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 以無法控制的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為特征的神經(jīng)癥性障礙, 常常干擾個體的社會功能, 還對家庭產(chǎn)生負面影響。過去認為兒童青少年強迫癥較為罕見, 對成年強迫癥的研究擴展了我們對該病的認識, 半數(shù)以上的成人強迫癥起病于成年前 ( 18 歲前) , 兒童青少年強迫癥已成為兒童青少年期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 患病率在 1%~ 3. 6%之間, 多呈慢性病程, 常造成日常生活能力及家庭功能等多方面的功能損害, 目前認為兒童青少年強迫癥是強迫癥的一個亞型。與成人相比, 家庭作為兒童青少年直接以及重要的生長環(huán)境之一, 對兒童青少年的身心成長起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對兒童青少年分裂癥、 抑郁癥、 焦慮癥的家庭因素的研究表明, 家庭因素在兒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礙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 不同的研究均顯示, 家庭因素與兒童青少年強迫癥的發(fā)生、 發(fā)展及預后密切相關。
一、父母心理衛(wèi)生狀況
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活中主要照料者 (主要指父母)的心理健康, 父母的心理障礙可能產(chǎn)生代際遺傳, 主要因素除疾病本身的生物學遺傳外, 還與父母心理障礙所導致喪失功能的家庭環(huán)境有關, 父母患心理疾病會影響父母養(yǎng)育技能, 同時也會導致他們的孩子長期處于一種慢性應激環(huán)境中。家庭研究也提出, 早發(fā)性強迫癥 ( 18 歲前 起病者)有顯著的家庭聚集性 。有研究者調(diào)查了 21名兒童青少年強迫癥患者的親屬, 4名孩子的父母患強迫癥 (占 19%) , 11名孩子的父母有強迫癥狀 (占 52%)。Carter 等對100例強迫癥患者 (包括兒童青少年期起病和成年期起病)的466 名一級親屬進行訪談, 并以33名無精神病者的 113 名一級親屬為對照組, 發(fā)現(xiàn)強迫癥組親屬罹患強迫癥的比例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 而且早發(fā) ( 18 歲前起病)強迫癥的親屬更為突出, 是成年期發(fā)病者的 2 倍;同時還發(fā)現(xiàn)強迫癥組親屬焦慮和抑郁癥的患病率也高, 親屬這種焦慮和抑郁癥的罹患率與先證者強迫癥的發(fā)病年齡相關, 早發(fā)強迫癥者親屬的患病率明顯高于晚發(fā)者??傮w上, 除強迫癥狀外, 強迫癥孩子的父母焦慮抑郁水平也較高, 心理衛(wèi)生狀況較正常對照組差。國內(nèi)楊彥春等對 90 例強迫癥患者進行家系研究, 發(fā)現(xiàn)強迫癥患者一級親屬中多種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增高, 先證者父母中, 亞臨床強迫癥、 焦慮癥及其它神經(jīng)癥的患病率分別為 58. 82‰, 41. 17‰, 29. 41‰;而對照組分別為 3. 0‰, 0 ‰, 0‰。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 強迫癥孩子的不安和痛苦體驗以及父母對卷入孩子強迫癥狀的適應過程也會對父母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 在某種程度上, 父母的心理狀況與孩子的強迫癥狀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
二、父母教養(yǎng)方式
不同的研究指出強迫癥患者的父母在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上具有一些共性。強迫癥患者的父母具有嚴厲、 過度卷入, 缺乏溫暖、對孩子期望值高、不鼓勵孩子獨立性等特點。在一項對照研究中, 要求父母用5 分鐘的時間來描述他們的孩子, 強迫癥孩子的父母顯示非難 (批評)和過度卷入的水平高于正常兒童的父母。父母否認、 拒絕和缺少情感溫暖的這種養(yǎng)育方式, 容易使孩子對自己缺乏信心;懲罰嚴厲、 期望過高往往又造成孩子拘謹、 小心翼翼和追求完美的個性;而過度保護卻會妨礙個體獨立性、 自主性以及社交能力的發(fā)展;這些可能促成了強迫癥病前人格基礎的形成。
三、父母的應對策略
精神疾病作為一種慢性應激源, 對家庭中的每一成員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颊吆陀H屬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大量的文獻對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患者親屬在病人消極應對方式與他們自身的抑郁癥狀呈正相關, 采用積極應對策略者抑郁癥狀較采用消極策略者低。而卷入儀式行為的家庭無意中對維持患者的強迫癥狀起了促進作用, 強迫癥孩子可能要求更高的家庭成員被卷入程度和家庭調(diào)節(jié)水平, 通過協(xié)助患者的儀式行為或 改變家庭的日常慣例以適應患者的強迫行為和減少患者焦慮情緒, 家庭成員往往陷入到這種強迫性的循環(huán)中。這些研究說明父母的應對策略也是患者強迫癥狀的維持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所以, 促進強迫癥患者的父母使用更有效的、 積極的心理應對方式、 提高他們應對策略的努力在某種程度上能阻礙強迫癥狀的發(fā)展。
四、親子互動關系 ( 相互作用模式)
良好的親子互動關系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臨床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 強迫癥兒童的家庭在相互影響過程中家庭成員都趨向于采用消極行為模式。Valleni-Basile 等 以自我報告問卷調(diào)查兒童青少年對自己家庭環(huán)境的感悟, 強迫癥患者報告情感支持、溫暖和親密度較正常組低。 研究顯示, 強迫癥家庭組的父母和孩子所表現(xiàn)的行為明顯有異于其他組家庭, 強迫癥組父母積極行為少, 他們多使用消極問題解決策略, 較少鼓勵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對孩子能力缺乏信心;與其它組兒童相比, 強迫癥兒童在自己解決問題時缺乏自信, 較少運用積極的問題解決策略, 并且對父母缺乏溫暖。這種互動關系, 一方面可以解釋為父母的行為促進了孩子精神病理的發(fā)展, 另一方面, 也可以解釋為父母的行為是對孩子強迫癥行為的反應, 比如, 父母對孩子缺乏信心可以歸因于孩子自己缺乏信心等。這些發(fā)現(xiàn)對理解 (揭示)兒童青少年強迫癥癥狀的持續(xù)存在有重要的意義, 強迫癥父母不鼓勵兒童積極解決自己的困難處境, 這將有助于解釋作為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兒童可能轉(zhuǎn)向于信賴他們的強迫性行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