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天使的外婆 14-12-05 09:46:03 冬季雅稱—— 三冬:古人以農(nóng)歷10月為孟冬,11月為仲冬,12月為季冬,并將3個月份合稱“三冬”,用以代指冬季。如:唐代詩人杜甫《遣興五首之二》:“蟄龍三冬臥,老鶴萬里心?!?nbsp; 九冬:冬季3個月共90天,于是冬季又別稱“九冬”。如南朝沈約《夕行聞夜鶴》:“九冬負(fù)霜雪,六翮飛不任?!?nbsp; 嚴(yán)冬:“嚴(yán)”有“程度深”之義,故“嚴(yán)冬”也就成了極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稱。如唐代僧貫休《塞下曲》:“嚴(yán)冬大河枯,嫖姚去深擊?!?nbsp; 清冬: 冬季萬物蕭條,天地間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別稱。如:唐代詩人皇甫冉《冬夜集賦得寒漏》:“清冬洛陽客,寒漏建章臺?!?nbsp; 窮冬:“窮”,盡也。冬季為一年之中最后一個季節(jié),故有“窮冬”之別稱。如:唐代黃滔《送友人游邊》:“關(guān)河初落日,霜雪下窮冬?!?nbsp; 玄冬:“玄”為黑色,古代以四方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天又別稱“玄冬”。如:東晉張望《貧士詩》:“玄冬無暖褐?!?nbsp; 玄英:《爾雅?釋天》云:“冬為玄英?!焙笕艘蛴弥Q冬天,如唐代魏征《道觀內(nèi)柏樹賦》:“涉青陽不增其華,歷玄英不減其翠?!?nbsp; 玄序:玄,冬之色;序,季節(jié)。用“玄序”稱冬季者,如唐許敬宗《奉和守歲應(yīng)制》:“玉 (王官) 移玄序,金奏賞彤闈?!?nbsp; 窮陰:古代以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個季節(jié),故稱。如白居易《歲晚旅望》:“向晚蒼蒼南北望,窮陰旅思兩無邊?!?nbsp; 北陸:北陸本指太陽冬季所在的方位,后因以稱冬。唐代陳至《薦冰》詩:“禮自春分展,堅從北陸成?!? |
崆峒樵隱 14-12-05 20:33:33 詩 律 淺 說摘自《品梅齋》 【近體、古體】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么叫,我們現(xiàn)在 也跟著這么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fā)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后不合近體的詩, 也稱為古體。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qū)別: 句法:古體每句字?jǐn)?shù)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 齊)都有,每首的句數(shù)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 七言兩種,律詩規(guī)定為八句,絕句規(guī)定為四句,多于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 體每首只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shù)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shù)句 押韻,也可以奇數(shù)句偶數(shù)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shù)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數(shù)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qū)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后, 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guī)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 【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后一切韻書的鼻祖。 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余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并不完 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 以后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jù)《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 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聲調(diào)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 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于不同 韻的,在現(xiàn)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肴和 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里面的字,又會發(fā)現(xiàn)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rèn) 為屬于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比如杜甫《三絕句》第一首(以下引 詩均以杜詩為例,不再注明): 楸樹馨香倚釣磯, 斬新花蕊未應(yīng)飛。 不如醉里風(fēng)吹盡, 可忍醒時雨打稀。 “飛”和“稀”在平水韻中同屬五微,但在普通話讀來并不押韻。 又如第二首: 門外鸕鶿去不來, 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須來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韻》中同屬十灰,但在現(xiàn)在普通話中也不押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yán)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 這個韻部的字?jǐn)?shù)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 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 余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wěn),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 華音發(fā)從伶。 數(shù)杯君不見, 都已遣沈冥。 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這叫做借鄰韻發(fā)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fēng)氣。 現(xiàn)代人寫近體詩,當(dāng)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tǒng)用《平水韻》,則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區(qū)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 【四聲】 漢語聲調(diào)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fā)現(xiàn)。梁武帝曾經(jīng)問朱異:“你們這 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 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gòu)成中 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么‘天子壽考’不 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dāng)時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聲。 那么什么是入聲呢?就是發(fā)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 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 聲,并不真地發(fā)出t,p,k音。塞音在發(fā)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fā)這個詞時,并不真地發(fā)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jīng)消失了。原來發(fā)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 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zhì)、 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 楚,分別讀做ik,it,ip)。 入聲的消失也導(dǎo)致了古、今音聲調(diào)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xiàn)在的上、 去聲字,還屬于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 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福”的“?!弊?br>就是這種情況。