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1
對待批評的兩種態(tài)度
傳統(tǒng)的父母相信,“謙虛使人進步”,為了讓孩子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應(yīng)該經(jīng)常批評孩子;父母不僅自己批評孩子,還要求孩子自我批評;不僅進行言語批評,還會棍棒加身。
今天,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表揚對于孩子成長的價值,接受了賞識教育的理念,有些人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忌憚批評,認為批評會傷害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害怕讓孩子心情不好、害怕影響親子關(guān)系,即便孩子犯了錯誤,言行失范,也聽之任之,不敢批評、不予批評,結(jié)果把孩子養(yǎng)成了“玻璃心”、“熊孩子”。
孩子們受不得一點委屈,不適應(yīng)家庭以外的社會,與家人之外的人相處困難;有的“熊孩子”在家里沒有學會規(guī)矩,在公共場合也我行我素,像對待父母、祖父母那樣對待外人,為此招來打罵,甚至丟掉性命的都有;他們也不容易是好學生,長大以后不容易成才。
還有很多父母處于另一個極端,延續(xù)著以批評為主的教育方式,迷信批評的教育功能,甚至以為“板子頭上出好人”。
對于作為教育手段的批評與表揚,當代西方心理學研究結(jié)論與中國傳統(tǒng)觀念可謂針鋒相對,2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界發(fā)起了“自尊運動”,即“人人有獎運動”,批評這種教育方式被邊緣化。
研究發(fā)現(xiàn),作為一種消極強化方式,批評帶給孩子壓力,令孩子感到緊張。美國兒童發(fā)展障礙診斷治療專家、《直覺養(yǎng)育的力量》作者斯蒂芬·卡馬拉塔教授指出,
除非必須,盡量少用、不用。 他也認為,一般來說,每指出孩子的一個缺點,至少要找出4、5個優(yōu)點,同時,不要一次指出孩子的太多不足,以免孩子覺得自己是壞孩子,從而陷入消極、怠惰。
然而,他同時指出,批評是一種必須而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過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消極強化的批評方式。
近年來,美國心理學界、養(yǎng)育界已經(jīng)發(fā)起了對賞識教育的反思,重新重視起批評教育。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員。她認為,美國千禧一代人的父母受到了誤導,沒有把握好表揚和批評的尺度,從而導致了嚴重的養(yǎng)育危機。
美國調(diào)查記者阿曼達·里普曼在《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一書中追溯了“自尊運動”的前世今生,認為這項運動抑制了學術(shù)進步,心理學家哈拉·羅拉諾質(zhì)疑那種“為了讓孩子成功,要保護他們免受競爭甚至事實傷害”的說法,認為這是一種“侵略性養(yǎng)育”,將誕生一個“懦弱的民族”——她的預言已經(jīng)在千禧一代人成長不佳上體現(xiàn)出來。
谷歌管理團隊一位高級經(jīng)理負責監(jiān)督一個千禧一代人組成的團隊。她給年輕員工提出建設(shè)性反饋,也就是批評時,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什么?不可能。我以前從來沒有得到過類似的反饋。那一定是你的問題,或者是谷歌的問題?!?nbsp;
迷信賞識教育與迷信批評教育的兩類父母對批評的教育功能存在著理解不當?shù)膯栴},前者的問題是過于排斥,沒有認識到批評是一種必要的教育手段,后者則是過于依賴;前者需要學會使用批評手段,后者則要避免濫用。兩者都需要學習批評的方法。
2
批評的正本清源
很多父母誤解了批評,誤把指責、吼叫、羞辱、打罵當成了批評,使得批評這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受到誤解、誤用?莫把批評當教育(點擊閱讀),成了一個負面、否定的詞匯,混淆了視聽,掩蓋了批評的真實價值,也導致很多人不會批評,因此,對批評的正本清源迫在眉睫。
按照字典釋義,批評指評論、評判。作為一種生活習語,批評“專指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父母不啻是子女的人生教練。成長的一個必經(jīng)之途就是犯錯誤。
