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zhuǎn)載丨汪維輝教授談漢語史專書研究

書與人

第七期

按:上海教育出版社語言文字出版中心編輯就漢語史專書研究對浙江大學汪維輝教授作了采訪。汪教授的《〈齊民要術〉詞匯語法研究》(修訂本)已于2020年11月出版。

      汪老師,最近《〈齊民要術〉詞匯語法研究》修訂再版了,受到讀者的歡迎。這是一部重要的專書研究著作,有很多新的發(fā)現(xiàn)。專書研究是漢語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您認為專書研究有什么特點,它的重要性在哪里?您當初為什么會選擇《齊民要術》這樣一部書來做專書語言研究?

        十分感謝上海教育出版社重版我的《〈齊民要術〉詞匯語法研究》,并把它列入“語言學經(jīng)典文叢”,也感謝編輯讓我借此因緣跟大家聊聊相關的話題。

       正如許多學界前輩所強調(diào)的那樣,專書研究是漢語史(主要指詞匯史和語法史)研究的基礎。以詞匯史為例,如果我們能把歷史上一批有代表性的書都編成專書詞典,那么編寫斷代語言詞典和漢語歷史大詞典就有了扎實的基礎,專書詞匯的窮盡性描寫與整個漢語詞匯史研究的關系也是如此。專書語法研究雖然對象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專書研究是漢語史研究的基石,其重要性毋庸贅言。說到專書研究的特點,我認為可能有這么幾點吧。一是窮盡性。因為材料封閉,所以一部書中的各種語言現(xiàn)象盡可以做精雕細刻的窮盡描寫。二是有回旋余地。專書研究進可攻,退可守:可以只研究一部書中的語言現(xiàn)象,把描寫和解釋做到極致;也可以在描寫的基礎上縱橫貫連,把一部書放在漢語史的大背景下上串下聯(lián)、橫向比較。三是不易出新而易流于平庸。因為每一部書的語言,跟同時代的其他書相比,總是同大于異,甚至跟前后時代的差異也不是很大,如果事無巨細都一一描寫,就難免老生常談,意思不大。所以上面說的“進可攻,退可守”,其實“退”不是上策,“進”才有可能寫出新意和深度。我的這部《〈齊民要術〉詞匯語法研究》,并沒有采取大而全的思路,而是選擇了詞匯和語法的若干個專題,重點放在書中反映南北朝時期新興的詞匯和語法現(xiàn)象上,所以上編《概論》字數(shù)并不多,而下編《〈齊民要術〉新詞新義詞典》倒占了一半多的篇幅。

       我在撰寫博士論文期間翻閱過《齊民要術》,也常常用到其中的材料,感到這部書的語言相當貼近口語,在“北魏三書”(《齊民要術》《洛陽伽藍記》《水經(jīng)注》)中最能體現(xiàn)北朝語言特色。它的語言具有“專業(yè)性、口語性、地域性”三個特點,有很高的漢語史研究價值。記得當時多次跟業(yè)師張永言先生聊到這部書,張先生也有同感,并且鼓勵我對它做專書研究。所以1999年春天我在南京大學博士后出站留校后就以此為題申請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很榮幸項目獲批。據(jù)說當時還有評審專家覺得不解:為什么要選這樣一部農(nóng)書來做專書語言研究?可能是對此書不太了解所致吧。我很喜歡讀《齊民要術》,這可能跟我高中畢業(yè)后插隊落戶做過兩年多農(nóng)民也有關系,農(nóng)學著作對我來說有一種親近感?!洱R民要術》是一部農(nóng)學名著,有很多專業(yè)知識我是不懂的,幸好有繆啟愉先生的《齊民要術校釋》,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的學生邱冰還幫我從國家圖書館復印了欒調(diào)甫先生的《齊民要術考證》。這部書寫得非常好,對賈思勰的身世和《齊民要術》成書年代的考證都相當深入可信。比如,他認為賈思勰就是《魏書·賈思伯傳》里提到的賈思伯的弟弟賈思同,論據(jù)充分,合乎邏輯,是賈思勰研究中的一個突破。

      您長期從事漢語詞匯史研究,請您談談目前漢語詞匯史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在哪些方面?

