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guān)于寫。
為什么要寫詩?
康有為曾說的,“情志”“境遇”相交迫,怎么能無詩?孔子就曾經(jīng)教育兒子孔鯉要學(xué)好“詩”,因為詩可以感發(fā)性情、可以觀察民風(fēng)民情,可以讓人合群,可以表達心中的怨悱之情。在傳統(tǒng)時代,能作詩,是對每一個讀書人最基本的要求。清代名臣曾國藩認為,中國的學(xué)問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義理、考據(jù)、辭章。詩詞創(chuàng)作屬于辭章之學(xué)。
我們以詩最繁榮的唐朝為例——寫詩是唐朝文化人的生活方式,他們考試要寫詩,宴會要寫詩,送別要寫詩,旅游要寫詩,升遷、貶謫要寫詩,喪友要寫詩等等。大家不要以為宴會就不出好作品,比如,劉禹錫由和州刺史解職回京經(jīng)過揚州,白居易就請他吃飯,席間白居易寫出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fēng)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當(dāng)場回贈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這“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本褪乔Ч琶洌@是宴會詩的典范。
在唐朝,寫詩也為了考試,最值得一提的“考試詩”就是白居易的那首最著名的詠草詩《賦得古原草送別》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p>
此詩是白居易在16歲時,來長安參加考試所作,且一舉成名,流傳千古。另一首是祖詠的《終南望余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據(jù)《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有一年,唐朝廷舉行科舉考試,考試內(nèi)容是試帖詩,朝廷出的詩題是《終南望余雪》,按照規(guī)定,必須寫成一首六韻十二句(每韻兩句)的五言排律。祖詠參加了這次考試,只寫了四句,就交卷了。考官一看,答卷不符合規(guī)定啊,就問他為什么。祖詠回答:“意思已經(jīng)表達完滿了?!本筒换挪幻Φ刈叱隹紙隽?。真是傲嬌。
接下來,我們介紹寫詩最重要的部分。以下我所說的都以絕句為例。為什么以絕句為例,因為我對絕句罪數(shù),寫的也最多,而像律詩我也不太懂,沒有真正的實踐過。而且,為了更準確介紹平仄和音韻,我下面都是以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為基礎(chǔ)。
1、平仄。
關(guān)于平仄講的最詳細的,我手頭的書中,王力先生講的最詳實。但說的最形象的是啟功先生的《詩文聲律論稿》。感興趣的話,大家可以仔細去讀一下,我只能做簡單的介紹。
我國的語言系統(tǒng)中,無論各有幾聲,都可以概括地分為兩大調(diào)。即“平”(包括陰平和陽平)和“仄”(包括平聲以外的各聲)?,F(xiàn)在來講,平仄有兩套系統(tǒng),一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簡稱為新聲,可以看做是現(xiàn)在的口語;二是以《平水韻》為標準,簡稱為古聲,可以看做是古代的書面語。古代類似于《平水韻》等統(tǒng)一的詩詞韻書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因為中國實在太大了,特地方言不同,沒有現(xiàn)在這么方便的交流方式,因此,如果大家各以本地方言來寫詩,其他地方的人讀者很別扭,而且可能讀不通,因此,在詩詞界來說,統(tǒng)一詩詞韻書的出現(xiàn),就如同車同軌書同文,實在是偉大而影響深遠的事。
現(xiàn)在這兩套系統(tǒng)交叉并用,但是,一般不能混用。具體我也沒法舉例,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如果你選擇“新韻”或“通韻”寫詩,基本上,一聲、二聲是“平”,三聲、四聲是“仄”。這是古典詩文聲律中最基本的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運用的呢?簡單來說,就是每兩個字一個節(jié)奏,也就是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中國古代都是以兩個相同的字節(jié)為一個節(jié)奏。
