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張某,男,19歲。
初診:患者經(jīng)常悶氣發(fā)喘,已有6年,因受風寒引起,春夏亦常發(fā)作,常服用氨茶堿,異丙腎上腺素等藥物,癥狀時輕時重?;颊?天前因哮喘突然發(fā)作,不能平臥,張口抬肩,聲粗氣喘,鼻有清涕,喉有痰鳴音,咯白色清稀痰,脈浮緊,舌淡苔白,聽診:兩肺哮鳴音滿布。
診斷:寒哮。
治宜:宣肺散寒,祛邪止哮。
處方:小青龍湯加減。炙麻黃6克,炒杏仁12克,桂枝6克,細辛6克,五味子6克,干姜6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徐長卿20克,葶藶子20克,炙甘草6克。共2劑。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患者哮喘大減,已能入睡,按上方繼續(xù)服用2劑。
三診:哮喘癥狀顯著減輕,上方去桂枝,減細辛至3克,加烏梅酸收,以防諸藥耗散太甚,太子參健脾補虛扶正,連續(xù)服用6劑。
四診:哮喘已平,改用益氣溫腎固本之劑,間斷服用3個月收功。
按語:綜觀全方,有散寒化飲平喘、溫通開閉之功,降逆宣肺之效,故哮喘得平。細辛用量較一般超過1倍~3倍,對寒哮癥狀效果頗佳,常謂“細辛不過錢,過錢命相連”指單服細辛末而言,煎服即無此虞。曾治療一患者寒哮大作,氣機閉塞,呼吸急迫,以上方意用細辛12克,服用1劑后,哮喘大減。近數(shù)年來,治寒哮發(fā)作癥狀,每重用細辛而多獲卓效。
案例二
胡某,男,11歲。
初診:素患哮喘,已有3年多,近1個多月來經(jīng)常哮喘發(fā)作,自前天哮喘較重,氣息發(fā)喘,呼吸迫促,咽喉痰鳴,胸高腹陷,痰少而稠,喜飲水,口干面赤,唇紅舌燥,苔微黃,脈數(shù)有力,體溫38攝氏度。
診斷:熱哮。
治宜:清熱理肺平喘。
處方:炙麻黃5克,生石膏20克,炒杏仁10克,桑白皮15克,地龍10克,魚腥草20克,葶藶子15克,僵蠶6克,石韋15克,黃芩6克,甘草4克。共2劑。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患者哮喘已輕,體溫37.3攝氏度,效不更方,繼續(xù)服用3劑。
三診:體溫正常,肺熱已減,哮喘偶爾發(fā)作,已能上學,用上方去生石膏減麻黃至2克,加白果仁、烏梅、北沙參、五味子以斂肺陰。共10劑。
四診:患者癥狀緩解,應用固本益氣湯,調(diào)服,隔天1劑,鞏固療效。
按語:該患者哮喘原有宿根,致常發(fā)作,導致體虛,近又外感風邪化熱,肺失肅降,氣道被阻,而成熱哮。治宜清肺熱,瀉肺氣,宜開氣機,解痙脫敏之劑,其效甚捷,再用補腎養(yǎng)陰固本之劑以收功。
案例三
劉某,男,28歲,農(nóng)民。
初診:患者自幼年起即患有哮喘,冬季、夏季均發(fā)作,時輕時重,近幾天哮喘發(fā)作,悶喘加重,咯白黏痰,兩肺滿布哮鳴音(+++),脈細數(shù),舌質(zhì)淡潤、苔微黃。
診斷:寒熱夾雜型哮喘。
治宜:宣肺清解,平喘脫敏。
處方:炙麻黃6克,地龍10克,太子參15克,茯苓15克,射干10克,炙桑白皮15克,炒杏仁15克,徐長卿15克,當歸10克,烏梅6克,北沙參15克,白果仁15克,甘草6克。共3劑。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患者服藥后癥狀減輕,在上方基礎上,加入桂枝,淫羊藿。共15劑。
