧虛
頭暈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
痰濕內(nèi)阻
頭暈而重,如物纏裹,痰多苔膩
腎虛精虧
頭暈耳鳴,腰酸遺精
瘀血阻滯
外傷后頭暈刺痛
胸悶
心氣心陽虛
胸悶、心悸、氣短
心、肺等臟氣機不暢
痰飲停肺
胸悶、咳喘痰多
痰熱壅肺
胸悶壯熱、鼻翼煽動
寒邪客肺
胸悶氣喘,畏寒肢冷
肺腎氣虛
胸悶氣喘,少氣不足以息
其他
氣管、支氣管異物,氣胸以及肝氣郁結(jié)等,均可導(dǎo)致胸悶
心悸
心膽氣虛
突然受驚
心氣虧虛
膽郁痰擾,心神不安
心血不足
心陰、心血虧虛,心神失養(yǎng)
心脈痹阻
血行不暢
脾腎陽虛
水氣凌心
脅脹
肝氣郁結(jié)
脅脹易怒,脈弦
肝膽濕熱
脅脹口苦,舌苔黃膩
飲停胸脅
懸飲:脅脹而肋間飽滿,咳唾引痛
脘痞
食積胃脘
脘痞,噯腐吞酸
脾胃氣虛
脘痞,食少,便溏
胃陰虧虛
脘痞,饑不欲食,干嘔
濕邪困脾
脘痞,納呆嘔惡,苔膩
飲邪停胃
脘痞,胃脘有振水聲
腹脹
脾胃虛弱
腹脹喜按,虛證
食積燥結(jié)
腹脹拒按,實證
身重
與水濕泛溢及氣虛不運有關(guān)
麻木
氣血虧虛、風(fēng)寒如絡(luò)、肝風(fēng)內(nèi)動、風(fēng)痰阻絡(luò)、痰濕或瘀血阻絡(luò)
陽痿
腎陽虛
命門火衰
思慮過度
損傷心脾
肝氣郁結(jié)
肝失疏泄,宗筋弛緩
濕熱下注
宗筋弛縱
驚恐傷腎
遺精
腎陰虛
相火擾動精室
心脾兩虛
氣不攝精
腎氣虧虛
精關(guān)不固
濕熱下注
擾動精室
耳鳴、耳聾
實證
突發(fā)耳鳴,聲大如雷,按之尤甚,或新起耳暴聾
肝膽火擾,肝陽上亢,或痰火壅結(jié)、氣血瘀阻、風(fēng)邪上襲,或藥毒損傷
虛證
漸起耳鳴,聲細如蟬,按之可減,或耳漸失聰而聽力減退
腎精虧虛,或脾氣虧虛,清陽不升,或肝陰、肝血不足,耳竅失養(yǎng)
目痛
肝火上炎
目劇痛難忍,面紅目赤
風(fēng)熱上襲
目赤腫痛,羞明多眵
陰虛火旺
目微痛微赤,時痛時止而干澀
目眩
實證
肝陽上亢、肝火上炎、肝陽化風(fēng)及痰濕上蒙清竅
虛證
氣虛、血虧、陰精不足
目昏、雀盲
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目失所養(yǎng)
失眠
陰虛
營血虧虛,陰虛火旺,心腎不交,心脾兩虛
陰虛陽盛
陽盛
火邪、痰熱內(nèi)擾心神,心神不安
食積胃脘
實證
心膽氣虛
虛證
嗜睡
痰濕困脾
困倦嗜睡,頭目昏沉,胸悶脘痞,肢體困重
陽虛陰盛
脾失健運
飯后困倦嗜睡,納呆腹脹,少氣懶言
心腎陽虛
精神極度疲憊,神識朦朧,困倦易睡,肢冷脈微
正氣未復(fù)
大病之后,神疲嗜睡
邪閉心神
嗜睡伴輕度意識障礙,叫醒后不能正確回答問題
口渴欲飲
口干微渴
發(fā)熱,脈浮數(shù)
燥邪傷津、溫?zé)岵〕跗?div style="height:15px;">大渴喜冷飲
壯熱,大汗出。
里熱熾盛,津液大傷,嚴(yán)重腹瀉,或汗、吐、下及利尿太過
耗傷津液
口渴咽干
夜間尤甚,顴赤盜汗,五心煩熱
陰虛津虧,虛火內(nèi)熾
口渴而多飲
小便量多,形體消瘦,屬消渴病。
小兒夏季見之,且無汗或少汗、發(fā)熱者,為夏季熱
陰虛火旺,消灼津液
渴不多飲
兼身熱不揚,心中煩悶,苔黃膩者,屬濕熱證;兼身熱夜甚,心煩不寐,舌紅絳者,屬熱入營分證;陰虛證
濕熱證;熱入營分證;陰虛證
渴喜熱飲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
痰飲內(nèi)停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膚甲錯
血瘀證
食欲減退
外邪
新病食欲減退,正氣抗邪的保護性反應(yīng)
脾胃虛弱
久病食欲減退,兼面色萎黃,食后腹脹,疲倦
濕邪困脾
納呆少食,脘悶腹脹,頭身困重,苔膩脈濡
肝膽濕熱
肝木橫逆犯脾
食滯胃脘
納呆少食,脘腹脹悶,噯腐食臭
厭食
食滯胃脘
厭食,兼脘腹脹痛,噯腐食臭,舌苔厚膩
濕熱蘊脾
厭食油膩,脘悶嘔惡,便溏不爽,肢體困重
肝膽濕熱
厭食油膩,脅肋灼熱脹痛,口苦泛惡
消谷善饑
多食易饑
胃火熾盛
消谷善饑,兼多飲多尿,形體消瘦,消渴病
胃強脾弱
消谷善饑,兼大便溏瀉
饑不欲食
胃陰虛
饑不欲食,兼脘痞,干嘔呃逆
胃陰不足,虛火內(nèi)擾,則有饑餓感;陰虛失潤,胃之腐熟功能減退,故不欲食
蛔蟲內(nèi)擾
偏嗜食物或異物
小兒蟲積
婦女妊娠期間,偏食酸辣,為生理現(xiàn)象
偏嗜肥甘,易生痰濕;過食辛辣,易致火盛;偏嗜生冷,易傷脾胃
食量變化
食量漸增
疾病過程中,食欲漸復(fù),食量漸增,是胃氣漸復(fù),疾病向愈之征
食量漸減
疾病過程中,食欲減退,食量漸減,是脾胃功能漸衰之兆,提示疾病逐漸加重
除中
危重病人,本來毫無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是假神的表現(xiàn)之一,因胃氣敗絕所致
口味變化
口淡
味覺漸退,口中乏味,甚至無味
脾胃虛弱、寒濕中阻、寒邪犯胃
口甜
病人自覺口中有甜味
濕熱蘊結(jié)
口黏膩
病人自覺口中黏膩不爽
痰熱內(nèi)盛、濕熱中阻、寒濕困脾
口酸
病人自覺口中有酸味,或泛酸,甚至聞之有酸腐氣味
傷食、肝胃郁熱
口苦
病人自覺口中有苦味
心(肝)火上炎、肝膽濕熱
口澀
病人自覺口有澀味,如食生柿子,多與舌燥同時出現(xiàn)
燥熱傷津,氣火上逆
口咸
病人自覺口中有咸味
腎病、寒水上泛
大便便次異常
便秘
燥化太過:胃腸積熱、氣血陰津虧損
腸道阻結(jié):陽虛寒凝、腹內(nèi)糞塊阻結(jié)
肛門部的病變、肌痿、風(fēng)(喑)痱、腸外腫塊壓迫、溫?zé)岵∵^程中、過服止瀉藥或溫燥之品、腹部手術(shù)之后、全身衰憊狀態(tài)等
泄瀉
外感風(fēng)寒濕熱疫毒、脾胃濕熱
飲食所傷,食物中毒,癆蟲或寄生蟲積于腸道
脾腎陽虛、脾氣下陷、肝郁脾虛(時干時稀)
暴瀉(實)、久瀉(虛)
大便便質(zhì)異常
完谷不化
久病:脾虛、腎虛
新起:傷食積滯(酸腐臭穢)
溏結(jié)不調(diào)
時干時?。焊斡羝⑻?div style="height:15px;">先干后?。浩馓撊?div style="height:15px;">便膿血
痢疾、濕熱疫毒、腸癌
便血
血色暗紅或紫黑或柏油樣便
遠血:胃脘部出血
血色鮮紅,血附在大便表面或排便前后滴出
近血:內(nèi)痔、肛裂、息肉痔及鎖肛痔(直腸癌)
大便排便感異常
肛門灼熱
大腸濕熱
濕熱痢疾的特點是:肛門灼熱、里急后重、下痢膿血
里急后重
濕熱痢疾
排便不爽
濕熱內(nèi)阻:瀉下如黃糜而黏滯不爽(臭穢)
腸道氣滯:腹痛欲便而排除不爽,抑郁易怒
食積化腐:大便酸腐臭穢
大便失禁
督脈損傷、脊柱外傷、脾腎虛
肛門氣墜
脾虛中氣下陷
小便尿次異常
小便頻數(shù)
新?。耗蝾l、尿急、尿痛、小便短赤
淋證:濕熱蘊結(jié)膀胱
久?。耗蝾l、色清量多、夜間明顯
腎陽虛或腎氣不固:膀胱失約
癃閉
實證(尿路阻塞):瘀血結(jié)石、濕熱、敗精阻滯、陰部手術(shù)
虛證(氣化不利):腎虛(氣虛、陽虛)氣化失司
小便尿量異常
尿量增多
虛寒證、陽虛證或消渴
尿量減少
熱盛傷津;汗吐下傷津;津液不化、水濕內(nèi)停;心陽衰竭及脾、肺、腎功能失常;濕熱蘊結(jié),尿路損傷、阻塞
小便排尿感異常
尿道澀痛
濕熱內(nèi)蘊、淋證
余溺不盡
腎陽虧虛、腎氣不固;勞淋、癆淋、精癃
小便失禁
腎氣虧虛、下元不固;尿路失約(損傷、濕熱瘀血阻滯);邪閉心包,心神失常
遺尿
腎氣虧虛、脾虛氣陷;肝經(jīng)濕熱
經(jīng)期異常
月經(jīng)先期
脾腎虧虛,沖任不固;血熱內(nèi)迫,陰虛火旺
月經(jīng)后期
營血虧虛;陽氣虛衰,氣滯血瘀、寒凝血瘀
先后無定期
肝郁氣滯;脾腎虛損
經(jīng)量異常
月經(jīng)過多
血熱,氣虛,血瘀
月經(jīng)過少
血少,阻滯
崩漏
血熱,血瘀,氣虛,陰虛火旺
閉經(jīng)
血虛,胞宮阻滯(氣滯血瘀、寒凝血瘀、痰濕阻滯),妊娠
經(jīng)色、經(jīng)質(zhì)異常
色淡紅質(zhì)?。貉?div style="height:15px;">色深紅質(zhì)稠:血熱
色紫暗有血塊:血瘀
痛經(jīng)
氣滯血瘀
經(jīng)前或經(jīng)期小腹脹痛或刺痛拒按
濕熱蘊結(jié)
小腹灼痛拒按,平素帶下黃稠臭穢
寒凝陽虛
小腹冷痛,遇暖則減
氣血兩虛
月經(jīng)后期或行經(jīng)后小腹隱痛、空痛
帶下
白帶
脾腎陽虛、寒濕下注
黃帶
濕熱下注
赤白帶
肝經(jīng)郁熱,濕毒蘊結(jié),癌癥
表5 - 望診(得神、少神、失神的臨床表現(xiàn)與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得神
又稱“有神”
兩目靈活,明亮有神,面色榮潤,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應(yīng)靈敏
1.提示精氣充盛,體健神旺,為健康表現(xiàn)。
2.雖病而精氣未衰,病輕易治預(yù)后良好。
少神
又稱“神氣不足”
兩目晦滯,目光乏神,面色少華,暗淡不榮,精神不振,思維遲鈍,少氣懶言,肌肉松軟,動作遲緩
提示精氣不足,機能減退,多見于虛證患者或疾病恢復(fù)期病人
失神
又稱“無神”
①精虧神衰而失神
兩目晦暗,目無光彩,面色無華,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識模糊,反應(yīng)遲鈍,手撒尿遺,呼吸異常,骨枯肉脫,形體羸瘦
提示精氣大傷,機能衰減,多見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預(yù)后不良
重病表現(xiàn),可見于久病虛證和邪實病人
②邪盛神亂而失神
神昏譫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猝倒神昏,兩手握固,牙關(guān)緊急
提示邪氣亢盛,熱擾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風(fēng)夾痰蒙蔽清竅,阻閉經(jīng)絡(luò)。皆屬機體功能嚴(yán)重障礙,氣血津液失調(diào),多見于急性病人,亦屬病重
表6 – 望診(假神的臨床表現(xiàn)與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①如原本目光晦滯,突然目似有光,但卻浮光外露
臟腑精氣極度衰竭,正氣將脫,陰不斂陽,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決所致,古人比作“回光返照”或“殘燈復(fù)明”,常是危重病人臨終前的征兆。
②本為面色晦暗,一時面似有華,但為兩顴泛紅如妝
③本已神昏或精神極度萎靡,突然意識似清,想見親人,言語不休,但精神煩躁不安
④原本身體沉重難移,忽思起床活動,但并不能自己轉(zhuǎn)動
⑤本來毫無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
表7 – 望診(神亂的臨床表現(xiàn)與意義)
分證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焦慮恐懼
(卑惵、臟躁)
病人時時恐懼,焦慮不安,心悸氣促,不敢獨處一室
多屬虛證,多由心膽氣虛,心神失養(yǎng)所致
狂躁不安
(狂證)
病人狂躁妄動,胡言亂語,少寐多夢,打人罵詈,不避親疏,語無倫次,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多屬陽證,多由暴怒氣郁化火,煎津為痰,痰火擾亂心神所致
淡漠癡呆
(癲病癡呆)
病人表情淡漠,神識癡呆,喃喃自語,哭笑無常,悲觀失望
多屬陰證,多由憂思氣結(jié),津凝為痰,痰濁蒙蔽心神,或先天稟賦不足所致
猝然昏倒
(癇證)
病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多由臟氣失調(diào),肝風(fēng)夾痰上逆,阻閉清竅所致
表8 – 望診(《靈樞·五色》面部名稱及所候臟腑)
面部名稱
所候臟腑
面部名稱
所候臟腑
現(xiàn)用名稱
《靈樞·五色》名稱
現(xiàn)用名稱
《靈樞·五色》名稱
庭(顏)
首面
鼻尖
肝下(面王、準(zhǔn)頭)
眉心上
闕上
咽喉
鼻翼旁
面王以上
小腸
眉心
闕中
鼻翼
方上
鼻根
闕下(下極、山根)
顴骨下
中央
大腸
鼻柱
下極之下(直下、年壽)
挾大腸
鼻柱旁
肝部左右
人中
面王以下
膀胱、子處
表9 – 望診(《素問·刺熱》分候法)
面部部位
額部
鼻部
左頰
右頰
頦部
臟腑定位
表10 – 望診(常色與病色的鑒別要點)
常色
總特點
明潤含蓄
分類及特點
主色
紅黃隱隱,明潤含蓄(黃色人種)
客色
客色屬于常色范圍,可因氣候、地域等發(fā)生變化
病色
總特點
晦暗、暴露
分類及特點
善色
面色雖有異常,但仍光明潤澤
惡色
面色異常,且枯槁晦暗
表11 – 望診(病色交錯內(nèi)容)
五臟
正色
正病
病色交錯
附注
色生病
吉中之順
病生色
吉中小逆
病克色
兇中之順
色克病
兇中之逆
1.相生為吉,順證。
色生病為吉中大順
病生色為吉中小逆
2.相克為兇,逆證。
病克色為兇中之順
色克病為兇中之逆
表12 – 望診(面色歸納表)
五色
五臟
常色面色
平人
病人
有華無病
無華將病
有華主生(善色)
無華病危(惡色)
以縞裹紺
如蒼璧之澤
如藍
如翠羽
如草茲(枯草)
以縞裹朱
如白裹朱
如赭
如雞冠
如衃pei血
以縞裹栝蔞實
如羅裹雄黃
如黃土
如蟹腹
如枳實
以縞裹紅
如鵝羽
如鹽
如豕shi膏
如枯骨
以縞裹紫
如重漆色
如地蒼
如烏羽
如炲tai(鍋底)
表13 – 望診(五色主?。?div style="height:15px;">病色
主病
證型
臨床表現(xiàn)
赤色
主熱證,亦可見于戴陽證
實熱證
滿面通紅
陰虛證
午后兩顴潮紅
戴陽證
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時而泛紅如妝、游移不定者
白色
主虛證(包括血虛、氣虛、陽虛)、寒證、失血證
氣虛血少,陽衰寒盛
面色發(fā)白
血虛證,失血證
面色淡白無華,唇舌色淡
陽虛證
面色晄白
陽虛水泛
面色晄白虛浮
亡陽、氣血暴脫或陰寒內(nèi)盛
面色蒼白
黃色
主脾虛、濕證
脾虛,濕邪內(nèi)蘊
面色發(fā)黃
脾胃氣虛,氣血不足
面色萎黃
脾虛濕蘊
面黃虛浮
黃疸
面黃鮮明如橘皮色,屬陽黃,濕熱為患
面黃暗如煙熏色者,屬陰黃,寒濕為患
青色
主寒證、氣滯、血瘀、疼痛、驚風(fēng)
寒凝氣滯,瘀血內(nèi)阻,筋脈拘急,疼痛劇烈,熱極動風(fēng)
面見青色
寒盛、痛劇
面色淡青或青黑,如:氣滯腹痛、寒滯肝脈
陰寒內(nèi)盛,心陽暴脫、真心痛
突見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涼脈微
心氣、心陽虛衰,血行瘀阻,肺氣閉塞,呼吸不利
久病面色與口唇青紫
肝郁脾虛
面色青黃(即面色青黃相兼,又稱蒼黃)
動風(fēng)先兆
小兒高熱抽搐,面部青紫,尤以鼻柱兩眉間及口唇四周為甚
肝強脾弱,月經(jīng)不調(diào)
婦女面色青
黑色
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劇痛
腎陽虛、劇痛
面色發(fā)黑
腎陽虛
面黑暗淡或黧黑
腎陰虛
面黑干焦
腎虛,水飲,寒濕帶下
眼眶周圍發(fā)黑
血瘀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
表14 – 望診(望色十法)
表現(xiàn)
面色浮顯于皮膚之外
面色沉隱于皮膚之內(nèi)
面色清明,其色舒
面色濁暗,其色慘
面色
淺淡
面色
深濃
面色疏散,其色開
面色壅滯,其色閉
面色
潤澤
面色
枯槁
主病
表證
里證
陽證
陰證
虛證
實證
主新病或病邪將解
主久病或病邪漸聚
精氣未衰,病輕易治
精氣已衰,病重難醫(yī)
轉(zhuǎn)歸
