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兩年在研究子貢,免不了要讀大量孔門弟子資料。有個問題縈繞在腦海里,本來不想說這事,畢竟兩千多年,有意也好無意也罷,始終沒有人去說穿。我要把它說出來,估計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好在,今天孔子已經(jīng)走下圣人的神壇。
我們知道,孔子終其一生其實不算得志,甚至自嘲為“喪家狗”。想想他的時代,夫差、晏嬰、伍子胥、范蠡、勾踐、孫武……還有很多名字,曾創(chuàng)造光輝的現(xiàn)世事業(yè),而我們的孔子卻是漂泊游蕩,棲棲遑遑,司馬遷夸張(十幾倍)地說,見七十位君王也未被聘用,但孔子從不放棄天下歸仁的理想。
他秉持整理的思想,成為這個國家的文化DNA,正因為此我們敬仰孔子,并非因為他是神靈,而是一個大寫的中國人。簡而言之,圣人也是人,所以才值得我們?nèi)ビH近,而這一點,我個人認(rèn)為,正是孔子與老子與釋迦牟尼與耶穌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無論如何被神化,都沒有脫離作為一個人的身份而存在,這真?zhèn)ゴ蟆?/p>
今天,我不妨把這個話題拋出來。
孔子,有一個私生子。是的,就是這樣。那么,他是誰?
在孔門弟子中,這或許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大家都心照不宣,但誰也沒有公開挑明這件事。當(dāng)然這也算不得天大的事情,畢竟,孔子本人就是野合而生的私生子,他從沒見過自己的生父,因為母親直到去世都守口如瓶沒有告訴他父親是誰,后來還是好心的鄰居,告訴他其父是孔紇,也叫叔梁紇,曾經(jīng)做魯國三桓之一孟孫氏家的武士,因戰(zhàn)功被封為陬邑大夫。
這件事被司馬遷寫進(jìn)《史記》,是他故意抹黑孔子?顯然不是。在《史記》里,“世家”用來“以之記王侯諸國之事”,司馬遷敬仰孔子,洋洋灑灑萬余言寫了《孔子世家》,他是這么開頭的:“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于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蔽覀?nèi)缃窨匆姟耙昂稀眱勺?,還是很有空間進(jìn)行浪漫想象,在此不展開討論。
孔子是私生子并不影響他的偉大,孔子自己也有一個私生子,自然也不影響他的光輝。
雖然弟子們都刻意隱瞞了這一點,因為畢竟不太符合“禮”??鬃邮艢q娶亓官氏,二十歲生長子孔鯉(字伯魚),之后孔子做過季氏家的小職員,諸如委吏、乘田(管理倉庫和畜牧),開始干得還可以,估計時間長了太沒意思,于是辭職在家,花心思研究禮學(xué),沒出幾年,已頗有專業(yè)影響力,齊景公與晏嬰訪問魯國的時候,就曾專門向孔子咨詢相關(guān)問題,雙方留下了不錯的印象,這年孔子三十歲,所謂“三十而立”,就是指“不學(xué)禮,無以立”。
此后十年,孔子基本處于四處游歷的狀態(tài),略過不表,但有一件事不得不說,在四十歲左右回到魯都曲阜,他“出妻”,翻譯成現(xiàn)代語言就是離婚了,這事史書有記載,時間屬于我個人推斷。作為孔子前妻的亓官氏,在《論語》里沒有半點記載,離婚這事弟子們能說什么呢。我們只知道,從孔子二十多歲不上班開始,夫妻間就沒少為生計問題吵架,人之常情,總得吃飯??鬃雍軣?,罵出了那句被后人詬病歧視女性的名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其實,這里只是說養(yǎng)活老婆孩子不容易。
再后來,孔子“食不語,寢不言”,黑著個臉,吃飯睡覺都不和人家說話,屬于冷戰(zhàn)階段;再后來就故意找茬,“席不正,不坐”,還有著名的“十不食”:“色惡,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焙贸钥粗幻烙^也不行,肉塊切歪了也不行,買不到指定品牌的醬菜也不行,沒完沒了真是太難為人。日子簡直沒法過了,亓官氏一怒之下說,不吃就滾。