那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jié)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后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后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云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當(dāng)然,說的最形象的,還是啟功先生,他說詩詞當(dāng)中的平仄大都是平仄雙疊的,因此試將平仄自相重疊,就好比一根長桿,可以按句子的尺寸來截取他,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這好比一根長竿,可按句子的尺寸來截取它。五言的可以截出四種句式:
仄仄平平仄(今稱A式句)即3至7或7至11;
平平仄仄平(今稱B式句)即1至5或5至9;
仄平平仄仄(今稱C式句)即4至8或8至12;
平仄仄平平(今稱D式句)即2至6或6至10。
七言句是五言句的頭上加兩個字。在竿上也可以截出四種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A式句)即1至7或5至11;
仄仄平平仄仄平(B式句)即3至9或7至13;
平仄仄平平仄仄(C式句)即2至8或6至12;
仄平平仄仄平平(D式句)即4至10或8至14。
五 言 句
壹貳叁肆伍
A【(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可變兩式,七言可變四式
B【(仄)仄[ 平 平仄仄平]】五言不能變,七言可變兩式
C【(平)仄[(仄)平平仄仄]】五言可變兩式,七言可變四式
D【(仄)平[(平)仄仄平平]】五言可變兩式,七言可變四式
七 言 句
【】內(nèi)為七言句,[]內(nèi)為五言句。
我們既知詩句中常常兩字一“頓”,或稱一“逗,例如仄仄或平平。因為它是前邊所說的那根平仄長竿上的小單位,所以可稱之為“節(jié)”。它又譬如一個盒子,有蓋有底。但有時每節(jié)并不一定是兩仄或兩平,因為一節(jié)之中的上字聲調(diào)有時可以活動,也就是盒蓋可以更換;下一字聲調(diào)關(guān)系重要,也就是盒底需要穩(wěn)定。所以應(yīng)用仄仄的有時可以用平仄,應(yīng)用平平的有時可以用仄平。于是仄仄平平有時可以變成平仄仄平,平平仄仄有時可以變成仄平平仄。這種盒底既然重要,現(xiàn)在即用它為標志來作節(jié)的稱呼,盒底是仄的(包括仄仄或平仄)稱為仄節(jié);盒底是平的(包括平平或仄平)稱為平節(jié)。從前對于律詩篇式所稱的仄起、平起,都是指首句第二(貳)字而言,也就是以句中第一節(jié)的盒底為標準的。
有人由于看到盒蓋可以活動,盒底不能活動的現(xiàn)象,便創(chuàng)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歌訣來。這種歌訣的說法,似是而非。因為不能專因盒蓋能換而影響全句的和諧。所以一、三、五的能換與否,是有條件的,不是任何句式中都可以不論的。一、三有不論的,但B式句的三因怕四成孤平,就仍須論,五則沒有不論的了。
又句中各節(jié),除句腳半節(jié)外,都須要間隔錯綜,平節(jié)后須接仄節(jié),仄節(jié)后須接平節(jié),即是二四六必須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如果這種節(jié)的關(guān)系錯了,便成為非律句。句中每個盒底既不容隨便更換,又須要間隔錯綜,所以“二四六分明”雖未能說明怎樣分明,但還算沒有錯誤。
2、詩韻。
我們前面介紹過平仄有兩套系統(tǒng),一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簡稱為新聲。二是以《平水韻》為標準,簡稱為古聲。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能按照普通話的一二三四聲來寫已經(jīng)很好了,但是,古聲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主要是韻書。
