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讀文章,晚上看評論。
中醫(yī)書友會第197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讀:急診和ICU病房經(jīng)??梢钥吹胶芏辔V夭∪藲夤懿骞?/span>,吸痰管就是其中之一,痰是被吸走了,但生痰之源在何處?如何才能將痰消弭于無形,而不是僅僅對癥治療呢?這兩則醫(yī)案給我們很大的提示。(編輯/青立)
尋常藥也急救
作者/宗修英
先父宗維新早年開業(yè)時,有邀出診者云:患婦癥危,速去急拯。予父隨之急往。至其門,聞哭嚎喧囂,料已病逝。邀醫(yī)者稱:患婦青壯,素體康健,甫病二日,量不致死,冀能挽救于萬一。父入室中,見病婦已臥正寢,床頭焚化冥銀,環(huán)室老幼,捶胸頓足,哭號聒耳。捫其手足已冷,胸脘微溫,唇青目瞪,額頭汗出。診其脈已不可得,細細循之,重按至骨,乃隱約可見。再啟其齒,痰即溢出,黏連而下。
急令家人速購竹瀝4兩。拭去痰涎,徐徐灌下,痰濁時時涌出,再拭再灌,約進兩許,喉中痰鳴,鼻微動,藥方進半,患婦呻吟,周身微汗,舉家歡呼雀躍。
遂開給清肺化痰之劑,病即霍然。
師兄請問其由,父曰患婦素健,甫病二日,邪氣方熾,正未必虛,恐屬邪氣內閉,導致暴厥之候。待診其六脈沉伏,口中痰涎,證屬痰熱郁閉,肺氣膹滿,不得宣降之實證無疑。故先用竹瀝清熱豁痰,以救其急,如再誤片刻,當可窒息。竹瀝乃臨證常用之物,用之得當,亦可力挽狂瀾。
陳鼎三、江爾遜用豁痰丸搶救痰熱傷津危癥的經(jīng)驗
作者/張斯特 余國俊
四川已故名老中醫(yī)陳鼎三及其弟子江爾遜,善用豁痰丸搶救痰熱傷津危癥,今將其經(jīng)驗介紹于下。
痰熱傷津癥候臨床上頗為常見。其癥狀為咳逆上氣,咽喉不利,痰涎稠粘,咯吐不爽,胸悶氣喘,口干欲飲,入水則嗆,舌紅而干,苔黃膩,脈滑數(shù)。
其病機為外邪入里化熱,或素體蘊熱,內熱熏蒸,煎熬津液成痰,痰隨火動,升騰莫制,窒塞肺竅,充斥咽喉,熱傷肺津,痰阻氣機。
一旦遷延失治或治不如法,則氣道阻塞,呼吸驟停,兇危立至。
江老認為,搶救此種危癥,單用清熱化痰法是難以奏效的,必須清熱化痰結合潤燥生津。宜用唐容川《血證論》所載之豁痰丸。
其藥物組成是:當歸、知母、花粉、白前根、麥冬、枳殼、杏仁、瓜蔞霜、竹瀝、桔梗、射干、茯苓、石斛、甘草。
此方看似龐雜,其實方義頗清晰:桔梗、甘草、射干、白前根、茯苓祛痰利咽,清熱散結;當歸、杏仁、枳殼止咳定喘,寬胸暢膈;知母、花粉、瓜蔞霜、麥冬、石斛滋肺潤燥,養(yǎng)陰生津;尤妙在竹瀝一味,性味甘寒,用以蕩痰熱之窠臼,開痰誕之壅塞,功專效宏。今擇其搶救至危至險之病案二則以說明之。
【例一】
江老本人四十年前,向有痰飲宿疾,初因痰飲咳嗽、脅痛、寒熱如瘧,服香附旋復花湯而愈。不久,又受外感復發(fā),外證不彰,惟咳嗽痰多,胸部牽掣作痛,用六安煎不效,改用香附花湯亦不效,又數(shù)次更方,皆不中,病益劇。
呼吸、活動均牽掣胸部作痛,仰臥于床,不可稍動,氣喘痰鳴,痰粘稠如怡糖之筋絲狀,咯至口邊而不出,需以手撈之。七日之間,飲食不進,口干欲飲,水入則嗆咳不已,勢進垂危。
其師陳鼎三先生診后曰“試用豁痰丸?!币蛏钜篃o竹瀝,權用萊菔汁代之,連嘗二煎,病無進退。后取得竹瀝,乃煎豁痰丸,兌入竹瀝三湯碗,下午三時服頭煎,黃昏服二煎,至夜半,覺痰減少,氣喘胸痛減輕,竟可翻身。又服三煎,次晨諸癥大減。
胸中之痰誕,既未吐,亦未下,于無形中消失矣。并能知饑索食。
守方再進一劑,便可扶床行動,二日后即可出門。改用氣陰兩補合調理脾胃方藥,病竟霍然。