然后就是我們上面說的十年游歷,期間,幾乎是亓官氏一個人把孔鯉拉扯大。孔子雖然弟子三千,平心而論對兒子的教育并不太合格??傊?,孔子回到曲阜,就正式與亓官氏離了婚。
從這時候,孔子正兒八經(jīng)開始辦學(xué),顏回啊,冉雍啊,冉求啊,樊遲啊,陸續(xù)拜師門下,稍候,著名青年企業(yè)家子貢,從衛(wèi)國趕來拜孔子為師,開始估計也就想鍍鍍金,就像讀個黃河商學(xué)院,沒成想被夫子思想徹底征服。
子貢的到來,產(chǎn)生了良好的廣告招生作用,“自吾得賜,弟子彌眾,遠(yuǎn)方之士日至”,除了魯國,其他諸侯國也有很多學(xué)生,紛紛來到孔子門下。應(yīng)該就是在孔子回到魯國之后,子貢投入孔門之前,孤家寡人的孔子極可能有了情人伴侶,并生下一個兒子,這個人就是有若。對,有若,他并不是一個若有若無的人。
“有若,魯人,字子有……為人強識好古道也。”(《孔子家語·弟子解》)起這個名字,或許有孔子的私心吧。有若“好古”,孔子本人就是典型的“復(fù)古主義”。
有若出生于哪一年?
《孔子家語》說是前518年,比孔子小三十三歲,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明確記載,有若少孔子四十三歲,也就是生于前508年,難道這純屬太史公信口開河、空穴來風(fēng)的虛構(gòu)?雖然《史記》里也有與史實不符或自相矛盾的地方,但關(guān)于有若這條卻是確鑿無疑,司馬遷曾親臨曲阜做了調(diào)研。
前508年出生就對了,這年孔子四十四歲,正是他回魯國離婚后專心辦學(xué)、年富力強又獨身寂寞的時候。為什么說有若就是孔子的私生子呢?
第一,長得像。這是遺傳基因的根據(jù)。
“孔子即歿,弟子思慕。有若狀如孔子,弟子相與并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保ā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罚┧抉R遷這一段,我們逐次分析。
首先,為什么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單單就一個有若長得像孔子,“有若狀如孔子”?這屬于生物遺傳學(xué)問題,我們就不考據(jù)了,但這很重要(請默誦三遍)。
或者,長得像也許真是巧合。畢竟言行就未必相同了。讀過《論語》都知道,孔門十哲,孔子最優(yōu)秀的十個代表性的弟子,除了顏回亦步亦趨,子路、子貢、冉求、宰予、子夏,哪個都不省心,時不時就有不同意見。宰予就說過守喪三年太久了,最狠地是子路,有次甚至批評孔子太迂腐,被孔子罵了句“野哉由也”。
東漢學(xué)者王充曾談?wù)撨@個問題:“有若在魯,最似孔子。孔子死,弟子共坐有若,問以道事,有若不能對者,何也?體狀似類,實性非也。今五色之鳥,一角之獸,或時似類鳳皇、騏驎,其實非真,而說者欲以骨體毛色定鳳皇、騏驎,誤矣。”王充說話一向刻薄,我們且不管他。第一點,我們再次確認(rèn)了有若與孔子“體狀似類”這一不爭的事實。然后,我們來看看有若到底是“雞”還是“鳳凰”,到底有沒有接過孔子的思想衣缽。
通過保留至今并不太多的有若之言論,他思想確實帶著十足鮮明的孔子特征,簡直就是孔子言論的翻版,可以說顏回在行為上、有若在言論上,都是在“復(fù)制圣人”?!墩撜Z》共收錄四條關(guān)于有若的言論,列在這里大家過目: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xué)而)
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保ㄕ撜Z·學(xué)而)
3、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yuǎn)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保ㄕ撜Z·學(xué)而)
4、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