歷代韻書也有兩大類,即自《切韻》至沿襲它的《佩文詩韻》為一類,可稱A類;自《中原音韻》至“十三轍”可稱B類?!肚许崱匪涗浀恼Z音,包括的地區(qū)本來很廣,今天則只有吳、閩、粵等方言區(qū)域的語音大致還與它接近,普通話區(qū)域人的語音離它就較遠了。至于《中原音韻》雖標著“中原”地區(qū),但這一系統(tǒng)的語音,陸續(xù)擴大。今天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即吳、閩、粵等方言區(qū)域的人在用普通話時,也用這類韻部了。自有韻書后,詩文創(chuàng)作多依韻書押韻,所以探索古代詩文聲律,要先說明兩類韻書的問題。
A類韻書以唐人增修隋陸法言編的《切韻》和宋人再修的《廣韻》為一大宗,它是古代文人作詩文押韻的標準,所以也可算古典韻書或“正統(tǒng)派”韻書。因此,雖普通話區(qū)域的文人在作詩文時也都用它。這種韻書,字音分平、上、去、入四聲,韻部分的較細,有二百零六個。直至清代的《佩文詩韻》,韻部雖有所合并,仍有一百零六個。這都屬于A類系統(tǒng)。平水韻的創(chuàng)作年代在南宋末年。平水韻依據(jù)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其書今佚),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平水韻是宋金時期的韻書,宋朝韻書是根據(jù)隋唐韻書傳承而來,所以唐詩大部分符合平水韻。
后來的詩人們作詩,開始用平水韻押韻,一直到民國時期。清朝的《佩文詩韻》其實就是平水韻。
B類韻書最早出現(xiàn)的是元周德清編的《中原音韻》,字音共分陰平、陽平、上、去四個調(diào)類。那些A類韻書中的入聲字,都分配進這四個調(diào)類中。還有些上聲、去聲的字,也與A類韻書略有出入。例如有以上作去的或以上作平的等等。所分韻部也比A類韻書少的多。直至后世的“十三轍”以及近時新編新韻書,都屬于B類系統(tǒng)。
“中華新韻”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民國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制定了一套《中華新韻》。新韻可以校正統(tǒng)一口音,利于學(xué)習(xí)交流。但是民國的詩人們,作舊體詩卻不肯用。
后來,新中國又出了幾版新韻,中華詩詞學(xué)會前幾年出了最新版:《中華通韻》,基本又回到了隋唐以前古人作詩的方式:用口語押韻。其實就是普通話押韻。使用新韻方便作詩,不需要查詢韻書了,解決了今古韻不同造成的障礙。
3、運用典故。
宋人筆記《楊文公談苑》記載,李商隱因為好用典故,作詩文時需要查找資料尋章摘句,所以眼前總是攤開一堆書,被人笑話是獺祭魚。這是古人運用典故的一個小影像。那到底應(yīng)不應(yīng)當(dāng)運用典故?
唐朝元稹賞識杜詩的白描直說,不用古典成語:“憐渠直道當(dāng)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劉禹錫講“業(yè)詩即須有據(jù)”,但只限于“為詩用僻字須有來處”。鐘嶸《詩品》反對“貴用事”“殆同抄書”的形式主義。沈德潛在《說詩睟語》中說:“事難顯陳,理難言罄,每托物類以形之。”又認為“倘質(zhì)直敷陳,絕無蘊蓄。”他主張用典。
現(xiàn)代有些人反對典故,認為詩貴自然,典故只能證明作者的淵博,并不能增加詩的價值;還有一些人認為典故麻煩、瑣碎,造成欣賞詩之類。但是,我覺得朱自清先生在《古詩歌箋釋三種-古詩十九首釋》中的回應(yīng)是最好的:
“詩是精粹的語言。因為是“精粹的”,便比散文需要更多的思索,更多的吟味,許多人覺得詩難懂,便是為此?!?/p>
“詩是精粹的語言,暗示是他的生命。暗示得從比喻和組織上下功夫,利用讀者的聯(lián)想力量。組織得簡約緊湊,似乎斷了,實在連著。比喻或用古事成辭,或用眼前景物;典故實是比喻的一類。這首詩那首詩可以不用典故,但是整個詩是離不開典故的。舊詩如此,新詩也如此。不過新詩愛用外國的典故罷了?!?/p>