面色由浮轉(zhuǎn)沉,是邪氣由表入里;由沉轉(zhuǎn)浮,是病邪自里達表
面色由清轉(zhuǎn)濁,是病從陽轉(zhuǎn)陰;由濁轉(zhuǎn)清,是病由陰轉(zhuǎn)陽
面色由微轉(zhuǎn)甚,是病因虛而致實;由甚轉(zhuǎn)微,是病由實而轉(zhuǎn)虛
面色由摶轉(zhuǎn)散,是病雖久而邪將解;由散轉(zhuǎn)摶,是病雖近而邪漸聚
面色由澤轉(zhuǎn)夭,是病趨危重;由夭轉(zhuǎn)澤,是病情好轉(zhuǎn)
表15 – 望診(肥胖與消瘦)
病名
臨床表現(xiàn)
肥胖
胖而能食,為形氣有余;胖而食少,為形盛氣虛
病因:嗜食肥甘,喜靜少動,脾失健運
“肥人多痰”、“肥人多濕”
消瘦
形瘦食多,為中焦有火
形瘦食少,為中氣虛弱
病因:脾胃虛弱,氣血虧虛
“瘦人多火”
《內(nèi)經(jīng)》所謂“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為臟腑精氣衰竭,屬病危
表16 – 望診(動靜姿態(tài)的臨床表現(xiàn)和意義)
形態(tài)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坐形
坐而仰首
哮病、肺脹、氣胸,痰飲停肺、肺氣壅滯
坐而喜俯,少氣懶言
體弱氣虛
但坐不能臥,臥則氣逆,咳逆倚息
肺脹,心陽不足,水氣凌心,肺有伏飲
坐時常以手抱頭,頭傾不能昂,凝神熟視
精神衰敗
臥式
臥時面常向里,喜靜懶動,身重不能轉(zhuǎn)側(cè)
陰證、寒證、虛證
臥時面常向外,躁動不安,身輕自能轉(zhuǎn)側(cè)
陽證、熱證、實證
仰臥伸足,掀去衣被
實熱證
蜷臥縮足,喜加衣被
虛寒證
但臥不能坐,坐則眩暈,不耐久坐
氣血俱虛,肝陽化風(fēng)
坐臥不安
煩躁,腹?jié)M脹痛
立姿
站立不穩(wěn),其態(tài)似醉常并見眩暈者
肝風(fēng)內(nèi)動,腦有病變
不耐久站,站立時常欲依靠它物支撐
氣血虛衰
站立(或坐)時常以兩手捫心,閉目不語
心虛怔忡
以兩手護腹,俯身前傾者
腹痛
形態(tài)
以手護腰,彎腰曲背,行動艱難
腰腿病
行走之際,突然止步不前,以手護心
脘腹痛或心痛
行走時身體震動不定
肝風(fēng)內(nèi)動,筋骨受損,腦有病變
表17 – 望診(囟門異常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囟填
囟門突起
實證。溫病火邪上攻,腦髓有病,顱內(nèi)水液停聚。
但小兒在哭泣時囟門暫時突起為正常
囟陷
囟門凹陷
虛證。吐瀉傷津,氣血不足,先天腎精虧虛,腦髓失充。
但6個月以內(nèi)的嬰兒囟門微陷屬正常
解顱
囟門遲閉
腎氣不足,發(fā)育不。多見于“佝僂病患兒”,常兼有“五軟”“五遲”
前囟呈菱形, 12—18個月閉合;后囟呈三角形,出生后2—4個月閉合
表18– 望診(頭發(fā)異常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發(fā)黃
精血不足
發(fā)黃干枯,稀疏易落
先天不足,腎精虧損
小兒頭發(fā)稀疏黃軟,生長遲緩,甚至久不生發(fā)
疳積
小兒發(fā)結(jié)如穗,枯黃無澤
發(fā)白
腎虛
伴耳鳴、腰酸
勞神傷血
伴失眠、健忘
不屬病態(tài)
因先天稟賦所致
脫發(fā)
血虛受風(fēng)
片狀脫發(fā),顯露圓形或橢圓形光亮頭皮,稱為“斑禿”
腎虛
青壯年頭發(fā)稀疏易落,眩暈、健忘、腰膝酸軟
血熱化燥
頭皮發(fā)癢、多屑、多脂
表19– 望診(面形異常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面形
病證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面腫
陽水
眼瞼顏面先腫,發(fā)病較速
外感風(fēng)邪,肺失宣降
陰水
面色晄白,發(fā)病較慢
脾腎陽衰,水濕泛溢
水氣凌心
面唇青紫、心悸氣喘、不能平臥
心腎陽衰,血行瘀阻,水氣凌心
腮腫
痄腮
一側(cè)或兩側(cè)腮部以耳垂為中心腫起,邊緣不清,按之有柔韌感及壓痛
外感溫毒之邪所致,多見于兒童
托腮癰,發(fā)頤
顴下頜上耳前發(fā)紅腫起,伴寒熱疼痛
陽明熱毒上攻
腮腺腫瘤
耳下腮部出現(xiàn)腫塊,不紅不熱
面削顴聳
面脫
面部肌肉消瘦,兩顴高聳,眼窩、頰部凹陷
氣血虛衰,臟腑精氣耗竭所致,多見于慢性病的危重階段
口眼斜
口僻
突發(fā)一側(cè)口眼斜而無半身癱瘓,患側(cè)面肌弛緩,額紋消失,眼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向健側(cè)斜
風(fēng)邪中絡(luò)
中風(fēng)
口眼斜兼半身不遂
肝陽化風(fēng),風(fēng)痰阻閉經(jīng)絡(luò)
表20– 望診(特殊面容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驚怖貌
面部呈現(xiàn)恐懼狀
①小兒驚風(fēng)、客忤(wu)以及癲病、癭氣等。
②狂犬病:遇聲、光、風(fēng)刺激,或見水、聞水聲時出現(xiàn)。
苦笑貌
面部呈現(xiàn)無可奈何的苦笑樣
破傷風(fēng)
表21– 望診(目態(tài)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補充
瞳孔縮小
川烏、草烏、毒蕈、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西藥導(dǎo)致
瞳孔散大
綠風(fēng)內(nèi)障、青風(fēng)內(nèi)障等五風(fēng)內(nèi)障(白內(nèi)障)、青盲
多屬腎精耗竭
杏仁中毒以及西藥導(dǎo)致
危急癥病人,臟腑功能衰竭、心神散亂,瀕臨死亡
溫?zé)岵針O生風(fēng)、中風(fēng)、顱腦外傷或顱內(nèi)腫瘤等
目睛凝視
多屬肝風(fēng)內(nèi)動,常有神昏、抽搐等,屬病重
見于臟腑精氣耗竭,或痰熱內(nèi)閉證
瞪目直視還見于“癭氣”
固定前視:瞪目直視
固頂上視:戴眼反折
固定側(cè)視:橫目斜視
胞瞼下垂
(瞼廢)
先天不足,脾腎虧虛
雙瞼下垂
脾氣虛衰或外傷
單瞼下垂
昏睡露睛
脾虛,清陽不升;吐瀉傷津;小兒多見
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瞼未閉而睛珠外露
厥病患者,神明失主
目瞤
風(fēng)熱外襲
胞輪振跳(眼皮跳)
氣血不足,經(jīng)絡(luò)失養(yǎng)
表22– 望診(耳之色澤、形態(tài)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耳之色澤
氣血虧虛
耳輪淡白
肝膽濕熱或熱毒上攻
耳輪紅腫
陰寒內(nèi)盛或劇痛
耳輪青黑
腎精虧虛
耳輪干枯焦黑
麻疹先兆
小兒耳背有紅絡(luò),耳根發(fā)涼
耳之形態(tài)
腎氣不足
耳廓瘦小而薄
邪氣充盛
耳廓腫大
腎精耗竭(病危)
耳輪干枯萎縮
瘀血入絡(luò)
耳輪皮膚甲錯
表23– 望診(鼻之形態(tài)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鼻頭紅腫生瘡
胃熱或血熱
鼻頭粉刺(酒齄鼻)
肺胃蘊熱
鼻柱潰陷
梅毒
鼻柱塌陷,眉毛脫落
麻風(fēng)惡候
鼻翼煽動(鼻煽)
肺熱或哮病
鼻孔煽張,喘而額汗如油
肺氣衰竭
表24– 望診(望口與唇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分類
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口之形色
口角流涎
小兒:脾虛濕盛
成人:中風(fēng)口歪不收
口糜
濕熱內(nèi)蘊
口腔肌膜糜爛成片,口氣臭穢
鵝口瘡
感受邪毒,心脾積熱
小兒口腔、舌上出現(xiàn)片狀白屑,狀如鵝口
口之動態(tài)
口張
虛證
口開而不閉。如魚張口氣但出不入,為肺氣將絕
口噤
實證
可見于:中風(fēng)、癇病、驚風(fēng)、破傷風(fēng)、馬錢子中毒
口撮
新生兒臍風(fēng):撮口不能吮乳;破傷風(fēng):兼見角弓反張
口
口僻或中風(fēng):風(fēng)痰阻絡(luò)
口振
陽衰寒盛
可見于:外感寒邪,溫病、傷寒戰(zhàn)汗,瘧疾發(fā)作
口動
胃氣虛弱:口頻繁開合,不能自禁;熱極生風(fēng)或脾虛生風(fēng):口角掣動不止
唇之色澤
唇色紅潤
正常人,胃氣充足,氣血調(diào)勻
唇色淡白
血虛或失血
唇色深紅
熱盛
嘴唇紅腫而干:熱極;嘴唇呈櫻桃紅色:煤氣中毒
嘴唇青紫
血瘀證
嘴唇青黑
寒盛、痛極
唇之形態(tài)
唇干而裂
燥熱傷津或陰虛液虧
嘴唇糜爛
脾胃積熱
唇內(nèi)潰爛
虛火上炎
唇邊生瘡
心脾積熱
鎖口疔:唇角生疔,麻木癢痛;人中疔:人中生疔,人中溝變淺,麻木癢痛
人中
滿唇反
脾氣將絕
久病而人中溝變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齒
表25– 望診(望齒與齦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分類
意義
牙齒色澤
潔白潤澤堅固
正常人,腎氣充足津液未傷
牙齒干燥
胃陰已傷
牙齒光燥如石
陽明熱盛,津液大傷
牙齒燥如枯骨
腎陰枯竭,病危
牙齒枯黃脫落
久病骨絕,病危
齒焦有垢
胃腎熱盛,但氣液未竭
齒焦無垢
胃腎熱甚,氣液已竭
牙齒動態(tài)
牙關(guān)緊急
風(fēng)痰阻絡(luò)或熱極動風(fēng)
咬牙嚙齒
熱盛動風(fēng)
睡中咬齒
胃熱、蟲積、消化不良
牙齦色澤
牙齦淡紅而潤澤
正常人,胃氣充足,氣血調(diào)勻
牙齦淡白
血虛或失血
牙齦紅腫疼痛
胃火亢盛
牙齦形態(tài)
齒衄
外傷、胃熱、肝火、陰虛火旺、脾虛不統(tǒng)血
牙宣
腎虛或胃陰不足(齦肉萎縮,牙根暴露,牙齒松動)
牙疳
外感疫癘之邪(牙齦潰爛,流腐臭血水,甚則唇腐齒落)
表26– 望診(望咽喉形態(tài)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分類
意義
紅腫
乳蛾
肺胃熱盛,虛火上炎,氣血瘀滯
喉癰
臟腑蘊熱,復(fù)感外邪
成膿
已成膿
腫勢高突,色深紅,周圍紅暈緊束,發(fā)熱不退
未成膿
腫勢散漫,無明顯界限,疼痛不甚
潰爛
潰爛分散表淺
肺胃之熱輕淺或虛火上炎
潰爛成片或洼陷
肺胃熱毒壅盛
潰腐日久,淡紅或蒼白
虛證
偽膜
偽膜(假膜)
肺胃熱濁(咽部潰爛處表面所覆蓋的一層黃白或灰白色膜)
白喉
兒童烈性傳染病(偽膜堅韌,不易拭去,重剝出血,很快復(fù)生)
表27– 望診(望頸項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病證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外形
癭瘤
頸部喉結(jié)處有腫塊突起,或大或小,或單側(cè)或雙側(cè),可隨吞咽而上下移動
肝郁氣結(jié),痰氣搏結(jié)
瘰疬
頸側(cè)頜下有腫塊如豆,累累如串珠
肺腎陰虛,虛火灼痰
頸瘺
病名“鼠瘺”:頸部癰腫、瘰疬潰破后,久不收口,形成管道
痰火久結(jié),氣血凝滯
項癰、頸癰
項部或頸部兩側(cè)焮紅漫腫,疼痛灼熱,甚至潰爛流膿
風(fēng)熱邪毒,痰毒互結(jié)
氣管偏移
氣管不居中,向一側(cè)偏移
懸飲、氣胸、石癭、肉癭、肺部腫瘤
動態(tài)
項強
風(fēng)寒侵襲太陽經(jīng)脈;溫病火邪上攻,或腦髓有?。魂幪撽柨夯蚪?jīng)氣不利;落枕
項軟
小兒項軟:佝僂病;久病、重?。号K腑精氣衰竭(病危)
頸脈搏動
安靜狀態(tài)時出現(xiàn)頸側(cè)人迎脈搏動明顯
肝陽上亢或血虛重證
頸脈怒張
頸部脈管明顯脹大,平臥時更甚
心血瘀阻,肺氣壅滯、水氣凌心
表28– 望診(望腰背部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類型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外形
脊柱后突
脊骨過度后彎,致使前胸塌陷,背部凸起。又名“龜背”,俗稱駝背
老年人;臟腑精氣虛衰
脊柱側(cè)彎
脊柱偏離正中線向左或右歪曲
坐姿不良;先天不足
脊疳
病人極度消瘦,以致脊骨突出似鋸
臟腑精氣極度虧損
發(fā)背
癰、疽、瘡、癤生于脊背部位者,統(tǒng)稱為發(fā)背
火毒凝滯
纏腰火丹
腰部皮膚鮮紅成片,有水泡簇生如帶狀,灼熱腫脹者,稱纏腰火丹
血熱搏結(jié),濕熱浸淫
動態(tài)
角弓反張
患者脊背后彎,反折如弓,常兼頸項強直,四肢抽搐
熱極生風(fēng)、中毒
腰部拘急
腰部疼痛,活動受限,轉(zhuǎn)側(cè)不利
寒濕、跌撲閃挫
表29– 望診(望手足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類型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外形
四肢萎縮
四肢或某一肢體肌肉消瘦、萎縮,松軟無力
氣血虧虛,經(jīng)絡(luò)閉阻
肢體腫脹
血瘀:四肢腫脹,兼紅腫疼痛
水腫:足跗腫脹,或兼全身浮腫
絲蟲?。合轮[脹,皮膚粗厚如橡皮
膝部腫大
鶴膝風(fēng):膝部腫大而脛骨消瘦,形如鶴膝;寒濕久留、氣血虧虛。
熱痹;外傷
小腿青筋
小腿青筋暴露,形似蚯蚓
寒濕內(nèi)侵,絡(luò)脈血瘀
下肢畸形
膝內(nèi)翻(O型、X型腿);足內(nèi)翻、外翻
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
動態(tài)
肢體痿廢
肢體肌肉萎縮,筋脈弛緩,痿廢不用
痿?。恢酗L(fēng);腰脊外傷
四肢抽搐
四肢筋脈攣急與弛張間作,舒縮交替,動作有力
驚風(fēng),肝風(fēng)內(nèi)動
手足拘急
手足筋肉攣急不舒,屈伸不利
寒邪凝滯,氣血虧虛
手足顫動
雙手或下肢顫抖或振搖不定,不能自主
血虛,飲酒過度,動風(fēng)之兆
手足蠕動
手足時時掣動,動作遲緩無力,類似蟲之蠕行
脾胃氣虛,陰虛動風(fēng)
揚手?jǐn)S足
熱病之中,神志昏迷,手足躁動不寧
熱擾心神
循衣摸床
撮空理線
重病神識不清,病人不自主地伸手撫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時分時合
病重失神
表30– 望診(望前陰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類型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陰腫
男性陰囊或女性陰戶腫脹
水腫??;【疝氣】肝郁、受寒、濕熱、氣虛、久立遠行;肝經(jīng)濕熱下注
陰縮
男性陰囊陰莖或女性陰戶收縮,拘急疼痛
寒滯肝脈;外感熱病,初入厥陰
陰瘡
前陰部生瘡,或有硬結(jié)破潰腐爛,時流膿水或血水,
肝經(jīng)濕熱下注,梅毒;癌腫
外陰濕疹
男子陰囊或女子大小陰唇起疹,瘙癢灼痛,濕潤或有滲液,分別稱為“腎(陰)囊風(fēng)”、“女陰濕疹”
肝經(jīng)濕熱下注;陰虛血燥
睪丸異常
小兒睪丸過小或觸碰不到
痄腮后遺癥(睪丸萎縮)
陰挺
婦女陰戶中有物突出如梨狀
脾虛中氣下陷
表31– 望診(皮膚病癥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病證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斑疹
深紅色或青紫色,片狀斑塊,平鋪于皮膚,撫之不礙手,壓之不褪色
【陰斑】色多青紫,隱隱稀少,出沒無常,伴面白、肢涼、脈虛等。病因:脾不統(tǒng)血或陽虛寒凝氣血
【陽斑】色多紅紫,形似錦紋,先從胸腹出現(xiàn),后延及四肢,伴高熱、心煩、便秘等。病因:溫病邪入營血
紅色或紫紅色,粟粒狀疹點,高出皮膚,撫之礙手,壓之褪色