總體來看這四條言論:“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禮之用,和為貴”、“信近于義,恭近于禮”,簡直如出夫子之口,后來有若這些名言都被當(dāng)成孔子本人的話了,以至于很多人沒聽說過有若,但都知道“禮之用和為貴”。司馬遷也特意把這幾句寫進(jìn)《史記》。
子游就親自說過:“有若說話真像先生啊!”這面《禮記·檀弓》這則記述非常生動,發(fā)生在曾參、有若、子游之間,大家讀來仔細(xì)體會。
“有子問于曾子曰:問喪于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保ā抖Y記·檀弓》)
對于“仁”,有若的觀點,止于“孝悌”,與孔子早期堅持的思想一致,“孝悌”正是“仁者愛人”、“修己以安人”的出發(fā)點。對于“禮”,有若同樣堅守孔子的嚴(yán)格?!抖Y記·檀弓》有兩則記載有若與曾參、子游討論“禮”的話題。
“曾子曰:晏子可謂知禮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車一乘,及墓而反;國君七個,遣車七乘;大夫五個,遣車五乘,晏子焉知禮?曾子曰:國無道,君子恥盈禮焉。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p>
“有子與子游立,見孺子慕者。有子謂子游曰:予壹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子游曰: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禮道則不然。”
齊相晏嬰以節(jié)儉力行著稱,有若認(rèn)為他一件狐裘穿三十年不合乎“禮”,意思是大夫要有個大夫的樣子嘛。顏回的父親想讓孔子把車子賣了給顏回買棺杶,孔子不同意的理由之一就是,大夫必須得有車不能步行。
有若認(rèn)為辦喪事時想號啕痛哭就號啕痛哭,哭吧哭吧不是罪,何必一定用“禮”來加以節(jié)制?這話大概說給孔子聽得,亓官氏死的時候,喪期已過孔鯉還在悲傷地哭泣,孔子就批評了孔鯉一頓。(《禮記》: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第四條,有若這句“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與孔子提出的“民無信不立”,可謂思想一以貫之?!犊鬃蛹艺Z·曲禮子貢問》記載,對這個問題,有若與孔子有過深入探討,“有若問于孔子曰:國君之于百姓,如之何?孔子曰:皆有宗道焉,故雖國君之尊,猶百姓不廢其親,所以崇愛也。雖以族人之親,而不敢戚君,所以謙也。”
用我們今天的話說這叫“藏富于民”、“與民同富”,在中國古代,是難得的“民貴”思想?!墩撜Z·顏淵》里有記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痹俸髞?,孟子進(jìn)一步發(fā)揮,提出著名的論斷:“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有了基本了解:有若長得像孔子,思想行為也與孔子相似。
第二,孔子死后,有若成為儒家臨時掌門人。
“弟子相與并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保ā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罚槭裁词怯腥舯徽埑鰜恚b作夫子的樣子,被大家當(dāng)作先師追憶膜拜,成了儒家臨時掌門人?單從孔門弟子功績與學(xué)術(shù)地位的角度,顯然不成立,完全輪不到有若站出來。比功績,有子貢、冉求等先進(jìn)師兄在,比學(xué)問有子夏、曾參等后進(jìn)師弟在,哪里由得有若出面。就因為長得像?但這畢竟不是模仿秀大賽呀。
那么,我們就來思考幾個問題,在孔子死后,是有若自己站到這個位置上的呢,還是被別人推上去的?如果是被動的,又是誰把有若推到這個位置上的?出于什么目的?問題的關(guān)鍵當(dāng)然是——孔子死了,意味著什么?很現(xiàn)實的問題:儒家第一代領(lǐng)袖沒了,學(xué)術(shù)帶頭人沒了,孔門還要不要姓孔?
