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其實,漢字是人類所有文字中唯一的抽象文字,其余的都是具象文字。要弄清這一點,首先需要需要弄清抽象與符號之間的關系。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一個算盤珠子、1、一、壹、one,這5種符號都是表達數字1,請問哪個符號更抽象?算盤珠子是三維立體的,是不是比其他二維符號更具象?同時,1比壹更抽象嗎?one比一或壹更抽象嗎?
答案是:一個算盤珠子、1、一、壹、one一樣的抽象,因為都是表達數字1,因為數字1本身是抽象的。數字1可以用任何符號去表示,可以是二維平面的,也可以是三維立體的,無論哪種符號,都不影響1本身的抽象性。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套符號系統的抽象程度,不是取決于符號本身的形態(tài),而是取決于賦予在符號上的內容的抽象程度。同樣一顆算盤珠子,如果我們讓它代表數字1,那么它就是抽象的,如果我們告訴一位小朋友,它代表一只羊,那么它就是具象的,因為他們賦予的內容是一只羊,是一只具體的東西,而非抽象的數字1。
回過頭,我們來看看漢字及其他文字。所有的文字系統都是符號系統,這個沒有問題。那么請問,漢字,作為一套符號系統,是用來表達什么的?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說,是用來表達語言、語音的。錯!漢字不是完全用來表達語音、語音的,因為漢字與語言、語音并無直接對應關系。對于同一個漢字,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發(fā)音,而且這種發(fā)音的不同可以差距很大,以致兩個不同地區(qū)的人完全聽不懂,但是,卻可以共享漢字系統。
這就充分說明,漢字并不是,至少是不完全是用來表達語言、語音的。事實上,在東漢的許慎寫漢字的第一本字典《說文解字》時,漢字并無獨立的注音系統。至三國時期,才受梵語的影響,發(fā)展第一套注音系統:反切法,其實是一套更粗放的拼音系統。民國時期,受英語等西方語言的影響,開發(fā)出現代漢字的拼音系統,比反切法更精致,代表音節(jié)的字母更多。
既然漢字的拼音系統是獨立的,那么漢字本身就不是表達語音的。在人類所有的語言中,只有漢字的拼音系統是獨立的,或者說,只有漢字需要獨立的拼音系統,因為其他所有的文字,本身就是拼音系統,它們與語音直接對應。
再強調一篇,唯有漢字在字之外需要一套獨立的拼音系統,其他所有文字都不需要,因為它們文字本身就是拼音。包括最早的古兩河、古埃及的所謂的象形文字,它們也是本質上也拼音的,它們的文字也是用來表達語音的字母所構成,它們的含義也是基于拼音文字原理而被破譯。
也就是說,古兩河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與后來的字母文字在本質上相同,它們的文字都是直接用來表達語音的。所不同的,一如字母的書寫和構造技術。這些文字的抽象程度,并不取決于字形如何構造,是夠象形,而是取決于它們所表達的語音。語音盡管視覺看不到,但是聽覺可以直接聽得到,因此,是具象的,而非抽象的。
拼音文字所直接表達的是語音,其然后再通過語音來表達具體的含義。
漢字不是直接表達語音的,而是直接表達事物的,表達的事物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答案是,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芭!?、“水”,都是表達具象的事物,而“義”、“理”、“道”則都是表達抽象的東西。既然可以表達抽象的東西,那漢字就是抽象文字,也是人類唯一的可以直接表達抽象之物的抽象文字。
貳
象形文字的標簽,是現代人對漢字的最典型和最流行的誤讀。當然這種誤讀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了,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是這種誤讀的產物,并傳播這種誤讀。而現代人中國人,則追隨西方學者,將中國漢字和古兩河、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歸為一類,然后與以英語為首的西方字母相對:象形文字為低級的具象文字,而字母則是高級的抽象文字。