       漢語詞匯史研究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多成績,研究內(nèi)容涉及方方面面。據(jù)我有限的了解,目前的研究重點和熱點大概有這么幾個方面。首先,應該還是常用詞演變研究,具體來說就是常用詞的歷時更替。這方面的研究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是個熱點,至今仍然方興未艾。已經(jīng)有一大批常用詞的新舊更替得到了研究,但仍有較大的探索空間和提升余地。其次,是專書詞匯研究和專類文獻詞匯研究。這方面近些年來研究成果數(shù)量相當可觀,就中古近代漢語而言,被研究過的專書有《世說新語》《洛陽伽藍記》《齊民要術》《賢愚經(jīng)》《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祖堂集》《三朝北盟會編》《訓世評話》《金瓶梅詞話》《兒女英雄傳》,等等,涉及的專類文獻則有佛經(jīng)、道經(jīng)、六朝石刻、唐代公文、隋唐墓志、敦煌變文、宋代都市筆記、禪宗文獻、法律文獻、近代民間契約文書、明清戲曲小說、清代藏學漢文文獻等。再次,是詞源研究,包括外來詞研究。比如黃河清先生的《近現(xiàn)代漢語辭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收錄1840年以后(少量溯源至明末清初)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后漢語受西方文化影響而產(chǎn)生的詞語和少量本族新詞,共計五萬余條,約六百萬字,是收錄近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的集大成之作。其他像斷代詞語研究、詞匯系統(tǒng)演變及其規(guī)律的研究和詞語考釋等也是比較熱門的領域。上面所說難免掛漏,請讀者見諒。值得注意的是,字詞關系研究和語體視角下的詞匯演變研究近年來也受到重視,正在逐步成為研究熱點。字詞關系研究以往集中在出土文獻,對中古近代漢語文獻關注不夠,近幾年這方面的成果開始多見起來,比如劉君敬的《唐以后俗語詞用字研究》(商務印書館,2020年)就是一部不錯的著作。我也寫過一篇《“抓”的字詞關系補說》(《中國語文》,2020年第4期),對“抓”這個字形在歷史上(主要是近代漢語階段)的記詞功能做了梳理。2019年10月,由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與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首屆漢語字詞關系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標志著這方面的研究正式打出了旗號,預計今后將會蓬勃發(fā)展。隨著現(xiàn)代漢語學界對語體與語法關系研究的不斷推進和深入,漢語史研究中應該重視語料的語體差異也正在逐步成為共識,蔣紹愚先生的《也談文言和白話》(《清華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和《漢語史的研究與漢語史的語料》(《語文研究》,2019年第3期)都是這方面很重要的文章,讀后可以了解最新動態(tài)并受到啟發(fā)。我也寫過《現(xiàn)代漢語“語體詞匯”芻論》(《長江學術》,2014年第1期)和《漢語史研究要重視語體差異》(《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等文章,對如何分析詞匯和語法的語體差異做過一些探索。語體差異是漢語史研究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我們期待學界不斷推出這方面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

       您是什么時候?qū)h語詞匯史研究有興趣的?又是怎樣走上這條研究道路的?您有什么經(jīng)驗之談可以跟正在進行漢語史研究的青年學者分享嗎?

