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理想學校,是每個個體的主體性都得到尊重、能動性得到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得到發(fā)揮的地方?!毖矍暗睦顣早?,長發(fā),戴著眼鏡,臉上總是掛著淡淡微笑,給人一種安靜平和的感覺,可一談到教育問題,她的思維又異常敏捷、活躍。
2014年,35歲的李曉琦出任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第四小學校長。作為海淀區(qū)新生代校長的代表,在她看來,一名校長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不斷賦予師生自我成長的力量,而這也是這所有著17年校齡的年輕學校不斷取得突破和超越的關鍵要素。
讓“金字塔”頂層的聲音多一些
李曉琦辦公室的書柜內,擺著一張與一名學生的合影,兩人笑靨如花。而這張合影的由來也頗為有趣——學生以拍照合影的形式,在校園發(fā)起募捐,李曉琦欣然加入,學生則把籌得的錢捐給慈善組織。
鼓勵學生自發(fā)、自主參與學校和社會事務,是中關村四小的傳統(tǒng)。在李曉琦的頭腦里,一直在構建著一座學生參與活動的“金字塔”。金字塔底層,表示學生的聲音幾乎不會在學校里發(fā)出,且很少有機會作出選擇;金字塔中間,表示由成人來做決策,邀請兒童參與;金字塔頂層,表示兒童作出決定,由兒童發(fā)起,邀請成人參與。
李曉琦希望,中關村四小的學生在“金字塔”頂層的聲音多一些,所以她非常鼓勵孩子們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甚至親自參與孩子們發(fā)起的項目,做其中的成員。
每周二中午12點半,在李曉琦的辦公室都會有一次校長和學生的聊天,這個小場景,是四小非常經(jīng)典的一檔欄目,叫作“校長,我來了”。學生有任何問題或者意見,都可以在這個時間來找校長聊天。
學生自主管理班級、發(fā)起文集售賣、成立“公司”、設計小花園等,是隨時發(fā)生在中關村四小的常態(tài)。整個活動過程中,校長和老師只是輔助、支持和協(xié)同者,會提醒,但絕不代替,會參與,但絕不干涉,兒童身上的成長動能得以被喚醒。
“學生是人,是獨特的生命個體,沒辦法用同一套程序'框’住他們。我們更主張讓孩子更全面地發(fā)展,讓他們在應對各種問題的時候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斷?!崩顣早f。
以內在成就感激發(fā)教師潛能
在中關村四小,這位聲音柔和、極具親和力的女校長,在教師群體中一直有一種無形的感召力。
學校的老教師回憶,2004年建校之初,學校只有20多名教師,100多名學生,而這20多名教師也都是從北京各個區(qū)調過來的。從共商與對話開始,教師們漸漸凝聚在一起。老師們說,這種凝聚力來自于給教師以平臺,激發(fā)自我內在的成就感。
“校長要給教師安全感和支持,讓他們敢于試錯,而不是想著去控制他們。”在李曉琦看來,年輕學校的優(yōu)勢在于沒有歷史包袱,校長不是來“守業(yè)”的,而是應該像創(chuàng)業(yè)者一樣,以尊重和信任為基礎去傾聽、服務教師,不停地問“你想做什么”“我能幫你做什么”。
一次結構化訪談中,作為數(shù)學教研組組長的杜老師提議,老師們需要一些成長的平臺去提升教研能力。于是,打造教研組活動的“樣板間”被提上議程,杜老師成了牽頭人。
為把決策交到真正做事情的人的手中,賦予師生更多的發(fā)展和交流空間,學校構建了中心制的扁平管理結構。每個階段根據(jù)學校的需求會將某個中心作為中心點,這個中心點可調配學校所有的資源。這一做法消除了原有層級制帶來的信息衰減,促進了整個學校系統(tǒng)的良性運轉。
“且行且思”“班主任工作坊”“學術休假”“專家沙龍”“游走式培訓”“研伴同行”“教學風格研討月”“我們作為研究者”……這是觸角多元的教師成長路徑?;诖耍谥嘘P村四小,很多教師都會在學校的要求之外進行獨創(chuàng)性的工作。
一位年輕教師表示:“在這里,我感覺到安全、潤澤和放松,受自我成就感的驅使,學校充滿了催人奮進的氣息。”
用自我驅動替代“被告知”的學習
“學習不該是被告知的,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找到驅動學習的一種動力,那么他們就會有一種主動的知識建構意識,從而知道學習是有意義的?!崩顣早f。
中關村四小的課程有一個總的原則:有效整合國家、地方和學校的校本課程,從兒童的需求出發(fā),讓兒童通過自己的經(jīng)驗建構知識,建設適宜學生發(fā)展的學校課程體系。
在李曉琦的帶領下,學校成立課程研發(fā)團隊,不同學科的教師進入團隊,在學者、家長、學生等多元主體的參與下,一步步描述困惑、聚焦問題,課程行動得以在開放和鼓勵創(chuàng)造的情境中展開。
2013年,在全體教師的頭腦風暴會上,自主開放的“課程地圖”體系得以發(fā)布。“課程地圖”將學校生活作為課程內容,構建以人物、節(jié)日、體驗、慈善、自治為主題的課程,不以學科和年級為界限,關注內容的交織與流動,使兒童個性化的經(jīng)驗建構過程得到關注和引導。
而與“課程地圖”交織并行的項目式學習,通過任務驅動,打破了傳統(tǒng)的40分鐘課堂,讓學生跨越學科發(fā)展核心能力,實現(xiàn)了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
“在這些極具挑戰(zhàn)的過程中,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和學校教育的價值,重新定義對課程的理解,重新發(fā)現(xiàn)兒童,也促使我們成為更專業(yè)的課程實踐者?!眳⑴c課程設計的一位教師說。
激活師生自我成長的力量,他們的活力和潛能自然就迸發(fā)出來了。對李曉琦而言,中關村四小正在成為一間學習的大教室,一個展示和記錄兒童成長的博物館,一個孕育著無限成長可能的地方,她心中的理想圖景正在慢慢成為現(xiàn)實。
作者:本報記者 于珍
責任編輯:曹金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