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提出上醫(yī)治未病、中醫(yī)治欲病、下醫(yī)治已病??梢姼呙鞯闹嗅t(yī)不僅治病,而是能夠擅長治療未病。
中醫(yī)是以《黃帝內經》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一門綜合學科,是在道家理論上建立起來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養(yǎng)生學說、運氣學說,講究的是天人相應,陰陽、氣血、形神統(tǒng)一。利用四診八綱進行辨證論治,從中明確病因、病機、病位、病證,來進行遣方派藥。
《黃帝內經》中提出,陰平陽秘精神乃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真氣從之,病安從來。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后人從《內經》的精神中總結出治療未病包括三個方面,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
一,未病先防:《黃帝內經素問集注》'臟氣熱于內,必先見于色,雖未發(fā),見其色而刺之名曰治未病'?!栋苏衩髡摗?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后人把未病先防總結了如下兩點:
1,增強正氣:順其自然、天人相應,養(yǎng)性調神精氣神俱備,護腎保精神健體壯,調理飲食防止食性過偏。并針對人的不同體質利用針、藥、太極、八段錦等進行調理。
2,防止病邪入侵:順應四時,防六淫之邪內侵。春防風、夏防署、秋防燥、冬防寒、避疫毒、防厲氣等。
二,已病防變:《難經七十七難》'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己病也'。如知肝傳脾必當實脾。后人為防已病傳變,把疾病的傳變的形式總結如下:
1,病位傳變:包括表里之間和內臟之間的傳變。
2,外感病傳變:外感后都會由表入里由淺而深的傳變。其中包括六經傳變;三焦傳傳變;衛(wèi)氣營血傳變。
3,內傷病傳變:主要指的是臟腑傳變。包括臟臟傳變;臟腑傳變;腑腑傳變;形臟內外傳變。
根據(jù)上述的傳變關系對已發(fā)病癥進行針對性治療,套用西醫(yī)的話,防止併發(fā)癥的出現(xiàn)。
三,瘥后防復:疾病初愈,正氣大傷,榮衛(wèi)不通,脾胃之氣未和。所以要呵護正氣,注意調攝,以防生變生亂積成沉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