麻疹、風(fēng)疹、隱疹,溫?zé)岵?,外感風(fēng)熱或過敏,或熱入營血
斑疹順逆
順:色紅身熱,先見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發(fā)后熱退神清,是邪去正安。
逆:布點稠密成團,色深紅或紫暗,先見于四肢,后延及胸腹,壯熱不退,神識不清,是邪氣內(nèi)陷。
水皰
白碚bei
【特點】晶瑩如粟,高出皮膚,根部膚色不變,內(nèi)含漿液,擦破流水,多發(fā)于頸胸部,四肢偶見,面部不發(fā),消失時有皮屑脫落
濕郁汗出不徹
水痘
【特點】呈橢圓形,頂滿無臍,晶瑩明亮,漿液稀薄,皮薄易破,大小不等,分批出現(xiàn),常兼有輕度惡寒發(fā)熱表現(xiàn)
兒科常見傳染病
濕疹
周身皮膚出現(xiàn)紅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皰,破后滲液,出現(xiàn)紅色濕潤之糜爛面
濕熱蘊結(jié),復(fù)感風(fēng)邪
熱氣瘡
針頭到綠豆大小的水泡,常為一群或兩三群,有癢或燒灼感,好發(fā)于口角唇緣,或眼瞼外陰、包皮等處
高熱病人,或常人。風(fēng)熱之毒阻于肺胃二經(jīng),濕熱蘊蒸皮膚而發(fā)
瘡瘍
紅腫高大,根盤緊束,伴有焮熱疼痛
【特點】未膿易消,已膿易潰,瘡口易斂
陽證。濕熱火毒蘊結(jié),氣血壅滯
患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疼痛不已
【特點】難消、難潰、難斂,潰后易傷筋骨
無頭疽。陰證。氣血虧虛、陰寒凝滯、寒痰凝滯
患部形小如粟,根深如釘,漫腫灼熱,麻木疼痛
【特點】多發(fā)于顏面和手足
竹木刺傷,感受疫毒、癘毒、火毒
起于淺表,形小而圓,紅腫熱痛,容易化服
【特點】根淺、膿出即愈
暑濕阻于肌膚。外感火熱毒邪,濕熱蘊結(jié)
表32– 望診(望嘔吐物色質(zhì)及臨床意義)
色質(zhì)
臨床意義
嘔吐物清稀無酸臭味,或嘔吐清水痰涎;朝食暮吐
胃陽不足,寒邪犯胃,脾胃俱虛
嘔吐物穢濁有酸臭味,噴射狀嘔吐
邪熱犯胃,熱擾神明
吐不消化、味酸腐的食物
傷食
嘔吐黃綠苦水
肝膽郁熱或濕熱
吐血色暗紅或紫暗有塊,夾有食物殘渣
胃有積熱,肝火犯胃,胃腑血瘀
表33– 望診(望小兒指紋的主證及臨床意義)
表現(xiàn)
主證
意義
三關(guān)測輕重
指紋顯于風(fēng)關(guān)
邪氣入絡(luò),邪淺病輕,可見于外感初起
指紋達于氣關(guān)
邪氣入經(jīng),邪深病重
指紋達于命關(guān)
邪入臟腑,病情嚴(yán)重
指紋直達指端
(透關(guān)射甲)
提示病情兇險,預(yù)后不良
浮沉分表里
指紋浮而顯露
外感表證
指紋沉隱不顯
內(nèi)傷里證
紅紫辨寒熱
指紋偏紅
外感表證、寒證
邪正相爭,氣血趨向于表,指紋浮顯
指紋紫紅
里熱證
里熱熾盛,脈絡(luò)擴張,氣血壅滯
指紋青色
疼痛、驚風(fēng)
痛則不通,或肝風(fēng)內(nèi)動,使脈絡(luò)郁滯,氣血不通
指紋淡白
脾虛、疳積
脾胃氣虛,生化不足,氣血不能充養(yǎng)脈絡(luò)
指紋紫黑
血絡(luò)郁閉,重危
邪氣亢盛,心肺氣衰,脈絡(luò)瘀阻
淡滯定虛實
指紋淺淡纖細
虛證
氣血不足,脈絡(luò)不充
指紋濃滯增粗
實證
邪正相爭,氣血壅滯
表34– 舌診(舌色的表現(xiàn)和臨床意義)
舌色
舌象特征
臨床意義
淡紅舌
舌色淡紅潤澤、白中透紅
常人,氣血調(diào)和。病輕。
淡白舌
比正常舌色淺淡,白色偏多紅色偏少
氣血兩虛、陽虛、寒實
①淡白光瑩,舌體瘦薄,屬氣血兩虛。
②淡白濕潤,舌體胖嫩,屬陽虛水濕內(nèi)停。
③寒實或亡陽
枯白舌
舌色白,幾無血色
主脫血奪氣,病情危重
紅舌
正常舌色紅,甚至呈鮮紅色。紅舌可見于整個舌體,亦可只見于舌尖、舌兩邊
主實熱、陰虛
①外感風(fēng)熱表證初起:舌色稍紅,或僅舌邊尖略紅
②實熱證:舌體不小,色鮮紅
③心火上炎:舌尖紅
④肝經(jīng)有熱:舌兩邊紅
⑤虛熱證:舌體小,鮮紅少苔,或有裂紋,或紅光無苔
絳舌
較紅舌顏色更深,或略帶暗紅色
主熱盛、陰虛火旺
①熱入營血:舌絳有苔
②陰虛火旺:舌絳少苔或無苔,或有裂紋
③血瘀:舌絳少苔而潤
紫舌
①全紫舌:全部紫色,或局部青紫斑點
②淡紫舌:淡而泛現(xiàn)青紫
③紫紅舌:紅而泛現(xiàn)紫色
④絳紫舌:絳而泛現(xiàn)紫色
⑤斑點舌:局部青紫色斑點
主血行不暢(熱極、寒極、血瘀、酒毒)
①瘀血:全舌青紫,或有紫色斑點
②青紫舌:血脈凝滯,陰寒凝滯,熱毒熾盛,外傷
③淡紫舌:陰寒內(nèi)盛、血瘀、陽衰
④紫紅舌、絳紫舌:干枯少津,為熱毒熾盛,內(nèi)入營血,營陰受灼,津液耗損,氣血壅滯
表35– 舌診(舌形的表現(xiàn)和臨床意義)
舌形
舌象
主證
蒼老舌
舌質(zhì)紋理粗糙或皺縮,堅斂而不柔軟,舌色較暗
實證
嬌嫩舌
舌質(zhì)紋理細膩,浮胖嬌嫩,舌色淺淡
虛證
胖舌
舌淡胖嫩(陰證)
脾腎陽虛
舌紅胖大
脾胃濕熱或痰熱內(nèi)蘊
舌腫脹色紅絳
心脾熱盛,熱毒上壅
先天性舌血管瘤
無全身辯證意義
瘦舌
瘦薄舌
氣血陰液不足
舌體瘦薄而色淡
氣血兩虛
舌體瘦薄而色紅絳干燥
陰虛火旺,津液耗傷
點刺舌
舌紅而生芒刺
氣分熱盛
點刺色鮮紅
血熱內(nèi)盛,陰虛火旺
點刺色絳紫
熱入營血
舌尖生點刺
心火亢盛
舌邊生點刺
肝膽火盛
舌中生點刺
胃腸熱盛
裂紋舌
舌紅降而有裂紋
熱盛傷津
舌淡白而有裂紋
血虛不潤
舌淡白胖嫩,邊有齒痕又兼見裂紋
脾虛濕盛
若生來舌面上就有裂溝、裂紋,裂紋中一般有苔覆蓋,且無不適感,稱先天性舌裂
齒痕舌
舌淡胖大而潤,舌邊有齒痕
寒濕壅盛,陽虛水濕內(nèi)停
舌質(zhì)淡紅,舌邊有齒痕
脾虛或氣虛
舌紅而腫脹滿口,舌有齒痕
濕熱痰濁壅滯
舌淡紅而嫩,舌體不大,邊有輕微齒痕
先天性齒痕舌
表36– 舌診(舌態(tài)的表現(xiàn)和臨床意義)
舌態(tài)
主證
表現(xiàn)
意義
痿軟舌
傷陰 氣血俱虛
舌痿軟,淡白無華
氣血俱虛
舌痿軟,紅絳少苔或無苔
陰虛火旺,熱灼津傷
舌絳而痿:陰虧已極
舌紅干而漸痿
肝腎陰虧
強硬舌
熱入心包 高熱傷津
痰濁內(nèi)阻 陰虧已極
舌強硬,色紅絳少津
邪熱熾盛
舌強硬、胖大兼厚膩苔
風(fēng)痰阻絡(luò)
舌強,語言蹇澀,伴肢麻、眩暈
中風(fēng)(先兆)
歪斜舌
中風(fēng)、喑痱、中風(fēng)
顫動舌
肝風(fēng)內(nèi)動(熱盛、陽亢、陰虧、血虛)
久病舌淡白,顫動
血虛動風(fēng)
新病舌絳,顫動
熱極生風(fēng)
舌紅少津,顫動
陰虛動風(fēng)、肝陽化風(fēng)
酒毒內(nèi)蘊
吐弄舌
心脾有熱
吐舌: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
弄舌:熱甚動風(fēng)先兆
小兒智力發(fā)育不全
短縮舌
寒凝筋脈 氣血俱虛熱極傷津 痰濁內(nèi)阻
舌短縮,淡白或青紫而濕潤
寒凝筋脈,或氣血俱虛
舌短縮而胖,苔黃膩
脾虛,痰濁
舌短縮,紅絳干燥
熱盛傷津
先天性舌系帶過短
表37– 舌診(苔質(zhì)的表現(xiàn)和臨床意義)
苔質(zhì)
主證
表現(xiàn)
意義
薄、厚苔
邪正盛衰和邪氣深淺
薄苔
正常舌苔
厚苔
痰濕、食積、里熱
由薄轉(zhuǎn)厚:邪氣漸盛,表邪入里,為病進。
由厚轉(zhuǎn)?。赫龤鈩傩?,內(nèi)邪消散外達,為病退。
驟然消退:正不勝邪,胃氣暴絕。
潤、燥苔
津液的盈虧和輸布
潤苔
正常舌苔
滑苔
痰飲、主濕
燥苔
津液已傷
糙苔
熱盛傷津之重證
由潤變燥:熱重津傷,津失輸布。
由燥變潤:熱退津復(fù),飲邪始化。
膩、腐苔
陽氣與濕濁的消長
(痰濁、食積;膿腐苔主內(nèi)癰)
膩苔【特征】苔質(zhì)顆粒細膩致密,揩之不去
【病機】濕濁內(nèi)蘊,陽氣被遏
苔薄膩:食積,脾虛濕困。
苔白膩而滑:痰濁,寒濕內(nèi)阻。
黃膩苔:脾胃濕熱
黃而厚膩:食積化熱
腐苔【主病】食積、痰濁、肝癰、下疳
【病機】食積痰濁,陽熱有余
腐苔:食積胃腸,痰濁內(nèi)蘊。
膿腐苔:內(nèi)癰,邪毒內(nèi)結(jié),邪盛病重。
無根苔:腐苔脫落,不能續(xù)生新苔,為病久胃氣衰敗。
剝(落)苔
主胃氣不足,胃陰枯竭或氣血兩虛
舌紅苔剝
陰虛
舌淡苔剝或類剝苔
血虛或氣血兩虛
鏡面舌色紅絳
胃陰枯竭,陰虛重證
舌色晄白如鏡,甚毫無血色
營血大虛,陽氣虛衰
舌苔部分脫落,未脫處仍有膩苔
正氣虧虛,痰濁未化
舌苔前剝:肺陰不足;中剝:胃陰不足;根剝:腎陰枯竭
花剝苔
胃氣陰兩虛
偏、全苔
全苔(主邪氣散漫,濕痰阻滯);
偏苔(舌所分候臟腑有邪氣停聚)
偏于舌尖
邪氣入里未深,而胃氣已傷
偏于舌根
外邪雖退,胃滯依然
僅見于舌中
痰飲、食濁停滯中焦
偏左或偏右
肝膽濕熱
真、假苔
辨別疾病輕重、預(yù)后
病之初中期,舌見真苔且厚,為胃氣壅實,病較深重;久病見真苔,胃氣尚存
新病出現(xiàn)假苔,乃邪濁漸聚病情較輕;久病出現(xiàn)假苔,胃氣匱乏,病情危重
舌面上浮一層厚苔,望似無根,刮后卻見已有薄薄新苔者,是疾病向愈的善候
表38– 舌診(苔色的表現(xiàn)和臨床意義)
苔色
主證
舌象特征
臨床意義
白苔
主表證、寒證、濕證,亦可見于熱證
薄白
健康人;風(fēng)寒表證初起;里證無明顯熱邪;陽虛內(nèi)寒
風(fēng)熱表證
外感寒濕;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
厚白
濕濁內(nèi)停;痰飲、食積
積粉苔
外感穢濁,熱毒內(nèi)盛(瘟疫或內(nèi)癰)
燥裂
燥熱傷津
黃苔
主熱證、里證
淡黃
深黃
焦黃
薄黃苔
風(fēng)熱表證;風(fēng)寒化熱入里
黃滑苔
陽虛寒濕化熱;痰飲聚久化熱;氣血虧虛,復(fù)感濕熱
黃燥苔
邪熱傷津
黃瓣苔
焦黃苔
邪熱傷津,燥結(jié)腑實
黃膩苔
濕熱、寒痰內(nèi)蘊;食積化熱
絳舌黃白苔
氣營兩燔
絳舌黃潤苔
陰虛夾濕;血熱夾濕;營熱濕重;熱初入營
青舌黃苔
寒濕內(nèi)盛(真寒假熱)
灰黑苔
主陰寒內(nèi)盛,或里熱熾盛
白膩灰黑苔
舌面濕潤
陽虛寒濕內(nèi)盛;痰飲內(nèi)停
黃膩灰黑苔
濕熱內(nèi)蘊日久
苔焦黑干燥
舌干裂起刺
熱極津枯;陰虛火旺
苔黃黑(霉醬苔)
濕濁宿食,積久化熱
表39– 舌診(危重舌象的表現(xiàn)和臨床意義)
舌象名稱
舌象表現(xiàn)
臨床意義
豬腰舌
舌面無苔,如去膜的豬腰
熱病傷陰,胃氣將絕,病危
鏡面舌
舌深絳無苔而光亮如鏡
胃氣、胃陰枯竭
舌色晄白如鏡,毫無血色,也稱晄白舌
營血大虧,陽氣將脫,病危
破皮舌
舌粗糙有刺,如沙魚皮,或干燥枯裂
津液枯竭,病危
干荔舌
舌斂縮而無津,形如干荔肉
熱極津枯,病危
火柿舌
舌如火柿色,或色紫而干晦如豬肝色
內(nèi)臟敗壞,病危
赭黑舌
舌質(zhì)色赭帶黑
腎陰將絕,病危
雪花舌
舌起白色如雪花片
危候
瘦薄無苔舌
舌體瘦小薄嫩,光而無苔
胃氣將絕,難治
囊縮卷舌
舌體卷縮,兼陰囊縮入
厥陰氣絕,難治
舌強語謇
舌體強直,轉(zhuǎn)動不靈,且語言謇澀
中風(fēng)痰瘀阻絡(luò),難治
藍舌而苔黑或白
舌質(zhì)由淡紫轉(zhuǎn)藍,舌苔由淡灰轉(zhuǎn)黑,或苔白如霉點、糜點
病危重,難治
表40– 聞診(音啞與失音的表現(xiàn)和臨床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主病
新?。阂魡』蚴б?div style="height:15px;">實證?!敖饘嵅圾Q”
外感風(fēng)寒、外感風(fēng)熱、痰濕壅肺
久?。阂魡』蚴б?div style="height:15px;">虛證?!敖鹌撇圾Q”
肺腎陰虛,陰虛火旺
突然音啞或失音
氣陰耗傷(暴怒喊叫、說唱或持續(xù)高聲宣講所致)
久病重病,突見語聲嘶啞
臟氣將絕,危象
妊娠末期,出現(xiàn)音啞或失音
妊娠失音(子喑)
表41– 聞診(鼻鼾、呻吟、驚呼、噴嚏、呵欠、太息的臨床意義)
病證
臨床意義
鼻鼾
慢性鼻病,或睡姿不當(dāng);高熱神昏,或中風(fēng)入臟之危候
呻吟
新?。簩嵶C、劇痛;久?。禾撟C
驚呼
劇痛或驚恐;小兒受驚;
小兒夜啼:過食生冷,脾寒腹痛,心脾有熱,驚恐,食積、蟲積
噴嚏
表寒證
呵欠
數(shù)欠:體虛陰盛陽衰
太息
肝氣郁結(jié)
表42– 聞診(五種病理性語聲的表現(xiàn)、病機和主?。?div style="height:15px;">語聲
表現(xiàn)
病機
主病
譫語
神識不清,語無倫次,聲高有力
熱擾心神
熱入心包證;陽明腑實證
鄭聲
神識不清,語言重復(fù),時斷時續(xù),語聲低弱模糊
心氣大虛,精神散亂
久病,重病
奪氣
語言低微,氣短不續(xù),欲言不能復(fù)言
宗(中)氣大虛
獨語
自言自語,喃喃不休,見人語止,首尾不續(xù)
心氣不足,神失所養(yǎng)
陰證:氣郁痰阻,蒙蔽心神
癲病、郁病
錯語
神識清楚,語言時有錯亂,語后自知言錯
心氣不足,神失所養(yǎng)
實證:痰濕、瘀血、氣滯阻礙心竅
久病,老年人
狂言
精神錯亂,語無倫次,狂叫罵詈
痰火擾心
狂病、傷寒蓄血證
言謇
神志清楚、思維正常而吐字困難,或吐字不清;或病中言語謇澀,每與舌強并見
風(fēng)痰阻絡(luò)
中風(fēng)(先兆或后遺癥)
表43– 聞診(病態(tài)呼吸的表現(xiàn)和臨床意義)
臨床特征
臨床意義
呼吸困難,短促急迫
發(fā)作急驟,呼吸深長,息粗聲高,呼出為快
實喘:風(fēng)寒襲肺或痰熱壅肺,痰飲停肺,水氣凌心
病勢緩慢,呼吸短淺,息微聲低,深吸為快
虛喘:肺腎虧虛
呼吸急促似喘,喉間有哮鳴音
痰飲內(nèi)伏,感邪誘發(fā)
短氣
自覺呼吸短促不相接續(xù)
聲低息微,兼形瘦神疲、乏力、自汗
肺氣不足,元氣大虛
呼吸聲粗,兼胸悶、胸腹脹滿
痰飲、胃腸積滯、氣滯瘀阻
少氣
呼吸微弱而聲低,氣少不足以息,言語無力
諸臟氣虛
表44– 聞診(咳嗽的表現(xiàn)和臨床意義)
咳聲特點
臨床意義
咳聲緊悶
寒濕咳嗽
咳聲重濁,痰稀色白
外感風(fēng)寒
咳聲低微無力
肺氣虧虛
咳聲不揚,痰稠色黃,不易咯出
熱邪犯肺
咳有痰聲,痰多易咯
痰濕阻肺
咳聲清脆
燥熱
干咳無痰或少痰
燥邪犯肺或陰虛肺燥
【頓咳】咳聲短促,呈陣發(fā)性、痙攣性,連續(xù)不斷,咳后有雞鳴樣回聲(咳終止時作“鷺鷥叫聲”),并反復(fù)發(fā)作
風(fēng)邪痰熱搏結(jié),常見于【小兒百日咳】
咳聲如犬吠,伴有聲音嘶啞,吸氣困難
肺腎陰虛,疫毒攻喉,多見于【白喉】
無力作咳,咳聲低微,咳出白沫,兼有氣促
肺虛
夜間咳甚
腎水虧
天亮咳甚
脾虛,寒濕在大腸
表45– 聞診(病室氣味改變和臨床意義)
病室氣味
臨床意義
臭氣觸人
瘟疫
血腥味
失血
腐臭氣
潰腐瘡瘍
尸臭味
臟腑衰敗,病情重篤
尿臊氣(氨氣味)
水腫晚期,腎衰
爛蘋果氣味(酮體氣味)
消渴病危重期
蒜臭氣味
有機磷中毒
表46– 脈診(寸關(guān)尺分候臟腑表)
左手
右手
上焦
《難經(jīng)》《脈經(jīng)》心、小腸
《景岳全書》心、心包絡(luò)
《醫(yī)宗金鑒》心、膻中
《難經(jīng)》《脈經(jīng)》肺、大腸
《景岳全書》肺、膻中
《醫(yī)宗金鑒》肺、胸中
中焦
關(guān)
《難經(jīng)》《脈經(jīng)》肝、膽
《景岳全書》肝、膽
《醫(yī)宗金鑒》肝、膽膈
《難經(jīng)》《脈經(jīng)》脾、胃
《景岳全書》脾、胃
《醫(yī)宗金鑒》脾、胃
下焦
《難經(jīng)》《脈經(jīng)》腎、膀胱
《景岳全書》腎、膀胱、大腸
《醫(yī)宗金鑒》腎、膀胱、小腸
《難經(jīng)》腎、命門
《脈經(jīng)》腎、三焦
《景岳全書》腎、命門、三焦
《醫(yī)宗金鑒》腎、大腸
表47– 脈診(正常脈象的含義及脈象表現(xiàn)特征)
脈象特征
臨床意義
有胃氣
從容、徐和、軟滑
脈之胃氣,主要反映脾胃運化功能的盛衰、營養(yǎng)狀況的優(yōu)劣和能量的儲備狀況
有神
脈律整齊、柔和有力
診脈神之有無,可察精氣之盈虧,并與胃氣的盛衰有關(guān)
有根
尺脈有力、沉取不絕