      我讀碩士期間的研究方向是訓詁學,轉(zhuǎn)向漢語詞匯史研究是受到博士導師張永言先生的影響。那是1995年的春天,我到四川大學入學后不久,張先生就讓我和他合寫一篇文章(當時《中國語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建所45周年紀念刊”向張先生約稿),我按照先生的思路,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就中古時期12組常用詞的新舊更替過程寫出了初稿(發(fā)表時因為篇幅過長,刪去了4組),經(jīng)過先生反復修改和增補潤色,后來發(fā)表在《中國語文》1995年第6期,題為《關于漢語詞匯史研究的一點思考》。(拙著《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后記》對此有詳細記述。)這是我學術研究轉(zhuǎn)向的起點。此后二十多年,詞匯史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當然,訓詁學也沒有放棄。說實話,剛開始的幾年,我雖然做著常用詞歷時更替的研究,但是內(nèi)心深處始終有一個疑慮:這些普普通通的常用詞真的值得研究嗎?博士畢業(yè)后魯國堯先生為我爭取到去南京大學做博士后的難得機會,受到魯先生的影響,我開始比較全面地關注方言,后來逐漸找到了一條“縱(歷時演變)橫(方言分布)結(jié)合研究漢語詞匯”的路子,覺得這真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可以研究的問題很多,也很有意思,這才慢慢消除了那個疑慮。我寫過一篇小文章《語文學的功底  語言學的眼光——研治漢語詞匯史的一點心得》(載華學誠主編《文獻語言學》第一輯),文章的題目就是我從事詞匯史研究二十多年最重要的體會。張先生生前對這兩句話也表示贊同。文章發(fā)表后時常有一些青年朋友提及或引用。原文俱在,這里就不重復了。我覺得詞匯史研究涉及的面很廣,要做好很不容易,除了語文學的功底和語言學的眼光外,還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在研究過程中我對“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深有體會,就我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而言,比較欠缺的至少有這么幾個方面。一是理論修養(yǎng)。我讀的理論書不多,更缺乏直接閱讀外文的能力,因此雖有理論意識,但是素養(yǎng)不足,在解釋詞匯歷時替換的復雜動因、總結(jié)演變規(guī)律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二是音韻學。我雖然花過很大的功夫自學過音韻學,到了南京大學后也聽過魯國堯先生給研究生開的“音韻學”課,但是始終沒有學通,只了解一點大概,難以深入。這對詞匯史研究是很不利的。我常常以自己為例告誡學生要學好音韻學,因為詞是音義結(jié)合體,不懂音,等于一半放棄了,怎么可能把詞匯研究好?三是方言學。我從大學讀到博士,一直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方言學訓練,也沒有參加過田野調(diào)查,研究中要用到方言學知識,只能現(xiàn)學,難免一知半解,捉襟見肘。四是移民史和歷史地理學。漢語詞匯的變遷,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歷史上通語與方言、方言與方言之間不斷相互影響的結(jié)果。因此要解釋演變的動因,常常需要聯(lián)系歷史背景,尤其是移民史。我雖然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也在不同場合呼吁過,但是由于缺乏這方面的修養(yǎng),一直也沒有著手做過嘗試,希望以后能適當?shù)貜浹a這個缺憾。以上四點都是我的軟肋。有志于詞匯史研究的青年朋友們也許可以從中得到啟示,趁年輕把基礎打得寬厚扎實些,在漢語詞匯史領域取得超邁前人的成就。

作者介紹

      汪維輝,浙江寧波人。華中師范大學碩士(1986),四川大學博士(1997),南京大學博士后(1997-1999)。曾任寧波師院中文系副主任,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文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中文系主任,韓國延世大學客座教授。受日本學術振興會之邀,兩次赴日從事短期合作研究。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F(xiàn)任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中文系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漢語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為漢語詞匯史和訓詁學,出版著作6部,整理校點語料2種,發(fā)表論文190余篇。代表著作有《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齊民要術〉詞匯語法研究》《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汪維輝卷》《漢語詞匯史新探》《漢語詞匯史新探續(xù)集》《漢語核心詞的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等,曾獲得教育部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兩次)、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金二等獎及其他多種獎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課題多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古代漢語研究方向分類
從《揚雄集》看《漢語大詞典》的修訂
學述 | 漢語史研究中心教授“學述”系列:汪維輝教授
論文 | “十三五(2016-2020)”中古近代漢語詞匯研究概況
“葉韻說”及其給我們的啟示_張忠堂
如何學習古漢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