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傷寒來蘇集》說:“脾為五臟之母?!?/span>
2、李東垣說:內傷脾胃,乃傷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
3、李東垣指出:“元氣是決定健康的關鍵?!薄岸⑽甘菦Q定元氣虛實的關鍵?!彼凇捌⑽刚摗敝性疲骸罢鏆猓置獨?,乃先生身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span>
4、李東垣說:“內傷病的形成是體內氣不足的結果,氣不足又是脾胃不損傷的結果。”
“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薄捌⑽钢畾饧葌?,而元氣亦不能充,諸病則生也?!?/span>
5、李東垣說:“脾胃一病,在上波及于肺,在下波及于下焦之腎,肺及脾胃虛,腎之脾胃虛?!苯型敛簧?,故創(chuàng)制升陽益胃湯。脾氣不足(中氣不足)神疲思睡。少氣懶言,脾失運健,水濕不化,流注腸中,則大便溏薄,或先干后溏。脾失運健,水濕內生,則困脾,故形成腹脹。脾胃相表里,脾氣不足,胃氣亦弱,腐熟功能失職,故納呆食少。脾虛日久,營血內虛,而氣血兩虛。脾虛氣血不足,肌膚失氣血之濡養(yǎng)溫照,則形體消瘦。面色萎黃。
6、劉完素(劉河間)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土?!?/span>
7、喻昌說:“以理大劑運轉脾陽,胸中大氣因之得升舉。”
8、吳崑說: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百骸皆受氣于脾胃,而后能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日漸贏弱矣,故治雜癥者,益以脾胃為主。脾胃有五臟之母說。
9、黃文東說:“脾胃乃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久病體質虛弱,如治療不當,容易積虛成損,所以必須時時注意,照顧脾胃,且忌妄施苦寒克伐,或進大劑膩補?!?/span>
10、皇甫謐說,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肌;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熱有寒。飲食不下,阻塞不通,邪在胃腕。邪在上腕,則抑而下之;邪在下腕,則散而去之。
11、“內經”認為:“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薄捌⑸?,肉生肺?!薄捌⑽柑摀p,不能滋養(yǎng)肺氣,叫做土不生金?!毙哪I虛衰,腎水不能上升,或心火不能下降,勢必引起氣血失調。因陽氣不足,故脈微;陰血不足,故脈細。氣血虛衰,精神萎靡不振,故但欲寐。
12、經曰:“安谷則昌,絕谷則亡。。。胃氣已敗,百藥難施?!?/span>
13、醫(yī)籍曰:“饑不能食嘈雜,為痰內阻。多食易饑,形肉反瘦,為胃火內熾中消。能食善脹,為胃強脾弱?!?/span>
14、醫(yī)籍曰:脾陰虛(胃陰虛)主證口干唇燥,不思飲食,大便燥結,舌干少津,甚則干嘔,呃逆,脈細數(shù)。分析由于脾胃虛,飲食衰少,不能化生經微陰液來源漸竭,或虛火擾動,濁傷脾胃之陰,故見口干唇燥,不思飲食,大便燥結,脈細數(shù)等。虛勞后期,且見舌干少津,干嘔呃逆,乃是陰液枯凅,胃氣垂絕的危侯。脾為濕土,惡濕而喜燥,胃為燥土,惡燥而喜潤;脾氣以升為順,胃氣為降為順;兩則相輔相成。
15、醫(yī)籍曰:趙紹琴用升降散,符合病機,無傷正之弊。若病情危重,身體虛弱,若邪實為主,不可攻伐太過,免傷正氣,與病無益,不可速決,只宜緩圖。不可因虛(正虛)而純用補劑。否則,瘀痰膠結更甚。
16、黃元御的“脾胃論”說:人體的后天之本是脾胃,脾胃之氣左升右降,陰陽相交是為中氣,脾胃不和,脾濕過旺使胃氣敵不過,該升不升,該降不降會造成很多疾病。 肝隨脾升,肝氣升血流暢,脾氣升,肝腎就不會有病,有點病對證吃藥很快能好。膽隨胃降,胃氣降,心肺膽氣都降,這樣,膽肺心不容易有病。肝血流暢,心臟有充足的血液供養(yǎng),脾能上清,胃能降濁,肺氣降氣順暢。正常下降,這樣,心氣在下,腎氣在上,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心腎相交,水火濟濟。胃能吃,脾能消化,運送精微物質到達小腸,糟泊排送到大腸,營養(yǎng)人體百骸五臟,肺氣下降,肝腎的功能都能正常運轉,這就是健康的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