主要說明腎氣的盛衰
表48– 脈診(常見病脈的脈象特征和主?。?div style="height:15px;">脈 綱
共同特點
相 類 脈
脈名
脈  象
主  病
浮脈類
輕取即得
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表證、亦見于虛陽浮越證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
陽明氣分熱盛
浮細無力而軟
虛證、濕困
浮取散漫而無根,數(shù)而脈力不勻
元氣離散、正氣將絕
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失血、傷陰
浮大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
亡血、失精、半產(chǎn)、崩漏,陽氣外浮
沉脈類
重按始得
輕取不應(yīng),重按始得
里證、亦見于平人
重按推至筋骨始得
邪閉、厥病、痛極
沉細無力而軟
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沉、實、大、弦、長
陰寒內(nèi)盛、疝氣、癥積
遲脈類
一息不足四至
一息不足四至
寒證、邪熱結(jié)聚(如陽明腑實證)
一息四至,脈來怠緩
濕病、脾胃虛弱、亦見于平人
往來艱澀,遲滯不暢
氣滯血瘀、精傷血少、痰食內(nèi)停
結(jié)
遲而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
陰盛氣結(jié)、寒痰血瘀、癥瘕積聚
數(shù)脈類
一息五至以上
數(shù)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熱證、亦主里虛證
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
陽極陰竭、元氣欲脫
數(shù)而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
陽盛實熱、氣滯血瘀、痰飲、食積、腫癰
脈短如豆,厥厥動搖,滑數(shù)有力
疼痛、驚恐
虛脈類
應(yīng)指無力
三部脈舉按無力,按之空虛
氣血兩虛
脈細如線,應(yīng)指明顯
【相似脈】濡脈、弱脈、微脈
氣血兩虛、濕證
極細極軟,按之欲絕
氣血大虛、陽氣暴脫
遲而中止,止有定數(shù)
臟氣衰微、疼痛、驚恐、跌仆損傷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氣郁、無力主氣虛
實脈類
應(yīng)指有力
舉按充實而有力
實證、平人
往來流利,應(yīng)指圓滑
痰濕、食積、實熱、青壯年、孕婦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肝膽病、疼痛、痰飲、老年健康者
繃急彈指,狀如轉(zhuǎn)索
實寒證、疼痛、食積(宿食)
首尾端直,超過本位
陽證、熱證、實證、平人
脈體寬大,無洶涌之勢
健康人、病進
表49– 脈診(常見相兼脈的主?。?div style="height:15px;">相兼脈
主病
浮脈相兼
浮緊脈
表寒證,風(fēng)寒痹痛
浮緩脈
風(fēng)邪傷衛(wèi),營衛(wèi)不和的太陽中風(fēng)證
浮數(shù)脈
表熱證
浮滑脈
表證夾痰,素體痰盛復(fù)感外邪
遲脈相兼
沉遲脈
里寒證
沉弦脈
肝郁氣滯,水飲內(nèi)停
沉澀脈
寒凝血瘀
沉緩脈
脾腎陽虛,水濕停留
沉細數(shù)脈
陰虛內(nèi)熱,血虛
弦脈相兼
弦緊脈
寒證、痛證
弦數(shù)脈
肝郁化火,肝膽濕熱,肝陽上亢
弦滑數(shù)脈
肝火夾痰,肝膽濕熱
弦細脈
腎陰虛,血虛肝郁,肝郁脾虛
數(shù)脈相兼
滑數(shù)脈
痰熱(火),濕熱,食積化熱
洪數(shù)脈
陽明經(jīng)證,氣分熱盛
浮數(shù)脈
表熱證
弦數(shù)脈
肝郁化火,肝膽濕熱,肝陽上亢
表50– 脈診(七絕脈的特征與臨床意義)
分類
共同特征
脈名
脈象特征
臨床意義
無胃之脈
無沖和之意
應(yīng)指堅搏
偃刀脈
脈來弦急,如循刀刃
轉(zhuǎn)豆脈
脈動短小而堅搏,如循薏苡子
彈石脈
脈在筋肉之下,急促而堅硬
腎氣竭絕之象
無神之脈
脈律無序
脈形散亂
雀啄脈
脈在筋肉之間,連連數(shù)急,三五不調(diào),止而復(fù)作,如雀啄食
脾無谷氣已絕于內(nèi)
屋漏脈
脈在筋肉之間,如屋漏殘滴,良久一滴。脈搏極遲慢,濺起無力
胃氣營衛(wèi)將絕之候
解索脈
脈來乍疏乍密,如解亂繩,時快時慢,散亂無序
腎與命門之氣皆亡
無根之脈
脈位表淺
虛大無根
微弱不應(yīng)指
釜沸脈
脈在皮膚,浮數(shù)之極至數(shù)不清,如釜中沸水,浮而無根,為三陽熱極,陰液枯竭之候
三陽熱極,陰液枯竭。
主脈絕,多是臨死前的脈象
魚翔脈
脈在皮膚,頭定而尾搖,似有似無,如魚在水中游
三陰寒極,陽亡于外
蝦游脈
脈在皮膚,如蝦游水,時而躍然而去,須臾又來,伴有急促躁動之象
孤陽無依,躁動不安,主大腸氣絕
表51– 按診(虛里按診的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病理變化
臨床意義
虛里搏動移位
先天性心臟??;鼓脹、癥積;氣胸、懸飲、腫瘤;胸部畸形
虛里按之其動微弱
宗氣內(nèi)虛;支飲;心陽不足;肥胖(生理現(xiàn)象)
虛里動高
小兒食滯或痘疹發(fā)作;驚恐、大怒或劇烈運動;孕婦胎產(chǎn)(惡候)
虛里動而應(yīng)衣
宗氣外泄
按之彈手洪大而搏或絕而不應(yīng)
心肺氣絕,危候
虛里搏動數(shù)急而時有一止
宗氣不守
虛里“其動欲絕”而無死候
痰飲
胸高而喘,虛里搏動散漫而數(shù)
心肺氣絕之兆
表52– 按診(按肌膚診寒熱的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證型
臨床表現(xiàn)
陽氣衰少
肌膚寒冷、體溫偏低
亡陽
肌膚冷而大汗淋漓、脈微欲絕
亡陰
汗出如油,四肢肌膚尚溫而脈躁疾無力
實熱證
肌膚灼熱,體溫升高
真熱假寒證
身灼熱而肢厥,為陽熱內(nèi)閉,不得外達
表邪已解
外感病汗出熱退身涼
熱在表(衛(wèi)分)
身熱初按熱甚,久按熱反轉(zhuǎn)輕
熱在里
久按其熱反甚
熱甚
皮膚無汗而灼熱
身熱不揚
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灼手,主濕熱蘊結(jié)證
陰證
皮膚不熱,紅腫不明顯
陽證
皮膚灼熱,而紅腫疼痛
表53– 按診(按腧穴的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臟腑病
壓痛診斷腧穴
常用腧穴
肺病
肺俞、中府
中府、肺俞、太淵
腸癰
上巨虛下1-2寸
肝病
肝俞、期門
期門、肝俞、太沖
腎病
氣海、太溪
小腸病
關(guān)元
胃病
胃俞、足三里
心病
巨闕、膻中、大陵
脾病
章門、太白、脾俞
大腸病
天樞、大腸俞
膽病
日月、膽俞
膀胱病
中極
第三章 八綱辨證
八綱辨證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lǐng)
表里——辨別病位的淺深
寒熱——辨別疾病的性質(zhì)
虛實——判斷邪正的盛衰
陰陽——劃分疾病的類別
八綱辨證源流
1、《內(nèi)經(jīng)》:“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2、《傷寒論》:六經(jīng)辨證,分三陰三陽
3、《景岳全書》:“陰陽篇”“六變篇”
4、《傷寒質(zhì)難》:正式提出“八綱”名稱
第一節(jié) 表   里
是辨別病位外內(nèi)淺深的一對綱領(lǐng)
表里的相對性:
表--軀殼、腑、經(jīng)絡(luò)
里--內(nèi)臟、臟、臟腑
表里的狹義性:
表--身體的皮毛、肌腠、經(jīng)絡(luò)
里--臟腑、骨髓
表里辨證的意義
表里辨證在外感病中有重要意義
表證:邪淺病輕  表證入里:病進
里證:邪盛病重  里證出表:病退
一、 表   證
概念:表證是指六淫邪氣經(jīng)皮毛、口鼻侵入時所產(chǎn)生的證候,屬外感病的初期階段。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换虮侨?、流清涕、咽喉癢痛,咳嗽等。
分類:表寒證  傷風(fēng)表證  表熱證
特點:外感時邪  邪淺病輕
二、 里   證
概念:里證是泛指病變部位在內(nèi),
由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
成因:1、表邪失治,內(nèi)傳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臟腑
3、七情、飲食、勞倦等
里 證
臨床表現(xiàn):壯熱或潮熱,不惡寒反惡熱,口渴煩躁,腹脹腹痛,嘔惡,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赤,或神昏譫語,舌紅苔黃厚,脈洪數(shù)或沉數(shù)有力
特點:1、病位深在
2、有內(nèi)臟各系統(tǒng)的功能障礙
三、半表半里
概念: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又稱為“少陽病”
臨床表現(xiàn):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或疼痛,心煩欲嘔,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脈弦。
四、表里證的鑒別要點
主要是審察其寒熱、舌象、脈象等變化
1、發(fā)熱惡寒屬表,但熱不寒屬里
2、表證小便清利,飲食如故
3、里證有內(nèi)臟系統(tǒng)的機能障礙
4、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
五、表證與里證的關(guān)系
(一)表里同?。罕碜C和里證同一時期出現(xiàn)。
(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第二節(jié)     寒   熱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zhì)的一對綱領(lǐng)
《景岳全書》“寒熱者,陰陽之化也”
《素問· 陰陽應(yīng)象大論》“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素問· 調(diào)經(jīng)論》“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nèi)熱”
一、 寒  證
是疾病的本質(zhì)屬于寒性的證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內(nèi)寒:寒邪直中臟腑--實寒
自身陽虛----虛寒
臨床表現(xiàn):惡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臥,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潤,脈緊或遲等
二、 熱  證
是疾病的本質(zhì)屬于熱性的證候。
表熱:熱邪外襲肌表所致
里熱:外邪入里化熱
氣郁化火,食積化火
陰虛生內(nèi)熱--虛熱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喜涼,口渴飲冷,面紅目赤,煩燥不寧,痰黃涕濁,小便短赤,大便燥結(jié),舌紅苔黃而干燥,脈數(shù)等。
三、寒證與熱證的鑒別
《醫(yī)學(xué)心悟·寒熱虛實陰陽辨》
“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jié),脈之遲數(shù)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飲冷食,煩躁,溺短赤,便結(jié)脈數(shù),此熱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
四、寒證與熱證的關(guān)系
(一)寒熱錯雜: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著不同性質(zhì)的癥狀
1、上熱下寒:如《傷寒論》中的“黃連湯”證
胸中有熱,腹中冷痛,黃連湯主之
2、上寒下熱: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
3、表寒里熱:《傷寒論》中“大青龍湯”證
發(fā)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4、表熱里寒:《傷寒論》中“桂枝人參湯”證
外證未解,而數(shù)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參湯主之
(二)寒熱轉(zhuǎn)化
1、寒證化熱,
2、熱證化寒
(三)寒熱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階段,可以出現(xiàn)一些癥狀與本質(zhì)相反的“假象”
1、真熱假寒:“熱極似寒”
2、真寒假熱:“寒極似熱”
證候真假
1、真熱假寒--內(nèi)有真熱,外現(xiàn)假寒
產(chǎn)生機理:邪熱內(nèi)盛,陽氣郁而不能外達
臨床表現(xiàn):高熱伴四肢厥冷,惡寒或寒戰(zhàn),神識昏沉,面色紫暗,脈沉;又見口鼻氣粗,口渴引飲,小便短黃,舌苔黃而焦干
2、真寒假熱--內(nèi)有真寒,外現(xiàn)假熱
產(chǎn)生機理: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外(陰盛格陽)
臨床表現(xiàn):身熱煩躁,面紅如妝,神志躁擾又見下肢厥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浮大但重按無力
寒熱真假的鑒別
寒熱真假的鑒別要點:
①假象的出現(xiàn),多在四肢,皮膚和面色方面,而臟腑、氣血、津液等方面的內(nèi)在表現(xiàn),是如實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質(zhì),故辨證時應(yīng)以里證、舌象、脈象等作為診斷的依據(jù)
②假象畢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熱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僅在顴頰上淺紅嬌嫩,時隱時現(xiàn),而真熱的面紅卻是滿面通紅;假寒常表現(xiàn)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卻是大熱,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臥,欲得衣被
《景岳全書》提出試寒熱法:“假寒誤服熱藥,假熱誤服寒藥等證,但以冷水少試之。假熱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見嘔,便當(dāng)以溫?zé)崴幗庵?;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無所逆者,便當(dāng)以寒涼藥解之”
五、寒熱與表里的關(guān)系
(一)表寒證
(二)表熱證
(三)里寒證
(四)里熱證
第三節(jié)    虛  實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一對綱領(lǐng)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
