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子之不較,孟子之自反,是賢人處橫逆之方;
子貢之無諂,原思之坐弦,是賢人守貧窮之法。
[述論]
賢人自有賢人的為人處世之道,處橫逆不較而自省,守貧窮無諂而坐弦。
橫逆,在為人處世中是指蠻橫無理、尋釁冒犯。對待橫逆,孔門的顏淵所持的態(tài)度是“不較”,即不予計較,一笑置之。孟子的主張是“反省”,他認(rèn)為別人所以冒犯自己,也許是自己什么地方做錯了,因此必須自我反省一番。審察自己有沒有差錯,然后才能放心。這的確是君子的風(fēng)范,它與“小人”遇到蠻橫不講理的冒犯而以牙還牙,“拔劍而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曾問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做為終生奉行不渝的法則呢?”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里的恕是凡事替別人著想的意思,也就是說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恕”的核心,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處理問題。面對橫逆冒犯,顏淵不較,孟子反求諸己,就集中體現(xiàn)了“恕”。對平白無故的責(zé)難和激怒不以怒制怒,對無理取鬧的糾纏和怨恨不以怨克怨,對人對事不計前嫌、不報私仇。所有這些,不僅僅是息事寧人和免生禍端,更重要的是造成一種重大局、尚信義、講和諧的生活氛圍,以利于社會的進步,事業(yè)的興旺。
人生,貧賤不是病,病在惡貧賤。小人耐不住貧賤而不擇手段,或干起違法的勾當(dāng),或低三下四、乞求佑助。而君子則不然。子貢“貧而無諂”,決不因貧賤而拋棄人格,閹然媚世,這便是貧而能守。而子思更難得,身置貧寒而“坐弦”,即怡然自得,扶琴自娛。這便是貧而能樂,笑對貧困。
《莊子》中指出:“窮也樂,通也樂。”這里說的“窮”即貧困,“通”是指富裕。莊子認(rèn)為,凡是順應(yīng)境遇,不去強求,才能過上自由安樂的生活。無論是窮是富、是順是逆,都應(yīng)該保持一種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特別是貧窮時能知足常樂,安貧樂道,不羨慕那些富豪榮華,不抱怨自己命運不濟。
莊子還講過一個寓言故事,古時有一位賢者叫許由,堯帝仰慕其名,想將天下讓給他。許由對堯帝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說完便隱居離去了。這就是說,真正的賢人,只要有一個安身之地就行了。
聯(lián)系客服