通過后來公開的儒家學(xué)派發(fā)展歷程來看,可以說,至少發(fā)展到第二代,還是必須要姓孔的,這就是孔子傳曾參,曾參傳子思(孔子孫子),子思再傳孟子,所以儒家學(xué)派也常被簡稱為“孔孟之道”。在這一路徑傳承中,很顯然,曾參是一個關(guān)鍵人物,他的父親曾點也是孔子早期的弟子,淵源很深,曾參這個人很老實,又是著名的大孝子,列入《二十四孝》。據(jù)記載,孔子臨終是把子思托付給曾參的(孔鯉死得早),也就是說曾參代表著子思與孔門的直系傳承,然后傳到了孟子那里。
我們就來看看孟子后來怎么記錄這件事:
“昔者孔子沒……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p>
1、原來是有人要把有若推向孔子的位置,是誰呢?子夏、子張、子游。
這三位說是孔子晚年最優(yōu)秀的三弟子不過分,子夏、子游,被孔子列入“孔門十哲”,子張未列入是因為入門晚沒有一起經(jīng)歷陳蔡之厄,但被孔子引為“四友”(子路、顏回、子貢、子張),“自吾得師也,前有光后有輝”。倒是曾參曾被孔子評價比較愚鈍,“參也魯”,其實也有忠厚老實的意思吧。總之,子夏、子張、子游,“皆有圣人之一體”(《孟子·滕文公上》),都是有能力繼承孔子學(xué)問的弟子。
事實上也是。子夏西河設(shè)教,據(jù)說傳六經(jīng),為一代帝王師,弟子有魏文侯、李悝、段干木、吳起;子游,被譽為“南方夫子”,是把孔子的思想帶到南方蠻夷之地的第一人;子張如何?《韓非子·顯學(xué)》說:“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比宸譃榘耍訌埦邮?。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被忽略了,子夏、子張、子游,不光是能力強,與曾參從父輩就跟隨孔子不一樣,他們還與曾參有一點不一樣,曾參,魯國人。子夏,晉國人(三家分晉后屬于魏國)。子張,陳國人。子游,吳國人。就是說,他們都是在孔子晚年投身孔門的“外國人”。今天,大家提起儒家,就說孔子孟子,就說曲阜,就說山東,就說“孔孟之道”。發(fā)生了什么?看起來更有能力傳承孔子思想的子夏、子張、子游,反而有些湮沒無聞了呢?
我們再來回到孟子直播的孔子死后的孔門現(xiàn)場。
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p>
2、原來曾參正是子夏、子張、子游的反對派。(魯國人VS非魯國人)
好一個“強曾子”,已幾近透露出殺氣和硝煙味道了,曾參很直接地反抗,義正言辭的拒絕了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的計劃。我們知道,曾參是有底氣或者說底牌的,他的弟子,孔子的孫子子思,這就是他的王牌。
那么,子夏、子張、子游聯(lián)合體為什么要推舉有若呢?單是因為相貌還是說有若學(xué)問更大?顯然,都不是,只有一個原因:有若,也是孔子的兒子,只不過沒有名分,是個私生子,屬于庶出。子夏、子張、子游聯(lián)合體,推出有若,是為了占據(jù)姓孔這桿大旗。
就是說,在孔子去世后,隨著早期弟子大多過世,更年輕的比孔子小四十歲以上的優(yōu)秀弟子,子游,子夏,子張、曾參,發(fā)生了一場孔門繼承人的斗爭,關(guān)于這次斗爭,不光是繼承人的選擇即孔門領(lǐng)袖誰來任職的問題,還事關(guān)孔門未來發(fā)展戰(zhàn)略與業(yè)務(wù)方向的問題。要知道,思孟學(xué)派與子夏的西河學(xué)派,差異還是挺大的。
以曾參為首,基本都是魯國人和孔子早期弟子的下一代,可以稱之為鄉(xiāng)黨派,推舉孔子的孫子子思,高舉維護(hù)儒學(xué)正統(tǒng)的大旗。這一派綜合實力弱,但有“圣旨”子思。
以子夏,子游,子張,為代表的則是從其他諸侯國來到孔門的弟子,學(xué)習(xí)成績優(yōu)異,可稱之為外來派,他們只好拉來孔子的庶子有若作為旗號。這一派綜合實力強,但有失正統(tǒng)。
