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霍亂(上吐下瀉、發(fā)熱身痛惡寒,去濕去寒),傷寒麻黃湯、表寒里寒小青龍湯、表寒里熱舌黃口渴大青龍湯,大承氣湯兩種特殊便秘(細(xì)長、下利),白虎湯(陽明經(jīng)熱),四逆加人參湯(下利復(fù)利,腸胃津液枯竭亡血,心臟不力惡寒),五苓散(小便不利,表水積,霍亂,表癥熱多欲飲,吐奶水腫),理中丸(湯劑效果好,霍亂表癥寒多不欲水)。”
岐伯
補(bǔ)充章節(jié):霍亂
霍亂,為傷寒論的最后一部分,由于跟六經(jīng)辨證不成體系,所以放在金匱要略里學(xué)習(xí)。
01
—
條辨一: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是名霍亂。
只要看到又嘔吐,又下利,即為中醫(yī)所稱霍亂。不要拿西醫(yī)的霍亂病名進(jìn)行比較。
霍亂一詞,出于內(nèi)經(jīng)素問和靈樞,漢書嚴(yán)助傳。靈樞定義為太陰,厥氣上逆。
霍亂在北方少見,多見于南方,得病時間為春分至秋分之間。
濕、熱夾雜在一起,產(chǎn)生了霍亂。
地中有火,太陽也有火,地中下面的熱向上走,太陽上面的熱照下來,加上地表的濕,形成了熱和濕夾雜在一起。
霍亂治療思路為去熱+祛濕。
02
—
條辨二:問曰:熱發(fā)病,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看鹪唬捍嗣魜y,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fù)更發(fā)熱。
發(fā)熱、發(fā)燒、頭痛、身疼、惡寒為太陽表癥,加上吐、下,即為標(biāo)準(zhǔn)的霍亂癥狀。
舉例:夏天白天很熱,濕熱都盛,流汗很多,之后吹涼風(fēng)、吃冷飲,從而腸胃堵,不消化。濕熱盛會影響腸胃蠕動,后食物變質(zhì),則會上吐下瀉,即太陽證+上吐下瀉,霍亂。
03
—
條辨三:傷寒,其脈微澀,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jīng),陽轉(zhuǎn)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鞭,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jīng)盡故也。
傷寒,脈一定為浮緊,麻黃湯癥。(表寒里寒,小青龍湯癥;表寒里熱,舌頭黃、口渴,大青龍湯癥)
脈微澀,即脈很細(xì)小,吐利、惡寒,為霍亂。
傷寒一個周期后,陽轉(zhuǎn)入陰,就會下利。
一般認(rèn)為,嘔吐下利,病在腸胃,可不治自愈。胃氣慢慢恢復(fù)的表現(xiàn)為:病人感覺要大便,但沒有大便,一直排氣、放屁,說明腸子開始蠕動,但食物還堵在小腸,則放屁。
吃壞肚子一般也會自愈,但重癥的人吃壞肚子可能會償命,例如癌癥病人,來不及救治。
兩種便秘:大便堵在大腸的四周,只留中間狹窄通道,排出的大便細(xì)長;大便堵在大腸正中,只有四周縫隙可以通過水狀便,可能會誤以為下利,實(shí)際為便秘引起的下利。該兩種便秘都是大承氣湯癥。
陽明病,兩周13天后,陽明盡,自己會恢復(fù)。
(1)陽明病之初,為葛芩連湯癥,表現(xiàn)為熱利,而非便秘。之后才出現(xiàn)大承氣湯癥,此為腑病。
(2)經(jīng)?。柮鳎涸餆?、口渴、胃口非常大,為白虎湯癥。
(3)陽明經(jīng)病、腑病都為“但熱不寒”,只見熱證,不見寒證。
04
—
條辨四:下利后,當(dāng)便鞭,鞭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經(jīng)中頗能食,復(fù)過一經(jīng)能食,過之一日當(dāng)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陽明,會大便硬,會自己愈。
陽明癥是可以吃東西的,不能吃,則不是陽明癥,不能吃又大便硬,要小心。
05
—
條辨五:利止,惡言脈微,而復(fù)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四逆加人參湯方
四逆湯內(nèi)加人參一兩,余依四逆湯服法。
正常人:空為常。食物從口入,從谷道(肛門)出,不積實(shí)。
食物有進(jìn)有出的條件是,腸胃有津液,津液干則大便堵在腸內(nèi)。
津液的喪失:例如,天氣熱,體力勞動,汗一直流,無暇喝水。
下利很久,突然利停,為沒有東西可利,腸胃里枯竭。
惡寒、手足冷、三陰骨:
