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允許孩子哭,比允許孩子笑更重要
孩子的行為,大多數(shù)都是合理的,都是真實表達自己的需求。
當語言能力不足以表達清楚自己的時候,哭泣、抗拒、叛逆就會成為延伸的一種表達。
首先你要思考他想表達的是哪種需求?你需要在哪些方面引導他?
即便是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雙重壓力下,也會展現(xiàn)出叛逆等非語言溝通形式。比如,和父母唱反調、網(wǎng)癮、早戀、打架,甚至離家出走。很多時候,我們主觀認為這些都是行為偏差,而忘記這些是一種表達,是孩子在向父母呼喚理解和引導。
和孩子建立鏈接,比阻止孩子要管用。
因為我們需要“聽到”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阻止孩子的表達,更不是逼迫孩子順從乖巧。
傳統(tǒng)家長習慣于凌駕在孩子上,認為自己是權威。這樣做的后果只會把孩子推到與你對立的邊緣。
只有接納才會真正了解孩子的語言。孩子哭鬧的萬能對策來自于一個大大的擁抱。即便什么也不說,只是陪伴他,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穩(wěn)定的愛,無條件的支持。但前提是,你不要一邊擁抱著孩子,一邊言語還否定孩子,這樣的“偽接納”是沒有效果的。
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表達沒有被回應、能力不夠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時,如果急于阻止孩子的行為,只會讓孩子越來越難過,甚至抗拒,即便暫時順從,也會在別的時候發(fā)作。
“寶貝兒,你難過嗎?”
“寶貝兒,媽媽陪著你?!?/p>
“寶貝兒,你需要媽媽幫你做什么?”
這樣的表達,才能讓孩子不糾結在拒絕和限制之中,真實地向父母坦露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只有無條件的接納和理解,才能給孩子足夠的支持。
孩子哭泣之后,如何溝通
1、解讀“嬰語”,傾聽孩子的表達
媽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察孩子的需求。用平和的態(tài)度去面對孩子。
及時捕捉孩子發(fā)出的信號。當我們看到孩子真實需求的那一瞬間,問題其實解決了一大半。
2、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允許孩子的依賴和自我,耐心陪伴引導。同時利用規(guī)律的作息、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和明確的規(guī)則來幫助孩子。當孩子自己適應好了,或者陪伴累了,或者探索累了,自然不會那么反抗。
3、擁抱孩子的情緒,充分共情
面對孩子不定時爆發(fā)的情緒宣泄,父母不應該只關注孩子的行為,比如哭鬧、打人、咬人、打滾、撞頭等,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和情緒感受。
究竟孩子為什么會如此難過??或者憤怒???
是什么引發(fā)孩子這樣的感受?
是事情不順引發(fā)的挫折感?
還是父母沒有及時回應引起的焦慮感?
是需求被拒接的對抗?
還是能力和預期不一致產(chǎn)生的煩躁?
安靜地陪伴孩子、輕撫后背、擁抱孩子、輕吻孩子,都是父母接納他的感受的很好方式。
4、放下自己的控制欲
孩子的情緒也會引發(fā)父母的強烈對抗和情緒綁架。因為我們感受到被脅迫被控制,孩子與我們作對,孩子居然反抗我,媽媽就會壓迫控制局面,以顯示自己的權威。
5、與孩子互動要有方法
盡量描述細節(jié)
客觀的描述問題,會幫助孩子去面對和理解事情的發(fā)生。之后再去安撫孩子,他感受到是媽媽認同我現(xiàn)在的情緒。
指令清晰易懂
告訴孩子我們的期待
比如,“寶貝媽媽看到你的玩具撒了一地。我喜歡干干凈凈的地板,你能幫媽媽一起把它們送回家嗎?”
提示視覺化
門上貼圖片
我們可以限制孩子的不合理、不安全、不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納的,但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接納情緒,規(guī)范行為
無論何時,在教育孩子之前,我們都應該先處理情緒,在處理事情。
其實,沒有不乖的孩子,也沒有那么多的行為偏差,只是沒被傾聽的需求,只有沒被回應的呼喚。
當你放下對孩子的權威和修正,當你不再認為孩子的行為是問題,當你不再站在完美主義的制高點去要求和說教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收獲的是一份更親密關系的親子關系和一個更可愛??的孩子。教育的歸宿不是為了培養(yǎng)順從和乖巧。
2、對孩子發(fā)脾氣后的補救方法:
足夠的擁抱、真誠的道歉、妥善的自我情緒管理
擁抱是愛的穩(wěn)定劑
面對委屈??受傷的孩子,最有用的方法就是抱一抱。親子溝通中,幾乎沒有什么問題是擁抱解決不了的。
仿佛告訴孩子:
我在,我陪你,我愛你??
愛、擁抱、接納、認同
我們可以做一個不吝嗇擁抱的家長。
“對不起”是最重要的道歉課
“對不起,媽媽可能無心中傷害了你?!?/p>
“抱歉,媽媽沒有處理好這件事。”
“我的本意不是這樣的,我想表達的其實是......”
做一個勇敢道歉的家長。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三步簡單的情緒控制方法:
第一步:暫時離開
當我們想對孩子大吼出來時,可能先離開現(xiàn)場一會兒,讓自己稍稍安靜一些。
第二步、做深呼吸
離開后,閉上眼睛,做一下深呼吸,通過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
第三步、問自己三個問題
1、什么原因讓我生氣?
2、我生氣是否能解決問題?
3、如果不能解決問題,我應該選擇什么方法來解決?
父母做好自我情緒管理,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他們會從我們身上學會怎樣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被父母長期忽略、恐嚇、斥責、暴力對待則會對孩子有明顯的負面影響。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帶來無助感。
作為父母,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是對孩子真正的保護。
學會先處理情緒再去處理親子關系,是日常家庭親子溝通中的必修課。
3、為我們自己充電
情緒是流動的,努力讓自己更開心??,比迎合孩子更重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