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一部在全國風(fēng)靡一時,收視率很高的電視劇,叫《雍正王朝》。在這部電視劇中,有一個情節(jié)與科舉考試相關(guān):由于河南總督田文鏡嚴(yán)格執(zhí)行雍正皇帝的“秀才一體當(dāng)差、一體納糧”政策,秀才們認為這樣做有損讀書人的臉面,他們非常不滿,就抬著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的牌位當(dāng)街游行,拒絕參加鄉(xiāng)試,想為天下讀書人挽回面子,保住他們原有的特權(quán)。這樣一來,朝野轟動,于上驚動了滿朝文武大臣,于下則弓引起了河南的官場、知識界的一場大地震,雍正皇帝也大為惱火,甚至殺了不少為秀才們求情的官員,情節(jié)跌宕起伏,確實非常好看。
那么,雍正年間有沒有發(fā)生電視劇里說的罷考事件呢?
答案是肯定蝗,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封丘的秀才罷考案。
這次罷考的原因確實跟電視劇里所提到的一樣,就是因為河南實行的秀才一體當(dāng)差,一體納糧的政策引起的。秀才“一體當(dāng)差,一體納糧”具體是指什么呢?就是要求紳士、秀才和普通老百姓一樣,承擔(dān)差役和稅,不能有特權(quán)。這條詔令是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發(fā)布的。
罷考之所以會在封丘發(fā)生,與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封丘的天氣有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為什么這么說呢?
當(dāng)時封丘正好遇到伏汛,使得修筑黃河北岸大堤的工程非常緊張。封丘知縣唐綏祖為能盡快完成工程,下令大量增加修大堤的人力,這也就意味著秀才們要么花更多的時間去修大堤,要么付更多的錢雇人上工修大堤。這真是火上澆油,讓原本就窩了一肚子火的秀才們更加憤怒了,他們認為這是知縣唐綏祖在有意整他們,于是在一個叫王遜的秀才的帶領(lǐng)下,來到河南巡撫衙門抗議。他們控告什么呢?
他們控告知縣唐綏祖自作主張,肆意增加工程人力,無非是故意整他們讀書人。接到抗議信之后,作為一省之長的河南巡撫石文焯本來應(yīng)該知道封丘新修黃河工程的進展,應(yīng)該能理解封丘知縣的做法是迫不得已。更重要的是,他完全知道,秀才們的做法明顯違反了雍正皇帝下令的秀才一體當(dāng)差,一體納糧的詔令。
王遜等人真的罷考了。到五月底,學(xué)政張廷璐主持的歲試,原本有一百三十多人參加考試的封丘縣,竟然只有23名秀才參加,人數(shù)遠遠不夠,考試都沒有辦法正常舉行。歲試罷考了。院試呢?
院試的時候,王遜他們就更加囂張了。他們帶領(lǐng)一批秀才堵在考場外面,用武力阻止考生進考場。更為嚴(yán)重的是,有一個叫范瑚的武秀才,他不但把參加這次院試的童生的花名冊全部搶走了,而且他站在考場外面,揚言誰敢進場,就得從他身上跨過去,那些考生個個都是文弱書生,看到他這樣一個會功夫的彪形大漢擋在門口,誰敢進考場啊。沒有考生進場,院試也就沒有辦法照常舉行。
封丘秀才組織罷考,而且是用暴力罷考,讓河南的官員震驚了,畢竟這種大規(guī)模罷考不僅在清代,就是在中國科舉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于是,他們緊急商量處置措施的同時,也第一時間向朝廷、向雍正皇帝報告。在雍正皇帝帝的最高指示還沒有下達之前,布政使田文鏡和巡撫石文焯覺得再不能手軟了,必須出重拳。他們將帶頭罷考、鬧考的王遜、范瑚等十多個人抓了起來。
得到罷考的消息之后,雍正皇帝在密旨中明確表示,要堅決剎住讀書人動不動就用罷考來對抗朝廷政策的歪風(fēng)。那么派誰來處理這一事件呢?
雍正皇帝點了兩個人的名,讓他們充當(dāng)欽差大臣,一個是吏部侍郎,也就是吏部的副部長沈近思。另一位是刑部侍郎阿爾松阿,阿爾松阿是滿洲鑲黃旗人,鈕鈷祿氏。
兩位欽差大臣對涉案人員進行了審理。進士出身的沈近思是同情這些秀才的,最初想祖護他們,畢竟自己也是讀書人。但是另外一個欽差大臣阿爾松阿卻沒有科舉功名,他主張嚴(yán)懲肇事者,兩位欽差大臣最初的想法是不同的。但是,在審理過程中,王遜他們承認了所有的犯罪事實,沈近思知道他們犯罪情節(jié)如此嚴(yán)重,不可能從輕處罰罰,也就再也沒有祖護他們的意思了。欽差大臣的審理結(jié)果上報之后,雍正皇帝會怎么判決呢?
雍正皇帝的態(tài)度非常明確,王遜等人以暴力罷考,情節(jié)極其嚴(yán)重,影響非常惡劣,必須從重判決。因此,這起案件的最終判決是,判處王遜和范瑚斬立決,還有一個叫王前的人判處絞監(jiān)候,也就是死緩。
此后,清朝很長時間都沒有發(fā)生過罷考事件。過了一百二十多年之后,在成豐元年(1851年),發(fā)生過廣東南海和東莞兩個縣考生罷考事件,清廷立即沿用雍正年間制定的法律,停止了這兩個縣所有考生的考試資格??梢?,雍正年間關(guān)于打擊罷考、鬧考的措施是有效的,被清朝后世的皇帝所沿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