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瑞典攝影師Tommy Ingberg超現(xiàn)實主義作品
我們在呱呱墜地的時候就已進入一個競技場,直到身死時才能離開。當賽程已到終點時,學(xué)習(xí)如何把車駕得更好又有什么用呢?這時該想的只應(yīng)是怎么離去。
男人大談他知道的事,女人只談受歡迎的事。
我們的痛苦正是產(chǎn)生于我們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稱。
如果允許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長生不老,試問誰愿意接受這件不吉祥的禮物?
一個孤獨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唯有上帝才享受了絕對的幸福。
痛苦的成因不在于缺乏什么東西,而在于對那些東西感到需要。
憂郁和淫樂是相陪伴的,同情和眼淚是隨甜蜜的快樂而來的,極端的快樂,將使人哭而不會使人笑。
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盧梭
圖/瑞典攝影師Tommy Ingberg超現(xiàn)實主義作品
—盧梭:憎惡死亡是人的天性—
作者:孫勝杰
【一】
訂婚喜宴上,22歲的他幸福地牽著新娘走進大廳,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女友卻拉起另一個年輕人的手對他說:“對不起,我覺得,我們在一起不會幸福?!闭两谛腋V械乃羧裟倦u,親戚朋友詫異的目光讓他無地自容。
這件事傳遍了整個家鄉(xiāng)小鎮(zhèn),他決定逃離這個讓他覺得羞辱的小鎮(zhèn)。他發(fā)誓將來一定要風(fēng)光地回到家鄉(xiāng),找回自己丟失的尊嚴。
果然,30年后,他成為偉大的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懺悔錄》、《社會契約論》在歐洲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享譽歐洲。他衣錦還鄉(xiāng),一個老朋友問他:“你還記得艾麗爾嗎?”他笑著說:“當然記得,她差一點兒做了我的新娘?!薄爱敵跛龓Ыo了你莫大的羞辱,自己也沒有好下場,這些年來,一直生活在貧困潦倒之中,靠著親戚們的救濟艱難度日。上帝懲罰了她對你的背叛?!迸笥褜λf。朋友本以為他會高興,因為當初背叛自己的人落個悲慘下場是件讓人高興的事,可是他卻說:“我很難過,上帝不應(yīng)該懲罰她。我這里有一些錢,請你轉(zhuǎn)交給她,不要告訴她是我給的,以免她以為我在羞辱她而拒絕?!?/span>
“你真的對艾麗爾沒有絲毫的怨恨嗎?當初,她可是讓你丟盡了臉?!迸笥延觅|(zhì)疑的語氣問。
“如果有怨恨,那也是30年前的事。如果這些年我一直對她懷有怨恨,那我自己豈不是在怨恨中生活了30年,對我有什么好處呢?就像我提著一袋死老鼠去見你,那一路上聞著臭味的豈不是我?”