有些人總是拿過去的一些詩來說事,說“床前明月光”等好詩,哪里用了典故了,但不仍是好詩嗎?事實上,朱自清先生已經(jīng)回答了“這首詩那首詩可以不用典故,但是整個詩是離不開典故的?!本蠢畎椎摹秹粲翁炖岩髁魟e》用了多少典故,杜甫的詩被江西派認為“一字一來歷”,這“來歷”何嘗不是典故。還有些典故是平常讀不出來的,或者說不知道典故所指不影響閱讀的,比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其中,“護田”在這里指護衛(wèi)、環(huán)繞著園田。典故依據(jù)《漢書·西域傳序》記載,漢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領(lǐng)護?!芭抨Y”這里指推門闖入。 典故依據(jù)《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羣臣。羣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馀日, 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但是這里不知道典故出處,也不影響閱讀。
因此,可以說明,典故是可以用的,用得好,能使詩錦上添花。
4、形象思維。
寫詩必須有形象思維。關(guān)于形象思維,我本人沒有更好的說法,毛主席有一則很好地例證。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寫給陳毅的信中說:
“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賦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謂“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興?!氨日?,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韓愈以文為詩;有些人說他完全不知詩,則未免太過,如《山石》,《衡岳》,《八月十五酬張功曹》之類,還是可以的。據(jù)此可以知為詩之不易。宋人多數(shù)不懂詩是要用形象思維的,一反唐人規(guī)律,所以味同嚼蠟。以上隨便談來,都是一些古典。要作今詩,則要用形象思維方法,反映階級斗爭與生產(chǎn)斗爭,古典絕不能要。但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引養(yǎng)料和形式,發(fā)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又李白只有很少幾首律詩,李賀除有很少幾首五言律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寫。李賀詩很值得一讀,不知你有興趣否?”
這么里面也推薦了李賀的詩,大家可以讀一下。
5、讀書和經(jīng)歷。
讀書和經(jīng)歷對一個人是有絕對影響的,如果一個人僅是閉門造車,天天只在吟榻上思考,可能也寫出好詩,但有可能只和賈島一樣,顯得枯槁,沒有生氣。當(dāng)然,這并不是說賈島不好,但和蘇軾比起來,他似乎總顯得干癟,這可能和他“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有關(guān),試想,兩句三年才得,似乎是經(jīng)歷不足或才華有限。
簡單來說,你不讀書,何以有下文要說的“才”,你不經(jīng)歷,如何會有下文要說的“情”?關(guān)于讀書和經(jīng)歷,我覺得袁枚說的是比較好的,他在《隨園詩話》卷四中說:
“詩雖貴淡雅,亦不可有鄉(xiāng)野氣。何也?古之應(yīng)、劉、鮑、謝、李、杜、韓、蘇,皆有官職,非村野之人。蓋士君子讀破萬卷,又必須登廟堂,覽山川,結(jié)交海內(nèi)名流,然后氣局見解,自然闊大;良友琢磨,自然精進。否則,鳥啼蟲吟,沾沾自喜,雖有佳處,而邊幅固已狹矣。人有鄉(xiāng)黨自好之士,詩亦有鄉(xiāng)黨自好之詩?;笇挕尔}鐵論》曰:“鄙儒不如都士?!毙乓?”
簡單翻一下說:詩歌雖然貴在淡雅,但不可以有鄉(xiāng)野之氣。為什么?古代的應(yīng)、劉、鮑、謝、李、杜、韓、蘇等人都有官職,并不是村野里的普通人。大概是世上士君子讀破萬卷書,又必須要當(dāng)上官,以覽山川,結(jié)交海內(nèi)外的名流,然后再寫詩時的氣勢見解,自然廣闊宏大;良友相互鼓勵切磋,自然詩文精進。否則,鳥啼蟲吟,沾沾自喜,雖有可取的地方,而視野太狹窄了。人有鄉(xiāng)黨交好的朋友,詩也有鄉(xiāng)堂結(jié)交相好的詩?;笇捲凇尔}鐵論》里說:“鄙薄的儒生不如京城的士人?!睆倪@些事例和古人所寫的詩句中都足以讓我們相信啊。