對甲骨文的興趣和深入研究,始于我對甲骨文的重新發(fā)現,所謂的重新發(fā)現,是相對于主流的甲骨學的觀點而言。我發(fā)現,甲骨文的核心造字原理并非象形,而是對早已存在的基本符號的借用。
在甲骨文之前,盡管中國沒有文字,但是卻存在成熟的符號系統,而且非常古老。不過這些符號系統與文字符號不同,它們的目的不是用來表達語言,與語言沒有對應關系。那么它們是用來表達什么?表達義理。
這就是《周易 系辭》說的“圣人立象以盡意”。這里的“象”,指易經的卦象,也是符號?!耙狻笔侵浮笆ト酥狻?,是眾人的“公意”,不是個人私意,而眾人之公意,就是義理。因此,易經的卦象符號是用來表達和承載義理的。
這就是“文以載道”。中國最早的“文”并非文字,而是文字之前的符號系統,除了易經符號系統,還有另外一套更重要的符號系統,就是契約符號,與甲骨文密切相關。
在甲骨文之前,中國不僅存在獨立的表達義理的符號系統,而且有兩套:易經符號和契約符號。易經符號隨著《易經》本身的流傳,一直被直接傳承至今,而契約符號,原始契約形態(tài)的消失而消失了,只留下斑點的歷史記憶、文獻記錄。
契約符號,其實也是最早、最原始的契約本身,有兩種,一個是結繩,一個是書契。結繩是打上繩結的繩子,而書契則是刻上齒文的木片。《周易 系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其中的“結繩”和“書契”都是契約?!敖Y繩而治”就是“契約”而治,用契約作為治理社會,維護社會秩序的主要工具。此時中國尚無政府,此后政府的出現,實際是對契約的替代。
結繩和書契,盡管不是二維平面的,而是三維立體的實物,但是它們也是符號,而且其屬性也是“圣人立象以盡意”的,是表達義理的符號。作為最最早原始的契約,結繩和書契的基礎是誠信和義理,是義理式契約,其契約的達成和執(zhí)行,完全靠契約雙方的誠信和共識。
說結繩和書契是最早最原始的契約,不僅在中國如此,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也如此?,F代西方的契約,繼承自基督教契約,而基督教契約則又繼承自古兩河多神教契約。而古兩河的多神教式契約,則又是受中國以結繩和書契為形態(tài)的義理式契約的影響而產生,這是四千多年前的事。
盡管西方的契約源自中國契約,但是卻異化了,或者說西方化了,與中國的原始契約有兩點本質不同。
其一,不是抽象符號化的,而是具象語言化的、文字化的。在表達方式上,是用文字將契約條款完整地表達出來,這樣其契約就是一個文本,而非象征性的符號。這也意味著西式契約的出現是以文字的出現為前提,一定出現在文字之后。
其二,其契約的基石不是契約各方之間的義理性的共識和誠信,而是契約之外的法律,而法律的背后則是政府和教會的基于暴力的強制。而中國的原始契約,其契約主體就是直接的契約各方,不存在契約各方之外的專制性的第三方。
結繩和書契,是用其自身來記錄信息。由于其記錄信息的能力有限,不能直接記錄語言性信息,而更多是一種符號象征,象征這個契約本身,象征義理和誠信,具體的契約條款,則是語言,附著在契約之上。
因此,結繩和書契都是符號,都是契約符號。他們的含義,是人為賦予其上,象易經符號一樣,是“圣人立象以盡意”的。同時,結繩的不同擺放形態(tài),以及結繩和書契的不同部分,又滋生出一些新符號,用來表達更具體的意圖。這樣就出現了契約符號系列,契約符號就成為一個系統。
甲骨文造字之時,其主要的造字原理和方法,并非象形,而是對早已存在的契約符號的直接借用。這些成熟的契約符號,就成為甲骨文的核心結構。這樣契約符號,就進入甲骨文的字形之中,它們的含義也進入甲骨文文字的義項。
這樣,甲骨文并非漢字符號的真正源頭,甲骨文之前的成熟符號系統才是,尤其是契約符號。完整的漢字演變過程,是一個從契約符號到甲骨文、金文,然后再到文言文,最后是白話文(現代漢字)的演變過程。注意,文言文、白話文在這里都是相對獨立的漢字的形態(tài),因為其內在的屬性文字屬性是不同的。
在古代漢語中,“文”和“字”有著本質不同,狹義的“文”就是指甲骨文之前的符號系統,尤其是契約符號。這樣以來,“文”的目的就不是表達語言、語音的,而是表達“文以載道”?“立象以盡意”地去表達義理的。也就是說,“文”就是義理符號,與語言、語音無關。
漢字的出現,甲骨文的出現,其實就是開始用“文”去表達語言,因此,漢字其實是具有雙重特征的,一是表達義理,而是表達語言、語音。而且隨著漢字的演變,這兩個因素的含量是在逐漸變化的:義理含量在逐漸下降,語言含量在逐漸上升。
