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王蒙在首屆魯班文化節(jié)傳統(tǒng)文化高端講座上的報告摘錄
我今天要講的是,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近年來,我們整個國家對文化建設、繁榮發(fā)展、文化強國、發(fā)揮文化凝聚力等,都非常有熱情。尤其對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穿上古裝朗誦《三字經》,到讓新招收的工人學習《弟子規(guī)》,再到各種講壇、論壇都非?;钴S。那么,究竟怎樣理解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我覺得不是一句話能夠說清楚的,似乎也沒有定論。有些文化的具體方面,我們覺得很親切,也就不存在什么理解上的問題。比如中餐,就很容易接受,不需要仔細研究,雖然在有些宴會上也上點牛排、鵝肝等,但做法和用料也與國外的有所不同。再比如中醫(yī),目前許多傳媒上談論的養(yǎng)生、防治疾病等方面的道理,深受人們歡迎。但是,我們所說的中華文化,它的基本精神、基本追求、基本特點是什么,包括我在內也不是很清楚,因為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有的強調孔孟、儒家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但是有的也不這么認為;有的強調陰陽五行,或者認為《易經》是中華文化的一種淵源。
我聽曾任國家新聞辦主任的趙啟正說過,他和幾個對文化比較有研究的學者一起出國,就碰到過這樣的現象:我們的教授一再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外國聽眾就說能不能給介紹一下為什么博大精深、怎么個博大精深,教授們就說沒法講,因為太博大精深了。這樣就讓人稍微感到為難——已經博大精深到了無法傳達、無法敘述、無法交流、無法傳授、無法講授的程度。這讓人無法接受。
今天,我主要談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追求、基本特色,也就是中華文化和歐美文明,尤其是在世界上占有強勢的基督教文明的區(qū)別;一個是中華文化具有特點的一些方法和思路。這些問題太大,沒有定論,我的說法也不是定論。
中華文化的基本追求
第一點,我想談談中華文化的基本追求。我們追求的是一個有道德的社會,是一種有道德的生活。對我們的這種道德觀,有各種說法。比如,仁義道德;比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是最簡單的仁、義,或者是加上道、德。還有一種說法是“四維”:禮、義、廉、恥。還有一種說法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還有一種說法是“五德”:仁、義、禮、智、信。前幾年有一些政協(xié)委員和教育界專家,特別提倡仁、義、禮、智、信,上書中央,希望強調。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的國民政府,對中國文化的道德追求,也有自己的概括: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所以,現在到臺北市可以看到有一些大街叫忠孝大街、仁愛大街等。
京劇也有自己的說法,表達的是“忠、孝、節(jié)、義”。但是它和“禮義廉恥”不同?!岸Y義廉恥”說的更多的是指國家的臣子和士人(即讀書人、候補官員);“忠孝節(jié)義”更傾向于民間的一種說法,民間要忠孝、有節(jié)操、講義氣。我在咱們山東的一些宣揚儒家學說的刊物上看到,說中華是“禮義之邦”。所謂“禮”,不是單純指講禮貌,主要還是講尊卑長幼的秩序,就是說這個社會是有秩序的社會。“義”,也不是指義氣,而是當道理講,就是講秩序、講道理才是“禮義之邦”。但是,現在許多地方都寫成“禮儀之邦”,這是大錯特錯了。“禮儀”僅僅是指表面的程序。為此,我曾在《光明日報》《文匯報》《人民政協(xié)報》等報刊上都寫過這方面的文章。這就看出對中華文化的基本追求確實需要很深的理解。
我想用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的語言,不是靠一個一個的字,而是稍微講一點它的內容的語言,概括一下中華文化的追求。
主要有十六個字。第一個方面,我們的文化講求“敬天積善、古道熱腸”。敬天,就是指我們最講究尊卑、長幼、上下。“天”是最靠上、最大的,本身是一切美德的源泉,這就有一種信仰主義,是可以說得通的。人為什么要講道德?因為“天”就是有最好的道德。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薄兑捉洝飞现v:“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边@就表明人們都承認天和地是有最高道德的表率,以至于我們把天的道德,作為古代中國權力系統(tǒng)合理性、合法性的依據,提出“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以德治國”等等,所以要敬天、積善。老百姓心中也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這樣一種樸素的觀念。我認為,這種觀念不完全是從佛教的“報應循環(huán)”中得出來的,從儒家等各方面的思想也可以得出這種結論。