“實,言邪氣實,則當(dāng)瀉;虛,言正氣虛,則當(dāng)補”《景岳全書·傳忠錄》
“論氣血,氣有盛衰,盛則為實,衰則為虛,
血有虧瘀,虧則為虛,瘀則為實”《通俗傷寒論》
一 、 虛   證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各種臨床表現(xiàn)的病理概括。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 久病耗損正氣
臨床表現(xiàn):
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大便滑脫,小便失禁,舌上無苔,脈虛無力等
虛證:“精氣奪則虛”《靈樞》中有“五奪”
二、實  證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體內(nèi)病理產(chǎn)物蓄積而產(chǎn)生的各種臨床表現(xiàn)的概括
成因:外邪入侵人體 內(nèi)臟功能失調(diào),病理產(chǎn)物堆積
(痰飲、水濕、瘀血等)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腹脹痛拒按,胸悶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結(jié),小便不利,脈實有力,舌苔厚膩等
《素問·玉機真臟論》提出“五實”
“脈盛,皮熱,腹脹,前后不通,悶瞀,此謂五實?!?div style="height:15px;">四、虛實的錯雜、轉(zhuǎn)化和真假
(一)虛實錯雜
1、實證夾虛
2、虛證夾實
3、虛實并重
(二)虛實轉(zhuǎn)化
(三)虛實真假
1、假實:“至虛有盛候”
2、假虛:“大實有羸狀”
五、虛實與表里寒熱的關(guān)系
(一)表虛證: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
(二)表實證:發(fā)熱,惡寒,無汗
(三)里虛證:(氣血陰陽的虛損)
(四)里實證:(實熱、痰飲、瘀血、水腫)
(五)虛寒證:畏寒肢冷,少氣乏力,小便
(陽虛證)清長,舌質(zhì)淡嫩,脈沉遲無力
(六)虛熱證: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顴紅,
(陰虛證)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七)實寒證:面色蒼白,腹部冷痛,口淡
舌苔白潤,脈緊
(八)實熱證:壯熱,滿面通紅,口渴喜冷飲
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滑數(shù)實
第四節(jié)  陰  陽
概念:陰陽是疾病分類的綱領(lǐng)
陽證--表、熱、實
陰證--里、寒、虛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 陰陽應(yīng)象大論》
“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yī)道雖繁,而可一
言以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景岳全書》
一、陰證與陽證
(一)陰   證
凡符合“陰”的一般屬性的證候,稱為陰證。
臨床表現(xiàn):面色暗淡,精神委靡,身重蜷臥,形寒肢冷,倦怠無力,語聲低怯,納差,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胖嫩,脈沉遲或弱或細澀。
(二)陽   證
凡符合“陽”的一般屬性的證候,稱為陽證。
臨床表現(xiàn):面色紅,發(fā)熱,肌膚灼熱,煩躁不安,聲高氣粗,口干渴飲,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黑甚起剌,脈洪大數(shù)滑實。
二、真陰不足與真陽不足
真陰不足:虛火時炎,面白顴赤,唇若涂丹,口燥,知干紅無苔,咽干心煩,頭暈眼花,耳鳴,腰腿酸軟無力,骨蒸盜汗,惡夢遺精,二便秘結(jié),手足心熱,脈數(shù)無力等。
真陽不足:面白恍白,唇舌色淡,口中和,喘咳身腫,自汗,頭眩,水欲食,腹大脛腫,肌冷便溏,或五更泄瀉,陽萎精冷,兩足萎弱,脈大無力等。
王氏說:“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div style="height:15px;">沈金鰲:“審是火虛,右尺必弱,只宜大補真元;審是水虛,脈必細微,只宜大補真陰.”
三、亡陽證與亡陰證
一、亡陽證:是指體內(nèi)陽氣極度衰微而表現(xiàn)出陽氣欲脫的危重證候。
成因:大汗、大失血等亡陽
久病陽氣衰微
臨床表現(xiàn):冷汗淋漓,汗質(zhì)稀淡,神情淡漠,肌膚不溫,手足厥冷,呼吸氣微,面色蒼白,舌淡而潤,脈微欲絕等
二、亡陰證:是指體液大量耗損,陰液嚴(yán)重虧乏而表現(xiàn)出的危重證候
成因:壯熱耗津、大吐大瀉、嚴(yán)重?zé)齻?div style="height:15px;">臨床表現(xiàn):汗熱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溫,虛煩躁擾,口渴欲飲,皮膚皺癟,小便極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脈細數(shù)疾等
八綱證候間的關(guān)系
一、              證候相兼:八綱中的八類證候不是孤立的,
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證候的描述
1、表里與寒熱虛實
表里與寒熱虛實的關(guān)系
表寒證:惡寒重,發(fā)熱輕,鼻塞,流清涕
表熱證:惡寒輕,發(fā)熱重,咽痛,咳黃痰
表虛證:惡風(fēng)發(fā)熱,有汗,脈浮緩而無力
表實證:惡寒發(fā)熱,無汗,甚喘,身疼痛
治則簡介
表寒證--辛溫解表    表熱證--辛涼解表
表虛證--扶正解表    表實證--發(fā)汗解表
表里與寒熱虛實的關(guān)系
里寒證:面白,腹部冷痛,喜溫,小便清長
里熱證:面紅,口干苦,喜冷,小便短赤
里虛證:氣短神疲,腹痛喜按,食少便溏
里實證:聲高氣粗,腹痛拒按,脹滿便閉
治則簡介
里寒證--溫里散寒    里熱證--清泄里熱
里虛證--補虛      里實證--攻下
2、寒熱與虛實的關(guān)系
寒熱與虛實的關(guān)系
虛寒證:面色恍白,肢冷畏寒,
下利清谷,舌淡白胖大,脈弱
實寒證:面色蒼白,肢冷惡寒,
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脈緊
虛熱證:潮熱,盜汗,消瘦,五心煩熱,
咽干口燥少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實熱證:壯熱,煩渴喜飲,神昏譫狂,便秘,
舌紅苔黃厚而干燥,脈洪數(shù)或滑數(shù)
寒熱與虛實的關(guān)系
治則簡介
虛寒證--溫陽益氣    實寒證--散寒
虛熱證--滋陰清熱    實熱證--泄熱
三類證候的相兼(三維描述)
例如:
表實寒證  里實寒證  里實熱證
里虛寒證  里虛熱證
第四章  辨  證
第一節(jié)    病因辨證
概念及重點:
病因辨證,是運用病因?qū)W的基本理論,綜合分析各種病因侵入人體所致疾病各種證候的辨證方法。
重點:外感六淫的致病特點及常見臨床表現(xiàn)。
外感?。褐父惺芰O氣等外邪引起的疾病。
一、六淫辨證
風(fēng)、寒、暑、濕、燥、火
注意:要與“內(nèi)生六淫”的相區(qū)別
(一)風(fēng)淫證候
概念:外感風(fēng)邪引起的證候,又稱外風(fēng)證。
風(fēng)淫特點:為百病之長,其性輕楊,善行數(shù)變,具有發(fā)病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的特點。
臨床表現(xiàn):
1、風(fēng)邪侵表:發(fā)熱惡寒、汗出、鼻塞或噴嚏,咳嗽,咽喉癢或痛,苔薄白,脈浮緩
2、風(fēng)客肌膚:皮膚瘙癢,或起丘疹,或起風(fēng)團,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3、風(fēng)襲經(jīng)絡(luò):顏面麻木仁,口眼歪斜,頸項拘急,四肢抽搐
4、風(fēng)襲關(guān)節(jié):關(guān)節(jié)疼痛,游走不定
5、風(fēng)水相搏:顏面先腫,繼則全身
(二)寒淫證候
概念:外感寒邪引起的證候,又稱外寒證。
寒淫特點:為陰邪,其性清泠,凝滯,收引,傷人陽氣,阻礙氣血運行。
臨床表現(xiàn):
1、  傷寒證:寒邪傷于肌表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舌苔白,脈浮緊
2、中寒證:寒邪直中臟腑(寒邪客肺、寒滯胃腸、寒滯肝脈、寒滯心脈、寒凝胞宮證等
臨床表現(xiàn):腹部冷痛,喜溫,口淡不渴,小便清長或咳喘,或泄瀉,或手足拘攣,或囊縮等,舌淡苔白,脈沉緊
3、寒凝經(jīng)脈:關(guān)節(jié)冷痛,痛有定處,喜溫
(三)暑淫證候
概念:外感暑邪引起的證候。
暑淫特點:其性炎熱,為病必見熱象,最易耗氣傷津,且暑多挾濕,常與濕邪相混為病。
臨床表現(xiàn):
1、傷暑(輕):惡熱、汗出、口渴、疲乏、尿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虛
天氣炎熱,汗出過多,氣陰兩傷
2、中暑(重):發(fā)熱,卒然昏倒,汗不出,煩悶,氣急,甚或昏迷驚厥,舌絳干燥,脈濡數(shù)
暴曬于烈日之下,體熱難散
程鐘齡認(rèn)為辨暑方法:以自汗、口渴、煩心、溺赤、身熱、脈虛為要點
病案
盛夏時,豐赴西鄉(xiāng)療病,路過石梁村口,見一人奄然昏倒于道旁,遂停與診。脈之兩手洪大,其為暑熱所中者昭然。即以通關(guān)散吹鼻,似欲噴嚏而不得,令人揪之,又令人入村采蒜取汁,頻頻灌之,連得噴嚏,少時蘇醒。求賜一方,遂用六和湯去參、術(shù)、厚樸、加滑石、通草、屬服三帖,數(shù)日后,登門致謝。《時病論》
(四)濕淫證候
概念:外感濕邪引起的證候。
濕淫特點:其性重著,黏滯,其病常纏綿留著,不易速去。
臨床表現(xiàn):傷濕冒濕 濕傷關(guān)節(jié)   著痹
1、濕邪傷表:頭重如裹,身熱無汗,關(guān)節(jié)疼痛,四肢倦怠
2、濕侵皮膚:皮膚起泡,破流黃水(黃水瘡),或足趾奇癢,皮破流水
3、濕流關(guān)節(jié):關(guān)節(jié)重著酸痛,肌膚麻木,疼痛固定,脈濡緩,舌苔膩
(五)燥淫證候
概念:外感燥邪引起的證候。
燥淫特征:其性干燥,易傷津液,臨床上有涼燥與溫燥之分。
臨床表現(xiàn):
1、涼燥: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喉癢,鼻塞,舌白而干,脈浮
秋深初涼,西風(fēng)肅殺,感之而成涼燥
2、溫燥:身熱有汗,口渴,咽干,咳嗽,胸痛,甚者痰中帶血,以及上氣鼻干,舌干苔黃,脈象浮數(shù)
久晴無雨,秋陽暴曬,感之而成溫燥
(六)火淫證候
·概念:外感火熱病邪引起的證候
·火淫特點:(比較:溫→火→熱)
·臨床表現(xiàn):熱盛 津傷 動風(fēng) 動血 火邪壅滯局部
火灼氣分-壯熱口渴,面紅目赤
熱入營血,迫血妄行-吐血、衄血、發(fā)疹
熱擾神明-發(fā)狂
熱灼肌膚-皮膚生癰癤
熱傷津液-便秘,尿黃
舌-紅絳
脈-數(shù)而有力
比較:熱與暑的異同
相同點:同為夏令主氣。《素問 五運行大論》:“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南方生熱,熱生火”“七月流火”
不同點:
暑-以汗出過多,氣陰兩傷為損害的一組癥狀,治以清暑益氣(清暑益氣湯)
火-以火毒內(nèi)侵,或灼傷肌膚為損害的一組癥狀,治以清熱解毒(五味消毒飲)
(七)疫癘辨證
概念:是中醫(yī)對急性、烈性傳染病的總稱。其又名瘟病,是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
致病特點:
1、傳染性強,流行面廣
2、發(fā)病急驟,病情危重
3、多從口鼻而入
4、其產(chǎn)生有一定的條件
臨床表現(xiàn):
1、大熱、大渴、頭痛如劈
2、絞腸痛絕,或抽搐強直
3、狂躁昏譫,吐衄發(fā)斑,咽痛喉爛
4、憎寒壯熱,痰喘腫脹
5、舌質(zhì)紅絳,苔厚濁膩或白厚如積粉
6、脈濡數(shù)
二、 七情證候
概念:過度、過久的情志剌激,導(dǎo)致臟腑氣血失調(diào)而引起的疾病
致病特點:
1、與患者的情緒波動密切相關(guān)
2、以精神癥狀主
情志內(nèi)傷的臨床表現(xiàn)
1、怒則氣上:頭痛目脹,面紅目赤
2、喜則氣緩:神不守舍,哭笑無常
3、悲則氣消:悶悶不樂,面色無華
4、恐則氣下:腰膝酸軟,二便失禁
5、驚則氣亂:驚悸怔忡,癲狂暈厥
6、思則氣結(jié):食少納呆,胸悶噯氣
三、飲食勞傷
(一)飲食所傷:
胃痛,惡聞食臭,飲食不佳,胸膈痞滿,吞酸噯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二)勞逸所傷:
倦怠無力,嗜臥,懶言,飲食減退,脈緩大或浮或細。
(三)房室所傷
陰虛,則咳嗽咯血,骨蒸潮熱,心悸盜汗;
陽虛,則陽萎早泄,手足清冷,腰酸腿軟,夢遺滑精。
四、 外傷
指外受創(chuàng)傷,如金刃。跌打,獸類咬傷及毒蟲螫所引起的一類癥候。
第二節(jié)  氣血津液辨證
一、 氣病辨證
(一)氣虛證
概念:是人體之氣不足導(dǎo)致氣的基本功能減退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xiàn):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zāi)垦?,自汗,活動后諸癥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氣虛證經(jīng)文摘錄
《靈樞·口問》;“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div style="height:15px;">《素問·剌志論》:“氣虛者,寒也”“氣虛形虛”
《脾胃論·脾胃勝衰論》:“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
(二)氣陷證
概念:是因氣虛而升舉乏力、清陽下陷所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xiàn):氣虛證+臟器下垂
腰腹氣墜感,久瀉久痢,便意頻頻
臟器下垂
(四) 氣逆證
概念:氣機逆而向上或升發(fā)太過所表現(xiàn)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
·肺氣上逆-咳嗽,氣喘,不得平臥
·胃氣上逆-嘔吐,呃逆,噯氣
·肝氣上逆-頭痛目脹,眩暈耳鳴,面紅目赤,吐血衄血,甚至?xí)炟?div style="height:15px;">第二節(jié) 血病辨證
(一)血虛證
概念:血不足肌體失去濡養(yǎng)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
1、失血過多(急慢性失血)
2、生血不足(脾虛生化足)
3、瘀血阻絡(luò),新血不生
臨床表現(xiàn):
面色蒼白或萎黃無華,唇色淡白,爪甲色淡
頭暈?zāi)垦?,心悸失眠--血不養(yǎng)心
手足麻木--經(jīng)脈失養(yǎng)
月經(jīng)量少、色淡--化源不足
舌淡、脈細無力--脈道不充
(二)血瘀證
概念:血液運行遲緩或溢出而停積于脈外所引起的證候
成因:
臨床表現(xiàn):疼痛部位固定,痛如針剌,夜間加重
胸痛,口唇指甲青紫
