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即便把日本全盤否定,也決不能忽視一件事,那就是日本人的長處:認真。無論發(fā)生什么事,這一點作為中國人不可不學。
——魯迅
世所共知,東方國家普遍受“華夏文明”影響,朝鮮、越南等都使用漢字,但是20世紀以后,東北亞、東南亞國家紛紛去漢化,朝鮮、越南文字改革后,可以全盤不用漢字,韓國為了“去漢化”,把“漢城”改為“首爾”,而唯一個國內(nèi)華人不占主體卻沒有完全拋棄漢字的國家,就是日本。
日本首都“東京”雖然與中國北宋京城同名,現(xiàn)在也有英文音譯,但還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寫上漢字?;蛟S日本也有人與韓國人一樣,有心與“漢”說永別,但就是無法徹底“去漢化”。這是為什么?
回歸日本文字變遷,不能說日本的文字沒有改革,比如源自英美的外來語越來越多,甚至超過三分之一,但是外來語再多,日語里的當用漢字終歸無法取消,因為一旦取消漢字,同音不同字的功能馬上消失,日語馬上就會出現(xiàn)詞義的混亂局面??峙碌綍r日本人也無法看懂他們的字母要表達什么意思。
所以,今日“東京”還是“東京”,在字面與中國昔日開封并無二致。
可見,漢化日本,著實化到了“腠理”。
為什么唯有日本能漢化到血脈中?有人認為,“漢和”本來就有血緣關系。
迄今依然有人認為,“萬世一系”的日本首任天皇“神武天皇”就是秦人徐福。神武天皇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徐福?這個課題已經(jīng)論證了上千年,幾乎成為日本式“哥德巴赫猜想”。以日本現(xiàn)存的遺跡看來、兩千多年前,確有載有徐福和5000名童男童女的中國那個龐大的東渡船隊到了日本,但沒有撐得住的文字考據(jù)能證明、徐福就是日本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我個人也不認同這種有些牽強的說法。不過,作為中日友好交流歷史的一段小小的插曲,聽來倒也無傷大雅。而楊貴婦終老于日本的逸聞似乎流傳的更為廣泛,姑且作笑談吧。
而據(jù)《日本書紀》記載:“公元540年,召集秦人、漢人等諸番投化者,安置國郡,編貫戶籍。秦戶人數(shù),總七千五十三戶?!庇纱丝芍?,秦漢時期中國內(nèi)陸移民定居日本的人數(shù)相當可觀。所以,說徐福團隊是大和國的移民一部分應是靠譜的。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是日本的第一任“文明課老師”。歷史上的日本經(jīng)歷四次“才變”,一次跟德國有關,一次跟美國有關,兩次跟中國有關。
第一次“彌才”,日本史稱“彌生時代”,發(fā)生公元前300年。在此之前,日本是原始社會的“繩紋時代”,“彌生時代”令日本過渡到了奴隸社會。中國《后漢書?東夷傳》和《日本書紀》都留下了對這段歷史的記憶?!皬洸拧弊屓毡救顺陨狭舜竺住⒂蒙狭饲嚆~器。“萬世一系”的神武天皇與社會飛躍在這個時候猛然出現(xiàn)?!皬洸拧钡闹饕晒?,種植和青銅器都與秦朝的固有文明相符。一個島嶼民族用極短時間幾乎完成了大陸民族在發(fā)展進程中需要數(shù)千年才能完成的文化飛躍。如果不是得到了某種先進大陸文明的猛烈灌溉和侵襲,很難想象這“奇跡”的發(fā)生。所以這也成為秦朝徐福造福日本的之一佐證。
第二次“大化改新”之“漢才”把日本正式帶入高度文明的封建新世紀。歷史沒有爭議,日本第二次“文明變革”,完全“以中國為師”。孝德天皇大張旗鼓地宣揚“漢才”,言之鑿鑿地進入了全面漢化時代?!昂突隄h才”是中世紀日本“大化改新”的國家綱領。此時“華夏文明”達到鼎盛,唐中國如日中天,大和民族心悅誠服地甘居華夏小弟,把“漢才”舉為國家綱領,從政治體制到文化設計,一律照搬“漢才”。日本終于有了自己的“三省六部”,至今內(nèi)閣還在沿用“省”稱謂。今日日本,依然是個禮數(shù)周到的國家。而從古代日本人的禮節(jié)來看,也與中國隋唐異曲同工。中世紀前的日本,是“華夏文明”的忠實粉絲。對于中國,只有崇拜,未曾動過一絲“征服”之念。我們今天探究日本的漢化深度,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便“漢和”沒有血緣關系,但日本學習古代華夏文明還是任何國家無法比肩的,這著實顯示了日本人的一大長處:認真。日本學習先進文明的認真刻苦,真到元氣中,刻到了骨子里,他國無人能及。
古代日本上層人士似乎個個都是中國通,他們的漢語文言功底甚至比有些中國人還深厚,禮數(shù)比有些中國人還周到。所以,中國現(xiàn)代很多高等學府的老師、學者到日本訪問,不敢輕易交流“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許多日本文化學者,也絲毫不掩飾對“古典中國文化”的崇尚、“拿手”之情。
即便是日本后來換了老師,也無法在文化上將“漢”絕跡。足見古代中國文化進入了他們的血脈里。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日本注定與華夏文明“扯不清”關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