并且由外來派子游、子張、子夏聯(lián)合首先發(fā)難。要知道,其實這三位性格差異很大,平時甚至相互辯論攻訐,而且,三位才華又公認(rèn)都在有若之上,此時卻一致推舉有若,實在讓人捉摸不透,原來有若不僅是老師的弟子也是老師兒子,這就好理解了。
事實上,從學(xué)問能力來考慮,這時三十來歲的有若,肯定強于十來歲的子思。但畢竟曾參有孔子臨終遺命(圣旨),加上有若只是私生子,不是嫡子,子思是嫡孫。翻開史書,這并不新鮮,類似的故事,在所謂“禮崩樂壞”的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王室,幾乎每年都在上演。
最后的結(jié)局:鄉(xiāng)黨派首領(lǐng)曾參攜子思獲勝,而后傳孟子,被捧為儒家正統(tǒng),古文經(jīng)學(xué),宋代理學(xué),繼承之;外來派首領(lǐng)們被迫離開魯國,子游回吳國辦學(xué),將儒學(xué)傳到蠻夷之地。子張因陳國被滅,后定居楚國講學(xué)。子夏去魏國設(shè)教傳經(jīng),弟子如吳起,李悝,段干木,皆為戰(zhàn)國之英豪。后傳至荀子,今文經(jīng)學(xué),公羊?qū)W,發(fā)揚之。
第三,斗爭總以平衡維穩(wěn),有若得到了部分肯定
我說過,這兩年在研究子貢。那么在如此重大決策與事件的關(guān)鍵時刻,子貢在干什么呢?按說,孔子死后,他差不多已成為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孔門弟子了??鬃涌觳恍械臅r候,子貢做生意回來,孔子說:“賜,汝來何晚也!”你怎么才來呀,然后拉著子貢的手唱了一首歌,“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弊阋娖鋷熒檎x。七天后,這位一生酷愛唱歌的老先生過世了。
我們今天到曲阜孔林,還能看見在孔子的墓旁,有一間房子,臺階前的石碑上寫著“子貢廬墓處”,這是子貢為孔子守墓住的地方,別的弟子守完三年就各自散了。只有子貢足足守了六年。當(dāng)我們了解了上面的孔門之爭,也就明白了子貢的苦心。守墓六年,自然不單是表達(dá)對老師的敬愛之情,再就是孔門之爭離不開他來說話,綜合考慮到一生以“克己復(fù)禮”為大任的老師,并非魯國人的子貢,最后應(yīng)該做了平衡,既支持子思上位接任孔門正統(tǒng),也要力保有若不被一棍子打死。
子貢留在曲阜為孔子守墓六年,多出來的三年,主要就是為了保證順利完成孔門過渡期的穩(wěn)定,并個人出資著力組織,促成了孔門官方文集《論語》的編纂整理和出版,作為蓋棺定論發(fā)行各國。完成這件事以后,子貢才去了齊國,除非不得已的外交任務(wù),他幾乎很少踏上魯國半步。畢竟,魯國只是魯國人但并不是所有人的祖國。再說,那個時候,人們還沒有那么強烈的祖國概念。漢代“獨尊儒術(shù)”,中華才成為一個文化共同體。
第四,藏在《論語》第一章里的秘密
現(xiàn)在,回過頭來仔細(xì)看一下《論語》。這本代表儒家精神的第一手文件,向我們展示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幕,就看《論語》開篇第一章(其他章也可以分析):
第一節(jié)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
第二節(jié)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
第三節(jié)子曰巧言令色
第四節(jié)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第五六節(jié)子曰入則孝出則悌
第七節(jié)子夏曰賢賢易色
第八節(jié)子曰主忠信
第九節(jié)曾子曰慎終追遠(yuǎn)
第十節(jié)子禽問于子貢引出子貢曰溫良恭儉讓
第十一節(jié)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