這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就是一個從“文”到“字”的演變過程,其兩極是純粹的“文”和純粹的“字”。所謂純粹的“文”,就是語言含量為零的狀態(tài),就是甲骨文之前的契約符號。所謂的純粹的“字”,就是義理含量為零的狀態(tài),就是現代的完全與語言對應的,完全淪為語言的表達工具的,白話文的,現代漢字。
“字”的本義和婚育有關,后來才被用來指“字”,這個時間相對很晚,在秦漢之際。為何用表達婚育的字去指代文字之字,是取其生字、孳乳之義。戰(zhàn)國時期,很多新字被造出來,而這些新字是從老字中孳乳而出。清初大儒顧炎武曾在《日知錄》中對此做過專門考證。他認為用“字”來指文字,最早的記錄是秦始皇的瑯琊石刻,此文又被西漢的司馬遷收錄在《史記》中。
在純粹的文和純粹的字之間,則是一個文特征和字特征二者間距的中間狀態(tài),其中又有兩個具體形態(tài):甲骨文、金文,和文言文。為何將甲骨文金文看成一個獨立的文字形態(tài),將文言文看成另一個,因為兩者之間有著一個本質區(qū)別:甲骨文、金文,最為漢字的出處形態(tài),并不成熟,只要到了文言文形態(tài),漢字才真正成熟。
何謂漢字的成熟?就是漢字中的語言含量達到充分地高,漢字與語言的同步和對應程度充分地高,以致漢字可以獨立去表達語言性的信息。其具體表現是,長篇幅的獨立的文章的出現。
甲骨文金文是從文到字的第一步,其中的語言含量還很低,義理含量還很高,即文的屬性大于字的屬性,這導致它們與語言的同步性和對應性較低,無法獨立地去表達語言性的信息,而只是表達語言性信息的輔助手段。
這意味著,對甲骨文和金文文獻而言,所記錄的并非完成的語言性信息,而只是一部分。完整的語言性信息是通過兩種方式來表達的:甲骨文記錄局部,另外一部分則是附著在其上的,口相傳的語言性信息。這個表達方式,其實上和契約符號相同。
這種表達方式是:文+言。文和言還是分開的。言的部分還叫“傳”,即《五經》的傳的傳。
了解《五經》的人都知道,其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在西漢之前,傳的部分還是口耳相傳的語言,《五經》的傳授只能通過師生之間的口授的形式。而西漢經學的核心工作,就是將口授的傳文字化,用文字記錄下來,轉化成文字版。這也就意味著,《五經》的真正成熟是西漢的事,西漢之前,《五經》的傳并未實現文字化。
《五經》的傳在西漢之前為何沒有文字化,而依然保持著語言的形式,因為西漢之前的漢字并未真正成熟,尚不能獨立地表達語言,其表達方式就是:文+言的。
古人對《五經》之一的《春秋》有一句評語:“微言大義”?!拔⒀浴本褪亲稚伲罅x就是義理,就是用很少的字來表達義理?!洞呵铩方浀慕浳牡拇_字很少,但之所以少,其根源在于漢字的不成熟?!洞呵铩纺酥琳麄€五經系統的經文,從文字形態(tài)上看,和甲骨文、金文相同,都是不成熟的,尚無法獨立地表達語言,其表達方式尚是:文+言的。
因此,“微言”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字形態(tài),即漢字的最初的不成熟時的形態(tài),文言文之前的的甲骨文、金文都屬于“微言文”。
在“微言文”時期,其表達方式是:文+言的,文和言是分開的。而“文言文”作為成熟的漢字形態(tài),就實現了文和言的合一,因此叫文言文。文言文初步成型成熟的標志,就是“字”概念的出現,文言文就是字。這是秦漢之際的事。但從微言文到文言文演變過程的起點,則在春秋時期,經戰(zhàn)國而成熟。
也就是說,“禮崩樂壞”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發(fā)生了一場漢字革命,實現了從不成熟的“微言文”到成熟的“文言文”的轉變。
同時,也可以看到, 漢字的成熟過程,與五經的成書過程是同步的,同一個過程。因此,經學的終點,就是文字學、甲骨學。
從整部中國歷史看,甲骨文恰恰是處在一個中間的樞紐位置,一端連著字成熟后的“字時代”,一端連著無字的“文時代”。因此,只有把甲骨文搞懂了,才能搞懂“字時代”和“文時代”。如果搞不懂甲骨文,就既不能真正搞懂“文時代”,也不能搞懂“字時代“。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