盧梭(1712—1778),他是一個生活在女人懷抱中的思想家;一個一輩子生活都在依靠女人,為女人,在女人中生活的一個巨人;他的《新愛洛伊斯》,正是為女人寫的一部散文詩集;他一天教師也沒有當過,卻寫出了千古絕唱的教育經(jīng)典著作《愛彌爾》。至今無論是研究教育的,還是研究文學(xué)的,甚至是研究社會及政治的,都把他的書念念不忘地記在心里。
盧梭的高祖原是法國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于16世紀中期來到瑞士。盧梭生于日內(nèi)瓦,母親在生下他后就去世了,父親是一個鐘表匠,辛苦地供他讀書。從小他就在父親的鼓勵下讀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文學(xué)中的名人傳記。后來,父親也去世了,他10歲時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師那里學(xué)拉丁文,后來又被送到一個暴虐的鏤刻師的店鋪當學(xué)徒,吃了很多苦。兩年后他終于棄職離鄉(xiāng),來到法國,開始了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他相信自己可以獨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
【二】
他幸運地結(jié)識了華倫夫人。
第一次見到華倫夫人,他16歲,她28歲,但這個年紀女人的美不在面貌上,而是在風(fēng)姿上,因此經(jīng)久不衰。華倫夫人膚色明亮、眼神柔媚、明艷照人,這就是初見的所有印象。他曾說:“要找比她更美的頭、更美的胸部、更美的手和更美的胳膊,那是辦不到的事?!?/span>
華倫夫人原是瑞士佛威市的貴族小姐,年輕時嫁給了洛?!とA倫先生,但她的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都不幸福,她就逃離出來,投奔了撒丁王國維克多·亞梅德王。撒丁王賜給她年金,于1722年將她安頓在安納西。她為人寬厚仁愛,每一個過往行人或前途無著的人,只要向她提出,都可以從這里得到幫助。
從16歲頭一次拜訪華倫夫人,到29歲只身去闖巴黎,這13年中的大部分時間,盧梭都是在華倫夫人身邊度過的。他每次流浪歸來,都得到華倫夫人的歡迎和收養(yǎng),兩人始終以“媽媽”、“孩子”稱呼對方,即使同居時也沒改變。華倫夫人既憐憫他的身世,也看重他的才華,千方百計培養(yǎng)他,自己教他學(xué)音樂,又送他去音樂學(xué)校,還曾送他去神學(xué)院學(xué)習(xí)。
可是他對別人的要求太高,只要有人來華倫夫人這里,不論是男是女,他都不愿意,因為他不能忍受自己待在她身旁時有第三者在場。他一分一秒地數(shù)著時間,千百次地咒罵這些久坐不走的客人,他的愛毫無保留,他的愛無理取鬧、幾近瘋狂。后來,華倫夫人完全沒有征兆地疏遠了他。
1740年,他到里昂司法長官德·馬布利家做了家庭教師,就在這期間,即1741年的時候,華倫夫人有了新的情人——溫增里德,盧梭漸漸失去了她的寵愛。他曾試圖和溫增里德共享華倫夫人,但不久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是一個“多余人”,勉強過了一段時間后,他靜靜地離開了。
1742年他揣著一份樂譜,來到巴黎,但最終卻無人賞識,寄出去的樂譜如石沉大海,毫無結(jié)果。然后他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不知前路在何方,只好四處游蕩,他先后當過家庭教師、書記員、法國駐威尼斯大使館的秘書等,但基本屬于一事無成。不過,這期間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值得一提,那就是他結(jié)識了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才華橫溢的狄德羅,他們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盧梭再一次陷入了窮困潦倒的境地。這個時候,他遇到了戴萊絲。