袁枚說的必須做官現(xiàn)在似乎不是必須的,但讀書和經(jīng)歷應(yīng)該仍然是必須的。
6、才情和自己。
寫詩的才和情都是必不可少的。“才”可以簡單簡單理解為文采或才華,這種人寫詩一揮而就,不需要苦吟,典型的就如同李白,寫詩倚馬可待??嘁鞯娜缤Z島,甚至是我最后要介紹的聶夷中、杜荀鶴。李白甚至有一首有點挖苦杜甫的詩,當(dāng)然有人說是偽造的: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詩中李白挖苦杜甫作詩太苦導(dǎo)致這么瘦。我說的“才”似乎是一種感受,并不是說李白真比杜甫有才華。這和性格有一定關(guān)系。
情簡單的可以理解為情感。還是因為“情志”和“境遇”相交迫的原因,一首詩里肯定要有“情”,否則只能是“說明書”,連記敘文都必須有情感在其中。這情感可以是喜悅,可以是悲憤,可以是苦悶。簡單來說,“情”相當(dāng)于詩中的“志”,而“才”可以在“韻文”上下功夫。比如,寫一首游覽詩,詩中沒有“情”,只有最好的“韻文”,這只能寫成最好的游覽“說明書”,很難成為一首詩。
因為一首詩中要有“情”,因此一首好詩首先要“有自己”,這是思維邏輯上的必然要求。因為詩要“言志”,而且是自己的“情志”和“境遇”相交迫產(chǎn)生的,這其中,必然包含“自己”。沒有“自己”,“言”誰的“志”?那只能又成了為他人寫的“說明書”。
黃遵憲在《人境廬詩草自序》中說:
“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p>
即詩應(yīng)當(dāng)反映你的“境遇”,并抒發(fā)自己真實的“情志”,否則,不能稱之為“詩”。當(dāng)然,“有自己”到“見自己”中間還是有巨大鴻溝的。
有人總結(jié)人生有三個境界——“見天地”、“見自己”、“見眾生”。這段話似乎是根據(jù)唐代禪宗大師青原惟信禪師的一段著名語錄演化而成。語錄的原句是: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p>
特萊斯說:“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彼峭鈬耍J為“認識自己”已經(jīng)很難,但在中國哲學(xué)體系中,見自己還不是最高層次,見眾生才是最高層次。我們在寫作詩詞過程中,可能很難“見自己”,能達到“有自己”已經(jīng)很不錯了,“見自己”可以作為自己在藝術(shù)生的追求。
蘇軾曾經(jīng)寫過一首《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是晚年的蘇軾參禪悟道已登堂入室后,聽聞兒子蘇過中山府任通判,便寫下了這樣一首禪詩來提點兒子。詩寫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過見過,便覺得心中有千萬種的遺憾,沒辦法消除;一旦有一天去過看過,也就覺得沒什么新奇。沒見過以前總是充滿著向往和期盼,然后就想方設(shè)法地去追求和實現(xiàn),一旦親眼所見,身臨其境,得到和擁有了之后,反倒覺得很平常。這是否表明蘇軾已悟那人生的三種境界了呢!
7、絕句練手。
絕句絕對是寫詩練手的最佳詩體,他四句為基本結(jié)構(gòu)的詩體有很大優(yōu)勢?!对娊?jīng)-國風(fēng)》中很多詩是四句一章,一篇往往由幾個重復(fù)的章節(jié)組成。一篇絕句以上下兩個基本單元,可以承擔(dān)抒情、描寫、敘述、議論,能完整的表達一個意境,在形式上具有獨特的優(yōu)點。
關(guān)于絕句,我先說一個笑話:劉禹錫《養(yǎng)鷙詞并引》中“引”的第一句“途逢少年,志在逐絕句”,我在讀到此句時,曾百般費解,少年追逐“絕句”干嘛。查詢后得知,這個“句”字,應(yīng)該是在傳抄過程的錯字,是后來加上的,這個“絕句”在民國徐鴻寶影印宋紹興八年本中是有的,但在董康影印日本崇蘭館藏宋蜀刻大字本《劉夢得文集》中作“志在逐禽獸”;《全唐詩》中作“志在逐獸”;在在仁和朱氏結(jié)一廬《劉賓客文集》中作“志在逐絕”。