(1)心臟跳動速度相同的情況下,跳動肌肉之間摩擦力越大,產(chǎn)生的體熱越多。桂枝、炮附子可以增加心臟的摩擦力。
(2)惡寒,一種是心臟的力量不夠,所以熱不夠,故身體感到冷,脈微。正常人心臟的熱整好能供應(yīng)到腳趾末梢。另一種惡寒是太陽表癥,脈浮緊。心臟溫度不夠的惡寒,需要用生附子。
(3)麻黃湯證:表寒使毛孔封閉,汗沒法透發(fā),停在肌肉中,不能代謝而積累,產(chǎn)生壓力而體痛。
(4)手、腳冷的極限:手不過肘,足不過膝。因?yàn)橹夂拖ヒ陨隙加写蟮膭用},一般不會冷。
(5)三陰骨:頭頂囟骨,小孩出生囟門封閉后才開始有記憶。耳后聰明骨,封閉后開始有聽力。膝蓋骨,封閉后可以走路。
惡寒脈微,心臟力量不夠,利止又復(fù)利,很危險(xiǎn)的階段,臨死之癥。
亡血:腸胃津液沒有了,再下利,血中的水分會往外走。用四逆加人參湯(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參)。
(1)人參:救陰,大劑量1-2兩,存胃液。
(2)生附子與干姜配對使用(炮附子與生姜配對):生附干姜把心陽補(bǔ)起來,搏動力量加強(qiáng),血就可以到達(dá)四肢末梢,四逆的溫度馬上回來。
(3)若手腳冷還沒到肘膝,就不是四逆,不用生附子。四逆湯不能隨便亂用,危癥救命用。
06
—
條辨六: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參、甘草、白術(shù)、干姜各三兩。
右四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服三四服,夜一服,腹中未溫?zé)?,益增三四丸?/span>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痛,太陽表證,熱多欲飲水,用五苓散。五苓散還有一個主癥:小便不利。
五苓散:澤瀉、茯苓、豬苓、桂枝、白術(shù)。
(1)用于水停在皮膚表面無法代謝,中焦腸胃沒水,口渴,喝水就吐。包括小孩嚴(yán)重的吐奶,也可以使用五苓散。
(2)澤瀉:把全身的表水集中到腹腔。
(3)茯苓:能利三焦之水,入中焦。
(4)豬苓:把水導(dǎo)入小便排出體外。
(5)桂枝:強(qiáng)心,讓動脈加速循環(huán),入表肌肉。(肉桂:增加心臟噴射的力量,猶如渦輪增壓)
(6)白術(shù):祛濕,健脾,把胃口大開。
(7)藥性組合:桂枝入肌肉,帶領(lǐng)諸藥到表,澤瀉把濕集中到中焦,交給茯苓,豬苓把水排出體外(小便)。
(8)五苓散散劑,不用湯劑。
(9)小孩吐奶,全身水腫,一劑可退。可退熱退燒。
(10)臨床上,只要遇到得水則吐(喝水就吐),小便不利,全身水腫,即為五苓散證。只得水則吐一癥,就可以用五苓散。
脾藏意:意念、注意力,小孩子讀書沒法集中注意力,需要強(qiáng)脾。腎藏志:志向。志向大的想當(dāng)總統(tǒng),有的人卻什么事都不想做,因?yàn)槟I氣不夠。
胃寒:標(biāo)準(zhǔn)的脈,為一息四五至,若腸胃寒,蠕動慢,脈會變成一息一、二、三至。
理中丸:人參、炙甘草、白術(shù)、干姜各三兩。
(1)丸劑,藥性緩,力量專。
(2)干姜溫胃,用于胃寒。寒則縮,速度慢,胃口不好,吃不下,不口渴。(生姜用于散去胃里的停水,有停水會惡心)
(3)白術(shù):祛濕。
(4)人參:補(bǔ)充腸胃的津液,可用黨參代替,但真正救命的時候要用人參,即高麗參。
(5)理中丸四味藥,打成粉,用蜂蜜調(diào)和成雞蛋黃大小的藥丸。開水融化后溫服。白天3-4次,晚上1次,若肚子沒有變熱,可以再增加三四丸。
(6)實(shí)際應(yīng)用效果,理中丸效果不及改為理中丸的湯劑。
煮藥水的用量與方法:一般所有處方都可以用8、9碗水煮成3碗的方法。如果用6碗煮成2碗,或3碗煮成1碗,水少時間短,藥力沒有辦法完全出來。
理中丸加減:
(1)肚臍上悸,即心悸,是腎氣引起的。腎水本應(yīng)在下,若回逆到心臟,進(jìn)入火熱的引擎,就會心悸。去白術(shù)加桂枝四兩。臍下悸,用茯苓。
(2)吐多:去白術(shù)加生姜三兩,生姜止嘔。
(3)下多者,還用白術(shù):即大便多,下利,白術(shù)祛濕,讓腸胃中的濕收集到膀胱,從小便排出。便秘引起的下利不在此列。下利不止的最后方法就是利尿。
(4)悸者,加茯苓二兩:指臍下悸,水在里面,故會動。
(5)腹中有痛,加人參:津液不足引起的痛,加人參半兩。
(6)寒者,干姜加重(半兩)。
(7)腹?jié)M者,本為寒,加炮附子一枚,去寒。
(8)服后,喝稀飯、蓋被子,加速藥力,流一點(diǎn)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