第十二節(jié)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第十三節(jié)有子曰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第十四節(jié)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十五節(jié)子貢曰富而無驕可與言《詩》
第十六節(jié)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
這就是《論語》全部的第一章共計16節(jié),里面所有出場先后和言論,每一節(jié)都絕非隨意安排,就像中央常委的順序,而是都經(jīng)過了廣泛討論和深思熟慮,最終形成的平衡后的結(jié)論。我來總結(jié)一下:
1、先來看發(fā)言次數(shù)
孔子發(fā)言8節(jié),8/16,太巧了吧,剛好半數(shù),其實是精心安排,過猶不及,表示遵從夫子的中庸之道(難道不是仁義禮樂之道了?),想想后來四書里的《中庸》,就是子思的著作,在這里已埋下儒學(xué)路線更張的伏筆,真是細(xì)思恐極。
有若發(fā)言3節(jié),在弟子輩,最多。請注意孔子所言“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子貢多守喪三年,以及有若自己的話,“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講得很明白,孔鯉已去世,我就算不是嫡子,也有繼承權(quán)啊。估計孔子給子貢也留過話,考察監(jiān)督三年看表現(xiàn)。
曾參發(fā)言2節(jié),比有若少1節(jié),顯然是妥協(xié)和讓步,因為已獲得實權(quán),必須出讓名譽權(quán);子貢發(fā)言2節(jié),加了個子禽,其實算1·8節(jié),代表孔門早期弟子出場;子夏發(fā)言1節(jié),代表外來派弟子出場,何況已給有若3節(jié),故子游、子張不入選。子思作為再傳弟子,不能發(fā)言。
2、再來看出場順序
孔子就不用說了1、3、5、6、8、11、14、16,開場壓軸貫穿其間。
有若2、12、13
曾參4、9
子夏7
子貢10、15
有先有后,有輕有重,這就是博弈平衡后的結(jié)果。
3、最后看發(fā)言內(nèi)容。
有若、曾參、子夏,基本都在結(jié)合自身討論道德品行,孝不孝,悌不悌,忠不忠,信不信,全是這類政治正確的話。只有子貢置身事外,第一次發(fā)言贊美夫子“溫良恭儉讓”,正如他一直以來做得那樣,自信滿滿地將孔子贊美為與日月同輝。第二次發(fā)言談了自己作為全球首富的反思,“富而無驕”,很有錢但不顯擺,孔子說不錯了,但還可以境界更高,“富而好禮”,要多多回饋社會才是,你看,子貢,一點不掩飾自己的不完美。
再去看曾參、有若和子夏的話,難免都有點拉選票的意思。從這時,曾參和有若,開始尊稱先生——“子”。所以,當(dāng)閱讀《論語》,翻開第一節(jié),你會看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第二節(jié)則是“有子曰”,請你不要懵逼,這位“有子”是誰啊,是島國女子嗎?什么來頭?竟敢排在第二個,竟敢稱“子”,整本《論語》,只有三個人稱“子”,有子有若,曾子曾參,冉子冉雍(我認(rèn)為是冉雍不是冉求,冉雍字仲弓,后來有參與《論語》的編纂,子游、子夏、曾子及門人都曾不同階段參與),還有一個所謂“閔子”,大概是“閔子騫”的筆誤。
子貢都沒有這樣托大,為了儒學(xué)下一代的發(fā)展,需要樹立新領(lǐng)袖,子貢理解這一點。只是心底感到一絲愧疚,想起昔日那些并肩學(xué)習(xí)戰(zhàn)斗的師兄弟,子路,顏回,冉耕,這些追隨孔子對儒家發(fā)展功不可沒的早期弟子,除了自己因為主持大局,一概不能進(jìn)入《論語》第一章。想來,真是太難為子貢了,什么是溫良恭儉讓,不過如此。孔門弟子三千人,最終有三十人左右,寫進(jìn)《論語》,其中不少僅有姓名而已,有獨立發(fā)言者不超過二十位。