腫塊,質(zhì)地較硬,推之不移
嘔血,大便色黑如柏油
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
面色黎黑,青筋顯露,肌膚甲錯
舌上有瘀點或瘀斑,脈澀或結(jié)代
(三)血熱證
概念:血分有熱,迫血妄行所導(dǎo)致的證候
成因: 感受外邪--外來之火
五志化火--內(nèi)生之火
臨床表現(xiàn):咳血,吐血,尿血,衄血;面紅目赤,口干,尿黃;甚狂躁;舌紅絳,脈弦數(shù)
(四)血寒證
概念:是指寒邪客于血脈,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外感寒邪;陽虛失溫
臨床表現(xiàn):手足冷痛,膚色紫暗發(fā)涼,喜暖惡寒,得溫痛減,或少腹疼痛,形寒肢冷,月經(jīng)衍期,經(jīng)色紫暗夾有血塊。舌淡暗苔白,脈沉遲或澀
三、氣血同病辨證
(一)氣滯血瘀證
是氣機郁滯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現(xiàn)的證候
成因:情志不遂  病邪阻滯氣機
臨床表現(xiàn):氣滯證+ 血瘀證
胸脅脹悶疼痛,脅下痞塊,剌痛拒按,婦女可見經(jīng)閉或痛經(jīng),經(jīng)色紫暗,有瘀塊等,舌紫暗或見紫斑,脈澀
(二)氣虛血瘀證
是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而表現(xiàn)的候
成因:久病耗氣  年老氣衰
臨床表現(xiàn):氣虛證+ 血瘀證
氣虛證-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少氣懶言
血瘀證-疼如針剌,痛處不移
舌脈-舌淡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三)氣血兩虛證
是指氣虛證與血虛證同時存在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氣虛證 + 血虛證
氣虛證-頭暈?zāi)垦?,少氣懶言,自?div style="height:15px;">血虛證-面色淡白或萎黃,心悸失眠
舌脈-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四)氣不攝血證
氣虛不能統(tǒng)攝血液而見失血的證候
成因:久病氣虛  慢性失血,氣隨血耗
臨床表現(xiàn):氣虛證 + 失血
氣虛-面白無華,氣短懶言,神疲乏力
失血-吐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
舌脈-舌淡嫩苔薄白,脈弱或芤
氣不攝血證與血熱證鑒別表P104
(五)氣隨血脫證
是指大出血時引起氣脫的證候
成因: 各種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臨床表現(xiàn):大出血時突然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xí)炟?。舌淡,脈微細欲絕,或浮大無根
四、津液病辨證
(一)津液不足證
概念:是指體內(nèi)津液不足,組織失去潤養(yǎng)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津液虧虛
臨床表現(xiàn):口燥咽干,唇燥而裂,皮膚干枯無澤,小便短少,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注意與“外燥”相區(qū)別
(二)水液停聚
1、水腫
概念:是指水液停聚于體內(nèi)的病證
成因: 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
臨床表現(xiàn):
陽水-從面部開始,漸及全身
外邪襲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調(diào)水道
陰水-從足部開始,腰以下為甚
陽虛氣化失司
(1)痰證
概念:是指體內(nèi)津液內(nèi)聚所形成的稠濁而粘滯的病理產(chǎn)物內(nèi)停而引起的病證
成因:多種因素(內(nèi)外因)脾、肺、腎功能失調(diào),水液停聚
臨床表現(xiàn):
在肺-咳嗽,咯痰,胸悶
在脾胃-納呆,嘔吐痰涎
在心神-癲、狂、癇
在腦-頭暈?zāi)垦?div style="height:15px;">在四肢、經(jīng)絡(luò)-局部冷痛,肢麻
在皮下、肌肉-瘰癘,癭瘤,乳癖
在咽喉-梅核氣
舌脈象-舌苔膩,脈滑
(2)飲證
概念:是指津液內(nèi)停所形成的質(zhì)地清稀的病理產(chǎn)生所引起的病證
臨床表現(xiàn):
在胃腸-水聲漉漉,脘痞,吐清水
在肺-咳嗽氣喘痰稀白
在胸脅-滿痛,咳則加劇
在心-心悸,不得平臥,下肢浮腫
舌脈象-舌苔白滑,脈弦
小結(jié)
氣的病變:氣虛證 氣陷證
氣滯證 氣逆證
血的病變:血虛證 血瘀證
血熱證 血寒證
津液病變:痰證  飲證
水腫(陰水、陽水)
兼證:  氣血兩虛 氣滯血瘀
氣虛血瘀 氣不攝血
第三節(jié) 臟腑辨證
臟腑辨證
概述:根據(jù)中醫(yī)的臟腑功能,結(jié)合四診及八綱的分析,來確定疾病的具體部位
意義:是臨床各科的重要基礎(chǔ),在中醫(yī)學(xué)的辨證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內(nèi)容:臟病辨證 腑病辨證 臟腑兼證
學(xué)習(xí)要求及方法:
要求:
1、正確理解臟腑辨證的含義及與其它辨證方法的關(guān)系
2、掌握臟腑各種證候的臨床表現(xiàn)及其證候分析
3、掌握臟腑兼病辨證的各種證候之臨床表現(xiàn)及其證候分析
學(xué)習(xí)方法:
1、縱:熟記臟腑的生理功能
2、橫:聯(lián)系八綱、氣血津液內(nèi)容來分析
一、心與小腸辨證
概述: 心的生理、病理
1 主血脈
2 主神明
3 其華在面、開竅于舌
4 小腸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濁
心病的主要癥狀
心區(qū):心痛、胸悶、心悸、怔忡
主神明:心煩、失眠、多夢
狂亂、神昏譫語
開竅于舌:口舌生瘡
移熱于小腸:小便赤澀灼痛、尿血
(一)心氣虛證、心陽虛與心陽暴脫證
1、心氣虛
概念:是心氣不足,鼓動無力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久病體弱  年老氣衰
臨床表現(xiàn):氣虛證?。⌒膭訜o力癥
氣虛-氣短懶言,神疲乏力,自汗
心-胸悶、心悸、怔忡、失眠、多夢
舌脈-舌淡、苔白,脈弱
2、心陽虛證
概念:是心陽虛,溫運無力,虛寒內(nèi)生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心氣虛進一步發(fā)展而成
臨床表現(xiàn):陽虛?。⌒氖仞B(yǎng)
陽虛-形寒肢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
心-心悸怔忡,心胸憋悶
舌脈-舌質(zhì)淡胖,脈弱
3、心陽暴脫證
概念:是心陽衰極,陽氣暴脫所表現(xiàn)的亡陽證候
成因:本證在心陽虛衰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
臨床表現(xiàn):亡陽證?。⌒乃?div style="height:15px;">亡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
心-胸痛暴作,面唇青灰,甚或神志模糊,昏迷
舌脈-舌淡或淡紫,脈微細欲絕
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三證的關(guān)系P107
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
(二)心血虛證與心陰虛證
1、心血虛
概念:是心血不足,心失濡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久病耗傷陰血勞神過度 心血暗耗
臨床表現(xiàn):血虛證?。⌒氖у︷B(yǎng)
血虛-面白無華或萎黃,唇淡白,頭暈?zāi)垦?,脈細無力
心-心悸,失眠,多夢
2、心陰虛
概念:是心陰虧虛,虛熱內(nèi)擾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勞神太過,心陰暗耗熱病傷及心陰
臨床表現(xiàn):陰虛證?。⌒氖B(yǎng)
陰虛-潮熱,盜汗,兩顴發(fā)紅,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心-心悸、失眠、多夢
(三)心火亢盛證
概念:是指心火內(nèi)熾表現(xiàn)的實熱證候
成因:外邪入里化火;情志抑郁化火
臨床表現(xiàn):火熱證?。⌒呐c小腸癥狀
實火-面赤口渴,身熱,便秘溲赤,苔黃,脈數(shù)
心-心煩,失眠,甚則狂躁譫語,
口舌生瘡,或舌尖紅赤生芒剌
移熱于小腸-小便赤、澀、灼、痛
(四)心脈痹阻證
概念:是多種因素導(dǎo)致心脈閉塞不通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年高體弱;久病正虛
臨床表現(xiàn):心悸怔忡,心胸憋悶作痛,痛引肩背或內(nèi)臂,時作時止
臨床根據(jù)成因不同,可分為四型
心脈痹阻的分型
瘀血內(nèi)阻-痛如針剌,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
痰濁停聚-悶痛甚,體胖痰多,身重困倦,
舌苔白膩,脈沉滑
陰寒凝滯-突發(fā)劇痛,得溫痛減,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
氣機郁滯-脹痛,發(fā)作常與精神因素有關(guān),
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五)痰迷心竅證
概念:是指痰濁蒙閉心神所致的以神志失常為主的證候
成因:情志不遂,氣郁生痰;濕濁釀痰
臨床表現(xiàn):濕痰證+精神異常(癲、狂)
濕痰-面色晦滯,脘悶惡心,舌苔白膩
癲證-精神抑郁,喃喃自語
癇證-突然昏仆,口吐涎沫,喉中痰鳴
(六)痰火擾心證
概念:指痰火內(nèi)盛,擾亂心神的證候
成因:七情郁結(jié),氣郁化火
灼津為痰,上蒙心竅
臨床表現(xiàn):痰火證?。】褡C
痰火-發(fā)熱氣粗,面紅目赤,喉間痰鳴
痰黃稠,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狂證-躁動,打人毀物,力逾常人
(七)小腸實熱證
概念:是指小腸經(jīng)的實火證
成因:心熱下移感受暑熱
臨床表現(xiàn):實火證 + 小腸與心經(jīng)熱
實火-面赤口渴;舌紅苔黃,脈數(shù)實
小腸熱-小便灼熱澀痛,甚尿血
心熱-口舌生瘡,潰爛灼痛
二、 肺與大腸辨證
概述:肺的生理、病理
1、肺主氣,司呼吸  “肺朝百脈”;
2、主宣發(fā),肅降,能調(diào)水道;
3、外合皮毛,開竅于鼻;
4、大腸主傳導(dǎo),排泄糟粕;
肺的主要癥狀
1、主氣,司呼吸:咳嗽,氣喘
2、主宣發(fā)、肅降:鼻塞
3、主通調(diào)水道:陽水
4、外合皮毛:外感病初期,皮膚病
5、大腸:便秘,泄瀉,腹痛,里急后重
(一)肺氣虛證
概念:是肺氣虛弱,衛(wèi)氣不固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久病咳喘脾虛土不生金
臨床表現(xiàn):氣虛證?。》蔚臋C能減退
氣虛-面色淡白,少氣懶言,神疲乏力
肺-咳喘無力,短氣,咳痰清稀,語聲低怯
或自汗惡風(fēng)易感冒。
舌脈-舌淡苔白,脈弱
(二)肺陰虛證
概念:是指肺陰不足,虛熱內(nèi)生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久咳傷陰癆蟲蝕肺 熱病后期傷陰
臨床表現(xiàn):陰虛證?。》翁摕嶙C
陰虛-口燥咽干,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顴紅
肺-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甚痰中帶血,聲音嘶啞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三)風(fēng)寒束肺證
概念:是風(fēng)寒外襲,肺衛(wèi)失宣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外感風(fēng)寒
臨床表現(xiàn):風(fēng)寒表證?。》螝馐?div style="height:15px;">風(fēng)寒表證-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清涕,
身痛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肺-咳嗽,咯痰色白清稀,喉癢不適
(四)寒邪客肺證
概念:是指寒邪客于肺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肺氣虛發(fā)展而來年老體弱,陽氣耗傷
臨床表現(xiàn):寒證?。》螝馍夏?div style="height:15px;">寒證-形寒肢冷,或面浮肢腫
肺-咳喘無力,痰白清稀量多如泡沫,胸悶
舌脈-舌淡苔白滑,脈遲緩
(五)痰濕阻肺證
概念:是指寒痰濕阻滯于肺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寒濕外邪侵襲于肺
中陽不振,寒從內(nèi)生,聚濕生痰
臨床表現(xiàn):濕痰證?。》螝馐?div style="height:15px;">濕痰-痰多色白易咯
肺-咳嗽,氣喘,胸悶
舌脈-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滑
(六)風(fēng)熱犯肺證
概念:風(fēng)熱外襲,肺衛(wèi)失宣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外感風(fēng)熱
臨床表現(xiàn):風(fēng)熱表證?。》问?div style="height:15px;">風(fēng)熱表證-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頭痛肢酸
鼻塞流濁涕,口干咽痛
肺-咳嗽,咯痰黃稠
舌脈-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七)熱邪壅肺證
概念:是邪熱壅肺,肺失宣降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表邪不解,入里(肺)化熱
臨床表現(xiàn):里熱實證?。》问迕C
里熱-發(fā)熱,口渴,煩躁不安,
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
肺 -咳嗽,氣喘,痰黃,鼻煽
胸痛甚吐痰血腥臭痰
舌脈-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有力
(八)燥邪犯肺證
概念:燥邪外襲,肺失清潤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秋季外感燥邪
臨床表現(xiàn):外燥證?。》问鍧?div style="height:15px;">外燥-唇、舌、鼻、咽干燥,尿少便干,
輕微發(fā)熱惡寒,頭身酸痛
肺-干咳無痰,或痰少難咯,甚痰中帶血;
舌脈-舌尖紅苔薄而干,脈浮細
風(fēng)熱犯肺 熱邪壅肺 燥邪犯肺鑒別P113
