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司馬遷以曹無傷告密、劉邦赴項營請罪為核心,最后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結束,講述了一個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
不禁讓廣大讀者為項羽錯失殺掉劉邦這一絕好機會而感到惋惜。
雖然司馬遷連席間每個人的座次都能描述的跟在場一樣仔細,但筆者認為當時的項羽選擇不殺劉邦才是正確的選擇!
01
《鴻門宴》時天下的形勢是這樣的:西楚霸王項羽當時是以楚軍將軍的身份在巨鹿之戰(zhàn)中(斬殺上級主帥宋義)破釜沉舟消滅了秦朝軍隊的主力后九戰(zhàn)九捷,率領天下各諸侯的軍馬向咸陽挺進。
滅秦路線圖
劉邦名義上同樣歸屬楚軍,二者的共同領導是當時的楚懷王熊心。
幸運的劉邦先于項羽一步攻入了關中占領了咸陽,并且通過與當?shù)匕傩占s法三章得到了漢中的民心。
首先在發(fā)兵之前楚懷王就曾與諸將有過約定:先入關中者可以稱王。
項羽雖然在巨鹿之戰(zhàn)后獲得了巨大的威望,事實上已經(jīng)成為了反秦諸侯軍的盟主。
但其身份依然是楚懷王的上將軍,如果公然反對楚懷王與諸將的約定,只因自己的私心殺了既有正當理由又分屬'友軍'的劉邦,在各諸侯面前失去自己的信譽不說,也很難保證不會失去手下將領的支持和擁戴。
02
其次,鴻門宴本質是一場分蛋糕的談判。
我們看一下在鴻門宴漫長的談判期間,項羽是怎么分蛋糕的:
十八路諸侯分封圖
殺了秦王子嬰,秦國一分為四,楚將劉邦封為漢王、封秦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雍王、塞王、翟王。
把楚懷王趕到偏遠的長沙后,楚國一分為四,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封楚將英布、吳芮、共敖為九江王、衡山王、臨江王。
把齊王趕到膠東當膠東王,封齊將田都為齊王,齊將田安為濟北王。
把燕王趕到遼東當遼東王,封燕將臧荼為燕王
把趙王趕到長城邊上當代王,把趙將張耳封為常山王管理趙國。
把韓王趕到韓楚邊境只留一小塊封地,把趙將申陽封為河南王控制韓都洛陽。
把魏王豹改封西魏王趕到了山西平陽,把楚將司馬卬封為殷王控制魏國的河內(nèi)。
劉邦明知有危險仍要赴宴的原因就在于自己如果不去就分不到滅秦的勝利果實。
可為什么項羽要分封十八路諸侯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滅秦之后的社會矛盾發(fā)生了轉變:由各國諸侯(也有農(nóng)民)與暴秦之間的矛盾轉變成了各諸侯與軍事強人之間的矛盾。
這一點與民國時期袁世凱稱帝失敗之后的矛盾轉變十分相像。
袁世凱死后,各同盟間的主要矛盾由共同反對帝制變成了各軍事強人之間的矛盾,由此拉開了北洋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
歷史如果讀透了就會發(fā)現(xiàn),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只能交好各軍事強人,聯(lián)合他們再去打擊建制派諸侯。
因此,項羽在咸陽的時候頂著亞父范增的壓力不殺劉邦,他不能對投降自己的軍事強人動手,只能好好養(yǎng)著。
鴻門宴復原圖
同樣,幾百年之后的曹操選擇頂著謀士們的壓力不殺投奔自己的英雄劉備。
這背后不僅僅是戰(zhàn)略的考量,還有階級和屁股。
作為楚國將軍的項羽不殺劉邦,才是當時的最優(yōu)解。
而鴻門宴最大的失敗者正是告密不成反被殺的曹無傷,告密也是一件智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