這里插一句,古代雕版刻字的人多是不識字的,識字的都參加科舉了,所以常會產(chǎn)生錯訛。比如,現(xiàn)在一直說李白之子叫“伯禽”,但“伯禽”是周文王姬昌之孫,周公旦長子,周武王姬發(fā)之侄,周朝諸侯國魯國第一任國君。似乎不是一位英明的國君。有專家說,李白這樣一位學(xué)貫古今的大師人,一般不會把自己的兒子叫成一位不英明的國君的名字,所以史書記載的“伯禽”有可能是“伯離”之誤,因為“禽”和“離”比較像,刻字的匠人不識字,所以刻錯了。
關(guān)于絕句,趙宦光在《<萬首唐人絕句>勘定題詞》中說的最好,精練了絕句的好處:
“詩也者,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寄無形于有象。。。小可喻大,淺可致深,近可寄遠。。。若夫絕句大旨,則又已精而益求其精,已簡而益求其簡。合四句如一句,繹稠情于單詞,無言之言,若盡不盡。”
(1)小技巧。
古人那么多場合需要寫詩是怎么應(yīng)付的過來?他們都是用什么辦法寫出那么多詩詞的;我們介紹一個小技巧。據(jù)唐朝時日本佛教真言宗的開山鼻祖師弘法大師在《文鏡秘府論-南卷》中講:“凡作詩之人,皆自抄古今詩語精妙之處,名為隨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興若不來,即須看隨身卷子,以發(fā)興也?!碑?dāng)時比較有名的“隨身卷子”集錦,比如元兢《古今詩人秀句》二卷、黃滔《泉山秀句集》三十卷、王起《文場秀句》一卷等等。我想,這也是現(xiàn)代人寫詩的一個法門。這也是我們現(xiàn)代人需要不斷閱讀前人優(yōu)秀詩作的原因。
但我們?nèi)匀挥泻芏嘈枰⒁獾牡胤?,袁枚在《隨園詩話》:
凡事不能無弊,學(xué)詩亦然。學(xué)漢、魏《文選》者,其弊常流于假;學(xué)李、杜、韓、蘇者,其弊常失于粗;學(xué)王、孟、韋、柳者,其弊常流于弱;學(xué)元、白、放翁者,其弊常失于淺;學(xué)溫、李、冬郎者,其弊常失于纖。人能吸諸家之精華,而吐其糟粕,則諸弊盡捐。大概杜、韓以學(xué)力勝,學(xué)之,刻鵠不成,猶類鶩也。太白、東坡以天分勝,學(xué)之,畫虎不成,反類狗也。佛云;“學(xué)我者死?!睙o佛之聰明而學(xué)佛,自然死矣。
(2)《紅樓夢》中香菱學(xué)詩的方法。
黛玉(對香菱)道:“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毕懔庑Φ溃骸拔抑粣坳懛盼痰脑?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黛玉道:“斷不可學(xué)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xué)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xué),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yīng)玚,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上文里幾乎是手把手在教了。
(3)好詩標準。
除了前文所說的“有自己”,單純從技術(shù)角度講,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里說:
“五言絕右丞、供奉(王維、李白),七言絕龍標(王昌齡)、供奉,絕妙古今,別有天地?!?/p>
“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p>
當(dāng)然追尋名家仍然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重要手段,針對絕句,以我最熟悉的唐朝絕句為例,我前文詩句中的“供奉龍標啟,樊川李益收”已經(jīng)提到了四位名家,即李白、王昌齡、杜牧和李益。關(guān)于絕句,大家可以集中學(xué)習(xí)他們。
絕句我還是建議學(xué)習(xí)唐人。關(guān)于唐人絕句和其他朝代的區(qū)別,潘德輿在《養(yǎng)一齋詩話》卷四中說:
“唐詩大概主情尚韻,宋詩大概主氣尚意(理),注重使用典故?!?/p>
王英志在《明人絕句三十家賞評》中說:“金元絕句成就不大,題材、風(fēng)格都較單調(diào)。”而明朝絕句,沈德潛在《明詩別裁集序》中說:“宋詩近腐,元詩近纖,明詩其復(fù)古也?!贝蠹铱梢愿窬肿约旱南埠眠x擇,但綜合下來,我還是建議學(xué)習(xí)就直接學(xué)習(xí)唐人絕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