戴萊絲雖然是個洗衣婦,但她溫柔、漂亮,還有一顆善良的心。見到盧梭的那一刻,她的心動了,而此時的盧梭也太需要這樣一份觸手可及的感情,這種感覺是溫暖、是依靠,但絕不是愛情。他們同居了,相繼有了5個孩子,但沒錢供養(yǎng),他就學(xué)著在“體面人物”中間盛行的那種辦法,把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送進了育嬰堂。最初由接生婆送去,還在襁褓里做標記、寫卡片,但送得次數(shù)多了,就連標記也懶得做了。這樣不負責(zé)的爸爸,后來還寫成了探討兒童教育的《愛彌兒》,雖然讓人費解,但他把這本書寫得卻是感人至深、鞭辟入里。
直至他37歲那一年,他一直是被人忽略的。
1749年的夏天,他去監(jiān)獄里看望好友狄德羅,在去探監(jiān)的路上邊走邊翻閱一本雜志。突然他發(fā)現(xiàn)了當時的第戎科學(xué)院的征文公告:《科學(xué)與藝術(shù)的進步是有助于傷風(fēng)敗俗或是移風(fēng)易俗呢?》,就是這個征文公告讓他茅塞頓開,仿佛人生瞬間有了希望。一時間腦海里刮起了思想的狂飆,這是上天賦予他的使命。他后來形容說這個時候呼吸閉塞,興奮到極點;他倒在大路旁邊的一棵樹下,在精神錯亂的狀態(tài)中度過了半個多小時。當他睡醒過來時外套的前面都被淚水濕透了。他和狄德羅滔滔不絕地講自己的思想,狄德羅也激動地鼓勵他寫作。探監(jiān)回去后,他寫下了《論藝術(shù)和科學(xué)》應(yīng)征。1750年,這篇論文獲得了頭等獎。這一年,他38歲。這種思想如泉水一樣涌出的狀態(tài)他一直保持了12年,這期間他完成了一系列不朽的文章和著作,直到晚年才又重新歸于平淡與平庸。
44~45歲這兩年,盧梭住在埃皮奈夫人送給他的別墅里。他終于脫離都市返歸自然,回憶往事,他感慨萬千,已近暮年,病痛不斷,心中渴望的幸福從不曾來過。他多么希望自己再重新年輕一次,談一次瘋狂的戀愛,在這樣的遐想中,他開始醞釀他唯一的長篇小說《新愛洛伊斯》。正在這時,烏德托夫人光鮮耀眼地出現(xiàn)在他面前。
烏德托夫人出生在貴族家庭,丈夫是宮廷近衛(wèi)隊軍官,和盧梭也認識。不但如此,盧梭還認識烏德托夫人的情夫圣朗拜爾,這位日后以長詩《詠四季》出名的詩人,當時是一位軍官,在外服役。烏德托夫人和盧梭的第一次相遇就是受圣朗拜爾的委托前來拜訪的。這次拜訪令盧梭充滿喜悅,但并沒有激起漣漪,直到第二年,烏德托夫人才第二次來訪,這一次讓盧梭激情迸發(fā)。
烏德托夫人不是很漂亮,眼睛近視,皮膚也不是很好,臉上還有些小麻子,但她活潑、溫柔、嬌小、可愛,給人的那股親切感最讓一個中年男子著迷,他從她身上看到了自己正在寫的小說中的主人公朱麗的形象。他們在一起談文學(xué)、談思想,甚至談情人,無拘無束的交往讓盧梭無法自拔,幾番忐忑后,他向她袒露了自己的心思??墒菫醯峦蟹蛉说男脑缇徒o了圣朗拜爾,她只是以極大的敬意和溫存憐憫他的癡情,有時還有一點責(zé)備。盡管她對盧梭非常尊敬,也能理解他的火熱感情,可是她對圣朗拜爾的堅貞愛情不允許她另有所依。凡是最纏綿的友情所能給予的,她都盡情給予盧梭,這一年,烏德托夫人27歲。這一次動情,盧梭所付出的代價是受到上流社會的一致攻擊,首先是引起了烏德托夫人的嫂嫂埃皮奈夫人的嫉妒。不僅是嫉妒,還有埃皮奈夫人和情夫頻繁往來,在盧梭搬進去不久,就有了孩子。所有的人都慫恿盧梭和有孕在身的埃皮奈夫人去日內(nèi)瓦旅行,甚至連埃皮奈先生也默許了這個旅行計劃。她想把這件不體面的事情讓這個已經(jīng)有了很多私生子的人來承擔(dān)并不是什么難事,可是老實的盧梭這一次變得很有骨氣,他堅決不同意,惹惱了埃皮奈夫人,兩人終于鬧翻了,盧梭搬出了埃皮奈夫人的別墅。埃皮奈夫人還把他和烏德托夫人的事添油加醋地告訴圣朗拜爾,致使烏德托夫人跟盧梭中斷了來往。
1761年自傳體小說《新愛洛伊斯》在巴黎出版,獲巨大成功。1762年,盧梭發(fā)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
【三】