“古道熱腸”是很多人形容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肮诺馈?,是指我們相信在遠古時期,我們曾經有過最高的道德典范。中國是敬老、敬祖先、敬三皇五帝的國度。按莊子的說法,我們要敬到神農氏、敬到炎帝為止。在《莊子》外篇和雜篇中,莊子不斷地批評皇帝,因為皇帝是爭出來的皇帝,而神農氏這些人,不是靠爭出來的,而是靠對人們的教化成為皇帝。當然,這些說法帶有某種烏托邦的性質,但是屬于化育人民。皇帝、權力系統(tǒng)、士人、讀書人、社會精英等等,都有首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化育人民。
強調教化的結果,使得中國文化成為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古代力求把權力的運作“文化化”和“道德化”,盡管權力的“武化化”特征非常明顯。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權力就是階級、社會工具,組成國家機器的就是法庭、監(jiān)獄、軍隊、警察,這是“武化化”的特點。我們看中國文化呢,強調“武化化”的也有,比如法家,但更多的強調“文化化”。為什么君王能有很高的地位?因為你是奉天承運,你的道德可以和天相媲美,這就是強調“文化化”。強調“文化化”的結果,就形成了哪怕是君王的權力運作,也要接受文化、道德和秩序的監(jiān)督。
這種“敬天積善、古道熱腸”的文化,有著它的親切之處?!盁崮c是指什么意思呢?我們最反對、最不贊成人與人之間冷冰冰的態(tài)度,崇尚重視歷史、重視情面。這樣的文化,實際上是有爭議的。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真正做到了仁政,甚至也做到了無為而治的,只有漢文帝和漢景帝,其它時候,宮廷斗爭經常是腥風血雨、陰謀詭計,也就是認為靠仁義道德來治國平天下是靠不住的。魯迅甚至提出來,中國文化是拿起書來一看,是仁義道德,然后仔細一看,字里行間里都寫著兩個字——“吃人”。但是,我們又要看到另一面,那就是仁義道德的教導已經深入人心?!岸Y失求諸野”?;实垭m然沒有完全做到仁義道德,但是仍然受仁義道德教導的約束。老百姓盼望你仁義道德,以道德教化作為權力運作的基礎,讓人們聽著很舒服,也很容易接受。
改革開放以來,大約在12年前,江澤民同志在中央宣傳工作會議上曾經提出來“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說法。前年,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又提出了“以德治國”。所以,我們對道德教化,以及對權力的“道德化”和“文化化”要有所重視。如果我們簡單地認為,有道德就是有權力,那就把這個事情看簡單了。或者簡單地認為,只要讓小孩念念《三字經》《弟子規(guī)》,就可以天下太平了,這是在冒傻氣。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重視中國文化的追求、愿望,就會脫離群眾,脫離我們的這塊土地。
第二個方面,我們的文化講求“尊老崇賢,崇文尚禮”。尊老,就是珍惜已有的東西、已有的經驗、已有的文化成果,以及已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我們的文化講求“忠厚仁義,太平中庸;勤儉重農,樂生進取”?,F在老百姓最喜歡說的,還是“忠厚仁義、天下太平”。過去,我到過一些城市、農村的中等水平的人家,大門上的對聯(lián)有兩副寫得最多。一副是“守身如執(zhí)玉,積德勝遺金”。這是指對自我的要求,就像保護一塊玉一樣,不要讓它骯臟,不要讓它被污染;而給子孫后代不是留下金銀財產,而是留下做過的好事和德行。另外一副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說的是擁有忠實厚道的品德,家族才能經久不衰;講究家風遺訓文化傳承,才能傳家繼世。在以前,中國孩子寫“紅模子”的時候,有兩套寫得最多。其中一套是“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再一個就是“天下太平”。不僅是因為“天下太平”對橫豎撇捺都有嚴格要求,更重要的是,它還表達了人們的一種愿望。
說到中庸,孔子是很強調的?!爸小辈⒉灰欢ㄊ钦虚g,而是準確的意思,“庸”指的是正常,合起來就是指人做事情不偏不倚、調和折中,不做過頭的事。為什么中國特別強調中庸呢?西方的政治理論在某種意義上是建立在“性惡論”上的,最強調對權力的多元制衡。我們中國并沒有這樣一個多元制衡的傳統(tǒng),但這不等于政治上沒有平衡,這個平衡表現在時間縱軸上,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所以,中華民族形成了這樣一種政治道德,就是不搞極端、毋為己甚、適可而止、留有余地。就像是林語堂說的,“中國人提倡的道德,是比較老成的道德,不希望表現年輕,甚至幼稚”。
勤儉、樂生、進取,正是中華文化能夠和現代化目標接軌的基礎。我們并不是消極的文化,因為我們講的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是講進取、勤勞、艱苦的,講自強不息的。但是,我們的文化和西洋文化又有很大的區(qū)別,首先就是我們不是無條件提倡競爭。很多地方,我們認為控制、管制、弱化競爭,是創(chuàng)造一個舒服、美好社會的必要措施和條件。當然這并不完全對,很長一段時期,我們在科學技術、生產力發(fā)展方面都很緩慢,封建社會曾走過長期停滯的道路,這是一個教訓。競爭也有很多負面的東西,這就反映了我們對于人類文明的一種預見,對競爭的一種適當管控。所以,這種掌控競爭的思想,既有非??蓯鄣牡胤?,也有延緩了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地方。另外,我們注重美善,勝于注重真實,《紅樓夢》中所講的“王夫人丟失玫瑰露”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代表。