三診:患者哮喘已平,哮鳴音消失,病情穩(wěn)定,改用扶正固本,健脾補腎之劑。
處方:太子參15克,茯苓15克,生山藥13克,白果仁15克,麥冬10克,淫羊藿13克,仙茅6克,五味子10克,徐長卿15克,熟地黃20克,當歸10克,生白術6克,沙參9克,甘草6克。共13劑。
隨訪患者,療效確切。
按語:該患者喘悶咯白黏痰,舌淡,屬寒,脈數(shù)苔薄黃,屬熱。寒熱相兼可稱為寒熱夾雜型。應用麻黃、杏仁、桑白皮、地龍、射干、白果仁宣肺平喘,解痙脫敏,寒熱并用以理氣機,氣道宣通哮喘自平。該患者久病腎虛是本,伏痰是標,癥狀緩解,溫腎助陽,以培元固根,使正氣存內(nèi),邪自不干,哮喘可不再犯。
案例四
劉某,男,34歲。
初診:患者素有哮喘10多年,冬季、夏季皆犯病,日夜無定時,原因不明,似與風寒有關,大發(fā)作時須注射氨茶堿、地塞米松等進行緩解。近1個月來,患者常服用異丙腎上腺素進行治療,自前天喘息發(fā)作,悶喘甚劇不能工作。哮鳴音(+++),脈浮略滑數(shù),舌淡潤。
診斷:哮喘持續(xù)發(fā)作,正虛邪盛。
處方:平哮湯加減。炙麻黃6克,炒杏仁12克,桑白皮20克,地龍12克,蟬蛻6克,蜈蚣2條,當歸12克,細辛5克,徐長卿20克,熟地黃20克,太子參15克,白僵蠶10克。共3劑。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哮喘、咳嗽均減輕。效不更方,繼續(xù)服用6劑。
三診:哮喘基本停止,聽診仍有散在哮鳴音,隨改用溫腎理肺之劑。
處方:熟地黃20克,五味子10克,淫羊藿15克,白果仁15克,茯苓15克,太子參13克,當歸12克,干姜5克,細辛4克,地龍15克,蜈蚣2條,炒杏仁13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劑。
患者服用15劑后,癥狀完全消失。
按語:該患者為哮喘持續(xù)性發(fā)作1個多月而不能緩解,邪正相爭不能平息,余均按持續(xù)期正虛為主,兼有肺氣不宣,應用平哮理肺佐以補益腎氣進行治療,后以溫補腎陽為主,達到陽氣盛、病邪祛、哮喘止的目的。
案例五
張某,女,71歲。
初診:素有過敏性哮喘病史,現(xiàn)又持續(xù)發(fā)作1個月余,經(jīng)多家醫(yī)院治療,但療效不顯?;颊呦喟l(fā)于睡前或夜間,影響睡眠,并伴有咳嗽、悶氣,咯痰不多,脈滑數(shù)尺弱,舌淡暗,兩肺哮鳴音滿布。
處方:補腎平喘湯。熟地黃15克,山茱萸15克,五味子10克,菟絲子12克,白果仁15克,炒杏仁12克,茯苓15克,北沙參15克,徐長卿20克,太子參15克,蜈蚣2條,炙麻黃6克,檳榔12克,甘草6克。共3劑。
患者服藥后,悶喘已輕,于原方減麻黃3克,再服用10余劑,病愈。
按語:《黃帝內(nèi)經(jīng)》記載:“必先伏其所主,而先其因。”此例治療即因其久病腎虛,又多發(fā)于黃昏及子夜,閉藏失職,腎氣失納,上逆于肺而發(fā)哮喘。治宜補腎納氣為主,佐以宣理氣機,使腎氣固,肺氣宣則哮喘自平。方中熟地黃、山茱萸、菟絲子可補腎陰壯腎陽,使腎氣旺盛,納氣有力;白果仁、炒杏仁、五味子補腎氣、益肺氣,并有收斂納氣之功,善治咳喘癥;太子參益氣健脾;檳榔豁痰理氣;地龍、當歸、徐長卿脫敏活血,血行瘀消哮喘可止;茯苓祛濕痰;北沙參潤肺燥;甘草止咳祛痰,調(diào)和諸藥,使肺氣利,腎氣復,虛火平,氣順痰消,故各癥自除。