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 一畫:一 二畫:七八十 三畫:兀孑勺習(xí)夕 四畫:仆曰什及 五畫:撲出發(fā)札失石節(jié)白汁匝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zhí)吃汐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xué)實直責(zé)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杰迭擇拍迪析極刷 九畫:覺(覺悟)急罰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 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十七畫:擢蟋檄 十九畫:蹶 二十畫:籍黷嚼 講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別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只要用方言來 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jù)聲旁進行歸納幫助識別,比如“福幅輻蝠” “繳激檄”,但大多數(shù)還是只能死記硬背?,F(xiàn)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jù)現(xiàn)代 四聲來寫。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好古,有人愿根據(jù)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 非,那就要特別注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么 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diào)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去聲較低沉,再讀得短促 一些,聽上去就有點象入聲了。實際上,這類入聲字,有的人就習(xí)慣讀成去聲, 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聲字,在普通話中都讀成了去聲。上聲和去聲都屬仄聲, 我們可以不管這一類字。但是還有一種聲調(diào)變化必須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聲 字,現(xiàn)在讀成了仄聲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獨宿江城臘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 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fēng)塵荏苒音書絕, 關(guān)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強移棲息一枝安。 第四句的韻腳“看”就是平聲字,我們讀時最好也讀成陰平才順口(現(xiàn)代“ 看守”的“看”仍讀陰平)。 又如《夜宴左氏莊》: 風(fēng)林纖月落, 衣露凈琴張。 暗水流花徑, 春星帶草堂。 檢書燒燭短, 看劍引杯長。 詩罷聞吳詠, 扁舟意不忘。 最后一句的韻腳“忘”也是平聲,我們讀時也應(yīng)該讀成平聲才不感到別扭。 至于第六句開頭的“看”雖也是平聲,按今音讀成去聲也無所謂。 |
牛筋草 14-12-05 21:57:11 牛筋草12-1 【山花子】日前故事 日見西風(fēng)弱轉(zhuǎn)強,千峰崛起耀紅光。指數(shù)連陽關(guān)山越,是何莊? 牛短熊長回首處,山間老虎世間狼。見好便收良訓(xùn)記,莫貪狂。 |
LOVE天使的外婆 14-12-08 21:25:13 孤平怎么拗救? 收藏人:杏壇歸客 什么是孤平? 孤平是近體詩詞所特有的一個專用名詞。什么是孤平?顧名思義,就是句中有孤單的平聲。具體說,那就是在平起平收式中,一個五言句除去韻腳,平聲字不得少于兩個;一個七言句除去韻腳,平聲字不得少于三個。再詳細點說,那就是在五言平起平收“○○●●△”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那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就只剩下一個平聲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七言平起平收“○○●●●○△”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如果用了仄聲,除了韻腳,只剩下兩個平聲字了,也叫犯孤平。有人考證過,在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都特別注意避免孤平。因為如果一旦犯了孤平,必然會造成通篇聲律的失調(diào)。但我們要特別注意,犯孤平指的只是平腳的句子“○○●●△”、“ ○○●●●○△”這個格式,仄起的句子即使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下”,李商隱《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雖然只有一個平聲字,甚至連一個平聲字都沒有,也只算是一般的拗句,不算孤平。至于像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八月湖水平”,那又屬于另外一種拗句,也不在孤平之列。 前面講到的“一三五不論”之所以說它不完全正確,避免“孤平”,則是其中一主要原因,所以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須論。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這一句的第一字本來是可以不論的,但是如果用了仄聲,就成了:●○●●△。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前面引的杜詩“臂懸兩角弓”即是如此。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有人說杜甫、王維都曾經(jīng)故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是“故意”、“隨意”還是“馬虎”,現(xiàn)在也無從考證,暫且不論??傊髀稍娛遣辉试S這樣的,而且必須予以補救。如果第一字非用仄聲不可,就必須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變成:●○○●△,這樣就避免了孤平。 孤平怎么拗救?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為是仄聲字在句末,所以這句詩肯定是出句。這種格式又可變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該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補回一個平聲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這個也不是絕對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的首句: “涼 風(fēng)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維《觀獵》的尾聯(lián)出句 “回 看 射 雕 處”,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詠懷古跡》之尾聯(lián)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蕭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屬于這種情況。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這種情況,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亂隨意變化的。這條規(guī)定可以用四句口訣來幫助記憶: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來救,一定要記得?!?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式中,句末的平聲字是押韻的要求,必須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這句就只有前面兩個平聲字。這時,如果第一個字也變成了仄聲,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須把第三個字變成平聲來進行補救。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則為平平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式,又可寫變成“仄仄仄平仄”(這是因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過這樣一來,對句就必須變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則為仄仄仄仄平平仄)”,在對句增加一個平聲字來彌補出句中缺少的平聲字,即第三個字必須變成平聲字。所以叫“對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對句第三個字變成平聲字,即“吹”救“不”)、 陸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涞谖鍌€字變成平聲,“無”救“萬”) 因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補平! ?、蹆删醛ぉと绻捌狡截曝破健庇糜趯洌敲?,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這種格式又可以變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這時,就要把對句的第三個字位置變成平聲字以相補救,這屬于對句救出句。但如果這個出句又是個“孤平拗救”式,則構(gòu)成這第三個平聲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這就是兩救。 如陸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報國有萬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無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無”就既救出句的“萬”(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兩救”。 可以利用這首詩構(gòu)成兩救的口訣:“報國有萬死,向人無再青。無字救兩拗,佳例要記清。”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