(九)大腸濕熱證
概念:是濕熱蘊結(jié)大腸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暑濕之邪外侵飲食不潔,濕熱內(nèi)生
臨床表現(xiàn):濕熱證?。〈竽c傳導(dǎo)失常
濕熱-發(fā)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大腸-下痢膿血粘液便,或暴注下迫黃褐臭穢稀便,
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
(十)大腸液虧證
概念:是大腸津虧,腸失濡潤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年老陰血不足
高熱、吐瀉傷陰
產(chǎn)后失血
臨床表現(xiàn):津虧證 + 大便燥結(jié)
津虧-口燥咽干,舌紅少苔或黃燥,脈細澀
大腸-大便干結(jié)難解,數(shù)日一行
伴口臭,噯氣,腹脹
三、 脾與胃病辨證
概述: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運化,主升清
2、脾主統(tǒng)血
3、主肌肉四肢
4、開竅于口,其華在唇
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
脾病的主要癥狀
1、運化失常:食少納呆,腹脹,浮腫便溏,濕聚生痰
2、清氣不升:頭暈,神疲
3、有統(tǒng)血:慢性出血
4、四肢失充:肌肉瘦弱無力
5、胃失和降:噯氣、惡心、嘔吐、呃逆等
(一)脾氣虛證
概念:是脾(胃)氣不足,運化失健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飲食不節(jié)勞累過度
思慮傷脾久病耗氣
臨床表現(xiàn):氣虛證?。∵\化失司
氣虛-少氣懶言,神疲乏力
運化失司-腹脹納呆,便溏
面色萎黃,形體消瘦
面色恍白,形體肥胖
舌脈-舌淡苔白,脈緩弱
(二)脾陽虛證
概念:脾陽虛衰,陰寒內(nèi)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 脾氣虛進一步發(fā)展而來
過食生冷,過食寒涼
寒涼藥太過,損傷脾陽
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
臨床表現(xiàn):陽虛證?。∑⑻撟C
陽虛-形寒肢冷,四肢不溫,面白,口淡不渴
脾-腹部冷疼,喜溫喜按,大便稀溏,
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
或帶下量多而清稀色白
舌脈-舌質(zhì)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三)中氣下陷證
概念:是脾氣虧虛升舉無力反而下陷的證候
成因: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fā)展而致
臨床表現(xiàn):脾氣虛證?。∨K器下垂
脾氣虛-腹脹納少,神疲,四肢乏力,
頭目眩暈,面白無華;舌淡苔白,脈緩弱
氣陷-脘腹墜脹,或便意頻頻,或久泄不止
精微物下瀉-小便渾濁如米泔
臟器下垂-子宮、胃、肝、腎、直腸等
(四)脾不統(tǒng)血證
概念:是脾氣虧虛不能統(tǒng)攝血液所表現(xiàn)的  證候
成因:久病脾虛  勞倦傷脾
臨床表現(xiàn):脾虛證?。〕鲅Y
脾虛-面色萎黃或蒼白,食少便溏
出血-便血、尿血、肌衄、齒衄、崩漏
舌脈-舌淡,脈細無力
脾虛四證鑒別表
脾氣虛證:運化失職
脾陽虛證:溫煦功能下降
脾虛氣陷證:升舉功能下降
脾不統(tǒng)血證:固攝功能下降
(五)脾陰虛證
概念:是指脾陰不足,健運失調(diào)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過食辛辣;熱病傷陰;
臨床表現(xiàn):陰虛證+脾失運化
陰虛—五心煩熱,口燥唇干
脾失運化—脾脹,不思食,大便干結(jié)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細澀
(六)寒濕困脾證
概念:是寒濕內(nèi)盛,中陽受困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過食生冷;久居潮濕,寒濕內(nèi)生
嗜食肥甘,濕濁內(nèi)生
臨床表現(xiàn):寒濕證?。∑⑹Ы∵\
寒濕-頭身困重,面色晦暗,泛惡欲吐
脾-脘腹脹痞悶脹痛,食少便溏
舌脈-舌淡,苔白膩,脈濡緩
(七)濕熱蘊脾證
概念:是濕熱內(nèi)蘊中焦,脾主運化功能受困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感受濕熱
嗜食辛熱肥甘,嗜酒
寒濕蘊久化熱
臨床表現(xiàn):濕熱證?。∑⑦\受困
濕熱-身熱不揚,汗出不暢,身目鮮黃,或皮膚發(fā)癢
脾?。涓蛊灒{呆嘔惡,大便不爽,肢體困重,渴不多飲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八)胃陰虛證
概念:是指胃陰不足,胃失濡養(yǎng)所表現(xiàn)的  證候
成因:熱病后期,胃陰劫傷
嘔吐過頻,過用辛燥
肝郁化火,灼傷胃陰
臨床表現(xiàn): 胃部癥狀+ 陰虛證
胃 -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干嘔,嘈雜,呃逆
陰虛-口燥咽干,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少
舌脈-舌苔厚膩,脈滑
(九)食滯胃脘證
概念:指飲食停滯胃腸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
臨床表現(xiàn):胃脘痛?。∈硿C
胃?。鸽涿洂?,甚則攻撐作痛,拒按,
吐后痛減
食滯-噯腐吞酸,厭食,瀉下不爽,
便如敗卵,或大便秘結(jié)
舌脈-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
(十)胃寒證
概念:是寒邪犯胃,胃氣凝滯,胃失和降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乘涼飲冷,腹部受寒
嗜食生冷,胃陽受損
臨床表現(xiàn):胃脘疼痛?。『C
胃?。鸽淅渫?,甚劇痛,得溫痛減
惡心嘔吐,呃逆噯氣
寒證-口淡不渴,畏寒肢冷
舌脈-舌質(zhì)淡白苔白滑,脈沉緊或弦
(十一)胃熱證
概念:是指胃中火熱熾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過食辛辣,食積化火
情志不遂,氣郁化火
臨床表現(xiàn):胃脘痛?。嵯?div style="height:15px;">胃?。鸽渥仆?,拒按,消谷善饑,
或口臭;牙齦腫痛,潰爛
熱象-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黃
舌脈-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胃病寒熱虛實鑒別表P118
四 肝與膽病辨證
概述:肝、膽的生理、病理
1、主藏血:貯藏血液,調(diào)節(jié)血量
2、主疏泄:調(diào)節(jié)情志,協(xié)助消化
3、開竅于目,在體為筋,其華在爪
肝膽病的常見癥狀
肝區(qū):脅肋脹痛
主情志:煩燥易怒
主筋:抽搐、震顫
沖任失調(diào):月經(jīng)病
開竅于目:目疾
經(jīng)脈所過:睪丸脹痛
膽?。嚎诳?、黃疸、驚悸
(一)肝氣郁結(jié)證
概念:是肝的疏泄功能異常,氣機郁滯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 情志抑郁不遂
突然精神剌激
臨床表現(xiàn):氣滯證?。「问栊?div style="height:15px;">氣滯證-胸脅或少腹脹痛
肝氣不舒-情志抑郁,善太息
氣郁痰凝-咽喉異物感,或癭瘤
氣結(jié)-瘕塊,時聚時散
婦科-乳房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
舌脈-舌苔薄白,脈弦
(二)肝火上炎證
概念:是指肝經(jīng)氣為上逆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 情志不遂,氣郁化火
火熱之邪內(nèi)侵累及于肝
臨床表現(xiàn):實火證?。「谓?jīng)癥狀
實火-面紅目赤,口苦口干,吐血、
衄血,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黃
肝 -急躁易怒,頭暈脹痛,痛勢劇,
脅脅灼痛,耳鳴如潮
舌脈-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三)肝血虛證
概念:是因肝血虧虛而相關(guān)組織器官失養(yǎng)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失血,久病營血虧虛
腎精虧虛,精不化血
脾胃虛弱,化源不足
臨床表現(xiàn):血虛證 + 筋脈失養(yǎng)癥
血虛-面白無華,頭暈?zāi)垦?,爪甲不榮;
視物模糊,夜盲;經(jīng)量少,色淡
筋脈失養(yǎng)-肢體麻木,關(guān)節(jié)拘急,
手足震顫,肌肉瞬動
舌脈-舌淡,脈細
(四)肝陰虛證
概念:是肝之陰液虧虛,虛熱內(nèi)擾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氣郁化火,火灼肝陰
溫?zé)岵『笃?,耗傷肝?div style="height:15px;">腎陰不足,水不涵木
臨床表現(xiàn):陰虛證 + 肝失所養(yǎng)
陰虛-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面部烘熱,
或顴紅,口咽干燥
肝失養(yǎng)-兩目干澀,視力減退;
手足蠕動,胸脅隱隱灼痛
舌脈-舌紅少津,脈弦細而數(shù)
(五)肝陽上亢證
概念:是指肝腎陰虧,肝陽偏亢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傷精失血,陰液虧耗
年高陰虧,肝腎不足
臨床表現(xiàn):本虛標(biāo)實
標(biāo)實-頭目脹痛,眩暈耳鳴,面紅目赤,急躁易怒
本虛-腰膝酸軟,頭重腳輕,失眠多夢
舌脈-舌紅少津,脈弦勁
(七)肝風(fēng)內(nèi)動證
概念:是指肝陰虧虛,肝陽亢動而出現(xiàn)的
眩暈、抽搐、顫動等動搖特點的證候
成因:肝腎陰虧,陰不制陽
邪熱熾盛,引動肝風(fēng)
熱病后期,肝陰未復(fù)
營血虧虛,筋脈失養(yǎng)
1、肝陽化風(fēng)證
成因:腎水不足,不能涵養(yǎng)肝木,而使肝陽亢動所產(chǎn)生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肝陽上亢?。?nèi)風(fēng)證
肝陽上亢-眩暈,頭搖頭痛,肢顫
內(nèi)風(fēng)證-突然倒地,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舌強不語;脈弦勁
2、熱極生風(fēng)證
成因:高熱傷津
臨床表現(xiàn):實熱證?。?nèi)風(fēng)證
實熱證-高熱神昏,躁擾如狂
內(nèi)風(fēng)-四肢抽搐,頸項強直,
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guān)緊閉
舌脈-舌紅絳苔黃燥,脈弦數(shù)
3、陰虛動風(fēng)證
成因:熱病后期,肝腎陰液耗損未復(fù)
臨床表現(xiàn):虛熱證?。〗蠲}失養(yǎng)
虛熱-潮熱盜汗,顴紅咽干,形體消瘦
陽亢-眩暈耳鳴,頭痛
筋脈失養(yǎng)-手足蠕動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四)血虛生風(fēng)證
成因:慢性失血或生血不足
臨床表現(xiàn):血虛證?。〗蠲}失養(yǎng)
血虛-面白無華,爪甲不榮,眩暈耳鳴,
視物模糊;舌淡苔白,脈細
筋脈失養(yǎng)-手足震顫,肌肉瞬動,
肢體麻木,關(guān)節(jié)拘急不利
肝風(fēng)四證鑒別表P121
一、內(nèi)風(fēng)證明顯
肝陽化風(fēng):病重而險,可留后遺癥
熱極生風(fēng):來急去快,見于小兒高熱患者
二、內(nèi)風(fēng)證不明顯,以筋脈失養(yǎng)為主
陰虛動風(fēng):熱病后期,伴陰虛內(nèi)熱
血虛動風(fēng):慢性貧血患者,伴血虛證
(八)寒滯肝脈證
概念:是指寒邪凝滯肝脈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外寒侵襲肝脈
臨床表現(xiàn):外寒證?。「谓?jīng)寒證
肝經(jīng)寒證-少腹?fàn)恳G丸墜脹冷痛,
或陰囊收縮引痛,得熱則緩
或巔頂冷痛,干嘔
舌脈--舌苔白潤,脈沉弦或遲
(九)肝膽濕熱證
概念:是指濕熱蘊結(jié)肝膽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感受濕熱邪
嗜食肥甘及飲酒
脾胃濕熱,蘊結(jié)肝膽
臨床表現(xiàn):濕熱證?。「问栊?div style="height:15px;">濕熱-納呆腹脹,口苦,泛惡,
大便不爽,小便短赤
肝-脅肋灼痛或脹痛,目黃,寒熱往來
濕熱下注-陰部瘙癢,或帶下色黃穢臭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
(十)膽郁痰擾證
概念:是指痰熱內(nèi)擾,膽失疏泄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情志抑郁,痰郁化火
臨床表現(xiàn):痰熱證?。∧憣嵶C
痰熱-口苦嘔惡,頭暈?zāi)垦6Q
膽-驚悸不寐,煩燥不寧,失眠多夢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概述:腎的生理與病理
1、腎藏精,主生殖
2、腎主水
3、腎主納氣
4、腎主骨生髓
5、其華在發(fā),開竅于耳及二陰
腎的主要癥狀
1、腰膝酸軟或腰痛
2、水腫(陰水)
3、脫發(fā)、耳鳴、頭暈,齒搖
4、陽痿遺精、精少不育;宮寒不孕
5、虛喘
(一)腎陽虛證
概念:是腎陽不足,其溫煦、生殖、
氣化功能下降所引起的一類虛寒證候
成因:久病傷腎房勞傷腎 年高腎虧
臨床表現(xiàn):陽虛證?。∧I虧
陽虛-面色恍白或黧黑,形寒肢冷,
夜尿多,小便清長,五更泄瀉
男子:陽萎、早泄、精冷
女子:宮寒不孕
腎虧-腰膝酸軟
舌脈-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尺部尤甚
(二)腎陰虛證
概念:是腎陰虧虛,虛火內(nèi)生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久病傷腎;熱病后期傷陰
臨床表現(xiàn):陰虛證?。∧I虛
陰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
或骨蒸發(fā)熱,口咽干燥,形體消瘦
腎虛-腰膝酸軟,耳鳴
男子遺精早泄
女子閉經(jīng)或崩漏
舌脈-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
(三)腎精不足證
概念:是由于腎精不足,以致生長發(fā)育遲緩、生殖功能低下及早衰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先天稟賦不足
后天失于調(diào)養(yǎng)
久病傷腎,房勞傷腎
臨床表現(xiàn):發(fā)育遲緩 + 早衰
小兒-身體矮小,囟門遲閉,智力低下,
骨骼痿軟,動作遲鈍