大家看明白了嗎!如果你去過曲阜孔廟大成殿,會發(fā)現(xiàn)一個秘密,在祭祀的主位,無疑是至圣孔子,其次為“四配”,即孔子之后四大圣人:復(fù)圣顏回,宗圣曾參,述圣子思,亞圣孟子;又其次為“十二哲”,除宋代大儒朱熹,其余十一位,皆來自孔子生前欽定的“十哲”,其中因為顏回被提拔進(jìn)入“四配”,等于在“十哲”中九位的基礎(chǔ)上,又補進(jìn)兩位。那么厲害是誰呢?當(dāng)然,少不了好學(xué)深思的子張。那么,還有另一位補充進(jìn)來,我不說大家也猜到了,對,有若。他并不是一個若有若無的人,他也是孔子的兒子。
第五,有若的思想遺產(chǎn)
除了上述提及的有若思想,他還有一些記載,值得學(xué)習(xí)。
1、用功好學(xué)
《荀子》記載:“有子惡臥而淬掌,可謂能自忍矣,未及好也?!?/p>
就是學(xué)習(xí)用功,怕睡著了,拿炭火來燙自己。想想有若這孩子真不容易,庶出沒有名分,但并未因此消極,而是發(fā)奮學(xué)習(xí),終于也算有一番成績。好學(xué)三大經(jīng)典案例,后來有著名的“頭懸梁”“錐刺股”,那么還要加上這一個“炭淬掌”。此案例有毀容風(fēng)險,請大家謹(jǐn)慎模仿,吸取其精神便是。
2、無為而治
在《呂氏春秋》中講了一個故事:
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故勞,任人者故逸。宓子則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以治義矣,任其數(shù)而已矣。巫馬期則不然,弊生事精,勞手足,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
說孔子的弟子宓子賤游山玩水釣魚輕輕松松就把單縣治理好了,弟子巫馬期卻是日夜操勞披星戴月也把單縣治理的不錯。巫馬期就問宓子賤有什么秘訣,宓子賤就說了:“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p>
在另一個故事里,我發(fā)現(xiàn)宓子賤其實以前也搞得很疲憊,后來他是請教了有若,才學(xué)來無為而為的管理方法。
宓子賤治單父。有若見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齊不肖,使治單父,官事急,心憂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風(fēng)》之詩而天下治。今以單父之細(xì)也,治之而憂,治天下將奈何乎?故有術(shù)而御之,身坐于廟堂之上,有處女子之色,無害于治;無術(shù)而御之,身雖瘁臞,猶未益也。(《韓非子》)
3、為人勇武
魯哀公八年(前487年),這年孔子還在周游列國的途中,南游于楚,在這年之前,冉求已先行被季康子召回魯國擔(dān)任官職,子貢也為魯國出使會見吳國太宰伯嚭,這年,吳國攻打魯國,魯國組織了三百人的敢死隊,有若入選其中。
三月,吳伐我……國人懼,懿子謂景伯:若之何?對曰:吳師來,斯與之戰(zhàn),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屬徒七百人,三踴于幕庭,卒三百人,有若與焉,及稷門之內(nèi)。或謂季孫曰:不足以害吳,而多殺國士,不如已也。乃止之。吳子聞之,一夕三遷。吳人行成,將盟。
這件事記載于《左傳》,應(yīng)該是事實了。有學(xué)者說,《左傳》很有可能是子夏所作,所以其中有大量關(guān)于孔子以及孔子弟子的記述,不僅大量記載子貢的事跡,甚至包括樊遲作為勇士和有若加入敢死隊,這些并不太重要的事情,可見子夏與他們幾個關(guān)系。要知道,孫武、范蠡都沒有在《左傳》出現(xiàn)半個字,略備一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