案例六
馮某,女,47歲。
初診:患者經(jīng)常感冒發(fā)熱,繼則咳嗽,入夜較甚,伴有喘息,難以入眠。曾在某醫(yī)院被確診為變異性哮喘?;颊攥F(xiàn)咳嗽兼有喘息已有10天,體溫37攝氏度~37.4攝氏度,痰黃而稠,舌質(zhì)紅苔白膩、脈弦數(shù),屬少陽樞機不利,痰熱蘊肺,肺失宣肅。
治宜:和解少陽,清熱化痰,宣肺止咳平喘。
處方:柴胡18克,黃芩12克,川厚樸12克,陳皮12克,川貝母8克,浙貝母8克,徐長卿15克,地龍12克,百部12克,麻黃6克,射干12克,知母12克,甘草6克。共3劑。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服藥發(fā)熱已退,咳嗽悶氣已輕,痰較前易于咯出,有時仍喘,納差,乏力,晨起流涕較重,上方柴胡減為15克,加蜈蚣1條,白僵蠶9克,太子參15克。共3劑。
三診:服上方咳嗽、流涕已明顯減輕,有時仍悶氣,痰少而黏,已不發(fā)熱,柴胡、黃芩更減其量。
處方:柴胡12克,黃芩9克,川厚樸12克,陳皮12克,川貝母8克,浙貝母8克,徐長卿15克,地龍12克,百部12克,鬼箭羽9克,射干12克,知母12克,當歸12克,蜈蚣1條,白僵蠶9克,太子參15克,南沙參15克,北沙參15克,甘草6克。共5劑。
四診:服上方后,咳嗽已明顯減輕。藥已中鵠,上方去川厚樸、陳皮、加威靈仙12克,繼續(xù)服用6劑。
五診:服藥后,患者咳嗽、咯痰、氣喘均已大減,未再發(fā)熱,痰已不黃,內(nèi)熱已輕,更方治療。
處方:炙麻黃6克,炒杏仁12克,炙桑皮15克,地龍15克,蜈蚣1條,白僵蠶9克,蟬蛻9克,當歸15克,南沙參15克,北沙參15克,百合30克,射干12克,威靈仙12克,川貝母8克,浙貝母8克,徐長卿15克,鬼箭羽9克,甘草6克。共16劑。
六診:哮喘已平,擬丸藥后續(xù):南沙參30克、北沙參30克,柴胡30克,黃芩20克,烏梅30克,青皮20克,陳皮20克,川厚樸20克,荊芥15克、防風15克,五味子20克,地龍25克,桑白皮30克,桃仁30克、杏仁30克,徐長卿30克,枇杷葉30克,細辛15克,蟬蛻20克,白僵蠶20克,麻黃20克,蟻蚣6條,太子參30克,威靈仙20克,黨參30克,當歸25克,甘草20克,另加紅參、西洋參各30克,打粉水泛為丸,每次6克~9克,每天2次~3次。
按語:變異性哮喘以咳嗽咽癢為主要表現(xiàn),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進行氣道高反應測定為陽性,屬于不典型哮喘,容易被誤診,此癥狀應先重用柴胡、黃芩和解少陽樞機,輔以清熱化疾,宣肺止咳之劑。發(fā)熱退后即逐漸減柴胡黃芩用量,加重平喘扶正之品,咯痰喘息均減后以,應用自擬平哮湯鞏固療效。
(作者為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責編:張 馳
審核:劉 旸
終審:楊 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