盧梭是一個異常虔誠的基督新教徒,他聲稱自己是法國唯一信仰上帝的人,無論什么時候他總是把一本《圣經(jīng)》帶在身邊,他覺得他思想突然靈光,是上帝派他來傳道的。他的思想無論在文學(xué)、教育還是在政治領(lǐng)域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實在是太突出了,甚至讓百科全書派的領(lǐng)袖人物伏爾泰都坐立不安,伏爾泰甚至對盧梭大聲咆哮。當盧梭把新作《愛彌爾》寄給伏爾泰看時,伏爾泰只是用了一句話“讀先生大作,我恨不能四腳爬行”來嘲笑他的自然主義教育觀點,而他卻驚人地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構(gòu)建新共和制度。他崇尚自然,性情浪漫,毫無拘束,率性而為,無所顧忌,與當時的法國貴族王權(quán)政府為敵,與啟蒙學(xué)派的百科全書派的眾多思想家為敵,他把身邊的所有男性朋友都得罪光了,他一個人孤身奮戰(zhàn),幸而他有那么多女粉絲,才沒使這個天才之星早早隕落。不久《愛彌兒》一書被警察沒收,在巴黎受到批評,遭國會查禁,當局下令逮捕他,他立刻逃往瑞士,而不久瑞士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內(nèi)必須離開,最后盧梭又搬到普魯士國管轄的地區(qū)。
可憐的盧梭,又開始了童年時的流浪,無家可歸,在殘酷的世界里四處奔逃。他痛苦地說:“在人世間我是孤單一人,除了我自己,沒有兄弟,沒有鄰居,沒有朋友,沒有交往。最喜歡群居和最愛人類的人已經(jīng)被完全一致地放逐了?!?/span>
幾年后,盧梭改名回到法國,在寂寞中去世,終年66歲。有生之年的痛苦在一百年后得到補償,他被法國革命者稱為革命的先驅(qū)與偉大的思想導(dǎo)師,號稱共和國的國父。
盧梭盡管自己選擇了自殺,但是他堅決反對別人自殺,他說“個人絕對沒有處置自身生命的權(quán)利”,他反對以“惡生存,熱戀死亡”為基本特征的中世紀基督教死亡觀,認為每個人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甚至可以冒生命危險。他所說的冒險并不是輕生,而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抱著避免死亡的“希望”去冒險。人們“關(guān)切生存,厭惡死亡”并不是出于理性判斷,而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尤其是行將就木的老年人在最后的日子如果還要學(xué)習(xí)的話,那就只應(yīng)該學(xué)習(xí)怎樣去死。
為什么老年人特別應(yīng)該學(xué)習(xí)死亡呢?人不會因為到了老年而失去眷戀生存是人的天性,當擁有曾經(jīng)為之奮斗的事業(yè)、辛苦賺來的財產(chǎn)、日漸長大的孩子,幸福生活還沒過夠就要離開,這是何等殘忍,所以老年人比年輕人更眷戀有生的日子。所以,他在晚年的自傳體著作《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想》中寫道:“我們在呱呱墜地的時候就已進入一個競技場,直到身死時才能離開。當賽程已到終點時,學(xué)習(xí)如何把車駕得更好又有什么用呢?這時該想的只應(yīng)是怎么離去?!崩夏耆藢W(xué)習(xí)死亡的秘訣無非就兩條:一個是要意識到死亡的必然性,另一個是要有一個能夠使心靈感到充實、圓滿的精神寄托。只要能做到這兩點,人就可以幸福地離去。
進入老年后的盧梭,開始自我反省,反省人生,反省過往,寫下了不朽的著作《懺悔錄》,這可以說是他自己學(xué)習(xí)死亡的總結(jié),也是他的哲學(xué)生死觀。
盧梭是真誠的,但他的真誠讓人無法理解,自盧梭以后人類再也沒出現(xiàn)過這樣的真誠。他熱愛人類,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思想,可是他的思想無人理解,一生歷經(jīng)苦難與孤獨;他在痛苦和屈辱中死去,他用他的死彰顯了一個天才思想家的人格魅力。
【注】:本文選自孫勝杰《向死而生:哲學(xué)大師的死亡筆記》
作者:孫勝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