【例二】
劉XX,女,30歲,干部。住院號:10143。
患者于1970年作膽囊摘除術,術后右上腹疼痛仍反復發(fā)作,時而放射至右肩部。1976年3月8日食肉后疼痛加劇,伴畏寒髙燒,于3月14日入院。皮膚鞏膜黃染,呼吸淺快,心率每分鐘108次,血壓70/40毫米汞柱,白血球15100單位,中性87%。兩醫(yī)診斷:1、膽道術后綜合征(阻塞性膽管炎),2、中毒性休克。
經(jīng)抗感染和各種對癥處理,病情仍進行性加重。又并發(fā)肺炎,咳嗽痰多,胸悶氣促。
3月23日晚,患者突然因痰涎阻塞咽喉而致呼吸驟停,在局麻下緊急切開氣管抽出痰涎后方免危厄。然膠粘之痰從切口大量冒出,遂用電動吸痰器不斷吸之,并繼續(xù)抗感染,輸液。但高燒仍持續(xù)不退,不時處于半昏迷狀態(tài)。
乃于4月1日請江老會診,患者神萎嗜睡,氣管切開插管處仍有大量粘痰,時時嗆咳,氣急,湯水不能下咽,汗多,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無力,痰熱傷津之象頗為突出。處以豁痰丸合生脈散,重用竹瀝。一劑后痰涎大減,吸痰器撤除,且能進食流質。乃于原方出入加減連服十八劑,痰涎消除,痊愈出院。
討論
一、搶救痰熱傷津危癥,必須清熱化痰配伍潤燥生津,且配合恰當方能奏效。
而此種配伍,非是一般清熱化痰方藥與潤燥生津方藥之簡單合用。蓋因清熱化痰之方藥,如清氣化痰丸、小陷胸湯、滾痰丸之類,大多有苦寒泄熱之品,如黃連、黃芩、大黃之類,大多有苦寒耗氣傷津增燥之弊。
而豁痰丸清熱化痰而不傷津,潤燥生津而不滯痰,誠如唐氏自注云:“輕清潤降,為治痰妙法?!焙沃^痰熱?身熱痰涎涌上是也。何謂津傷?涌上之痰涎粘稠即是,痰愈稠則津愈傷。二陳加味治濕熱之痰,乃清稀之痰,豁痰丸治痰熱傷津之痰,乃粘稠之痰,若痰熱傷津之危癥,用二陳加味治之,每多憤事,這是江老再三所強調者。
二、搶救痰熱傷津危癥而尤用甘溫之當歸與淡滲之茯苓,每為醫(yī)者所詈。
其實當歸主咳逆上氣,本經(jīng)有明文。且又能潤燥滑腸。雖則性溫,但與大隊潤燥生津之品同用,則不惟不嫌其溫,更增潤燥滑腸之力。肺與大腸相表里,腸道通暢,有助于肺氣肅降,至于茯苓,《本草備要》謂其“色白入肺,瀉熱而下通膀胱?!薄盀a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口焦舌干,咳嗽嘔穢,膈中痰水……生津止渴”。本方用茯苓,配合諸養(yǎng)陰生津之品,既不滋膩,且又有助于痰涎之排除。
三、《本草衍義》謂“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如痰在巔頂可降,痰在胸膈可開,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臟腑經(jīng)絡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巔癇狂亂,風熱發(fā)痙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可省,為痰家之圣劑也?!敝駷r一味,性味甘寒,清熱化痰之功卓著,兼能潤燥生津。如能放膽用之,效如桴鼓。江老經(jīng)驗,最低不能少于60克,唐氏原方用荊竹瀝,江老臨床體驗淡竹瀝、苦竹瀝、茨竹瀝,療效均可靠,但其中以苦竹瀝為佳。本方竹瀝為要藥,無此則難挽危局,此百試不爽。
I 版權聲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