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五臟——腎的生理功能
腎位于腰部的脊柱兩旁,左右各一個?!端貑?· 脈要精微論》中說:“腰者,腎之府”。由于腎藏有“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的根本,生命之源,故而又稱為“先天之本”。腎在五行屬水,它的主要生理功能為藏精、主生長、發(fā)育、生殖和水液代謝;而腎又主骨生髓,外榮于發(fā),開竅于耳和二陰,在志為驚恐,在液為唾。按照陰陽表里關系,它和膀胱相互絡屬,互為表里,在水液代謝方面,兩者直接相關。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長、主發(fā)育和生殖:
藏精是指腎對于精氣具有封藏的作用。腎對于精氣的封藏,主要是為精氣在體內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生理效應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從而不至于讓精氣無辜流失,影響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能力。
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生長發(fā)育及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腎所藏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分別是稟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和來源于水谷精微所成之精氣。先天之精是與生俱來的,而后天之精則是依靠脾胃運化功能而生成,同時,臟腑生理活動中化生的精氣通過代謝平衡后的剩余部分,也會閉藏于腎。
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的來源雖然不同,但統(tǒng)屬于腎,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先天之精有賴于后天之精不斷的培育和充養(yǎng),才能充分發(fā)揮它的生理效應;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賴于先天之精的活力。兩者相輔相成,在腎的功能下密切結合而組成腎中精氣。
腎中精氣主要生理效應是促進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和逐步具備生殖能力。機體的生、長、壯、老、已是自然規(guī)律,但他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人在出生后,由于先天之精不斷的得到后天之精的培育和充養(yǎng),腎中精氣逐漸也會充盛,出現幼年時期的齒更發(fā)長等生理現象,隨著腎中精氣的不斷充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產生了一種促進性腺發(fā)育的成熟的物質,中醫(yī)稱為“天癸”,由于天癸的出現,男子具備了產生精子的能力;女子就會按期排卵,月經來潮,性腺的發(fā)育逐漸成熟,具備生殖能力,人也進入了青春期。
之后,隨著腎中精氣由充盛逐漸趨向衰退,天癸的生成也隨之減少,甚至逐漸枯竭,性腺發(fā)育也逐漸衰退,生殖能力也會隨之下降以至于消失,人也就從中年轉入老年。
其次,牙齒、骨骼、頭發(fā)的生長情況,也是腎中精氣盛衰的一種標志,也可作為判斷機體生長發(fā)育和衰老的標志。此外,腎中精氣盛衰決定著機體的生、長、壯、老、已;所以,對于防治某些先天性疾病、生長發(fā)育遲緩不良、生殖機能低下和防治衰老等,都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
腎中精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對機體各方面的生理活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常我們將對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滋養(yǎng)、濡潤作用的稱為腎陰;起著推動、溫煦作用的稱為腎陽。
腎陰和腎陽,又稱為元陰和元陽、真陰和真陽,是機體臟腑陰陽的根本,兩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維護著臟腑之間的相對平衡。如果因為某些原因,這種平衡被打破而又不能自行恢復,就會形成我們常說的陰虛或陽虛,從而出現內熱、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舌質紅而少津的陰虛證候;或者出現疲憊乏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和痿弱、小便清長或不利或者遺尿失禁、舌質淡,以及性機能減退和水腫等腎陽虛的證候。
由于腎的陰陽是各臟腑陰陽根本,故而在腎的陰陽失調時,會因此而導致其他臟腑陰陽失調。如果腎陰不能滋養(yǎng)臟腑,就會出現常說的肝陰虛、心陰虛、肺陰虛、胃陰虛等。同樣腎陽不能溫煦臟腑,就會出現脾陽不振、脾腎陽虛、心陽不振、心氣不足、肺氣虛等。
由于腎陰和腎陽都是以腎中精氣為物質基礎的,腎的陰虛或陽虛,實質上都是腎中精氣不足的表現形式。所以,腎陰虛到一定程度可以累積腎陽,發(fā)展為陰陽兩虛,稱之為陰損及陽;腎陽虛到一定程度,也可以累積腎陰,同樣發(fā)展為陰陽兩虛,稱之為陽損及陰。
另外,腎中情急的虧損是多種多樣的,在一定條件下,腎中精氣雖然已經虧損,但其陰陽失調的狀況卻不是很明顯,故而臨床將其稱為腎精不足或腎氣虛。
2、腎主水:
這個功能主要是說腎中精氣具有氣化功能,對于機體內的津液輸布和排泄,維持體內精液代謝平衡起著極其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
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津液的代謝,是通過胃的攝入、脾的運化和轉輸、肺的宣散和肅降、腎的蒸騰和氣化,以三焦為通道,輸送到全身;經過代謝的津液,有的化為汗液、有的化為尿液和氣體而排出體外。
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實際上是主宰整個津液代謝,肺、脾等內臟對津液的氣化,都依賴于腎中精氣的蒸騰和氣化;特別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與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直接相關,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維持體內津液代謝平衡中又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故而說腎主水液。
如果說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失常,便可引起關門不利,小便代謝障礙而發(fā)生尿少、水腫等病理現象,《素問 · 水熱穴論》中明確指出:“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浮腫,浮腫者,聚水而生病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