中國人的思想方法
第二點,我想談談中國人的思想方法。一般來說,中國人的思想,求“大”、求“一”、求“變”。其中,“大”是指我們相信大道理管著小道理,越大就越高,越高就越大,越高大就越重要。中國人相信,世界上所有的道理都能歸結成一個最高的、唯一的道理。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貞?!薄耙弧本褪亲詈笠业降奈ㄒ坏母矗耙弧苯y(tǒng)治著一切、代表著一切。老子又稱“一”為“道”,一曰道,二曰遠,三曰反。這是道的特點,大的無所不包,“遠”是永恒的和持久的,“反”就是不斷地變化,會向著反的方向發(fā)展??鬃右仓v,“朝聞道,夕死可矣”,把道認為是一個比生命還要終極、還要重要的一個東西。
正因為我們從“一”、從萬物的共同性上考慮問題比較多,所以我們要尋找這個最高的詞。我們漢字的信息量比較大,要在其中尋找一個最高詞希望它都包括。就好比講這個“一”和“道”,莊子講“通”,孔子講“道”、“仁”,而孟子講“義”。中國人的有些說法和西方人有很大不同。比如說,中國人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這句話外國人就無法理解,因為兩者完全不通。但是,中國人為什么會認為良相和良醫(yī)是相通的呢?因為中國人認為,良相和良醫(yī)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仁心仁術、仁者愛人。當良相的目的,是為了愛人民,為了給人民謀福利;當良醫(yī)的目的一樣是為了給人民謀福利,減少人民的痛苦。
中國人關于政治上的很多說法,就又牽扯到一面是統(tǒng)一,一面卻是分裂、分割、矛盾、對立。表面上看來矛盾的東西,中國人看是統(tǒng)一的。中國讀書人最提倡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鬃釉凇墩撜Z》里表示過,“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坝薏豢杉啊本褪菑倪@里來的,實際意思恰恰與現在普遍認為的意思相反,是說一個人該傻就傻,該精就精,該進就進,該退就退,該起作用就起作用,該低頭不語就低頭不語。這種說法,也是全世界少有的。古人還說,“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像這樣一類的說法,都是國外的思想很難接受的。我們是在特別強調,兩個看起來不相干的東西,其實是一致的。
俗話說,“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水滿則溢”,就是說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得太過、太盛,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物壯則老”。所以,我們的文化,是一種強調謙恭、強調后發(fā)制人、強調含蓄的文化。這樣一個文化雖然不是絕對,但是我們有無數這方面的故事、經驗,這就形成了我們文化的一些特點。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歷史太久長了,人口又極其眾多。我們的文化本身就是多種多樣的,有著不同的說法,有很多相互成為悖論的地方。比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中強調都是要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民間卻也有許多相反的說法。表面上看起來很龐雜,但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龐雜,它才有了自己的生命。這與歐美文化是不同的。
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確實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實,我們很多文化追求并不能完全做到,但是如果無視這種文化,就等于自絕于中國人民和中國歷史,只能增加工作的難度和生活的難度。相反,如果我們從中國文化中找根據,可以使我們很多事做得順當、取得成功。另外,中國文化經歷了這么長的時間,經歷了這么多的困難,本身就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說是博大精深,也可以說非常龐雜。對此,我們要有所理解、有所選擇。理解是選擇的前提,選擇是弘揚的前提。如果既沒有理解又沒有選擇,是不可取的。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能夠忘記“五四”精神。
談到文化問題,我認為,鄧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仍然是正確的,是不可以一日一時忘記的。我們追求的,是中華文化最美好的東西、最優(yōu)秀的東西和奔向現代化所做努力的整合與結合,而不是簡單地取此舍彼。
特約記者李同霖 整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