成人-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jīng)閉不孕
性功能減退
老人-早衰,耳鳴,健忘恍惚,兩足痿軟
發(fā)脫齒搖,神情呆鈍
舌脈-舌淡,脈細弱
(四)腎氣不固證
概念:是腎的固攝功能失職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年幼腎氣未充;年高腎氣虧虛
臨床表現(xiàn):固攝失司?。∧I氣虧虛
腎虧-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耳鳴失聰
失固攝-尿后余瀝不盡,或遺尿,
或夜尿頻多,或小便失禁
男子滑精,早泄;
女子滑胎
舌脈-舌淡苔白,脈弱
(五)腎不納氣證
概念:是腎氣虧虛,納氣無權(quán)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久病咳喘肺虛及腎 年老腎虧
臨床表現(xiàn):腎虛?。√摯C
虛喘-咳喘無力,動則尤甚,呼多吸少
甚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脈浮大
腎虛-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弱
腎病五證比較簡表P124
(六)膀胱濕熱證
概念:是濕熱蘊結(jié)膀胱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感受濕熱飲食不潔,濕熱內(nèi)生,下注
臨床表現(xiàn):尿道癥?。駸嶙C
尿道-尿頻急、剌痛,或尿血,或挾有砂石
濕熱-發(fā)熱,腰部脹痛或腹痛,尿黃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臟腑辨證部分內(nèi)容小結(jié):
臟腑辨證是重要的臨床辨證手段
臟腑辨證可以確定病位和病性
以各臟腑的生理功能異常加上癥狀表現(xiàn)的性質(zhì)來進行;
病位    +     病性
(臟腑的功能異常) ?。ò司V)
各臟腑均有不同證型,注意掌握其主要證型
其證型的構(gòu)成不外乎寒、熱、虛、實
寒-實寒、虛寒
熱-實熱(火)、虛熱(火)
虛-氣、血、陰、陽的虛損
實-氣滯、血瘀、痰飲、水濕、水腫
1、心、肺、脾氣虛鑒別表
2、心、肝血虛鑒別表
3、心、肺、肝、腎陰虛鑒別表
4、心、脾、腎陽虛鑒別表
六、臟腑兼證辨證
概念:臨床表現(xiàn)涉及到兩個以上
臟腑的證候稱之為臟腑兼證
機理:各臟腑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主要通過五行和氣血經(jīng)絡(luò)來反映。
如:五臟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
心-肺:同居上焦,肺氣助心行血
肝:心主血,肝藏血
脾:心火下溫腎陽以暖脾
腎:水火相濟,君相之火相助
肝-腎:精(腎藏精,精生血以養(yǎng)肝)
脾:肝主疏泄以助脾運化
肺:克與反克
脾-肺:肺主氣,脾土生金,為氣血生化之源
腎:土克水,腎主水;腎火溫暖脾陽
腎-肺:肺為水上之源,腎主水,金水相生;
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共同完成呼吸運動;
(一)心腎不交證
概念:是水火既濟失調(diào)所反映的證候
成因:思慮勞神太過  久病腎陰虧耗
臨床表現(xiàn):腎虧?。⌒幕?div style="height:15px;">腎虧于下-腰膝酸軟,遺精,口燥咽干,
或五心煩熱,潮熱
心火亢于上-心煩不寐,心悸,或口舌生瘡
舌脈-舌紅,脈細數(shù)
(二)心脾兩虛證
概念:是心血虛與脾氣虛證同時出現(xiàn)
成因:思慮過度慢性失血 久病失養(yǎng)
臨床表現(xiàn):失眠證?。庋撟C
失眠-淺睡眠,易醒
氣血虛-面色萎黃或淡白無華;舌淡脈弱
心-心悸;
脾-腹脹便溏
(三)心肝血虛證
概念:是心肝兩藏血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思慮勞神,暗耗心血
失血過多,心肝失養(yǎng)
臨床表現(xiàn):血虛證?。⌒母问юB(yǎng)
血虛-面白無華,頭暈?zāi)垦#咨?div style="height:15px;">心-心悸怔忡,失眠多夢
肝-兩目干澀,視物模糊,肢體麻木
舌脈-舌淡苔白,脈細
(四)心腎陽虛證
概念:是心腎陽氣虛衰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心陽虛衰,久病及腎
腎陽虛衰,水氣凌心
臨床表現(xiàn):陰水證?。⌒乃?div style="height:15px;">心-心悸怔忡,朦朧欲睡,唇甲青紫
陰水-肢體浮腫,尿少,畏寒,小便不利
舌脈-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細
(五)心肺氣虛證
概念:心肺助氣行血功能減弱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久病咳喘,耗傷心肺之氣
年高體弱,精氣漸損
臨床表現(xiàn):氣虛證 + 心肺功能減弱
心-心悸,胸悶氣短,動則尤甚
肺-咳喘,不能平臥,痰液清稀
舌脈-舌淡苔白,脈沉弱或結(jié)代
(六)脾肺氣虛證
概念:是脾肺兩臟氣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久病咳喘,肺虛及脾
脾氣虛弱,土不生金
臨床表現(xiàn):氣虛證?。∑⒎翁?div style="height:15px;">氣虛-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面白無華
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
肺-咳喘無力,痰液清稀
舌脈-舌淡苔白,脈緩弱
(七)脾腎陽虛證
概念:是脾腎兩臟陽虛,溫化失職的證候
成因:腎陽虛不能溫養(yǎng)脾陽
久瀉久痢,脾病及腎
臨床表現(xiàn):陽虛證?。∑⒛I虛癥狀
陽虛-形寒肢冷,面色恍白
脾-腹部冷痛,久瀉久痢或五更瀉
腎-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甚面浮肢腫
舌脈-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八)肺腎陰虛證
概念:是肺腎兩臟陰液虧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癆蟲、久咳傷肺,損及腎陰
房勞過度,腎陰虧耗
臨床表現(xiàn):陰虛證?。》文I虛
陰虛-骨蒸潮熱,顴紅盜汗
肺-干咳少痰,聲音嘶啞,痰中帶血,瘰疬
腎-腰膝酸軟,男子遺精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九)腎陰虛證
概念:是肝腎兩臟陰液虧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溫?zé)岵『笃趥幘貌『膫?div style="height:15px;">臨床表現(xiàn):陰虛證 + 肝腎癥狀
陰虛-五心煩熱,顴紅盜汗,口咽干燥
肝-脅肋灼痛,頭暈?zāi)垦?div style="height:15px;">腎-腰膝酸軟,耳鳴健忘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十)肝脾不調(diào)證
概念:是肝失疏泄,脾失鍵運所引起的證候
成因:情志不遂,肝氣郁滯,橫逆犯脾
臨床表現(xiàn):大腹氣滯證?。「斡糇C
大腹-納呆脾脹,便溏不爽,腸鳴矢氣
腹痛欲瀉,瀉后痛減
肝-脅肋脹痛,情志抑郁,善太息
舌脈-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弦數(shù)
(十一)肝胃不和證
概念:是肝氣犯胃所引起的證候
成因:情志不遂,肝氣郁滯,橫逆犯胃
臨床表現(xiàn):胃氣滯證 + 肝郁證
胃-胃脘脹痛,噯氣呃逆,吞酸嘈雜
肝-脅肋脹痛,情志抑郁,善太息
舌脈-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弦數(shù)
(十二)肝火犯肺證
概念:是肝火灼,逆而犯肺的證候
成因:氣郁化火  表邪入里,邪居少陽
臨床表現(xiàn):實火證?。》胃伟Y狀
實火-面紅目赤,煩熱口苦
肺-咳嗽陣作,痰黃粘稠,甚咳血
肝-胸脅灼痛,急燥易怒
舌脈-舌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第五節(jié) 六經(jīng)辨證
創(chuàng)立者:東漢 張仲景《傷寒論》
適應(yīng)范圍:外感寒邪引起的發(fā)熱性疾病
三陽經(jīng):太陽經(jīng) 陽明經(jīng) 少陽經(jīng)
三陰經(jīng):太陰經(jīng) 少陰經(jīng) 厥陰經(jīng)
一、六經(jīng)辨證的概念
(一)太陽病證
太陽(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襲,為人體的藩籬
臨床表現(xiàn):惡寒,頭項強痛,脈浮
1、太陽中風(fēng)證:外感風(fēng)寒,營衛(wèi)失和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惡風(fēng),自汗出,脈浮緩
2、太陽傷寒證:寒邪侵襲,衛(wèi)陽被遏
臨床表現(xiàn):惡寒,發(fā)熱,頭項強痛,
體痛,無汗而喘,脈浮緊
(二)陽明病證
表證不解入里(胃腸):里熱實證
臨床表現(xiàn):身熱,不惡寒,反惡熱,汗自出,脈大
陽明經(jīng)證-胃經(jīng)實熱
陽明腑證-大腸實熱
1、陽明經(jīng)證
病機:邪熱充斥陽明胃經(jīng)
臨床表現(xiàn):身大熱,汗大出,煩渴引飲,
面赤氣粗,心煩,舌苔黃,脈洪大。
特點:大熱 大汗 大渴 脈洪大
2、陽明腑證
病機:熱傳大腸,與腸中燥屎相結(jié)
臨床表現(xiàn):日晡潮熱,手足汗出,臍腹脹滿脹疼痛,
痛而拒按,大便秘結(jié)不通,甚則神昏譫語,
狂亂,不得眠,舌苔黃厚干燥,或起芒剌,
甚至苔焦黑燥裂,脈沉實,或沉數(shù)
特點:痞 滿 燥 實
(三)少陽病證
病機:邪在少陽半表半里
臨床表現(xiàn):寒熱往來,胸脅苦滿,
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
(四)太陰病證
病機:脾陽虛衰,寒濕內(nèi)停
臨床表現(xiàn):腹?jié)M而吐,食欲不振,腹瀉,
時腹自痛,喜溫喜按,口不渴,
舌淡苔白滑或白膩,脈緩弱
(五)少陰病證
外感病后期,心腎陽衰
主癥:脈微細,但欲寐
(一)少陰寒化證
(二)少陰熱化證
1、少陰寒化證
病機:心腎陽虛,陰寒內(nèi)生
臨床表現(xiàn):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寐,
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
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微細
2、少陰熱化證
病機:腎水虧虛,心火上亢
臨床表現(xiàn):心煩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紅赤,
或舌絳少苔,脈細數(shù)。
(六)厥陰病證
病機:寒熱交錯,厥熱勝復(fù)
臨床表現(xiàn):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
饑不欲食,食則吐蛔
二、六經(jīng)病證的傳變
(一)傳經(jīng)
1、循經(jīng)傳:
2、越經(jīng)傳:
3、表里傳:
(二)合?。憾?jīng)以上同時出現(xiàn)
(三)并病:一經(jīng)未罷,另一經(jīng)又現(xiàn)
(四)直中:不從陽經(jīng),直中陰經(jīng)
第六節(jié) 衛(wèi)氣營血辨證
創(chuàng)立者:清朝-葉天士《溫?zé)嵴摗?div style="height:15px;">適用范圍:外感溫?zé)岵?div style="height:15px;">理論來源:《內(nèi)經(jīng)》《傷寒論》
衛(wèi)    氣    營   血
表   (    里   ?。?div style="height:15px;">肌膚  六腑  血液(五臟)
(一)衛(wèi)分證
病機:溫?zé)岵〕跗?,邪犯肺衛(wèi)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常伴頭痛,咳嗽,口干
微渴,咽喉痛,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
(二)氣分證
病機:表邪內(nèi)傳入里,正盛邪實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不惡寒反惡熱,
口渴尿黃,舌紅苔黃,脈數(shù)。
臨床表現(xiàn)
1、熱邪壅肺:咳喘氣粗,胸痛,咯黃痰
2、熱擾胸膈:心煩懊惱,坐臥不安,
甚則膈上如焚
3、胃熱亢盛:壯熱,大渴,大汗,脈洪大
4、熱結(jié)腸道:日晡潮熱,大便秘結(jié),
腹痛拒按,舌苔黃燥或黑而干焦
(三)營分證
病機:邪熱內(nèi)陷,劫傷營陰
臨床表現(xiàn):身熱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
心煩不寐,甚或神昏譫語,
斑疹隱隱,舌質(zhì)紅絳無苔,脈細數(shù)
(四)血分證
病機:病邪深入血分,生風(fēng)動血
臨床表現(xiàn):身熱夜甚,躁擾不寧,甚或昏狂,
斑診顯露,色紫黑,吐血,衄血,
便血,尿血;或見抽搐,角弓反張,
或手足蠕動;舌深絳或絳紫,脈細數(shù)。
第七節(jié) 三焦辨證
創(chuàng)立者: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
適應(yīng)范圍:溫?zé)岵 駵夭?div style="height:15px;">理論來源:《內(nèi)經(jīng)》《傷寒論》《溫?zé)嵴摗?div style="height:15px;">上焦: 心肺
中焦: 脾胃
下焦: 肝腎
(一)上焦病證
(1)溫病初起,邪襲肺衛(wèi):
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咳嗽,脈浮數(shù)
(2)熱邪壅肺,肺失宣降:
高熱,咳喘氣粗,口渴,舌紅苔黃,脈數(shù)
(3)肺衛(wèi)之邪,逆?zhèn)餍陌?div style="height:15px;">身灼熱,神昏 譫語,舌蹇肢厥,舌紅絳
(二)中焦病證
(1)陽明燥熱,里熱熾盛:
①壯熱,口渴,汗大出,脈洪大(經(jīng)熱證)
②日晡潮熱,腹脹滿硬痛,便秘,脈沉實(腑實證)
(2)太陰濕熱:
①身熱不揚,汗出不解,苔黃膩,脈濡數(shù)(濕熱薰蒸)
②脘腹痞悶,肢體困重,泛惡欲吐,大便溏泄(濕阻氣機)
(三)下焦病證
(1)腎陰耗損,虛熱內(nèi)擾:
身熱顴紅,手足心熱甚于手背,舌絳,
脈細數(shù),舌燥咽干,耳聾,神倦,脈虛
(2)虛風(fēng)內(nèi)動:
手足蠕動或瘛疭;或心煩不寐,心憺憺大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yī)診斷學(xué)精髓
《中醫(yī)診斷學(xué)》總結(jié)
疾病的鑒別診斷
中醫(yī)診斷學(xué)歌決匯
中醫(yī)診斷學(xué)精華匯總(顏之推敲整理)
四診五辨要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