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會不會找錯了方向?其實這種可能性很小;原因很簡單,我從歷史與考古學來分析一下:
歷史學中的夏
夏朝的概念來源于歷史文獻,而歷史文獻中對夏的描述,就是中原王朝。如,最早有文獻記載的一位夏氏族成員是鯀?!秶Z·周語》中說鯀作為夏族首領(lǐng)被封在崇(嵩山),故稱“崇伯鯀”。從這本書中,我們得到兩個信息:
一,夏部族存在;
二,夏部族在河南嵩山一帶。
同一本書的描述,為何有人相信夏存在,而不相信夏朝在河南?如此分裂的歷史觀,失去了正確探討的前提;
再如,斟鄩(zhēn xún),是史書夏朝古都。夏禹始建都于陽城,后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州,均離洛陽不遠。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都斟鄩。 根據(jù)眾多史料記載,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區(qū):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p>
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jù)斟鄩?!?/p>
從竹書紀年的記載依然可以看出至少2點:
一,夏朝存在;
二,夏朝君王定都在斟潯(洛陽)
可見,但凡記載夏朝的史書,都脫離不了夏朝的核心區(qū)在河南腹地的記載,這都是相輔相成的,你不能先是承認史書中夏朝的記載是對的,又否定史書中對夏朝地域的描述,這是矛盾的歷史觀。你不能因為史書記載了大禹去哪里治水了等等,就說夏朝都城在哪里,大禹走遍了九州,豈能說九州皆為禹都?不能如此碰瓷夏朝。
考古學中的夏朝
其次我們從考古學來探討夏朝的核心區(qū)域在哪里(前提是承認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夏朝存在)。通過歷史文獻記載,我們知道,夏朝在商朝之前,五帝時代之后。而在考古學中,商朝的考古學文化對應(yīng)的分別是:
二里崗文化(商早期);
殷墟文化(商晚期);
而中國近些年通過考古建立起來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為:
裴李崗文化
仰韶文化(廟?溝類型)
中原龍山文化(王灣三期)
新砦期
二里頭文化
二里崗文化
殷墟文化
從上面的傳承序列可見(注意,以上序列是有明顯傳承關(guān)系的),位于商朝之前的中原龍山文化晚期到二里頭文化,都可能是夏文化,無論是中原龍山文化還是二里頭文化,其核心都在河南,所以探討夏文化,離不開河南。
如上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年表,大家可以去看看傳承關(guān)系,以及三星堆還有良渚文化存在的時間是否與夏朝對應(yīng)。事實上,三星堆文化比夏晚,良渚文化比夏早,且他們的文化沒有建立起傳承序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