每個大人都是犯著錯誤長大的,就像最優(yōu)秀的運動員不是天生的,而是經(jīng)由嘗試-犯錯誤-糾正-改進一步步養(yǎng)成的一樣,養(yǎng)育者的一個重要任務(wù)就是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有覺知的父母明白這一點,壓根兒不會指望,更不會要求孩子不犯錯誤。
也因此,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他們持有平常心,會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包容、接納的交談空間,既坦誠指出孩子的缺點、錯誤,也傾聽孩子的解釋,著眼于與孩子積極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幫助孩子向前看和糾正錯誤上。
這個過程中,既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了解行為規(guī)范,也幫助孩子形成抗挫力,養(yǎng)成了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所說的成長性思維——
所謂成長性思維就是不害怕失敗,敢于嘗試、樂于嘗試,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會因為羞恥或挫敗而感到困擾、糾結(jié)。
缺少覺知的父母則不允許子女犯錯誤。
孩子考試成績成績不好了,上課沒有認真聽講了,作業(yè)沒交了、跟同學發(fā)生矛盾了,把家里的東西搞壞了,房間凌亂了,沒按時回家了,“偷”了父母的錢了、“早戀”了……都可以讓我們著急上火,疾言厲色,我們以為這就是在“批評教育”,這實在是對批評的極大誤解、濫用。
字典釋義中特地指出,“批評不是指責、不是抱怨、不是批判。批評不是貶義詞”,實際生活中,很多父母恰恰把指責、抱怨當成了批評,因此教育效果有限,常常還有反效果:傷害了孩子,給孩子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導致孩子悲觀、抑郁、自殺的都有,與父母關(guān)系緊張,無心學習,甚至走上吸毒、犯罪的道路。
其實,不僅在子女教育中,很多父母誤解批評,不會批評,就是在公共生活中,很多人也把批評等同于批判、指責、抱怨,以批判、指責、抱怨代替批評。
對批評進行正本清源,還批評應(yīng)有的教育作用,正確使用批評手段,在當今中國家庭教育中,重要而迫切。
很多父母以為的批評其實不是批評,我們常用的指責、抱怨、吼叫、打罵不是批評,頂多是情緒化的批評,是批評的失控、濫用。
情緒化的批評往往事與愿違,那不是批評這種手段的問題,而是濫用批評的原因。真正的批評是有力、有效的教育手段。
3
有效批評
如何進行有效批評?
01
態(tài)度方面
首先是態(tài)度方面,確保自己處于理性狀態(tài),切忌情緒化表達;確保出于愛和善意,而不是怨恨;確保自己是為了幫助孩子,而不是為了發(fā)泄怨氣、怒火。
02
技術(shù)方面
1、 弄清事由,切忌亂下結(jié)論。
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后,不能只看結(jié)果或單一事實,忽視對過程的調(diào)查研究。有的家長根據(jù)某一環(huán)節(jié),就主觀推斷,誤下結(jié)論,硬性批評孩子,結(jié)果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父母看到孩子“犯錯”的現(xiàn)象后,不要急躁驚慌,更不要立即給予粗暴批評,而應(yīng)沉著冷靜,耐心聽完孩子講述、解釋,并從多個角度深入調(diào)查分析,然后再做出判斷,給孩子的錯誤以合理恰當?shù)呐u,以免誤會帶來的后患。
2、 言簡意賅,忌言語啰嗦
批評孩子不在話多,而在于言簡意賅,一語中的,讓聽者在較短的時間獲得較多的信息,
啰啰嗦嗦把有限的思想混雜在紛亂的詞語中,會讓人感到枯燥厭倦。講話啰嗦是妨礙孩子接受意見的主要因素。
3、 寓貶于褒,忌諷刺打擊。
人在愉快的心境下比較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溝通大師戴爾·卡耐基說:“在傳達令人不愉快的看法之前,先表揚優(yōu)點,這有助于別人接受意見。”把批評變成欣賞,在缺點中找到閃光點,會激勵孩子改過自新,甚至取得意想不到的進步,這就是放大效應(yīng)。
實際上,在我們犯錯誤時,幫助我們認識錯誤、教我們改正錯誤的人,正如給我們真誠表揚和贊美的人一樣,都是為我們?nèi)紵?,照亮我們的人,都是我們成長途中的燈塔。
關(guān)于親子溝通
文:彭小華丨編:青苔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